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失孤》的觀後感範文(精選22篇)

觀後感2.25W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失孤》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失孤》的觀後感範文(精選22篇)

《失孤》的觀後感 篇1

《失孤》是由華誼兄弟出品,彭三源自編自導,劉德華、井柏然主演的首部聚焦“打拐”題材的華語電影,《失孤》講述了一個丟了自己兒子的父親雷澤寬(主演:劉德華)的十四年漫漫尋子之路的故事……

在《失孤》戲中,由劉德華主演的父親將一位丟失兒子的父親演繹的質樸而又傳神,看的人蕩氣迴腸又潸然淚下。劉德華的表演讓人稱讚。

整部《失孤》影片之中最爲點睛之處是飾演父親雷澤寬的劉德華和一位修禪和尚之間的對話。

懷裏抱着一個黑色提兜一身風塵、一臉憔悴的劉德華問盤腿而坐一臉淡定的和尚道:能不能告訴我,我兒子能找回來嗎?

和尚: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找不到他了,緣滅。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緣。

劉德華:你能不能告訴我,他還活着嗎?

和尚望了望外面田地之中勃勃生長的麥浪緩緩擡起手答道:每一寸土地,你都在上面生過、死過,每一位衆生,都做過你的父母,施主,多行善業,緣聚自能相見……

是啊!緣聚自能相見,只要我們堅持了,你儘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

《失孤》的觀後感 篇2

這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我們的電影也漸漸開始直白的講述生活中的黑暗面了,雖然暫時只能是這種。

劉德華無論從造型,精神,動作,神態都值得大家走進電影院去支援這部電影。而他所演繹的角色又是那樣的真實且發人深省。

這樣的電影真的不適合用電影拍得好不好,剪輯好不好,配樂好不好,情節好不好,邏輯好不好這種思路去評價,當這樣一個話題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想無論是努力詮釋角色的演員還是講述這個現實的導演,應該都更希望看到生而爲人的我們去重視去看見社會中存在的這種問題吧。

這部電影出來應該就會被拿來與《親愛的》進行對比,但幾乎一樣的社會現實,你要導演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寬容一點,就像雷澤寬對這個世界的寬容一樣。他被漁場大媽打後,說這只是他第一次被打; 看到被人們丟棄的宣傳頁,他默默撿起擦淨; 他尋找自己的孩子,同時盡力幫助別人尋親......

十五年,一輛破舊的摩托,一面飄揚的尋子旗幟,一個磨損的黑色挎包,陪着他走過了衆多中國人口密集的城市。那幅殘破的地圖上標註着密密麻麻他尋子去到的地方,他說"十五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在這十五年裏只有在路上我才覺得自己對得起他。"

他當然有抱怨,當然有恨,他問"爲什麼偏偏是我的孩子被拐走",但現實的殘忍並沒有讓他變得十惡不赦,反而在十五年的尋子路上,人情讓他更懂感恩,更願幫助別人。出場時船上摩托車上的人,給他帶路偷偷塞錢的警察,幫他修摩托車不收錢的曾帥,網上線下的自願者等等,他笨拙的將得到的滴水之恩一筆一劃紀錄在本子上,讓我們感受到這個人的淳樸與善良,認真與執着,也讓我們感受到人間之愛,我覺得這是《失孤》與《親愛的》最大的差別。《親愛的》裏主要是丟掉孩子的人組成一起互助互勉,而《失孤》加入了很多普通人的力量,手機轉發,拍照上傳,幫助打一個電話,哪怕安慰一句,等等,對這樣的家庭這樣走在尋親路上的人來說也許都是莫大的幫助和關懷,讓他們不再那麼孤單,也能更快找到丟失的親人。

最後想說,希望人羣的溫度能逐漸回暖,不要太過冷漠的對待別人和世界,我們常覺人世冰涼,細想一下,不正是深處其中的我們使它冰涼嗎?如果常懷感恩與慈悲,常帶微笑和熱情,這樣的社會悲劇也許同時會減少。

《失孤》的觀後感 篇3

前兩天休息了,今天又休息。算是急休?因爲徒弟回家的原因,領導調了假期。今天休假,本來有計劃,隨之而來的是變化。早上接了個電話,計劃就變化了。

躺在牀上玩2K遊戲,時間來到了下午三點多,幹啥呢?起來出去吃飯,然後上個網。加快腳步,走到飯攤,誰知沒有魚頭。一念閃過,去上個網先。等下線,再來飯攤看看再說。

快速走向網吧,交錢上網。一邊看資訊,一邊用手機下載電影。網速不錯,電影也不錯。其中有部電影——失孤,終於等到了它,心裏很高興。

下線後,走到飯攤一看,還真有魚頭。點了餐,十元一份的,吃得很高興。然後幹啥?回到宿舍,看電影失孤。

說起電影失孤話題,要是您是個電影迷,定會有自己見解。不錯,鄙人喜歡看電影。且失孤電影裏演員劉德華,是鄙人喜歡演員之一。這次他拍這類電影挑戰大,陸續曝光片段及相關新聞,讓鄙人早注意此電影動態了。

今天終於下到失孤電影了,觀看後,感觸頗多。這部電影看完,鄙人眼睛溼潤了兩次,且讓鄙人想念自己的孩子們了。電影主題曲回家的路,也好聽。華仔演得不錯,這部電影爲這個社會注入正能量。在這物質橫流時代,需要這樣接地氣電影。在這心浮氣躁時代,需要心靈雞湯類電影去清淨心靈,重拾人性善良光輝一面。頂華仔。

《失孤》的觀後感 篇4

一邊是因爲孩子被拐而日夜尋找的父母,一邊是被拐賣的孩子因爲無法提供出生證明等原因而成了黑戶,連一張證明自己是誰的身份證都沒能得到。一個家庭就這樣活生生地被毀了,可悲的是這不是因爲生老病死,而是人販子的貪慾,還有其背後的另一個家庭的無知與迂腐。對家庭的重視在中國是那樣地堅韌,這也就是爲什麼丟了孩子的家庭會那麼堅持一定要找回自己的孩子,甚至爲此傾家蕩產顛沛流離也在所不惜,而買了拐來兒童的家庭也把孩子當成親生孩子對待,願意給孩子最好的只是希望孩子能陪在他們身邊,養兒以防老。所以當孩子的親生父母試圖接近找回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他們百般阻撓就是不願意把孩子送回去。而對於孩子來說呢,他們被強行脫離父母的懷抱,被賣到幾千幾百公里遠的地方,叫着完全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人,以爲他們就是家人。試想一個最美滿的結局,孩子終於找到了親生父母,在相聚的那一刻,或者也是極爲痛苦和矛盾的,一邊是血濃於水的親情,一邊是養育之恩的陪伴。這樣的事情爲什麼要發生在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的身上,最無辜的是他們,傷害得最深的也是他們。

影片最後,劉德華問師父,爲什麼偏偏是我的孩子。

無論是誰的孩子,對那個家庭都是莫大的傷害。憑什麼孩子以及父母要爲人販子和養父母的慾望買單。沒有人有權利這麼滿足自己的慾望,也沒有人有義務爲了這份慾望買單。相反,慾望者應該要爲這份慾望付出代價,而且,必須是慘痛的。

《失孤》的觀後感 篇5

可憐天下父母心。挺喜歡這樣的題材的電影的,像《親愛的》,很現實,也很有公益作用。

我們很難去理解那些父母的心情,不知道他們度過了多少個不眠的夜晚,看到別人的孩子幸福地生活着的時候心裏是一種什麼滋味,只是覺得他們好可憐,很憎恨那些人販子。有時候真的感覺人類變的很可怕,爲什麼有的人可以做出這樣泯滅良心的事情,到底是有多沒有人性?

