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精選

觀後感3.34W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三孃教子》就是一個親情與家教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精選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篇一】

《三孃教子》難以作爲家教的樣板,卻可以作爲家教的一個借鑑,從中可以看出家教的禁忌。

首先,家教應對症下藥,忌藥不投症。那天,薛乙哥從學校回來是因爲心裏有事:“薛乙哥在南學我懶把書念,懷兒內抱聖賢轉回家園。在學校衆同學都揭我短,說我是無親孃難解難參。此一去我回家和娘爭辯,誰的是誰的非細問一番。”而三娘並不知道孩子心裏想的什麼,只是讓孩子背書,孩子背不過書,母親開始責怪,從而引發更大的衝突。要教育孩子,必須先了解孩子的心理。

其次,家教應循循善誘,忌怒氣沖天。當薛乙哥背書不過,三娘打字方出口,孩子說了,要打打你親生的。這時,三娘控制不住了:“小奴才一言問住我,結舌閉口王春娥。從今不把子來教,春娥免把心來操。若要此事甘休罷,娃娃呀,從今後咱這日子過不成了。講着講着惡氣翻,那有心情教兒男。任兒成龍飛上天,任兒變虎虎歸山。從今後不把奴才管,成龍變虎任兒玩。”在這裏,三娘越說越氣,竟然說出這樣的負氣的話來。這樣的教育方法是很危險的。從劇中也可看出,三娘講這些話的結果是,孩子說我也成不了龍上不了天,管它呢,我玩兒去了。怒氣沖天的時候,最好不要教育孩子。

第三,家教要切合實際,忌把孩子與人相比。劇中有這麼的唱詞:“誰知你貪玩耍不把功用,有幾輩古人講兒聽。黃香檀枕把親奉,王祥求魚臥寒冰。 商洛兒連把三元中,甘羅十二爲宰卿。你奴才將近十歲整,還只顧貪玩不用功。”雖然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象這樣不切實際的相比是不足取的。生活中,常見一些人教訓孩子,喜歡說你看那誰誰誰怎麼樣怎麼樣,而這樣比的結果往往是引起孩子極大的反感。

第四,教育孩子應就事論事,忌陳芝麻爛棗子說個沒完沒了。比如,我爲了你如何如何,爲了你如何如何,往往使孩子厭煩。

《三孃教子》這折戲本身也印證了這些。三娘打呢,還沒打,打字剛出口,孩子就蹦了;三娘罵呢,孩子不耐煩了;三娘負氣呢,孩子自顧自的玩耍他的了。戲裏教子成功,還在於以情感人。

成功的塑造三娘這一形象的名家不少,且各具風采。王玉琴、張惠俠、郭明霞久負盛名,都有很高的造詣,是演三孃的當之無愧的大家。而蕭若蘭的三娘在唱腔處理上,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確有另一種高明在。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篇二】

遲小秋演出的《三孃教子》是改編的。這個改編本最先是由天津的李經文演出的,上海的李炳淑也採取了這個本子。只是演出效果平平,沒有什麼反響。遲小秋2009年10月3日在長安的演出錄播後,引起巨大反響,後引來網上的一片熱議。如果光演出《教子》一折(現存馬連良、李世濟的錄音),本子沒有改動的需要,但要演出全部的《三孃教子》(又名《雙官誥》),就不得不對其改編。換言之:你要不改有關內容,這戲就不能演。這和演員沒有什麼關係。

網友“大小金鳥 ”說得好:“三孃教子,是流傳了多年的經典藝術作品,是京劇藝術遺產,我們今天繼承下來了,我們還要傳承給後人。既是遺產,就有其歷史的限定性(或曰侷限性),它反映的是那個時代的歷史,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那個時代的社會關係和人物關係。總之,是我們後人在看那個時代的一個畫卷。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審美觀,三孃教子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審美觀、價值觀。但是,如果每個時代都用自己這個時代的審美觀去修改祖上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那千秋萬代以後,這個遺產就面目全非五花八門了。同理,我們用今天的審美觀和法律,去修改紅樓夢,不能有趙姨娘,豈不是讓人貽笑大方,遺產是不能修改的,因爲它是歷史,這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史上的很多東西,同樣有許多不符合今天的價值觀,孔子,孟子,太多了,我們都用今天的觀點去修改?然後再傳給後人?那中國5000年的歷史就沒了!我們傳給後人的只是今天的歷史了。既是歷史,就要原汁原味,我們接過來時是原汁原味,我們傳下去,也要原汁原味。這當中,我們只有傳承的責任,沒有隨心所欲修改的責任。想改歷史,不僅是蠢,更是自不量力,因爲歷史是改不動的! ”

今天的《玉堂春》從《起解》演起到《會審》止。遲小秋每次演是帶《監會》和《團圓》的,但葉少蘭只演《會審》不演《監會》和《團圓》,我想這是葉盛蘭陪程硯秋先生唱時也不唱《監會》和《團圓》的緣故吧。葉少蘭、朱強、黃文俊三個人配合默契,劇場不時暴發熱烈的掌聲。崇公道的扮演着梅慶羊的表演可圈可點,是一個不錯的丑角。

遲小秋《會審》的唱是以程先生1946年的錄音爲藍本,保留了唱腔的精華,有些地方稍作修飾,給人感覺即不離譜也有新意。

梅蘭芳大劇院不讓照相,但今天有人照相也沒有人干涉,我沒有帶單反相機,只用卡片機照了幾張。希望梅蘭芳大劇院今後別再干涉觀衆照相。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篇三】

