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京劇觀後感(精選10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京劇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京劇觀後感(精選10篇)

京劇觀後感 篇1

5.31我們來到了中華大劇院,在那裏我們觀賞到了三部京劇。分別是《天女散花》《賣水》《鬧龍宮》。這三部京劇可謂各有各的特點。

《天女散花》這部戲開始放了很多的雲霧,讓我們如同在天上一般。接着一位仙女出場,看她的穿着行當應爲青衣,穿着十分漂亮。然後,她開始唱起來,唱戲人的聲音十分尖,有着一副好嗓子,讓我們臺下的人不由得驚訝,連聲喝彩起來。接着,仙女做出了漂亮的動作,神態也是活靈活現,再加上表演者的好嗓子,一起呈現在觀衆面前,讓我們如同深入其境,被這齣戲劇深深地吸引着。最後,這齣戲快完了,表演者以一個舞蹈動作謝幕。場下連連鼓掌,都被這部戲深深地吸引着。

正當我還沉浸在上一部戲中,下一部戲《賣水》又開始了。一位小丫鬟先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她的行當是花旦,雖然她的穿着不算特別華麗,樣子卻顯得很機靈。她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起因:原來一位小姐的丈夫被人誣陷,小姐因見不到丈夫十分憂愁,小丫鬟小姐的丈夫在賣水,希望小姐能和賣水人見面。這是,小姐出場了,她的行當是青衣。丫鬟希望爲小姐解愁,又想讓小姐見到賣水人,於是就讓小姐去出門散步。卻看到賣水人還沒有來,只好爲小姐報花名。她開始唱了起來,表演的活靈活現,唱的也是十分動聽。讓觀衆與戲似乎融爲了一體。最後有以一個情節謝幕。又引來觀衆一聲聲喝彩。

下一部戲可謂精彩,是《鬧龍宮》,孫悟空上場,正和牛魔王結拜兄弟。需要一件兵器,便去東海龍宮去借,前幾件兵器都不趁手,拿走了東海的定海神針。龍王捨不得,兩邊開始了爭鬥。其中武打場面十分精彩,演員表演了各個武打動作,雜技手法,翻跟頭等動作呈現在我們面前,一個個精彩的京劇動作,讓我們目不暇接,還有那武打動作真讓人驚心動魄。讓我們大飽眼福。

看完這三部劇,我想對大家說,京劇可是我國的國粹,京劇的戲劇情節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敘事過程中展現優美,它不用緊張、激烈、刺激的劇情吸引觀衆;京劇的音樂伴奏是安穩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給人一種天衣無縫的安穩感覺;京劇的表演風格是安詳的,既不過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嘆,從不強調暴力和血腥。京劇在發展,在創新,在與時俱進,並沒有安於現狀,安常處順;京劇在不斷進步,將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都融入在一起,才能安坐戲劇舞臺“國粹”的王座安然不動!所以我們應該支援京劇,支援我國的國粹,用心去欣賞京劇,用心去感受京劇別有的韻味

京劇觀後感 篇2

上個星期五,學校舉行了一次“京劇進校園”的活動。這對於我這個藝術“文盲”來說是個不錯的活動。

初次見到京劇的我無不興奮起來,剛開始由一位老爺爺上臺演講,京劇做爲“中國國粹”我還是知道一點的,但聽了他的演講我幾乎是大開眼界,於是在聽的同時,我也用心的記下了筆記。

過了幾分鐘後,隨着主持人的介紹,第一個節目——《變臉》出現了。舞臺上出現了一個身披黑色斗篷的大漢後,表演開始了,音樂響起了,只見那大漢兩手空空,在寬闊的舞臺上隨意遊走,就當我們感到無聊的時,他緩緩的走到了舞臺中央,“唰”一下,瞬間就變成了另一張臉,把我們從呆滯的目光中托出來,似乎覺的還不夠,他又緩緩向我們走來,好似要與我們握手,可是突然一下,那鬼魅的臉又變成了另外一張,使我們不禁鼓掌起來,讚歎起來。

