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2017韓國高分電影《辯護人》觀後感

觀後感2.83W

《辯護人》是典型的兩段論結構。影片前半段中的宋佑碩就是一個標準的小市民,只關心掙錢。公衆利益、政治、思想和遊行的學生,這一切在他看來遙遠而可笑。而後半段中的他,已經成爲了民權領袖,哪怕身陷囹圄,也要爲民請願。

2017韓國高分電影《辯護人》觀後感

2017韓國高分電影《辯護人》觀後感【篇一】

1、感謝竇文濤,是他在《鏘鏘三人行》中提到了這部片子《辯護人》。

2、也謝謝鳳凰衛視,不記得哪一年了,那一期節目叫《無窮花開“韓”意濃 中韓建交解密》描述了韓國從專制政府向民主進程過渡的歷史。也就是從那兒起,我開始相對全面認識了韓國。這個國家有着太多令我們這些野心比天高,人權比紙薄的大國民應該自卑和學習的東西:無論是他們用血淚和勇氣換來的民主法制、還是經濟、文化、以及對於華夏文化的精華部分的學習與吸收……

那些在網上譏諷韓國人的噴子們,醒醒吧!我們該學會謙卑,學會自知、自省,我們坐在井底,人家在天上飛呢!

3、看完這部電影失眠了,試着去豆瓣找找知音,然而初略的看了下幾條熱評,基本上都是些真正意義的”影評”,生怕別人看不懂似的,情節一再描述,引經據典,儼然cctv的時事評論員。這是我們一貫的毛病:喜歡點評別人,卻很少剖析自己。

4、而看了這部片子,我更加堅定了我的看法。韓國,不是隻有”星星的你”,如果不去拼老祖宗,就現代來看,我們的落後可不止一點點。對於還以”官民”相稱、”百姓”自居,自我麻醉,自我安慰,自我意淫,以”大國民”自詡的我們,即使做不到改變什麼,是否至少可以學會自省,學會照照鏡子呢?當我們還在爲”國家”有幾顆衛星,幾顆核彈,幾艘艦船,外交部說了幾句硬話,拉下幾個貪官而沾沾自喜的時候,請問你可否像片中主角所問的那樣想過”國家”是什麼?”國家”又是誰?可知這個所謂的”國家”有什麼屬於你?土地?房產?民主?公平?自由?法制?權利?安全感? 豈不說實現擁有這一切,它是個什麼東西,對你自己意味着什麼?恐怕大多數人說不出個所以然。因此動不動搞得好像你是這個”國家”主人似的,  是不是有點呵呵呢?

5、關於這部片的情節,儘量不做劇透,惟想說說內心的感受。

前不久看到王石採訪說,他在南京房子降價,結果遭到了南京物價局開出的3000萬罰單,罪名是”涉嫌壟斷市場”。作爲一個知名人士,一個商人,他其實已經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媒體向我們傳遞了真相和無奈。 在高房價苦不堪言的今天,我們的很多網友不是去敏銳的抓住他話裏的資訊去問責南京政府,卻在仇他的利,仇他的名,罵他說他是作秀!試想他該有多心寒!

這樣的名企、名人尚且只能如此,說明我們社會價值觀扭曲的嚴重性,難怪近年有條件的社會精英紛紛移民。

其次,我也是經商的,政府、社會我都打過很多交道,親身經歷的不公和無奈還有暴力,親睹強拆,抓上訪,去過派出所,法院……大家覺得片子裏的事情離我們很遠,很氣憤,而我以我的親身經歷負責任的說,我們所處的周遭,比起1978年的韓國,恐怕只有過之。而我們法律人權意識的覺醒,恐怕還遠遠不及1978年的韓國,更不用說1957年《十二怒漢》中的美國! 中國人的麻木與奴性,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自己的想象!