平時在網上,走在街上的時候,也會看到一些類似這樣的尋人啓事,很多時候都是看看就忘了,網上的消息也很少會去轉發,確實,看得多了也變得麻木,覺得即使轉發了,成功把人找回的機會也是非常渺茫,有太多消極的因素在影響着我們,是的,我們的善良也在這些多見不怪的消息中漸漸地消失。

迴歸電影,所以我覺得這些題材的電影是很好的,它喚醒我們沉睡中的良知,如果真的每個人都認真面對了並且參與了,成功的可能性還是會大大提高的,至少,這兩部電影對我的震撼和影響還是很大的,以後再看到這樣的消息,我一定會順手轉發一下,留心觀察一下。

希望那些父母堅持住,相信孩子一定會找回來的,千萬不能像電影中那個被拐走的女孩周天意的母親那樣輕易放棄,放棄了尋找,甚至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那樣,即便最後孩子找回來了,卻已經是個孤兒。

想起了《親愛的》裏面那句話: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希望如此。

《失孤》的觀後感 篇6

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去電影院看失孤,挺遺憾的,今天終於看了,一如既往的沉重。

之前看過一個失孤短評,全是負面評論,諸如劇情平平,人物情緒煽動不到位之類,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我覺得走進電影院看電影並不只是爲了圖一樂,單純爲了輕鬆一刻,更不只是追求票房和噱頭,還需要一些關於人生的思考,還需要一些發自內心的共鳴,這是電影的初衷。

失孤裏面井柏然扮演的被拐賣的小孩長大了,告訴劉德華扮演的尋親父親他因爲是拐來的,所以不能上戶口,沒有身份證,於是不能參加考試,不能坐飛機坐火車,到現在還是個黑戶,而他從小就知道自己是拐來的,卻不能跟養父母捅破這層窗戶紙。中國這麼大,多少被拐賣的孩子正過着悽慘無比的生活,每個難熬的夜晚或白晝,只渴望家人的溫暖,而他們的家人連他們的生死都不得而知,還在盲目尋找着。正如電影裏尋親十五年的父親,不論多少人勸他放棄,多麼艱難困苦,他都沒有動搖過,騎着那臺插着自己孩子照片小旗的摩托車踏遍無數城市,無數山川,我想只有親情能帶來如此大的能量支援着他繼續走這條看不到盡頭的路。粘滿膠帶的地圖上標記了他去過的地方,泛黃的本子上記錄了他欠下的錢和尋親的細節,也許我們生活的城市他也來過,睡過我們上班必經的橋底,喝過護城河的水,問過你有沒有見過他的孩子。這是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電影最後父親仍然騎着那輛車行走在鄉間小路,而現實中,他丟了的孩子,會不會在電影院看着這個陌生的故事淚流滿面。

我喜歡這部電影,套句臺灣老兵的話: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聊人生。

《失孤》的觀後感 篇7

今天,老師給我們播放了一部影片,名字叫《失孤》。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彷彿已經看到了無數個正處於絕望中的家庭。

電影開始,有個可愛的小女孩出現了,她叫周天意,彷彿真是天意,她與自己的媽媽總是擦肩而過。她的媽媽爲了尋找她,總是瘋了似的發尋人啓事,結果卻總是讓她絕望。就這樣,她每天失魂落魄地走在路上不斷尋找着,尋找着……小女孩才一歲六個月,就被狠心的人販子綁架了。孩子在爸爸媽媽手中是無價之寶,掌上明珠,在人販子手中卻只是價值6000元的商品,讓人感覺憤恨而又心酸。幸好小女孩被人販子抱上車的時候,被好心人發現了,報了警,救了回來。只是,令人心痛的是,小女孩的媽媽由於受不了長期的精神折磨,跳河自殺了。看到這,我的心情不覺心痛起來,爲這個媽媽,爲這個孩子。

而劉德華飾演的是雷澤寬,他的兒子丟了15年,他就騎着摩托車找了15年。一次偶然,雷澤寬遇到了曾帥,一個被拐賣的男孩。就這樣,相似經歷的兩人開始了漫長的尋親之路。在這個過程中,曾帥無數次想要放棄,雷澤寬總是鼓勵他,說:“我兒子丟了15年,我找了15年,從未想過放棄,你才找了幾天,怎麼就知道找不到?”最後,曾帥在雷澤寬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親生父母。

只是,在影片的最後,這位善良的父親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不過,我相信,好人有好報,他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孩子!

《失孤》的觀後感 篇8

《失孤》講的是劉德華尋子的故事。

劉德華騎着摩托車跑過整個城市,尋找着失散多年的兒子到處發傳單,這樣找已經找了20多年了,途中遇見了被拋棄的孤兒,這樣他們展開了尋子和尋母之旅,路程艱難阻,但爲了找到自己的孩子他不惜自己孤身一人去尋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看完整部電影我心中百感交集的,身爲擁有一個健康幸福美滿的家庭的我,更應該要理解爸媽的辛苦勞動,與此同時,我們應做到尊老愛幼,孝順父母,不應該在與父母相處的生活裏無理取鬧,接下來的日子裏,我一定會做一個懂得知足的好孩子,比起大山深處那些每天吃不上肉喝不上水的小孩子,還有那無父無母的孤兒,和被人販子壞人拐走的那些可憐的孩子,我們更應該懂得知足。

這部電影對我的感觸很深,我也會在以後的日子裏爲同學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失孤》的觀後感 篇9

睡不着,於是半夜叫醒妹妹看了電影《失孤》,總體感覺還行,特別是劉德華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鏡頭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寫寫失孤妻子生活狀況,農村現狀,會更豐滿。

妹妹看完這部電影受教了,更瞭解這個世界還有很多苦難,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看完影片我問妹妹,影片寫的是怎樣悽慘的故事,爲什麼一路都是春天,滿眼鬱鬱蔥蔥。她沒有回答,我說是希望,那個年輕的媽媽,堅持着,在馬路上不斷散發着尋子的傳單,在大雨中撐着傘等待,她撐起的是希望啊。但當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卻離去了。還是希望,因爲她的希望破滅了,失孤的父親爲何不讓失家的男孩見那失孤的母親?因爲希望,父親怕男孩擊碎了媽媽的希望,怕她撐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幾天老家,就失望了,準備放棄。那父親說,你只找了幾天,而我已經找了十五年。那男孩兒驚醒了,最後終於找到了親生父母。影片反覆出現鐵索橋,竹林,母親的長辮子,這些都是希望的載體啊!

