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雨中的樹觀後感1500字

觀後感1.55W

《雨中的樹》觀後感第一篇

雨中的樹觀後感1500字

今天我校組織黨員同志觀看了一部電影《雨中的樹》,故事的人主人公是“全國優秀組織工作幹部”李林森,他用自己的行動演繹了一段傳奇。

據瞭解,這部電影是向黨的十八大獻禮的重要影片,裏面無數動人的情節,使我多次眼睛溼潤,而一旁的愛人早已是淚流滿面。看了這部影片,不禁要問,我們要向李林森學習什麼?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一、我們要向李林森學習什麼?

1.學習他一心爲民,積極向上的精神

他一心爲人民,爲人民謀利益,無論是自己擔任書記期間,還是擔任組織部長期間,他總是心繫人民,關心他們的生活。身爲教師我們應該心繫學生,真正地關心學生,而不是爲了自己教學成就的取得,而藉助於學生。一個只有心中裝着學生的老師,學生的心中才會裝着他。

2.學習他大公無私,知人善用的精神

他一心爲了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而身爲組織部長的他,卻沒有利用職權,爲自己謀取任何私利:妹妹的工作、父母居住的房屋等等,都是很好的印證。而那位鄉長卻經不起外在的誘惑,走向了墮落的深海之中。除了大公無私,他還善於走進基層,去發現、舉薦那些心繫百姓的好乾部——程書記。

二、我們在李林森身上不要學習什麼?

裏面有一句臺詞非常經典:“你不是隻有工作,你還爲人子,爲人父,爲人夫。”一旦我們進入這個社會之中,我們的身體將不只是屬於自己。我們可以用心去工作,一心一意去工作,但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一個健康的身體是我們工作的保證。

比如要抗擊洪水的過程中,他極度疲勞,縣長讓他休息、並拿走了他的手機時,他還是不顧自己的身體,而是外出扛東西,我個人覺得,這個時候,他就需要好好休息,因爲作爲一個書記,不僅要身先士卒,更要能夠臨危不斷,做好統籌安排,這個時候,真正地保護好身體,纔是對人民的負責,對家人的負責。因爲此時的你,一旦倒下了,將會影響到整個指揮部門,將會對整個抗險工作產生負面影響。

聯繫到我們教師,我們要真心地關心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爲他們某一階段的指引者,並可以加強聯繫,在他今後的成長道路上給予他們支援與幫助。與之同時,我們也要注意自身的身體,不可在重病之下,仍堅持勞累,這纔是對學生的負責,對家人的負責。

身爲教師的我們應該做一個心繫學生,真正地用心關心學生,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感染學生,激勵學生,讓他們去積極進取書寫自己美好的人生;同時,我們也要關心自己,關心家人,做一個純粹的人。

《雨中的樹》觀後感第二篇

觀看電影《雨中的樹》後,銀幕上李林森同志的身影一次次再現,平凡而偉大的事蹟讓我感動不已,他那對黨忠誠、公道正派、淡薄名利的優秀品質,心繫羣衆、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熱愛生活、抗爭病魔的頑強意志讓我們一次次心潮澎湃,讓我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撞擊。

最打動我的,是那情。在碎片化的情節中貫穿着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主人公李林森的情。他對老百姓,有大愛。洪水中,他不顧危險、不顧疲累,衝鋒在前,撕心吶喊,衝入危房救人;病魔帶來巨痛之時,他仍然爭分奪妙地辦那些“破事”,掛念着爲困難黨員蓋房,他心中想着的全是老百姓。他對基層幹部,有真情。一位鄉黨委書記,在高寒偏遠山區工作了15年,縣領導很少有人上去過,李林森親自上山體驗基層幹部的辛苦,在市委常委會上據理力爭“不能讓老實人吃虧”。“噠——噠——”, 李林森與那位鄉黨委書記打乒乓的球聲,反覆迴響在熒幕上,那是一位組織部長與基層幹部心與心的交流、心對心的迴應。他像平凡人一樣,深愛家人,但因爲工作太忙,抽不出時間陪伴妻兒,他內疚不已;因爲工作原則,他拒絕給妹妹安排工作,只能誠摯地道歉。這些美好的、富有人味的情感,卻因爲生命的短促,而破碎、而斷裂、而幻滅,影片由此產生巨大的情感張力,抓人心魄,帶給觀衆精神的昇華。那些懷抱大地的山巒,那些充滿生機的樹木,彷彿都是那個人精神的化身,讓人回味無窮。

更打動我的,是那真。作爲一部主旋律電影,它沒有刻意誇張人物事蹟,而是刻意還原一個真實的人。那些真實的場景、真實的言行,就像我們曾經見過或正在身邊。“土可以被污染,水可以被污染,人心卻要深深埋在泥土裏……”“泡上一壺濃茶,好好洗洗你的腸子!”“我人生的航班已經停飛。”他沒有毫言壯語,樸實的語言更令人肅然起敬。作爲一名領導幹部,他沒有一點官架子,同老百姓一起擠公汽、吃排檔,奔波在嘈雜的市井之中,年邁的父母還住在農村破敗的房子中……這些場景,沒有藝術的“提煉”,甚至畫面有些雜亂,卻更真實地反襯出李林森的崇高精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物慾橫流之世,一個人,一個純粹的人,真實地生活在山的那邊、水的那邊,溫暖着那一方百姓。影片不僅展現了客觀世界的真,還巧妙展現了精神世界的真。主人公在生命彌留之際,眼中浮現出妻子一段嬌媚的舞姿,一顰一笑,那樣鮮活、生動、美麗。看到這一段,相信每個觀衆心中都會涌起一種痛,爲一個即將離去的丈夫對妻子無限的愛而痛,爲一個即將離去的好人對生活無限的不捨而痛。

