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經典電影《摩登時代》觀後感(精選10篇)

觀後感5.88K

《摩登時代》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時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高峯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掙扎。以下是小編帶來的經典電影《摩登時代》觀後感(精選10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經典電影《摩登時代》觀後感(精選10篇)

《摩登時代》觀後感1

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上老師爲我們放了喜劇大師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摩登時代》。

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經濟危機,是有史以來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不包括最近一次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深刻動搖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根基,與此同時,資本主義世界也從自由競爭階段逐漸過渡到壟斷階段。《摩登時代》恰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

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影片開始的鏡頭是一些巨型齒輪,之後便是一個個工人在流水線上重複着屬於自己的那一個動作。主人公夏爾洛也是如此——不斷地在傳送帶上擰螺絲,經過長時間的重複這一動作,他被弄得精神失常,之後又被自動餵食機整得死去活來,還甚至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總的看來,影片裏的工人已經等同於機器部件,自由幾乎被機器剝奪了,人的健康也被機器毀壞了。

工業文明給社會帶來了什麼?給資本家帶來了更多的財富,給工人帶來了更多的貧困生活。工人的無時不刻不再給社會創造着價值,當然這些價值全被資本家榨取走了。用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來解釋一下:剩餘價值是由僱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是資本家階級不付任何等價物就佔有的價值額的一般形式。資本家榨取的剩餘價值的基本方法有兩種,即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延長工時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透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剩餘價值。片中主人公所處的時代,還正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所以資本家們通常採用第一種方法來剝削工人。工廠老闆不停地催促工人做工,儘可能地減少他們的休息時間,其中發明餵食機來縮短用餐時間這一成產模式又用能用另一個理論來解釋——泰勒管理方式。

弗雷德裏克?溫斯洛?泰勒是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被管理界譽爲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認爲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僱主和僱員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要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學化的、標準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經驗管理。爲了追求最高的勞動生產率,他赤裸裸地向工人宣講:“我僱你們來是爲了用你們的體力和操縱機器的能力。至於用頭腦,我們另外僱了人。”顯然他把工人等同於機器,忽視人性。人在有生產力的同時也有主動性。資本家在久而久之地執行這一管理理念時,與工人的積怨則會越來越深。影片中的工人罷工,工人運動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真實寫照。

影片中有幾個美好的理想:夏爾洛的進監獄的夢,伊莎貝爾的“小天堂”夢……監獄都比外面好,小破屋就是一個少女渴望的歸宿。可見當經濟危機到來時,下層貧苦人民的生活是這麼的悲慘。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一事實,工人農民無力購買商品,這又是一事實。資本家就不能降低產品價格來“救濟”貧困的人嗎?我應該多問了,資本家的寧可銷燬食品等商品來限制商品數量從而保持價格不變,甚至還想將商品價格提高。這對矛盾似乎在資本主義世界裏永遠都會存在。

Buck、up-never、say、die。Well、get、along!片尾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勵,攜手微笑地向前走去,這似乎給影片畫上了一個完滿的結局,但他們會走向哪裏?那裏的生活又會是怎樣?他們仍然不知,這一切還只是個未知數……

《摩登時代》觀後感2

在這部影片中,卓別林演繹了一個衣衫襤褸、窮困落魄的流浪漢的形象。他生活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當時跌美國對外面臨着克服全球經濟危機,對內面臨着整治大量工人失業造成的混亂治安的沉重任務。國內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治安混亂,工人大量失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特別是美國的下層階級更是難以承受資本家夜以繼日的赤裸裸的剝削。卓別林演的夏洛克就是這樣混亂時代下層小人物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因爲他在再也受不了工廠裏不斷加快的傳代式的工作線,最終被弄的精神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院治療,出院後經歷了很多事與願違的事情,使他覺得最好的容身之地竟然是監獄。我覺得,他想法設法的想要警察把自己抓進監獄的一系列場景設計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場景。這是一個多麼可悲而又可笑的場景設計啊。可笑的是卓別林那無奈的表情和行爲舉止,可悲的是當時可以稱得上是新興強國的美國竟然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本來監獄的開設是爲了減少犯罪,穩定社會治安的,現在竟然反而成了那些向夏洛克一樣飽受欺壓、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心儀嚮往的好地方。夏洛克從一個被壓迫的工人到精神病者,最後成爲要爲溫飽而甘願進監獄的流浪者,這不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嗎?從一個受盡壓迫的小人物身上反映的是社會的黑暗,資本主義的罪惡。而這部電影正是選擇了這樣特定的時代,特定的人物,特定的角度來詮釋流浪者的悲哀,透視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角度雖小,給人的震撼力卻很強。這樣的設計真是一針見血,令人俯首佩服。

