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觀看《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觀後感8.19K

每一個孩子都會是特別的,而我們能否以有愛,包容,耐性,關懷的態度去看待那些“特別”的孩子,成爲了該作對教育與成長的啓迪。下面是整理的《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觀看《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看《地球上的星星》有感1:

《地球上的星星》關注的是一個有閱讀障礙的孩子的內心世界,電影充滿了愛的憐恤和感動。

由於有閱讀障礙,9歲男孩伊桑無法讀出一個完整的句子,數學課上最基本的加法對他來講也像天方夜譚。學校的老師和同學,甚至父母都不能理解他,以至於把小小年紀的他送到了以紀律嚴明聞名的寄宿學校。自此,伊桑更受煎熬和打擊。原先,他還可以用假裝頑皮和叛逆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但在新的學校,他的這一套也被抑制,因而他變得更加沉默寡言。再加上遠離父母和兄長後感到的情感疏離,他幾乎瀕於崩潰的邊緣,連最愛的繪畫都被他放棄,直到他遇見了新的美術代課老師拉姆。

拉姆就是伊桑生命中的天使。他發現了伊桑的繪畫天分,並對伊桑的處境感同身受。因爲他也曾經是個患有閱讀障礙的小孩,曾面臨過跟伊桑一樣的困境。他請求校長不要把伊桑開除,並主動向校長提出由他來特別輔導伊桑。在拉姆的幫助下,伊桑不但學會了拼讀和數學,繪畫天分也在拉姆不斷激勵下大放異彩。伊桑在全校繪畫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作品印上了學校年鑑的封面。自此,人們開始對伊桑刮目相看,他們才知道,以前的伊桑並不是弱智,只是看世界的方式與大家不同。

在這部電影裏,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拉姆對孩子童心的呵護,對伊桑發自心底的關切。如果伊桑沒有碰到拉姆這樣的老師,他可能真的被人們當作智障厭棄了。如果是這樣,作爲小孩的伊桑根本就難以獨自與這個成人世界抗衡。而作爲殘障兒童的他,或許就永遠失去了被主流社會接納的可能。好在,幸運如他,碰見了拉姆。

電影對伊桑進步的過程,只用了三分鐘左右的數個鏡頭一掃而過。可是,這個過程若放到現實中,那絕對是異常艱辛且漫長的。一個快要被簡單粗暴的社會教育和認知毀掉的孩子,即使老師方法得當,也仍然需要付出極多心血,以及強大的耐心。所以看這部電影時,我心裏反覆感嘆的是伊桑的幸運,他有幸遇到了拉姆這樣的天使老師。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會有像伊桑般這樣美好的人生轉折呢?

我就認識過一個有類似情況的小孩。她雖然沒有閱讀障礙,但小時候學習成績一直很差,可看得出來她並不是特別不用功。她唯一參加過的興趣學習就是畫畫,可她的父母竟然因爲怕耽誤她的學習,在她小學三年級左右時就不讓她學畫畫了。可想而知的是小孩的成績並沒因此提高,但最可怕的是,自此之後快樂和自信的被剝奪。假使當初她的父母沒那麼無知,又或者她碰見了一位有能力正確開啓她人生的老師,或者是其他任何有如此智慧的人。她能夠繼續學習畫畫,即使沒有很好的天分,僅僅是作爲愛好,或許她現在的人生也有可能會大不同吧?

電影還有一處特別觸動我,就是在電影出字幕時播放的全世界各個地方小孩的畫面。各種膚色、各種狀況,但全部幼小可愛、天真無邪。看的時候,我就在想:所有這些孩子,原本都有機會成爲世間最美麗的天使,擁有美好的人生。可是因爲出生環境不同,成長曆程迥異,同是純潔晶瑩的人生起點會有不同的人生分叉,有的可能會更加豐富絢爛,但有的卻會逐漸黯淡無光。但如果這世上,所有的小孩都能有充足的物質生活保障,都能得到同樣多的溫情和關愛,結果又會怎樣呢?