這說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堅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個悽慘得有些壓抑的故事,但導演還是不斷放飛希望。所以影片發生在春天,滿眼花開了,樹綠了。春天是希望的季節,導演不希望人們太絕望。失孤父親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的如偷偷給錢的交警,免費修車的小夥(後來這小夥找到了家,也印證了佛法的捨得、報應),衆多的志願者的溫情,我不認爲這是導演粉飾太平,我相信這是真實的現實。

當然,人是脆弱的,向着希望爬行的路很艱辛。失孤父親也有困惑的時候,他不理解爲何丟失的是他的孩子,她也動搖他的堅持是否有意義。失孤父在問佛,其實問出了所有爲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認爲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親和出家師傅的對話, “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

這是個很開放的結尾,對於這段話,每人有不同的解讀,也是因緣。

影片最後,父親又上路了,因爲他更堅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對得起兒子,覺得自己是父親,他覺得他和兒子就剩一張窗戶紙。

佛法講因緣,我講希望。我還不夠成熟,有些道理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樣,始終要堅信: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並不斷告訴自己,一步步向着希望奮進。

《失孤》的觀後感 篇10

好的電影不需要炫目的場景,好像更不太需要華麗的對白。

週五晚上在孩子安靜的入眠後,得空在家裏走心的看完了一部用心走下去的尋子題材電影—《失孤》,主演:劉德華,井柏然。看完有些失眠了,於是就有了想寫點東西記錄此刻心情的想法,不同於《肖申克救贖》裏堅持中浸淫的自由與豁朗,《失孤》中父親15年的尋子堅持滴灌的全是酸楚與悲傷,有人說人的財富不是指你有沒有財富,而是指你有沒有靈魂,對於那些被人販子失去親身骨肉的父母來說,孩子得以迴歸就是他們最大的財富。

是呀,一些垂垂暮年的失孤父母,看着別家廳堂屋檐下長輩或是兒慈女孝,亦或是含飴弄孫的場景,想來也只能蜷縮在搖椅上的毯子下面,露出不易被察覺的豔羨之情了。從心裏喜歡這樣的電影,劉德華的演繹也當然無可挑剔,不誇張的說,我是淚在眼眶裏打着轉看完的這部電影。每個人心裏都會有不同的最柔軟的地方,但是我相信父母與子女的一生盤纏之可敬,可貴,可珍惜,是這部電影宣傳的一個普世價值。希望身邊的朋友們也有時間去看看這部電影。後續也會去關注一些失孤尋子的網站,比如: 寶貝回家。希望那些失孤的家庭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祝福那些父親,母親們。末了,我只想說一句心裏話:尋子之路,萬里不遙。

《失孤》的觀後感 篇11

看完電影《失孤》,一切的不如意,都變的那麼淡然。唯有血濃於水的親情,波濤洶涌,讓人抑制不住的流出眼淚。劉德華本色出演的《失孤》把一個父親平凡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在光影中展現出來。片尾一陣蒼穹中的誦經的禪意,那是生命的救贖,聲音飄過千山萬水,昭示芸芸衆生,人世間最大的苦難莫過於骨肉分離。

想起了去年上映由趙薇主演的電影《親愛的》,還有那撕心裂肺的呼喊,讓我有好幾個晚上都難以入眠。又想起了中央電視臺倪萍主持的尋親節目《等着我》,別人吃過的那些苦,別人遭受的那些罪,一個大男人,我竟然無法平靜下來。以至於這半年來,每每我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都會到網上搜尋節目《等着我》來看,聽着別人的故事,默默地留下自己的眼淚,與自己的那點挫折對比,這些不如意也就雲淡風輕了。

夫得之而無以爲念,遂亡矣。生生世世,突然覺得世界上最溫暖的瞬間是離別後重逢的那一刻,情感穿透力是那麼的強大,強大的摧毀每一顆剛強的內心。尋親,這一有人類繁衍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的社會學行爲,從未間斷。

想起了老家的一個習俗,農曆臘月二十六,村裏的家家戶戶都會放爆竹慶賀,這一天隆重程度超過了除夕夜。後來,年長的前輩告訴我,傳說古代村裏人有一大部分人去北方修長城,到了臘月底,全村人都會在村口翹首以盼,期望家人團聚過年。可是,等了很多年,都沒有鄉親回來。終於有一年,臘月二十六日,有一個鄉親死裏逃生回來,全村人放爆竹來慶賀,這是一份鄉情的惦念,一份親情的寄託。於是,這個習俗一直保留了下來。

當骨肉被隱匿世界渺渺,棲身人海茫茫怕是唯一選擇。當親人被阻隔在迷茫的天地裏,找尋是安放親情的唯一神龕。愛是世上的幸福,但幸福並不是愛的全部禮遇。愛是團聚,但沒有分離也就無所謂團聚。在愛的作用下,一切都凝結在快樂和讚美之中。然而,倘若沒有先前的離別,就不會有眼前的團聚。感謝那些離別,讓愛多了一份厚重與期盼。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世間殘酷而戲劇,所以纔會有那麼多感天動地。天地乾坤,溫情永存,活着,是最好的信仰。期待世上所有的離散與不幸,都能帶來驚喜與相逢。相信“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我卻用來尋找光明”,離散從未停止,但希望和信念也從未消逝,而是愈發澎湃,如同這春潮滾滾,拍打着岸邊的孤舟。

《失孤》的觀後感 篇12

這部電影是在有了你之前看的,因爲是女導演的緣故,很多感情線的處理和情緒調動是非常細膩的,細膩到已經要超脫尋親的主題,從各個角度都能得到不同層次的情感共鳴。爲人父母后,這類型的片子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折磨。但之所以推薦給你,是把這段緣分和情感寄託給你,把這人生相遇的感恩寄託給你。

總之這部電影,比期望的要差,比大多影評要好。

我在觀影前期望有歇斯底里的嘶嚎與掙扎,期待希望與重逢的乾脆,這些期待緊緊的扣住《失孤》的主題,都被細膩而清淡的處理掉了。但大多影評的無端指責與謾罵,與觀影坐在我後排的幾個潮人一樣,過於自我,也過於強調所謂的完整性。