繼《變臉》之後,令我們爲之讚歎的應該是《金猴賀喜》這個節目了,五個猴子中有一個年僅八歲的表演者不由讓我們讚歎有加,年紀雖小,但表演天賦並不比其他猴子差。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最後翻跟斗的時候,我數了一下,足足做了二十多個!!想想一個不滿十歲的小孩翻了那麼多筋斗,做了那麼多特技,他在臺下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流下了多少汗水!!真可謂“臺下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京劇是我國四大名劇之一,它也是我國的國粹,看了這場京劇表演我仍不忘記,這是我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

京劇觀後感 篇3

《沙家浜》這部現代京劇講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某部和敵人迂迴作戰,一度撤離常熟一帶,留下18個傷病員,和當地羣衆生活在一起、戰鬥在一起,結下了魚水之情的故事。當時日寇瘋狂掃蕩根據地,反動武裝忠義救國軍的頭子胡傳魁、刁德一秉承日寇大佐黑田旨意,千方百計企圖搜捕新四軍傷病員。但沙家浜的抗日軍民團結一心,羣衆巧妙地掩護了救助了傷病員。之後,郭建光率領痊癒歸隊的戰士們,配合大部隊的行動,組成突擊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黑田和漢奸胡傳魁、刁德一。沙家浜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我認爲全劇有兩個主線,也是矛盾突出和吸引觀衆注意力的地方,一個是被困在葦蕩中的18個傷病員如何和外界通消息及脫險。具有代表性的唱段是阿慶嫂唱的“要沉着,莫慌張,風聲鶴唳,引誘敵人來打槍”和“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還有郭建光唱的“阿慶嫂她怎麼不來探望”。等到第二個主線出現時,也就是如何和漢奸作鬥爭,如何解放沙家浜,剛開始只用了刁德一的一句臺詞“傷病員安全轉移!”一荒而帶過前面的情節,馬上轉入後面的主要矛盾:審問沙奶奶。代表性唱段是“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和後面的郭鍵光的“飛兵奇襲沙家浜”。

《沙家浜》的唱詞,千錘百煉,字斟句酌,曲盡人情,提高了京劇唱詞的文學品位,也體現了本色美的藝術魅力。在第四場《智鬥》中阿慶嫂與刁德一之間經典的對話。

刁德一:這個女人不尋常!

阿慶嫂:刁德一有什麼鬼心腸?

胡傳魁:這小刁一點面子也不講!

阿慶嫂:這草包倒是一堵擋風的牆。

妙語聯珠,亦莊亦諧;不卑不亢,不陰不陽。一個是旁敲側擊,一個是沉着應對;一個是稀裏糊塗,一個是察言觀色。阿慶嫂與刁德一那一句句合轍押韻的臺詞顯露着刁德一的陰險與阿慶嫂的機智,句句滴水不漏,讓人心絃緊扣,再配上激越的西皮唱腔,真正顯示出京劇的醉人魅力!你看那阿慶嫂在春來茶社提壺續水,面不改色,鎮靜自如,敬佩之情從我心底油然而起。看來在危難來臨的關鍵時刻沉着鎮定,臨危不懼是順利脫險的關鍵。

阿慶嫂這個形象精明幹練、態度穩重,演員身姿優美、音色嘹亮、字正腔圓,表演得惟妙惟肖,是一個很成功的人物形象。汪曾祺先生憑着豐富的閱歷、練達的觀察,將劇中人物的思想狀態刻劃得入木三分,絲絲入微。常常透過簡明易懂的語句,畫龍點睛,出色地勾畫出劇中人物之間微妙的內在情緒與複雜的思想感情。這種帶有泥土味的“大衆文化”的本色唱詞,生動自然,形象鮮明,觀衆聽了,完全能心領神會,感到無限的親切。這是京劇《沙家浜》的成功之處,也充分展示了樸實無華的本色美唱詞的藝術魅力!