看這部電影還有一個獲益,就是知道了閱讀障礙症。更令我沒想到的是,像愛迪生、愛因斯坦、畢加索等這樣偉大的人物居然也曾是閱讀障礙症患者。這更加說明了一點,上帝爲我們關上一扇門時,必然開啟了一扇窗。所以,無論在何時,我們都不該輕易放棄尋找自己能與這個世界溝通的窗戶。這部電影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9,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是本片主演阿米爾汗的導演處女作。

看《地球上的星星》有感2:

特別喜歡阿米爾.汗主演的影片,與其說是寶萊塢的著名電影人,還不如說其是依靠電影給人力量和精神動力的靈魂工程師,無論是《三傻大鬧寶萊塢》裏出身卑微而矢志不渝的科學家,還是這部《地球上的星星》裏循循善誘的繪畫老師,阿米爾.汗一直在做好一個電影人的本份,他不是慣常思維裏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他超越一切媚俗和低俗,真正做好自己的電影,將自己美好的意願貫輸到電影中,讓更多被誤讀的靈魂尋找到溫暖的家園。他的才情和人文關懷是其成功的關鍵,他所參演或製作導演的影片都影響甚廣,而他不是依靠人氣而拼命接拍爛片的明星,他就是一個告慰孤獨靈魂的電影大師,他的電影作品不多,但幾乎部部是精品,讓人難以忘懷。

該片拍攝於2007年,其實曾經主演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印度往事》的阿米爾.汗早已是印度家喻戶曉的童星,他出身於電影世家,沒有沾染惡少的習性,而是一直嚴肅認真的製作導演主演電影。而《地球上的星星》這部影片同樣是阿米爾.汗是作爲製作人之一導演和主演身兼多職。影片的尼克繪畫老師是個一心拯救具有特殊才能而被忽視和遺忘的'孩子的偉大老師,在他的眼裏,沒有好與壞之分,他認爲每一個孩子幾乎都是地球上的星星,他們散發着各自不同的光芒,當然如果每個老師都像尼克老師一樣,那各類人才將是大放異彩,改寫着不同民族的輝煌歷史。

我們周遭的孩子幾乎都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沒有個性,只有拼命的去擠獨木橋,而身爲孩子的父母,更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不惜一切代價走關係花錢爲孩子上好的幼兒園和中學以及大學,一直包辦到他們離開人世,這樣的傳統教育已經讓很多孩子失去創新能力,個性僵化,學習提高不大,雖然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證書,但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卻極差,這樣的下一代是沒有希望和未來的。

而影片中小男孩伊夏的父親就是這樣傳統因循守舊的家長,大兒子功課門門優,但參加網球比賽失利,作爲一個父親並沒有安慰自己的兒子,而是失望的黑着臉,孩子似乎就是他們炫耀的砝碼,不是自己身上的器官,而只是一個驕傲的資本。尼克老師對伊夏父親的一席話,讓其勃然大怒,小兒子的不成器似乎讓他顏面丟盡,但他家長制作風甚重,從來沒有溫和的對待過自己的孩子,沒有和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而是大耍威風,最終將伊夏送到遠離家門的寄宿學校,並沒有真正的解開伊夏爲什麼如此不作爲的原因。身爲父母,不只是讓其吃飽穿暖,而更應該重視他,關愛他,從物質到精神上給予他們幫助。

阿米爾.汗演繹的尼克老師舉的一個例子非常貼切,他說所羅門島的居民想砍倒大樹,於是天天圍着大樹進行辱罵,最終大樹自己倒下了,不是被砍倒而是被罵死。教育孩子應該從心理上去喚醒他們迷茫的心靈,而不是指望打罵能夠解決問題。尼克老師似乎發現伊夏的症狀和曾經幼年的自己一樣患有識字困難的毛病,所以他不遠千里利用節假日時間拜訪伊夏的父母,找出伊夏的心結。作爲一個臨時代課老師來說,應付好每節課應該就是首要任務,但尼克老師從伊夏身上看到自己不幸童年的影子,因爲他也曾經如此淘氣和學習差勁而被父親放棄,最終他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我的窘境。

尼克老師和許多僅僅把教師當做一種生存職能的老師不一樣,尼克剛給孩子一上課就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態,以小丑的方式和孩子們又唱又跳,以輕鬆活潑的方式開啟孩子們接納的心扉。而尼克在伊夏身上發現了其繪畫的天賦,向校長申請利用每週的2-3小時的時間爲伊夏補習認字和數學等功課,教學方法得當,尼克老師走進了伊夏的寂寞孤獨的心靈。其實讚揚別人不是蓄意吹捧,但作爲對於孩子的讚美是賦予其學習的信心和動力。所以說身爲老師,僅僅授業解惑只能算是教育的本質,而真正撫慰孩子心靈健康成長才是教學的精髓。尼克老師在寄宿學校舉行了一次大型的繪畫比賽,老師和學生一起參加,同時還邀請了老師、畫家以及印度教導師的Lalitha Lajmi女士作爲特邀嘉賓助陣此次比賽,最終伊夏脫穎而出,獲得了冠軍。自卑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伊夏再度綻放天真可愛的笑容,因爲尼克老師點亮了他信心的明燈。