導演的意圖很明顯,是要透過失孤事件去反應人性,情感,生活。尋子的,尋家的,被拐的,收養的熱心的冷漠的等等一系列的情感與倫理鏈條,闡述一個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尋親反而只是一個引子。與其說這是一部尋子的故事片,不如說是一部以尋子爲切入點反應社會與人倫的公路片更爲恰當。

影片真正的主題在人生,當雷澤寬淚眼婆娑的蹲在和尚面前孱弱的問一句:爲什麼是我丟了孩子。他問的不是孩子也不是命運,問的是他自己。十五年的青春年華,十五年天涯海角,十五年的奔波勞頓,爲什麼偏偏是自己,承載着痛楚,茫然,困頓,原地踏步。回答這個疑問的不是和尚的幾句箴語,而是整部影片。爲他打架的電動車大哥回答了他,救他一命的曾帥回答了他,高速警察掉在地上的兩百塊錢回答了他,一路上幫助傳遞尋找的志願者回答了他,四個一起跳起來接電話的民警回答了他,甚至開在漫山遍野的山茶花回答了他。

衆生皆爲父母,只要在路上,一個本子,一頁一頁記載着所有的安慰;幾桿旗幟,一番又一番承載着所有希望,忍不下的痛楚,受不了的煎熬,噙不住的眼淚,又算是什麼呢。

而渺小的生命,偉大的人生,正是這孤獨的守候,是這無盡的奔騰,是這溫柔的雄關漫道。

《失孤》的觀後感 篇13

今天透過看《失孤》這部電影,整個人就像在劇情中,一直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有以下幾種感悟和大家分享:

1.在雷振寬的尋子路上,經受了種種心酸和在漁村慘遭農婦的毆打,想象到父親是多麼的想把孩子找到。所以做爲我們現在父母健在的所有兒女們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體貼他們,愛他們。

2.當井博然飾演的孤兒幫助雷父修摩托而意外找回自己的親生父母時,我想這就是福往者,福來的道理吧,只要我們行善,我們就會有好的事情發生。

3.電影結尾時似乎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只留下了佛家的緣起緣滅,我想接下來就應該是我們要做的,堅強,勇敢,慈愛傳播給每一個,做有德行的中國人。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到自己還活着”

片中的父親爲尋其子,歷經15年…儘管依舊沒有絲毫線索,可他卻從未一刻想要放棄…他可能會忘了自己是誰,來自哪裏,但唯一不會也不敢忘的,就是繼續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尋子之路…

《失孤》雖反應了一種社會現象,但透過主人公,更加深刻的向我們詮釋了父母對子女純樸而又偉大的愛,這種愛,讓人心疼…

我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爸爸媽媽的懷抱健康平安的長大,希望每個家庭能和諧幸福,但無奈的是,我們沒辦法杜絕這種現象再度發生…但我們可以竭盡所能去避免…

四年一屆的奧運會總是那麼的令人鼓舞、興奮、震撼。在奧運會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那自始至終貫穿於奧運會的偉大的奧運精神。

奧運精神是什麼?奧運會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強”,那麼,支撐和造就“更快、更高、更強”的是什麼?那就是“自信、自尊、自強”,這纔是奧運精神的昇華,這纔是奧運精神的最高境界,這就是奧運精神的一切活力的源泉。

一個人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力、勇於拼搏的頑強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態度才能做好一件事。還記得在奧運會上,運動員們那矯健、颯爽的身姿了嗎?還記得在奧運會上,運動員們那奮勇拼搏,頑強不息的精神了嗎?還記得運動員們充滿自信的走進比賽場地的情景了嗎?沒錯,那就是奧運精神。

奧運精神一直激勵着我,一直鼓舞着我。它給我巨大的力量,它給我克服困難的信心。記得有一次作文比賽,當我信心百輩地剛走進比賽場地時,一些同學就對我冷嘲熱諷說:“哼,冠軍是我們的,你們又算得了什麼呢?”我聽了,原有的自信心立即下降一大節,心灰意冷,正如他們所說,我們又算得了什麼呢?可是,就在此時此刻,我突然想起了我們經常說的奧運精神:“更快、更高、更強”,也就是“自信、自尊、自強”。對呀,我應該自信,就像奧運會的運動員一樣,神奇十足,而不是遇到一點挫折或是聽到一點責罵、嘲笑自己的話就喪失了自信心。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充滿着信心。

有一次,當我得知我的作文獲得一等獎,我十分的高興!可我也不能因爲得到這種榮譽就封鎖自己,我應該學習“奧運精神”,更加勤學苦練,將自己的作文水平要再提升到另外一種境界,更高一個檔次。我也要不斷的改善自己的作文,要比原來的作文要更好,更完美。要不斷的超越自己,我要與自己比賽。

奧運精神,它時時刻刻提醒着我們,時時刻刻鞭策着我們。它就像馬路上的指示牌,總是在我們迷失方向的時候指引我們,使我們找到正確的路。

奧運精神,永遠在我心中燃燒;奧運精神,永遠在我心中閃耀;奧運精神永遠激勵着我!

《失孤》的觀後感 篇14

失孤:失了,才孤獨。孤獨有兩方,一方是被拐賣的孩子,一方則是丟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覺得人世間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離”,這是一個慘事,原以爲進了電影院自己會哭的稀里嘩啦,但我沒有。 說下個人對電影失孤觀後感。

這是一部剋制的影片,沒有刻意煽情,沒有販賣悲苦,導演的想法顯然是很清楚也很堅持的,她要拍一部溫暖的電影,她提出了“打拐”這個社會公衆事件,她請來了大明星劉德華以期待獲得更多人士的關注,劉德華沒看完劇本便應承了下來,一個字“演”。劉德華說:“這個事件他已經關注十幾年了,但是一直沒有人拍,現在終於有人要拍了,如果我來演,一定會有更多的人關注這個事,票房也不會太虧,有沒有機會拿影帝不重要,只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找回他的孩子。這樣的事,我們做一百次一千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了,也是值得的。”在這裏一定要爲導演、爲劉德華,以及爲《失孤》付出的所有人,包括買票電影院看這部戲的人點贊。