然而,結局並不是悲劇,流浪者夏洛克因爲好心在一次次幫助了一位身世可憐的女孩之後贏得了女孩的芳心,結局部分他因爲幫女孩偷食物被抓再次入獄,當再次出獄時,他和女主角一起向着遠方走去,留給觀衆兩個弱小卻充滿希望的身影。他雖生在亂世,雖受盡壓迫,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與追求。他一遍一遍的克服失敗的痛苦,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也會氣憤的用他的小柺杖進行還擊,即使最後希望和夢想再次破滅,他還是隻要輕輕聳一下瘦弱的肩膀,轉身離去,繼續尋找下一個機遇。在我看來,他這是多麼堅強而又充滿智慧的流浪者,只是生活在了那個罪惡的制度下,飽受煎熬。儘管他的眼神裏充滿了迷茫,但是他那種不會輕易放棄的精神和毅力,不僅僅激勵了當時的很多掙扎在社會底層的人們,而且更成爲感動觀衆,震撼熒屏的一股精神力量,至今我們在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仍會情不自禁的發笑之餘,爲夏洛克的精神和毅力而心生敬佩和感動。

故事的結局留給觀衆無限想像的空間,不知道究竟夏洛克和女主角後來過得怎麼樣?但是看着他們充滿希望的背影,我知道結局已經不重要了,因爲卓別林演的夏洛克的流浪漢的形象已經深深的引入觀衆的腦海裏,事實證明,卓別林的名字已經永遠留在觀衆的心中。

《摩登時代》觀後感3

影片《摩登時代》(CharlesChaplininModernTimes)描寫的是人和機器的衝突。背景是當時的美國工業因爲轉用機器而大量解僱工人所造成的失業浪潮,而主角夏爾洛是這個時代的悲劇代表人物: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飯機器在他悲慼驚恐的臉上不住扇打……

“社會控制”這一概念是美國社會學者愛德華·羅斯首先使用的,但是,當初他所指的是控制人的動物本能。後來,社會學家們將這一概念擴展開來,反之控制人的各種行爲。而組織控制,即使組織利用組織規範對其成員的組織行爲事實約束的全部過程。任何一個社會組織,爲了保證其組織系統執行的有序性和方向性,以期達到組織目標,都必須以各種方式對其成員進行控制。

在《摩登時代》這部影片中,爲了讓每個工人都發揮充分的作用,提高生產效率,採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比如,打卡——要求每個工人按時到崗,coffeebreak(工餘小憩)——適當的休息能提高工作效率,夏爾洛抽菸被訓——上班時間要完全工作······類似的鏡頭還有很多,爲了達到組織的既定目標,組織對任何可能影響組織效率的個人行爲進行控制。而根據是否會對組織產生直接的影響,個人行爲可以分爲組織性的個人行爲和個人性的個人行爲。前者是組織控制的對象,後一般不受到組織的控制。我們通常會說一句話“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組織控制的根本目標就是爲了實現組織的規範化,而最主要額規範化是兩大類:一類是角色的規範化,另一類是組織的規範化。

工作在一定組織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地位,並扮演相應的角色。而組織控制就是要促進組織中的各個角色定向發展,各得其所,各司其職,各守其德。每個角色的行爲都應該有自己的行爲準則可循。這就是我們說的“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幹什麼,像什麼”。這些就是規範化的要求,個人將組織的要求變成了自己的自覺和持久的行動。反映在《摩登時代》中,大概就是每個工人都似乎變成了一個只知道工作的機器:夏爾洛不斷地用扳手去擰螺絲,甚至出現了“後遺症”——雙手一直在重複擰的動作,看到釦子就想到螺絲······英國早期的管理思想家羅伯特·歐文認爲“人是活的機器”,人單純的被視爲被動的,爲廠主生產利潤的機器。雖然歐文同時看到人這個活的因素在生產中有重要的作用,呼籲廠長們勻出一點時間、精力、金錢來改善和保養他們的“活機器”,但後面這一點似乎並沒有引起資本家們的重視。人只是被看做了一種機器,並未被給予任何人性化的關懷。實際上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最爲重要的財產是什麼?不是資金,也不是廠房設備,而是擁有忠心耿耿、精誠團結、不惜爲企業打拼的員工。所有的財富都是由人創造出來的。機器設備只有在人的運用之下才可能創造出“奇蹟”。