該片風格樸實溫馨感人,故事的關鍵落墨特殊小孩身上,其實灌輸了靈活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尼克老師的形象雖然不是偉岸高大,但卻平易近人充滿愛心,對所有的孩子都一視同仁,當然對於異於常人的伊夏更加的關注和奉獻了不少的心血。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老話依然閃耀着迷人的光芒,但並不是所有有天賦而淘氣調皮的孩子會有幸遇到這樣的老師。我們的現實世界也經常在尋找最美的鄉村老師,但沒有更多體現在育人的方法上,而是過多卻是表現在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如何爲學生解決外在的困難。當然不乏很多感人肺腑的師生情,但我們卻更多的看到一些老師禽獸不如毀掉很多小女孩的一生,這樣的老師和尼克相比,簡直就是渣,他們不配爲老師,他們就是惡魔撒旦,應該永遠的消失在教師隊伍中。

尼克老師這個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他應該是很多老師的榜樣,阿米爾.汗能夠如此費盡心思的去演好這個老師,其實更多是履行一個好父親的責任和義務,因爲他也是孩子的父親,他不僅僅是著名的電影人。有些明星一生都在追求名利,而像阿米爾.汗這樣的演員,卻是用心去演好人生的每個角色,讓更多的影迷感受到電影的真正意義,去感悟成功失敗,去張揚人生的理想風帆,去盪滌心靈的污垢,去迎接新的挑戰,去激活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的老師才真正配得上至高無上的稱謂。尼克老師關注更多身體或精神上有缺陷的孩子,和智障孩子一起表演歌舞,帶給他們無盡的快樂和幸福。什麼纔是博愛,尼克老師做到了。

看到尼克老師,我們想到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這同樣是表現寄宿學校調皮孩子們的心靈導師克萊門特是如何讓孩子們在美妙的音樂中洗刷被忽視和討厭的陰影,重新綻放人生的理想,成就偉大的夢想的故事。此類影片似乎都是心靈的熨斗,撫平孤獨寂寥,讓燦爛的陽光進駐幼小的心靈。我們感動於電影中那些充滿愛心的教師形象,他們大公無私,沒有索取,只有細心的呵護的傾注自己的所學,讓每個孩子都受益匪淺。

影片打破我們眼裏慣常的印度寶萊塢愛恨情仇歌舞翩遷的印象,而影片寓意深刻,令人內心深處得到治癒。和好萊塢的諸多勵志的動畫電影目的一樣,但沒有更多迎合市場的媚俗品行,而是真誠的去表現一個溫婉而不失正能量的故事。阿米爾.汗作爲電影人的目的就是希望用電影去治癒更多需要溫暖和關愛的靈魂。想必他做到了,在他每一部電影裏,我們似乎都看到他視野開闊,表現獨到的用心。這樣真正去關注現實生活的電影人太少,在國內更是稀缺,爲了票房急功近利的電影人不勝枚舉,他們更多的爲的是票房,而忽視電影本身所傳達的真正意義。其實該片同樣有抨擊諷刺現實教育體制和專制冷酷家長的意義,孩子們的心靈非常幼小,無法承受更多的冷漠和排斥,所以如何以靈活多樣的方式教育孩子應該值得很多人反思,應試教育不是萬能藥,讓一個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對社會對國家都是非常有利無害。父母拼實力,孩子拼父母,這樣的教育將會變得促狹而偏執,好的教育應該是大多數孩子都能分享,而不僅僅是特權階層的專利。

好的電影猶如好的書籍或好的老師,它帶給大家的除了娛樂,更應該獲得現實的教育意義,超越庸俗和膚淺,超越媚俗和名利。難怪阿米爾.汗的每一部電影在印度都能夠獲得大衆的喜愛,那是他真正的在做電影,品質保證了,自然能夠獲得觀衆的熱愛。這或許就是阿米爾.汗真正成功的意義,當然其實這些並不是阿米爾.汗追求的目的,他就是想將自己的電影深入到觀衆內心,不是曇花一現,而是作爲永久的記憶和珍藏。一部電影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這不是誇大其詞,更是精品電影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