初爲導演的彭三源在電影的節奏把控以及敘事的技巧上難免會有一些生疏,但這很顯然是一部如《桃姐》般平淡又兼具一些幽默元素的文藝小品,是比較生活化的自然呈現;並非陳可辛那部同期拍攝搶先上映計算精確商業味十足的《親愛的》(也是一部國產佳片)。如果你是愛看韓國影片《素媛》《熔爐》以及《親愛的》這類頗具催淚效果影片的人,也許你會失望吧。爲什麼彭導要把一個十足催淚的題材拍的這麼暖心,有些地方甚至還很歡快呢?爲什麼導演在感情上要這麼剋制?我想正如劉德華所飾演的雷澤寬,他在路上找了十五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也一定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該哭的該鬧的該悔恨的該激動的想必都化作了臉上深深淺淺的皺紋和那溫存善良的眼神。有時被戳到傷心處也還是會本能的情緒波動,但更多的時候是深沉默然以致有些麻木。所以,我也就明白了導演的剋制內斂,她只是想鼓勵這些經歷了無數次失望的人,給他們一些溫暖,一些正能量。

全片的配樂,我只能用一個字概括:特別好。在歡樂中透着一絲絲無奈與悽切,但基調是積極的向暖的。這與如畫如詩綠意盎然的攝影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也許故事有些遊離有些鬆散,但分寸還是把握的很不錯的,尤其是對一位新的女性導演。

影片的劇情也是很清楚的,大概分三條線:

第一條是吳君如飾演的人販子那條線,我想這條線的作用大概是這樣的:1.提出人口拐賣這個社會事件,作爲一個背景,也可以說爲什麼會有這樣一部電影存在的原因,如果不存在,我們拍它作甚,又不是魔幻科幻自我意淫。2.告訴我們,有需求就有買賣,有買賣就有拐賣,這就好比市場經濟吧,是一個供需的問題,所以有哄擡價格也有賤賣。3.社會其實很殘酷的,我們要多留一個心眼。

第二條是倪景陽飾演的丟失孩子的母親,我覺得這個安排可以這麼猜想:1.作爲主線雷澤寬堅持尋子的一個對比,有的人丟了孩子,尤其是在初期階段,可能會因爲堅持不了,因爲過分自責,一時想不開就自尋短見了,這也突顯了雷澤寬尋子十五年是一種何等的堅持。2.孩子丟失對家庭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3.丟失孩子不是雷澤寬這麼一個個案,世界上有很多的,也許就在你身邊。

第三條也就是主線,雷澤寬尋子。其實這條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雷澤寬尋子以及雷澤寬幫助別人尋子,二是井柏然飾演的曾帥尋母,並在尋親的過程中與雷澤寬產生了一種如父如子的關係,這是一種情感上的互補。

兩條副線與主線穿插,副線時間也不長,且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許是我看電影多,雖然剪輯有些許生硬,但這兩條副線的作用及內在的邏輯還是比較實在的,沒有什麼問題,也不影響我觀影,對我來說,這是一種豐滿,這戲本不是劇情衝突強烈推進火速的商業片套路。

劉德華和井柏然都奉獻出了不丟人的演技。尤其是劉德華,把一個尋子十五年的農民父親的那種謹小慎微,那種喜悅難過的得失,那種茫然的失落都演繹的入絲入扣,拿捏有度。你看他那攔車時踉蹌的腳步;你看他把手輕輕搭在背後拘摟的脊背;你看他在魚排上那期盼又焦作的眼神,渴望與害怕期望落空甚至令他懷疑了自己的判斷;發尋子傳單被拒絕後尷尬的微笑,以及用手小心翼翼拭被人丟在地上的傳單上的灰塵,那上面是孩子的照片,他心疼啊;當曾帥把摩托車鑰匙送給他時,他露出了一個慈父幸福的笑容,但緊接下來我們可以看見他眼底那不捨分別的淒涼與悵然;他與曾帥如父如子的互動是全片最溫暖最快樂的地方,要是他的孩子不丟,也和曾帥這般大小了,也該是在讀書的。。。。。想不到一個香港的天王劉德華居然可以把內地農民角色表演的這麼好,他不是像,他就是雷澤寬,對,劉德華不僅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也爲自己塑造了一個完成度相當之高的角色。

生活是一條無盡的路,你找他,緣聚,你不找他,緣散,多行善業,緣聚自會相見,只要你堅持了,你儘自己的最大力量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

《失孤》的觀後感 篇15

“只有在路上,我才覺得我是一位父親。”這位失去兒子15年,騎着摩托車尋找15年的父親,在《失孤》中的話,讓我看到了一位父親的殤。這種骨肉親情被剝離的痛苦,這種生死未卜的渺茫,讓這位父親在尋找的旅程中更像是一種懺悔與贖罪。

而另外等待中被尋找的孩子呢,我們很多的時候視角關注失去孩子的父母,哪些孩子內心的期盼呢,對家庭親情的期待呢?也許正是因爲影片講述了這樣的兩個人,同樣是缺失人生的兩個人,他們的渴望,他們的痛苦與期盼。那些買人子女的父母呢?也許他們也懷着同樣的對一份完整家庭的渴盼。他們買來的孩子是爲了挽救破碎的婚姻,還是延續可能斷掉的香火,所以他們忐忑地守護者這份隨時可能失去的愛。

一位行走的父親,一位尋找父母的少年,他們的結伴,也許都是爲了找尋自己的根。

影片的沒有華麗的場景,有的是貼近生活的市井人情。影片沒有矯情造作的兒女情長,有的只是讓人喟嘆的真情與找尋。也許這是劉德華最糟糕的造型,但卻是最讓我感動的人物形象。因爲華仔也已爲人父了,所以他才這麼的真實而又深刻。

最後影片以帶有禪意的對話結束。

“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多行善業,緣聚自會相見。”

這兩年,我的修爲漸長,當我心不靜時,就看看星雲大師的《喜舍》,想想我已比別人得到的太多太多。對生活中所有發生的事,都以緣分之心來對待,所以不驕也不躁。對於未來,不擔憂也不盲目的樂觀,我主宰自己的心情,因此也把握自己的命運,在紅塵俗世中安然活着,悠然自得。

也許人生就是一個“行”的過程,在行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殤”,也許來源於失去,也許來源於求不得。也許人生都必經苦痛纔會讓人頓悟。悟,是的悟到了,也就得以解脫。

《失孤》的觀後感 篇16

《失孤》改編自真實的社會新聞。一個兩歲的孩子雷達在1998年的某一天走失,父親雷澤寬(劉德華飾)從此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尋子之路,途中歷盡艱辛,偶然遇到了四歲時被拐的修車小夥曾帥(井柏然飾),兩人一同踏上尋親之路,井一次修車經歷讓兩人結識,在瞭解到雷澤寬的尋子歷程之後,曾帥不僅沒有收取修車費用,更與雷澤寬一起踏上尋親之旅,途中兩人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

今天透過看《失孤》這部電影,整個人就像在劇情中,一直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有以下幾種感悟和大家分享:

1、在雷澤寬的尋子路上,經受了種種心酸和在漁村慘遭農婦的毆打,想象到父親是多麼的想把孩子找到。所以作爲我們現在父母健在的所有兒女們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體貼他們,愛他們。