京劇觀後感 篇4

京劇是在2000多年前開始發展成爲一種藝術的。生、旦、淨、醜各種人物的角色使男女老少看起來趣味盎然。

這一次京劇表演使我印象頗爲深刻的是《天女散花》與《沙家浜》。

《天女散花》還沒開始,我就開始興奮起來,幾乎每一根神經都活躍起來。天女散花,顧名思義,一定是一個美若天仙的青衣在花中飛舞着。

表演開始了,一個身穿粉紅衣裳的大姐姐從幕後款款走來。粉衣裳上綴着幾個小花球,粉色與藍色的小花球相襯相映。這位大姐姐舞動着一根長絲帶。絲帶飄動着,乍一看,哎呀,絲帶不止一種顏色,有粉、白、藍三種顏色有規律的排列着。絲帶默契的配合着正在舞動的大姐姐,三種色彩的絲帶繞着她的身體一圈一圈飛動着,好像置身於萬花飄零之中。突然一圈圈舞動的絲帶換了一種花式,變成了花型,每當絲帶甩到她的正面,都會交叉一下再落地,好像是在告訴大家下面有個新的花式要進行,請大家拭目以待。大姐姐輕盈的步伐,伴着優美的音樂,獲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沙家浜》選段中,我最喜歡沙奶奶,她的優點數不勝數。被她照顧過的士兵們稱讚她:“沙奶奶縫洗漿補天天操心,每天三餐有蝦有魚,每天吃的很盡興……”可沙奶奶認爲每天有蝦有魚吃得好養傷,縫洗漿補是爲人民、國家服務的,這是理所當然的。沙奶奶讓士兵們把沙家浜當做自己的家。由此可見,沙奶奶很無私、用心的在爲人民服務。

這次京劇表演展現了美輪美奐的飄帶舞,我們還從沙奶奶那裏學到了爲人民服務的精神,體會到了我們國粹的精彩。我們以後要好好學習,弘揚民族文化。

京劇觀後感 篇5

今天,我和爸爸在電腦上一起觀看了京劇大師梅蘭芳表演的代表作——貴妃醉酒。

梅蘭芳大師他男扮女裝飾演的的貴妃楊玉環,從演唱、眼神到走路都像極了女人。

爸爸這時給我介紹說:在以前,唱京劇是沒有女人蔘與的,因爲戲中角色的需要,所有女角的'戲都要由男生來演,爲了演好戲,通常都要下很大的苦功才能演好。聽了這話,我對梅蘭芳大師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近段時間,李玉剛上春晚爭議很大。李玉剛的男扮女裝不同於梅蘭芳的反串,梅蘭芳男扮女裝的旦角是時代的侷限性造成的,據說京劇界的“男旦”也正逐漸被淘汰。而李玉剛的反串不是戲曲,只是歌曲,或稱之爲戲歌,他的成名只是觀衆出於好奇。試想,不看他這個人,只聽他演唱的《新貴妃醉酒》,李玉剛還會引人圍觀嗎?所以很多人認爲,李玉剛上春晚,會給人在性別和性格意識上產生誤導。

縱觀整場這39個節目,可以說,春晚在整體結構和節目形式上幾乎依舊,依然是在大演播廳裏,臺上的演員,臺下是觀衆;仍舊是歌舞、小品相聲、魔術雜技、戲曲等的大雜陳。如果說有變化,那就是舞臺更炫了,節目形式比較活了,老面孔少了,相聲小品少了,廣告據說沒有了。而最大的變化就是本山大叔缺陣了。

京劇《貴妃醉酒》是一出典型的中國古典歌舞劇,也是梅派經典劇目。

故事發生在唐玄宗時代。唐明皇(玄宗)與貴妃揚玉環相約在百花亭設宴,飲酒賞花。到了這天,貴妃在百花亭候駕多時,未見駕臨,太監來稟,皇帝已轉至西宮。貴妃聞知此訊,心中極爲不悅,萬端愁緒無以排遣,只得一人獨自飲酒,賞花解悶。宮娥太監輪流進酒,不覺喝得大醉,醉後更覺煩悶,命高力士到西宮請唐明皇來此共飲。經高、裴二人婉言相勸,才滿懷怨恨,獨自回宮。