感謝電影《雨中的樹》,林森同志精神和意志我們將永遠繼承和發揚,林森精神必定會向生命力極強的樹一樣茁壯成長,繁衍成一片片茂密的大森林,綠滿祖國的`廣闊山川。作爲一名基層幹部,我們要向李部長一樣,做好工作中的每件“小事”,增強責任與奉獻意識,要向李部長一樣,做紮根基層,熱愛生活的“雨中樹”、做淡泊名利,廉潔奉公的“雨中樹”,做不畏困難,勇於創新的“雨中樹”,要向李部長一樣做一棵爲羣衆遮風擋雨的大樹,爲黨的事業開枝散葉的大樹。林森部長走了,但他的精神沒有枯萎。正如主題曲唱的那樣:雨中的樹,平常得如同森林中的一草一木;雨中的樹,把人間最美的畫卷頌讀……

《雨中的樹》觀後感第三篇

《雨中的樹》用生動的影像,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全國優秀組織工作幹部李林森身先士卒戰洪魔、扶弱濟困獻愛心、甘於清貧重名節、公正用權不謀私、工作當命抗死神、燃盡生命寫忠誠的感人故事。

回顧我們黨偉大的奮鬥歷程,共產黨人始終把關心羣衆疾苦,情繫百姓冷暖,以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滿腔熱忱爲宗旨,這個宗旨在全世界共產黨中是獨一無二的。今天我們告別了戰火硝煙的年代,環境改變了,但是這個宗旨沒有變,從建國那一刻起,我們就在用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身份推動着新中國的復興進程,所謂攻城容易守城難,未來如何延續國家持久的生命力、如何激勵廣大人民羣衆依附在黨的身邊共謀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就完全體現在如何去履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如何爲羣衆謀幸福。

在十八大報告中,有關人民的暖人話語隨處可見,其中“全黨必須牢記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有堅實的羣衆基礎,就必須鞏固和加強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古語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是國家的基礎,只有百姓安居樂業了,國家才能繁榮昌盛。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我們銘記要始終保持普通勞動者的本色,同羣衆保持密切的聯繫,始終貫徹艱苦樸素的模範意識,在工作中發揚深入實際、深入羣衆的工作作風,帶着感情、帶着責任去工作,只有心裏裝着羣衆,才能把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心中,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形成黨羣一家親的良好政治氛圍。

那麼如何去做好黨羣關係呢?我想,自身素質修養是做好黨羣關係的基礎。我們有幸成爲爲人民服務的一員,就要記得權力是爲人民服務的責任,而不是享受;職位是爲人民服務的崗位,而不是一種待遇。2009年6月初,濟南市紀委、監察局開展修身養德短信徵集活動,並明確要求全市副局級領導幹部至少創作一條以上,內容要圍繞修身養德、倡廉頌潔爲主題,這應該是值得讚許的事,可能也會有所收穫,但是指望它能爲反腐倡廉做特別大的貢獻可就不太現實。成克傑曾說:想到廣西有300萬人還沒有脫貧,我這個做主席的覺都睡不着。四川交通廳廳長劉中山說:把這個行賄的人給我趕出去。若把這兩句加到短信中估計肯定能得獎,可惜,他們卻都是因爲腐敗問題而落馬。可見,自身素質直接關係到一個人民公僕是否有公衆職責感,是否爲人民、國家做事。孟子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先修身齊家,然後才能治國平天下。如何修身?我認爲一是修思想、修人品。多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從優秀經典中汲取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培養健全的道德品格,做一名善良、正直、誠信、有責任感的人,先做人、後做事。二是修知識、修能力。思想沒有高度,工作就沒有思路,在今天我們黨着力構建和諧社會,打造服務型、學習型、創新型政府,如何用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去處理與羣衆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就必須有深厚的知識和較全的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們在堅持自身教育的同時還應該與典型示範教育結合起來,啓迪心靈感召行動。在過去63年的現代化的建設事業中,涌現了許多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好乾部,比如人民的好公僕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沈浩等在羣衆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同時他們的言語也鞭策警示着我們,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張雲泉就說:“人民的希望,鞭策我要一生兢兢業業;羣衆的疾苦,教育我要永遠甘守清貧。我能用自己的行動,讓羣衆更加熱愛我們的黨,熱愛我們的政府,我付出的,值得!”真摯而樸素的語言擊打胸懷。在今天變化萬千的商品社會中,只有守得住清苦,抗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節,把權力當作一種責任、一種約束、一種奉獻,才能讓羣衆發自內心地說:還是共產黨的幹部好啊!也才能讓羣衆記在心間。

當前,由於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由於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人民內部各種具體利益矛盾難以避免地會經常地大量地表現出來,這是社會轉型時期我們正在面對的挑戰。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曾說:“在這個社會裏,誰都可以發牢騷,惟獨我們社會科學工作者沒有資格發牢騷。因爲牢騷是社會矛盾的外部表現形式,我們的責任是研究牢騷及其背後的社會矛盾。如果我們也跟着發牢騷,不是失職,就是無能。”我想,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作爲社會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定位和角色,更重要的是都有要實現自身價值的責任,無論你懷揣着什麼樣的個人理想,作爲這個民族的一員,只要切實履行好你的角色和作用,你就是在爲“中國夢”貢獻力量。

標籤:觀後感 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