2、當井柏然飾演的孤兒幫助雷父修摩托而意外找回自己的親生父母時,我想這就是福往者,福來也的道理吧,只要我們行善,我們就會有好的事情發生。

3、電影結尾時似乎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只留下了佛家的緣起緣滅,我想接下來就應該是我們要做的,堅強,勇敢,慈愛傳播給每一個,做有德行的中國人。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到自己還活着”

片中的父親爲尋其子,歷經15年……儘管依舊沒有絲毫線索,可他卻從未一刻想要放棄。他可能會忘了自己是誰,來自哪裏,但不會也不敢忘的,就是繼續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尋子之路。

《失孤》雖反應了一種社會現象,但透過主人公,更加深刻的向我們詮釋了父母對子女純樸而又偉大的愛,這種愛,讓人心疼。

我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爸爸媽媽的懷抱健康平安的長大,希望每個家庭能和諧幸福,但無奈的是,我們沒辦法杜較這種現象再度發生,但我們可以竭盡所能去避免。

《失孤》的觀後感 篇17

今天透過看《失孤》這部電影,整個人就像在劇情中,一直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有以下幾種感悟和大家分享:

1.在雷振寬的尋子路上,經受了種種心酸和在漁村慘遭農婦的毆打,想象到父親是多麼的想把孩子找到。所以做爲我們現在父母健在的所有兒女們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體貼他們,愛他們。

2. 當井博然飾演的孤兒幫助雷父修摩托而意外找回自己的親生父母時,我想這就是福往者,福來的道理吧,只要我們行善,我們就會有好的事情發生。

3. 電影結尾時似乎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只留下了佛家的緣起緣滅,我想接下來就應該是我們要做的,堅強,勇敢,慈愛傳播給每一個,做有德行的中國人。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到自己還活着”

片中的父親爲尋其子,歷經15年…儘管依舊沒有絲毫線索,可他卻從未一刻想要放棄…他可能會忘了自己是誰,來自哪裏,但唯一不會也不敢忘的,就是繼續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尋子之路…

《失孤》雖反應了一種社會現象,但透過主人公,更加深刻的向我們詮釋了父母對子女純樸而又偉大的愛,這種愛,讓人心疼…

我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爸爸媽媽的懷抱健康平安的長大,希望每個家庭能和諧幸福,但無奈的是,我們沒辦法杜絕這種現象再度發生…但我們可以竭盡所能去避免…

《失孤》的觀後感 篇18

如果非要用類型片的標準來定義,那《失孤》必然是一部公路電影。

《失孤》以“打拐”這一社會熱點話題爲故事主線,講訴了一位父親長達十四年的尋子故事。除了熱點社會話題本身與影片所傳達的親情的主題,該片處處展現出“公路電影”明晰的特質,無論是外在或是內核,都能看到導演彭三源對公路電影的探索與嘗試,看似平淡無奇,實則井然有序,這裏就淺談一下《失孤》中所表現的公路電影的“經典主題元素”。

尋找

公路電影很重要主題之一就是“尋找”,主人公因爲“尋找”而上路,他們尋找的可能是精神上的自由,可能是物質上的財富,也有可能是其他重要的東西。無論如何,尋找,是公路片中推動故事發展的動力之一。在本片中,雷澤寬和曾帥尋找的則是闊別已久的至親。雷澤寬不遠萬里踏上尋子的道路,雖然他很清楚,在茫茫人海中要找到自己的孩子如同大海撈針,可是正如他自己所說,唯有不斷的“尋找”,他才覺得對得起被拐的兒子。如同硬幣的正反面,雷澤寬尋找的是被拐的兒子,而曾經被拐的曾帥,尋找的則是失散多年的父母,兩個同樣在“尋找”的人,自然在路途中產生了一種天然的默契,甚至也因爲彼此對錯失的親情渴望,一種神似父子的感覺自然而然的融入在了兩人的相處中,雷澤寬找到了對兒子的關懷與呵護的感覺,而曾帥也體會到了久違的父愛。其中兩人在澡堂共浴的片段,讓我想到了韓國電影《兒子》,同樣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同樣一段特別的父子情,此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足以表達出飽滿的情緒。當雷澤寬看到曾帥與親人重聚,他老淚縱橫,在他眼裏不僅是看到了自己找到孩子的希望,也彷彿是一個父親在注視着自己的兒子,眼中充滿愛意。

成長

“成長”不光是公路電影這一特定的類型片,可以說是整個電影藝術永恆的主題之一。成長即是改變,唯有改變纔是永恆。在本片中,雷澤寬的“成長”是顯而易見的,一開始,尋找自己的兒子是他出發的唯一目的,在路途中,一路得到好心人的各種幫助,讓他倍感溫暖,當他看到了其他被拐孩子的家庭的尋親資訊,無私的擔負起了幫忙尋親的重任,當他提供了一條重要資訊讓曾帥成功找到自己家人的時候,他的喜悅不亞於找到了自己的親身骨肉,雷澤寬的成長是從“爲己”到“爲人”。另一方面的成長,則體現在片尾雷澤寬偶遇僧人的片段, 當他將自己心中的疑惑告知僧人時,僧人用“緣來緣”、“緣起緣滅”作爲解答,雷澤寬明白了繼續尋找的意義,哪怕前路漫漫,哪怕千山阻隔,雷澤寬都更加坦然與從容了。對於曾帥,同樣也有成長。他對雷澤寬說,小的時候,我害怕自己死了,沒機會見到親生父母,而現在我長大了,害怕他們死了,對於尋親這件事,曾帥期待中卻充滿了疑惑,直到他遇到了雷澤寬這樣一位堅定信念尋找孩子的父親,在與雷澤寬的相處中,曾帥也更深切的理解了被拐孩子父母的心情。當鐵索橋消失,竹林沒了,媽媽的麻花辮也剪斷了,曾帥還是鼓起了勇氣迴歸到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庭之中,他終於可以與那個曾經的自己告別,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

在路上

“在路上”可謂是公路片最直接的詮釋,故事的結尾往往如同我們的人生,一直在路上。在《後會無期》中,馬浩漢依舊在路上,尋找着屬於自己的人生答案,而在《失孤》中,雷澤寬也仍然在路上。這條路也許沒有盡頭,可能窮盡一生,而其中又不知要經過多少風雨,多少考驗,然而就如片尾那廣袤而美麗的田園景色,只要心中懷揣着希望,這一路將會鮮花遍野生機盎然。對於雷澤寬這樣萬里尋親的父母來說,在路上,是一種“不放棄不拋棄”的態度,是始終懷着堅定的信念一路前行,有的家庭幸運如《親愛的》中的田文軍,而更多的家庭仍然在尋找至親骨肉的漫漫路上,而“打拐”這件事,則更是需要大家不斷堅持,永不停歇。