該劇唱、念、做、舞俱佳,情味婉約,表演含蓄,尤其梅蘭芳的表演歷經磨礪,臻於化境。劇中對醉態之下悠綿的宮怨的表現深具古典美韻味,創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尤其臥魚聞花、銜杯醉飲等舞蹈範式具有迷人的魅力。京劇《貴妃醉酒》淵源長久,經歷代戲曲表演藝術家改良修訂,到梅蘭芳時期定型,該劇以旦角應工的歌舞表演體式、典雅雍容的審美韻味、所秉承的藝術精神,以及所體現的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使其成爲傳統戲曲的代表。梅蘭芳表演的《貴妃醉酒》獲得了世界性聲譽。

京劇觀後感 篇6

以前我看京劇總是覺得枯燥乏味,而這一次看京劇表演後,我才知道京劇是怎樣的有趣。京劇還是中國的國粹,東方的歌劇。

京劇開始了,我看到的是一些猴子們他們活蹦亂跳的,一會兒側翻,一會兒倒翻,很神氣!“豬八戒”是主持人,在他給我們講知識的時候,猴子們來玩“豬八戒”,“豬八戒”只好把他們趕走了。隨後“豬八戒”又向我們介紹了生。旦。淨。末醜。生有小生。老生。武生,旦有花旦。青衣。刀馬旦。老旦。醜有文丑。武丑。四大名旦其中有“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云”,四大鬚生有“馬連良。潭富英。楊寶森。奚嘯伯”。下面我們看到的是兩個京劇,第一個是紅燈記主要寫了老旦和花旦。第二個是三岔口,講的是武丑和文丑在一個黑屋子裏打鬥。俗話說的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說明了劇院的人們十分辛苦,由此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價。

看完這次京劇後,我的感想是:“我們的京劇是多麼的好看呀!讓我們的國粹發揚光大吧!”

京劇觀後感 篇7

11月1日下午,我們學校組織了六年級全部師生感受了一場別出心裁的視覺盛宴,聽覺洗禮——京劇表演。

正式演出之前,一位“老生”扮演者向我們介紹了京劇的起源,發展,行當,腔調等,使我們對京劇有了初步的瞭解。在講述期間,一位旦角演員穿插了一些京劇演出中的經典步伐和簡單的腔調,同學們親身體會到了京劇的樂趣。

表演怎麼還不開始?同學們都有些急不可耐了。這時,一陣急促的敲鑼打鼓聲使在場三百多名觀衆激動起來。一聲氣壯山河的“嗬!”隨着一個矯健的側空翻牢牢地吸引了人們的視線。京劇《三岔口》開始了。《三岔口》雖短,但它的精華便體現在其之“虛擬”。兩位演員在只有一張紅桌,兩把大刀,燈火通明的舞臺上,卻能生動地表現出摸黑打鬥的感覺,其難度可想而知。但是,整場演出我們卻感覺不到任何的異樣之處,這是因爲京劇源於生活,加上了藝術化的誇張之後,化實爲虛,借用一名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同時,《三岔口》配有鑼鼓聲樂,演出中氣氛緊張,增強了開打時的緊張和激烈,緊緊地吸引着我們的目光,隨着鑼鼓節奏融合於劇情中。

《三岔口》結束了,同學們意猶未盡。緊接着,第二場《賣水》又開始了。整體來說,京劇《賣水》節奏慢了許多,歡快活潑的表演達到了極致,以丫鬟梅英爲主角,着重表現了她的心地善良、聰明伶俐。特別是在“表花”時載歌載舞,眼神靈動,配合扇子、手絹的表演,活靈活現地展現出天真可愛的小丫鬟形象。

演出結束了,梅英那如黃鸝般的嗓音仍縈繞在我耳邊。京劇,我愛你!