而我們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他太天真,天真到就像片子裏那些看到報紙就去攻擊宋律師的那些民衆。而我們也太自私,自私到像未覺醒前一心掙錢的宋律師。

這本是個正義勝利的故事,而且來自於韓國前總統盧武鉉真實史料改編。而我的心卻無法得到鼓舞。畢竟我們的面前,還不僅僅是岩石,我們身處的周遭,是一鍋巨大的肉湯,文火燜煮,沒有機會破殼孵化,直至變成一顆滴溜熟滾的蛋。

每一個人,從現在起,請勿無視你的權利,亦勿無視他人的苦難與權利。即使不能改變什麼,也至少心存是非曲直,因爲:

”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 ——柴靜《看見》

2017韓國高分電影《辯護人》觀後感【篇二】

作爲一部我期待已久的電影,一出中字就迫不及待來看了,果然,宋叔的片子真的很贊。韓影的題材一直有驚豔到我,從熔爐到素媛,追擊者到恐怖直播,還有直面歷史的電影華麗的休假,韓影的製作水平在向一個高的水平發展,反之觀國產,打着燈籠都難以找到一部好片,電影院裏的各種爛片充斥着熒屏,極度無恥的挑戰觀衆的下限。

影片改編自韓國已故前總統盧武鉉的親身經歷,是以災難漫畫著名的漫畫作家楊佑碩撰寫劇本,並親自拍攝的導演處女作。影片以1981年韓國第五共和國全斗煥軍事獨裁政權執政初期的釜山爲背景,講述了平凡稅務律師宋佑碩的`爲震驚全國的“釜林事件”受害學生進行人權辯護的故事。

背景設定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釜山,沒學歷,沒背景的男主宋佑碩憑着一腔熱血考上了律師執照,併成立自己的事務所。與宋叔所飾演的其他底層小人物一樣,這個角色雖然過的困苦,但卻憑着自身的努力漸漸走到今天的生活,雖然生活不如意,但他一直樂觀向上,對生活還抱有希望。就如他之前因爲貧窮而賣掉他的法律書籍,卻在最後一刻贖回,表明了,他是不想放棄自己理想的人,他有自己的人生信條。就是這樣的表現纔有了他後來不爲了錢而站在人性的立場上爲別人做辯護人的事實。

他活的很辛苦,他一步一步的過上現在的日子,買回自己以前蓋的房子,教導孩子讓孩子認牆上的字:不要放棄。買了快艇,想要參加奧運會爲國爭光。同時,他很現實,與政治有關的高高掛起,閉口不談,連以前的兄弟來找他辯護,他不肯,說只認錢。但是,他卻肯去爲小飯館的兒子辯護,不僅是因爲與飯館的老闆娘是舊識,更是因爲,他懂得感恩,當年窮困潦倒之時老闆娘的一飯之情,滴水恩,涌泉報,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踐行了這個諾言。

爲了幫振宇辯護,他夜以繼日,沒日沒夜的翻資料,找證人,但社會和政府的陰暗超出他的想象,濫用職權,以權謀私,振宇背上的傷觸目驚心。甚至有人對他說:從今天起,你的安穩人生就被你踹了。辯護途中他受到各方面的阻撓,官官相護。說到辯護得那幾場戲,宋叔的演技太贊,咆哮演技好評。當法律已經淪爲政府以權謀私的工具,除了咆哮公堂還能如何。“國家,證人所說的國家到底是什麼?大韓民國憲法第一條第二項,大韓民國主權屬於國家,所有的權力都由國民產生,國家即國民。但是證人毫無法律依據,一味強調國家安保,就把國家鎮壓踐踏在了腳下,證人所說的國家只是強制取得政權的一小部分。難道不是嗎?你是讓善良無罪的國家生病的蛆蟲,軍事政權骯髒的幫手而已”。一番話,慷慨激昂,一語道破現實政府裏的弊病,其實這個場景有讓我想到安聖基的斷箭,一樣的努力辯護,一樣的爲了正義的一方作戰,去強力譴責已經病入膏肓的政府。

一人之力去對抗政府,畢竟是理想,現實裏所謂赤色分子還是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結尾尤爲震撼。宋佑碩眼裏閃着淚光,坐在嫌疑人的位子上,身後一直有律師不停的爲他站起來,釜山144名律師出席了99名。這是個極有寓意的結尾,雖然他的辯護失敗了,但他人生裏的辯護卻得到了真正的成功。

讓我欣賞的不只有宋叔,還有林時完,作爲一個愛豆演技能達到這種程度真的很不錯了。他把振宇被人毆打凌辱後的慘狀很好的飾演了出來,尤其被人毆打後見到母親害怕的樣子,嘴裏喃喃自語,那一段實在好評,希望今後多走大熒幕,對演藝事業很有幫助。