導演彭三源用公路電影的框架講訴了《失孤》這樣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故事,雖然其中仍然存在表達不到位、剪輯混亂等諸多問題,但是立意明確,主題先行的《失孤》在當下無腦橫行的國產電影市場實屬難能可貴,也讓觀衆不僅期待更多有深度的國產電影作品。

《失孤》的觀後感 篇19

雖然同是打拐題材,也都改編自真人真事兒,但《失孤》和《親愛的`》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如果說《親愛的》更加貼近客觀真相,那麼《失孤》則更貼近主觀臆想,前者是改編的故事,重點在故事和人物,後者則是編劇的主觀想象,重點在創作者自身對“失孤”事件情緒和感覺。因此《失孤》中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沒有大段的煽情,也不見對尖銳問題的探討和展現,反倒大規模的展現了理想中的人性弧光,每個人都那麼善良,每個人都那麼美好,即使深陷與苦難之中卻依然保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路遇不平人人相助,即便是希望渺茫,還有信仰可以依賴,用信仰慰藉失孤者,用緣起緣滅化解他們的苦痛,在立意上還是是蠻新穎的。只是這樣的處理方法討巧,但少了點人情味兒。

影片的節奏緩慢,劇情推進比較隨意,基本上拋棄了起承轉合和戲劇衝突,大段大段空洞無物的對話代替了故事推進所必需的情節設定。特別像一對朝聖者追尋信仰的公路故事,兩個人透過行走和對話彼此安慰和鼓勵,最終一人找到終極歸宿,另一人則一念成佛,有點兒《悉達多》的意味。

如果說,做作矯情的對話和情感上的剋制和隱忍是《失孤》的優點,那麼這部電影確實是一部問起氣息極其濃郁的電影。大片、大片的自然風光,一車兩人,一路追尋渺茫的希望,在無數次失望中,昇華的是兩人之間的情誼,親情、父子情抑或有那麼點兒愛情,失孤反倒成了故事的背景。交警偷偷留下的200塊錢;人販子不僅孩子賣不出,一露頭就被英明神武的人民羣衆抓了個現行兒;無所不能的網友們點點鼠標,離家17年的被拐兒童就能立刻回家,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多麼文藝的世界。能把如此沉重、讓人痛徹心扉的提出拍的如此美好想必是這部電影的最大優點吧。

劉德華演的超棒,一個如此落魄的父親都能演的那麼帥。井柏然很努力,但稍顯稚嫩,應該在臺詞方面多下下功夫,念臺詞真的不叫演戲。

最後井柏然親人團聚的一場戲讓人印象深刻,有那麼點兒酸楚,有那麼點兒感動,尤其是人羣從劉德華身邊走過,他孤獨的站在人羣后面痛哭流涕,五味雜陳一涌而上,是孤獨、是落寞、是不幹,是感動,鏡頭就那麼遠遠的看着他,一種強烈的感同身受油然而生。只可惜鏡頭並沒有停留太久,就忙不迭的移開了,這時候有個特寫會不會更好一點兒呢?導演刻意不煽情,所以鏡頭知趣扭過頭來對準了一干羣衆演員。

這樣的處理方法在電影中很多,讓人感覺是在刻意的迴避演員的情緒爆發,剪輯時常讓人抓不到重點,畫面只是隨意的切來切,甚至是幾個不同角度的建制鏡頭間的切來切,讓人覺得剪輯師生怕浪費了任何一個鏡頭,全部都得用上。此外,鏡頭和景別的處理也不太講究,太多的運動鏡頭出現在不恰當的地方,毫無目的的動來動更像是在炫技而非爲劇情服務。也許是因爲導演的資歷尚淺吧,電影始終處於一種失控的邊緣,該有的情緒被一筆帶過,而沒用廢戲又佔了很大的篇幅,比如那個站在馬路中間失魂落魄的媽媽,展現她的瘋癲狀態,以及她的自殺行爲有什麼意義嗎?不太懂。

這電影很平淡,淡到品不出味道,如果硬要說這是優點的話也無可厚非。畢竟找到一種方法可以消極苦痛還是蠻令人嚮往的,但把一切都描繪的如此美好真的就是能消解痛苦嗎?

站在個人的角度說宗教可以消極這種痛苦,這沒問題,但如果一切的答案最終落在所謂是緣起緣滅,稍顯有那麼點兒敷衍了事。即便解釋的通,也讓人覺得太沒有人情味兒了。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用宗教哲學來作爲終極答案的。

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豈是一句緣分就能解釋的通的,所謂的緣起緣滅只不過是一種低劣的安慰劑而已。對於不可磨滅的親情的執着和不拋棄,不放棄,纔是“失孤”這件事情的動人之處。

重點在於情,而非緣,這也許就是《親愛的》和《失孤》最大的不同之處吧。展現問題有時候比給出模棱兩可的答案更有幫助。

《失孤》的觀後感 篇20

與以往的角色不同,這次華仔飾演的是一位尋子15年的父親,印象中是第一次看見華仔這樣邋遢的形象出現在熒幕上,泛白的胡茬,襤褸的衣衫,飽經風霜的臉,一臺破舊的老式摩托車,組成了雷澤寬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故事敘述的平淡,沒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影片中的的幾個情節還是讓我熱淚盈眶,不知從哪裏來的感動充盈了整個心底。

雷澤寬要去泉州,卻走錯了路,交警看到了他摩托車後面插的尋子的海報後主動給他指了路。當他走到泥濘的小路上翻開警察給他指路用過的地圖時,從裏面掉出了兩百塊錢,他撿起來,默默擦掉上面的泥土,在他的人情記錄本上歪歪扭扭寫道“高速公路交警200塊”,然後合上,裝進包裏,繼續前行。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善意和溫暖,除了感激和像小太陽一樣把這溫暖傳遞出去,我不知道我還可以再做些什麼。

雷澤寬在尋子的途中遇見了同樣失去家人的小夥子曾帥,他們相互鼓勵,相互陪伴,發展出一段亦父子亦朋友的情誼。中途他們有爭執,曾帥也一度想放棄,是雷澤寬鼓勵着他,在機緣巧合下幫助曾帥找到了家人。曾帥和家人重逢的那天,他站在人羣裏,目送着曾帥走過那座橋,走進親人和村裏鄉親包裹裏,當他們終於擁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終於忍不住淚流滿面。雖然他的孩子沒有找到,可是他幫別人完成了心願,他打心底裏爲曾帥高興,那是爲幸福流的淚。我還記得影片裏他說,“那麼多丟失孩子的家庭,有的人還在找,有的人放棄了,有的人離婚了,有的人再婚了,可我不會放棄,因爲只要在路上就會有希望。