一本《三孃教子》摺子戲,唱出我清淚兩行,記憶一下回到十幾、二十年前。

那時,爸爸非常喜歡我們陝西文化“秦腔”。在我的記憶中只要有可以看戲,聽戲的機會,爸爸很少錯過。家裏有了電視機以後,也是特別鍾情戲曲,尤其是秦腔。記事以來,媽媽離開了我和姐姐,遠嫁他鄉。姐姐和我對媽媽心裏充滿恨意,每每別人問及媽媽,我總會恨恨的說:死了。這種回答並不是家中長輩所教,而是因對媽媽沒有任何記憶,才如是說。家中長輩雖說不出媽媽的好,但至少希望在我們成人的一天,可以母女相認,多個人疼愛我們,所以,從不讓我和姐姐說出惡傷媽媽的話。因年齡太小,對“母親”一詞的理解並不深,只是覺得她拋棄了我和姐姐就是我們最大的仇人。爸爸一來怕將來造成我們心理不平衡,用仇視的心理面對社會。二來怕造成將來我和姐姐和媽媽不相認,於是常常用秦腔裏的《三孃教子》來教育我和姐姐。

每次,聽到這個戲曲,爸爸總是非常認真的把我和姐姐叫在電視機前,認認真真的聽戲,看戲,並把每句話解釋給我們聽,甚至事後再自己唱給我和姐姐聽。雖然,年齡太小聽不懂,但有一件事非常的明白,就是媽媽雖離開我們,但仍有賜我們生命之恩,作爲子女不能恨,更不能傷害詆譭。

隨着時間的推移,《三孃教子》並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直到把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方式變成我心裏一段不堪的回憶。

那年,我10歲,姐姐12歲,新媽媽進了家門。爸爸一如既往從不錯過每個秦腔《三孃教子》教育我們的機會,只是思想從感恩媽媽轉變成理解繼母、孝順繼母,得到家和萬事興,相親相愛的效果。小時候,一直以爲,當着繼母的面讓我們看《三孃教子》是給繼母看的,並不是我們。後來,繼母的三個兒子都非常的不理解她,常常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和自己的媽媽吵成一片,甚至出言不遜,作爲他們的繼父,並無法明正言順的教育他們,又不能看着繼母常常被兒子氣的尋死覓活。這部《三孃教子》就成了我們五個孩子的教材。

本以爲一切事物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可命運偏偏不成人之美。兩年後,爸爸因家務受傷臥牀不起,失去了勞動能力。爸爸本就擔憂繼母不能善待我和姐姐,這下他又無能爲力,凡事都順着繼母,我和姐姐就深刻的體會了有了繼母也就有了繼父的感覺。因家務事,繼母的刻薄變本加厲讓我和姐姐忍無可忍,時常發生不愉快事件。這時的爸爸,讓我們記住他的教誨的方式不止是打罵,還有他一如既往的秦腔《三孃教子》。這時的《三孃教子》教育課,都是我們跪着,哭着完成的。長大後才明白,這是爸爸最後的歇斯底里的教育方式,他最想教育的不是我和姐姐,而是繼母,可惜她始終沒有理解爸爸的用心良苦。

隨後繼母也因病癱瘓在牀。一時間,一個家庭本就沒有達到齊心合力,此時更是各有所想。繼母的兒子爲推責任,不認了自己的母親,把所有責任推臥牀不起的爸爸,和幼小的我和姐姐。面對如此不堪一擊的家,爸爸的神經世界摧毀了,患了:精神分裂症。也就是民間說的:精神病。這種病時好時壞,好的時候不影響生活,發作的時候就會出現不認識人或是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就這樣,以後對着電視劇捱打,流着淚看《三孃教子》的事件不斷升級,教育內容不斷的增加,被教育的人也不斷的增多我和姐姐,有時也有繼母的三個兒子。這樣的生活方式堅持了幾年,直到他的病情穩定,得到控制。直到讓這部秦腔《三孃教子》成爲我們的陰影。

爸爸的良苦用心並不是人人都領悟,直到去年繼母去世時,她的兒子們依然沒有讓她覺得非常溫暖。我和姐姐只是把被迫的那一聲媽媽變成心甘情願的叫一聲:媽媽。這也許是爸爸《三孃教子》成果,只是想到這些,讓我不由得五味雜陳。

再次回味秦腔《三孃教子》,想起我的親生母親。她在那樣苦難的年代,也經歷了十月懷胎,也爲了我的誕生在鬼門關去闖了一回,當初拋棄我的時候,也有過萬般不捨和心如刀割的感覺吧?雖然,至今我們母女依然很遙遠,但我已經逐漸的把恨變成了想念和祝福。如果我的繼母,如同《三孃教子》裏的三娘一樣,我想我們都會很幸福,雖然她沒有像三娘一樣,但我現在同樣愛她,思念她。因爲,反省過去。我何嘗沒錯?我們要求繼母給予我們親生母親的愛,我們何曾給過她理解或是當做親生母親?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今天已成人母的我,一遍遍回味秦腔《三孃教子》的教育意義,和爸爸的良苦用心。如此的《三孃教子》我們何曾用心體會,感受過……,

不知若干年後,女兒是否和我一樣,回憶《三孃教子》,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