京劇觀後感 篇8

陪奶奶看京劇節目的時候,有一出京劇叫《硃砂痣》。

乍一聽戲名,我想起了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那段關於硃砂痣的描寫: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只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我當時還有些納悶,京劇是國粹,很多戲劇都是很久遠的古代流傳下來的,而張愛玲的小說纔是近代的,這戲劇應該不是和她寫的硃砂痣有關的吧。

果然,戲劇一開展,我就發現我想的太遠了。

戲劇中的硃砂痣,講的是一個姓韓的太守,告老返鄉後,因着是孤家寡人,所以讓媒婆幫說一門親事,再討個妻子,生個孩子延續香火。

可媒婆竟是幫他找了一家有夫之婦的人家,那位年輕婦人的丈夫外出做生意,回家後便生病了,因爲看病花光了積蓄,丈夫的病也不見,媒婆竟找年經婦人的丈夫給他的妻子說媒,說賣了錢也可以給他看病,而且如果他的病治不好,他的妻子的後半生也有了着落。

這一段的劇情,怎麼看着,都有點兒覺得媒婆不道德。

後來婦人嫁給太守,洞房花燭夜時,太守問了年輕婦人的家境,聽聞她是賣身爲夫治病。心存仁厚的太守竟是燒了婚書,不僅讓婦人回家去與丈夫團聚,不收回聘禮錢,還額外地送了年輕婦人一百兩銀子給夫君治病。

好人總歸是有好報的,年輕的婦人的夫妻有了銀子治好了病,上太守家登門致謝。知道太守沒有子嗣,年輕婦人的丈夫決定幫太守買一個孩子。

做爲一個走南闖北的生意人,年輕女人的丈夫很快就爲太守買回一個十三歲的小男孩。

在小男孩與太守相見後,幾經詢問,太守竟意外地發現,這個買回的兒子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新生兒子,兩人不僅相貌形似,而且小男孩的腳心有一顆硃砂痣,正是太守當年記憶中的自己兒子的腳心的胎記。

太守爲人正直,不奪人所愛,仗義施財,他的好心,終是得到了好報。

京劇觀後感 篇9

4月17日星期四,我們來到徐彙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觀看了大型原創現代少兒京劇《少年中國夢》,劇中一個個動人有趣的故事,讓我們受益匪淺。

看了這部劇,我們知道了在淞滬抗戰時期,頑皮貧窮的報童“小東北”,遇到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使他不僅有機會在陶行知創辦的“山海工學團”裏讀書識字,還被“愛滿天下”的情懷所感染,成長爲一個勇敢正直的少年。這部劇讓我們瞭解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偉大,瞭解了在淞滬抗戰時期的孩子們的生活環境。

這部劇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陶行知先生教“中”字變“日”字,“中”字躺倒變成斷手斷腳的“日”時,很可怕,鼓勵我們要爭氣。

是啊,回憶以前戰爭時期,小孩都不認識字,只能在街上賣報紙,而且他們的日子也過得很苦,不像我們現在,每位同學都能在整潔明亮的教室裏讀書,寫字,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

在我們的印象中,京劇都是藍臉的竇爾墩盜玉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可這部劇就截然不同,它栩栩如生地演繹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在演繹的過程中,也會加入一些京劇的元素,顯得相得益彰。

當我們在臺下,看到京劇演員帥氣地翻着一個又一個的跟頭時,心裏是由衷地羨慕,因爲有句話說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京劇演員平時也肯定訓練得很辛苦,真是了不起!

這次觀看的這部京劇,真是改變了原來在我們心中京劇的概念,突破了傳統,我們都非常喜歡這部京劇!

京劇觀後感 篇10

京劇《少年中國夢》讀後感我帶着一份期待觀看了此劇,一個字形容:“值”。

《少年中國夢》以淞滬抗戰爲時代背景,講述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創辦報童工學團的故事。演繹了陶行知和一羣報童們之間學習、交流、感人的故事。在劇中陶先生的影響下,報童們開展了從不識字到學習識字,到做小先生,同伴的小先生,家長的小先生。互幫互學,透過行來學知識,透過行來掌握技能——做長凳,透過行來救國救民。在報童工學團,這些窮苦的流浪兒不僅學識字,學文化,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有一些報童在陶行知先生的關心教育下,後來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本劇始終貫穿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以實踐第一的觀點,揭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可以說,劇情設計新穎、巧妙,以幾個非常小的切入點,展現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諦。

觀看此劇,過程中有兩點我的感觸很深。第一點是陶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教學思想”在劇中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小東北”不會,大家一起教,家長不會,由小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