這是以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宋佑碩的原型其實也就是前任總統盧武鉉,對於那段歷史,我並不是很瞭解。但是我欣賞這類人,爲了正義奮鬥終生,爲了自己的信仰,不得不敬佩。就如熔爐裏那句被傳誦爛的那句話: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爲了改變世界,而是爲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最後只想說一句:他們有改變國家的電影,我們有改變電影的國家。

2017韓國高分電影《辯護人》觀後感【篇三】

在《辯護人》這部韓國電影裏,沒有長腿的歐巴,只有大臉的大叔。宋康昊這個在《密陽》《漢江怪物》和《殺人回憶》中都有過出色表現的中年男人,這一次扮演了一個律師。影片開始之初,導演告訴觀衆“這是一部基於真實人物改編的影片,但內容有所虛構。”實際上,那個“真實人物”就是韓國前總統盧武鉉。

故事發生在韓國的1980年代,那段向民主轉型的艱難而充滿希望的日子,有太多可說的故事,人們的努力和失敗,勇敢與膽怯,這進程中每一個微小生命的經歷都可以被講述得驚心動魄。宋康昊扮演的男主角宋佑碩辭去了法官的職位,決定在釜山開一家律所,努力賺錢。他看到了不動產登記這個領域中的油水。他印製了名片到處散發,卻被那些標榜自己是社會精英的律師同行所不屑。但是,他真的賺到了第一桶金。讓自己的老婆孩子從一個水壓不穩、房頂跑着老鼠的房子裏搬了出來。然後,他又把業務拓展到稅務領域,繼續擴大生意。這就是他想要的人生,有尊嚴的收入和穩定的家庭生活。除此之外,再無野心。這和他的出身有關,多年前,他還在建築工地打工,兒子出生時,他甚至無力負擔醫院的費用。他刻苦自修法律,終於改變了命運。錢,對他來說是證明自己的捷徑。

《辯護人》是典型的兩段論結構。影片前半段中的宋佑碩就是一個標準的小市民,只關心掙錢。公衆利益、政治、思想和遊行的學生,這一切在他看來遙遠而可笑。而後半段中的他,已經成爲了民權領袖,哪怕身陷囹圄,也要爲民請願。而促使他改變的,是一件小事。他窮困時,欠了一家餐館的錢,多年後,他重回那家餐廳,向老闆娘道歉並且成爲母子般的關係。而老闆娘正在上大學的兒子,因爲參加讀書會而被當局認定是“赤色分子”,以國家安全爲由,將其祕密拘押,刑訊逼供。原本一直認爲學生們是在胡鬧的宋佑碩感到了事態的荒唐,他放棄了可以掙錢的稅務案子,接管了這個民權案件。由此逐漸看清了強權政治以愛國之名背後的真相,以及爭取民主的必要。

這是那種極其容易把主角聖人化的影片,但《辯護人》的優秀之處在於,用一個最邊緣的角色和一件最不經意的小事把整個故事的走向做了對摺,這讓主人公宋佑碩的心態轉變顯得潤滑而通情理。電影沒有賦予宋佑碩“上帝人格”,也沒有讓他具備捨生取義的精神。宋佑碩始終是在維護自身的利益或者與自己親近的相關人士的利益,而客觀上,他做的努力推動了普遍意義上的公民權利。雖然,這部影片後半段中的法庭戲有着不可避免的模式化,但是與祕密警察的當庭對峙,以及在特殊背景下,人們透過法律限制權力的努力仍顯得動人心魄。

韓國電影給人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驚喜。除了洪尚秀的文藝範兒,不提李滄東和樸贊鬱的力度,也拋開金基德那一類探索極端人性的實驗,單就主流電影而言,韓國也已經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子。緊扣社會現實、認真反思歷史,對人性弱點不遮蔽,對歷史的污點不掩飾,這足以成就了近年來的韓國電影。無論《斷箭》《熔爐》還是《柏林》,他們都沿着歷史或現實,給出了一個漂亮的故事。如果說,韓劇是一個與現實無關的、造夢的封閉循環,有着自洽的邏輯,那麼韓國電影則在更加切近現實的領地內打造了另一種可能性。韓國的影與視在截然不同的方向上同樣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相比於韓國電影愈發清晰的前進路徑,中國電影卻顯得讓人難以評價。這部反映韓國民主轉型的《辯護人》成爲了韓國曆史上第9部觀影人數破千萬的本土電影,就在它上映後的第二天,中國也上映了一部票房數億的新片,叫做《私人訂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