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畫展觀後感3篇

觀後感2.24W

參觀畫展可以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各種藝術的薰陶,那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畫展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畫展觀後感3篇

畫展觀後感(一)

老師有帶我們去看馬克·夏加爾畫展,我很喜歡他,因爲他的畫每一幅都是多彩多姿的,我真的非常欣賞他,希望我以後也能像他一樣,成爲一位很有創意的藝術家——馬克·夏加爾,這次的展覽我最喜歡“生日快樂——愛與美?他會創做出這樣的畫,是因爲他和他的愛人很愛對方,所以在他生日的當天,他畫出了最愛的人。

我覺得馬克·夏加爾的家境從小就不是很好,但是他還是可以成爲一位很有名的畫家,只要努力去做一件事,將來一定可以功成名就,所以我現在要好好用功讀書,以後纔可以成爲讓大家喜歡、崇拜的人,但在這之前,我要先把我的基礎打好再說。

我從馬克·夏加爾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馬克·夏加爾是一個很有想象力的人,因爲他的想象力太豐富,而且他也經歷過很多風風雨雨,所以他才能創做出這麼棒的作品,我們也要懂得欣賞每一幅畫的美,因爲這是一種禮貌,每一個藝術家都很辛苦,所以我們不能批評別人的作品,這也是我喜歡馬克·夏加爾的地方。

我欣賞完這次的展覽後,我覺得其實馬克·夏加爾跟我們一樣,他沒有很聰明,他只是比我們更加努力,當我們在玩的時候,他在努力,當我們在睡覺的時候,他也在努力,所以他可以成爲一個這麼有名的人,是衆人所知的.,不只是馬克·夏加爾,班上也有很多跟馬克·夏加爾一樣的人,要對自己有信心,纔有機會變成大家喜歡的人。

畫展觀後感(二)

星期五,我們班去科技館觀看畫展,主題是——不屈的脊樑。

我們坐着校車,來到了科技館前的廣場上。科技館大門前早已擺滿了鮮花,鋪上了紅地毯,放上了宣傳欄,上面寫着“不屈的脊樑”五個黑色的大字,令人震撼。

我們排着隊,有秩序地走進展廳,我擡頭第一眼看到了一幅橫掛在牆上很大的畫,它描繪的是“5·12”汶川大地震後,全國各地的人們自願去捐血的景象,讓我感受到了中國人的心是連在一起的。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天堂之路》這一幅畫。剛開始,我看了那幅畫一眼就走了,因爲它太血腥了。後來聽同學說,這幅畫描繪的是因地震而去世的人們,正在去天堂的路上,我便認真地觀看起來:在去天堂路上的人們,他們幻想得到的一切都得到了,可是他們卻不幸遇難。例如:一個女孩,她夢想成爲芭蕾舞演員,上帝同意了,可沒有經過女孩的同意,就奪去了她那弱小的生命;一個老師,他夢想救自己的學生,上帝同意了,可同樣的,沒有經過老師的同意,就搶去了他年輕的生命……上帝好似一個頑皮的小孩,把人類當成玩偶,說不定這驚心動魄的大地震就是“頑皮的小孩”用勁地跳了幾下,把本來美麗的城市、村莊給變得煙塵滾滾,叫聲、哭聲響徹雲霄。接着,我們又觀看了許多關於地震後求援人員搶救人們的畫面,還有我們學校的作品呢!這是多麼令人驕傲的事呀!

透過這次觀看畫展,讓我感受到了我們中國人是萬衆一心、不屈不饒的;是手拉手,心連心,肩並肩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我爲我是中國人而自豪!長大後,有機會我一定要去做志願者,竭盡全力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

畫展觀後感(三)

我自幼愛畫,對各畫種均有所瞭解,特別是對中國山水畫情有獨鍾。前段時間,有緣偶遇一幅作品:悠悠流雲,飄逸間含着深沉:巍巍峯巒,蒼茫裏藏着秀潤;流泉飛瀑,如聞其聲;村落叢林,掩映成趣。細品之,筆觸老辣,水墨酣暢,氣象恢宏,真是令我心生嚮往,並牢牢記住了這位叫“來支鋼”的畫家。

得知來先生將在深圳舉辦畫展,我立刻從西安前往深圳美術館觀看《來支鋼水墨藝術大展》。一幅幅水墨山水畫把展廳變成了一個黑白兩色的純淨世界,瞬間讓人體會了莊子所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仔細欣賞這些作品,或懸崖古鬆蒼莽,或山村野徑閒適,或古鎮純樸風韻。那羣峯競秀之磅礴令人激動,那雲疊霧障之悠遠引你遐想,即便是一棵枝丫橫陳的古樹也顯非凡韻致。雖是中國水墨畫,自然景物的立體感、質量感和空間感都處理得很完美,畫家的非凡功力——造型使我歎服。

走出前廳,轉入中廳,迎面牆上一幅《峽道》、側面一幅《藝道》將我震撼。徜徉在巨型山水長卷前,感受雲海翻涌,山水撲面,和鳴聲聲。又有村落梨花,人間生靈。畫家筆下的山水奇觀多麼像一首雄渾激越的交響曲,起伏跌宕,讓人沉醉其間。彷彿在旅途中,置身於美麗的大自然,正應了古人評畫的那句“畫中境界可居可遊”!我想這應是畫家來支鋼的第二個非凡本領——造境。

有型有境的畫我亦見過不少,但打動人的卻不多,我覺得來支鋼的畫真正動人的地方是“有情”。情是什麼?情是大山大水的表情,是畫家筆下的山水之境,彷彿山水也是有喜怒哀樂的。如他的作品《崛起》,那是一種吶喊,一種激情;而《涓涓涌泉》中,則是一種欣慰與歡暢。這種蘊含在水墨間的情感,纔是作品真正的靈魂。我覺得這是一個畫家最難達到的高度——造情。

來支鋼作品的最重要的技法是積墨,這是中國傳統技法,上可追溯到北宋郭熙,後有清初的龔賢,繼而黃賓虹發掘了這一技法,李可染又將其推動發展。來支鋼是李可染大師的第二代傳人,既從師長處傳承技法吸取養分,又有個人心得加以創新,其積墨通透靈氣,毫無板結之象,可以說對積墨技法的掌握和運用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來支鋼先生12歲開始學習畫畫,日復一日,從師練習。他每一幅作品背後都有着我們無法想象的辛苦,我們所看到的《藝道》耗時八月餘才完成,一絲一縷,一點一畫,墨幹了又積,幾十遍後才終於成就這雷霆萬鈞之力,排山倒海之勢。細賞作品,可覺其力透紙背,千筆萬筆,筆筆無敷衍懈怠,無絲毫輕浮油滑。想起來支鋼先生在不同場合講過的一句話:“作積墨來不得半點偷懶,人家出遊,我在畫畫;人家吃飯,我在畫畫;人家睡覺,我還在畫畫;我就是在夢裏,還在想着明天的畫該怎麼畫。”天道酬勤,來支鋼終於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成爲繼承與發揚中國水墨藝術文化的新一代畫家。

人如其畫,畫如其人。我忽然感悟到,他的積墨初看是一種功夫,其實是一種鍥而不捨、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才成就了他。

標籤:觀後感 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