影片的最後,畫面定格在雷澤寬重新騎着摩托車踏上漫漫尋子路。

這是一部看了讓人覺得心酸的電影,卻又和去年的《親愛的》一樣,表達出大家對丟孩子這個問題越來越關注,希望那些丟失的孩子都能得到善待,願天下無拐。

其實,看影片之前還跟家裏鬧了些彆扭,可是影片結束後立馬就釋然了,回去和解。家人是最愛你的人,血濃於水的親情,剪不斷,也割不斷。

能擁抱就不要爭吵,珍惜身邊人。

《失孤》的觀後感 篇21

有了去年陳可辛執導的《親愛的》,拐賣孩子這個社會議題在大銀幕上重新被點燃起來。《失孤》同樣如此。這部電影和《親愛的》一樣,都是以主角尋找自己被拐賣的兒子爲主線。《親愛的》裏在後半段加入了趙薇扮演的“柺子佬妻子”的視角,把拐賣孩子的社會問題複雜化,在倫理上讓觀衆陷入一種思考的困境:被拐賣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麼拐賣孩子的家庭,說不定也有難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裏,除了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的主線,也有一條副線——井柏然扮演的曾帥。他是被拐賣的孩子,買他的家庭最終說出了真相,而他也開始了自己尋找親生父母的旅程。在這條副線裏,故事爲我們揭露了過去拐賣故事裏不常見的一面:被拐賣的孩子如何尋找生父?

電影裏,曾帥對雷澤寬說,你尋找孩子,可以大張旗鼓,到處宣揚;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卻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賣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優越的家庭裏,他樂享其成,不願意再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曾帥理解他的這種做法,因爲萬一親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過得幸福,可能這些年來從未想過尋找他;又萬一父母家裏條件很差,要是相認了,過得不如現在的生活好呢?

血濃於水,這是個看上去無須質疑的事實,但當生物學上的血緣關係遭遇到衆多現實問題挑戰時,兒女和父母的“尋找”、“拋棄”、“相認”,都成爲了一個不太容易解決的棘手問題。

所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線,在電影裏被淡化。自己的親生骨肉被奪走,十多年來穿越整個中國不停尋找,風餐露宿,受過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實在太多,每年成千上萬被拐賣的孩子,雖然殘酷,但又不得不接受“這樣的悲慘故事是在是太常見了”這個現狀;再加上《親愛的》裏,黃渤與張譯的那條尋子線已經足夠悽慘,足夠真實,足夠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裏,沒有對雷澤寬的15年尋子故事進行寫實描述,只是用了幾個重點去點綴出雷澤寬在現實裏遭遇到了種種痛苦折磨:車禍、被毆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漁民圍攻……

雷澤寬在尋子路上捱過打,受過餓,摔過跤,上過當,卻始終沒有放棄,是冥冥中親情的召喚,也是隻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父親的自我救贖,曾帥則曾在找到親生父母后,困惑於養父和姐姐的情義,對生父的生疏,這樣彼此對照,就是影片對現實的思考。從東方人的情感來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血脈深情,骨肉相連。可是當親人離散之後,怎樣面對,是像雷澤寬一樣苦苦尋覓,還是憑其自然,是一道沒有對錯的選擇題,而對於那些無法從內心深處原諒自己弄丟了孩子的父母來說,也許這沒有盡頭的千山萬水,纔是一種靠岸。

《失孤》的觀後感 篇22

今天忙中偷閒,觀看了正在熱映的電影《失孤》,爲自己剛剛結束的繁忙北京之旅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失孤》2015年由華誼兄弟製作,由彭三源自編自導,劉德華、井柏然等主演,講述的是農民工雷澤寬(劉德華飾)在尋子路上與自小被拐賣的青年曾帥(井柏然飾)相遇、二人最終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雷澤寬的兒子雷達四歲時被人販子拐賣,爲了尋找被人販子拐賣的兒子,十五年間他騎着摩托車走遍了半個中國,同時還熱心地幫助其他失子的父母尋找孩子;在尋子途中,不斷有好心人對他相助,其中有偷偷給他塞錢的交警,有來來往往的路人,背後還有千千萬萬的網友;半途摩托車發生故障,年青小夥兒曾帥免費爲他修理,二人結下了情誼;在福建瞭解一位被拐賣的男孩是否是他丟失的兒子時,雷澤寬被孩子的養父母及其他漁民一頓痛打,摩托車也因此損壞;曾帥以自己的摩托車對雷澤寬免費相助,並且與他一同踏上了尋子、尋父之路;尋找途中二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感情之深形同父子;歷經千辛萬苦,雷澤寬終於幫助曾帥找到了親生父母;此後,雷澤寬繼續踏上自己未竟的尋子之路。

這部電影出現的人物並不是很多,但演員的演技表現不錯。“華仔”之敬業精神令人敬佩,破舊的農民工衣服穿在身上,竟然和他融爲了一體;井柏然的帥氣特別吸引人,他渴望迴歸親生父母身邊的迫切心情表達非常到位,他的摩托車車技同樣令人拍手叫絕;二人晚上在荒郊野外的小亭子下相偎而睡、形同父子的場面更是特別感人。另外,最賺取人們眼淚的,恐怕還是劇中曾帥的父母聽到兒子找到時的激動話語和一家三口相見時的痛哭失聲場面,既讓人對“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深刻內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無形之間也使觀衆對人販子給他人帶來家破人亡罪行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

另外,劇情中出現的一些對白,也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尋子途中晚上出家人對雷澤寬開導、寬慰的極具哲理的話語:“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了,緣滅。”使人對父子之間綿延不絕的親情再次有了痛徹心菲的感悟。再如,雷澤寬所說:“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使人對他的樸實無華充滿了敬意。

本次看電影,我首次從片頭開始看到了全劇完全結束。看完之後的感覺是,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並不是特別的離奇,但是在不經意之間,使人感受到了一種父愛如山、不離不棄的高大形象,同時向全社會傳遞出了“一人有難大家幫”的正能量。同時,我們在爲劇中一家三口重新團圓喜極而泣的時候,也能夠忽然想到對於自己父母應有的感恩之心與子女行孝之無限可貴。總體而言,即使不能說是上等的佳作,應該說還算是一部不錯的片子,能夠在使我們偷偷灑淚對片中人物寄予無限同情的同時,也使自己的精神得以昇華。

在我看來,在百忙之中於電影院用心品味一部影片,不僅是一種經典的小資情調,同時也是最好的放鬆身心的休閒方式之一。最後,希望在日後能夠觀賞到更多類似的影片佳作,既爲國人昇華精神和放鬆神經提供可能,同時也以之爲媒介多多向外傳播我們的價值觀,在全世界不斷鍛造我們的文化較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