組織的規範化,就是從組織成員的各種思想和行爲中抽象概括出帶有普遍性、共同性、先進性的東西,透過獎懲、褒貶行成一種組織評價和組織力量,進而指導整個組織有節奏高速度地定向發展。組織內的控制一般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硬控制,就是利用規章制度和物質刺激;另一類是軟控制,就是利用人的榮譽感、歸屬感等。而這兩類控制的目的都是爲了實現組織的規範化,從而把個人的目的和組織的目標相協調,達到“個人服從組織,組織規範個人”的目標。

在《摩登時代》中,我看到的僅僅是硬控制,而沒有看到軟控制的出現。雖然我們說物質刺激很重要,只有滿足了人最基礎額需要才能夠激發人們創造、生產、奉獻的動力。可是,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人並非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人並非全部是未爲經濟利益而活着,並非經濟利益就可以成爲激勵的全部內容。亞當·斯密認爲,人的行爲動機根源於經濟誘因,人都要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工作就是爲了取得經濟報酬;並認爲,在自由經濟制度種,經濟活動的主題是體現人類利己主義本性的個人,經濟人假設也就是麥格雷戈歸納的理論中的人性假設。

隨着西方國家工業化大生產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企業的管理當局不得不越來越倚重於工人們的判斷力、創造力和忠誠心。隨着組織對工人們的期望的增多,企業也不得不重新審查自己對工人們所做的假設了。實際上我們看到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基於社會人假設給予職工較爲充分的關懷。社會人假設認爲人是以追求滿足社會需要爲主要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個人不單純爲追求金錢收入,還追求友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方面的心理慾望和社會需要。

實際目前的企業正越來越致力於關心員工,解決員工後顧之憂,並以此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很多管理人員對於員工,尤其是生活較困難員工的個人、家庭情況都十分了解,並且時時給他們安慰、鼓勵和幫助。玫琳凱化妝品公司經理瑪麗·凱說:“有兩件東西比金錢和性更爲人們所需要——認可和讚美”。金錢可能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有力工具,但讚美可能更有力,因爲它喚起了員工的榮譽感、責任感、自尊心,他的價值得到了認可和重視,他們會更加努力地工作,讚美的“成本”十分“低廉”,它不但是一種最好的,而且是花費最少收益最大的管理技巧。因此,關愛員工,以實際行動來表達你對員工的信賴、支援和關心,是使員工樂於爲企業打拼的重要因素。也只有做到對員工的關懷的企業纔是富有生機的企業。對員工關懷本身就是對企業的關懷。

從組織控制的視閾來分析《摩登時代》,不僅是爲了完成一次作業,更是在這樣一個經濟遭遇危機的時候,在一個倡導人文關懷、強調企業組織文化的時代,作爲一個關心社會現實的社會學子應有的一點思考。

《摩登時代》觀後感4

僅僅大略看了一遍《摩登時代》,就想到哪裏寫到哪裏吧

影片開始的鏡頭時一些巨大的齒輪,人在其面前是如此的弱小和微茫,機器的力量是如此的大。在影片中更會對此有更深的理解,機器雖然會個人幸福生活但一開始,確實他給了我們不斷的傷痛,摧殘人性,毀壞人的健康,惡化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人則成了機器的奴隸——主人公被捲進了齒輪裏。

這也正證明了,影片開幕時的一句話:本片講述了工業時代,個人企業和人類最求幸福的衝突。

影片首先講述的時工人在流水線上的勞動。如果用詞來形容的話即使:單調,機械,沉重。老闆在辦公室裏自會整個生產拼命加快速度,並且還試圖引進“餵食機”以節省吃飯的時間來工作!這種生產方式(就資料叫做泰勒管理方式)一方面這是一種專業,快速細化的工作方式,,極大提高生產效率,創造了鉅額財富,但同時也忽視了工人的仍尊嚴,於是在這種重壓下主人公,一位機器勞累的工人瘋掉了,爲了追求剩餘價值,,機器吧人的身心健康毀掉了,把人變成了機器的奴隸。

要說到忽視人格,影片正還有很多,比如實驗餵食機的過程,當衆野蠻追捕女孩。

這部影片確實放映了社會化大生產早期的勞資矛盾。但這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呢?這個生產時期確實創造了大量財富,促進了資本向少數人手裏集中,爲進一步社會化生產奠定基礎,科學技術也突飛猛進,但是社會,特別是工人階級爲此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社會矛盾,環境污染,犯罪……

更需要強調的是,資本主義的大發展是在二戰後,工人待遇和社會福利極大提高時發生的,福利國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人民資本主義,新經濟產生,民主政治極大發展……

這讓人想起了前幾年中國的“黑心的工廠”超時加班,降低工資,毫無安全生產可言,難道這真是不可避免的麼?而更讓人痛心的是的地方政府卻作爲甚少!

還有一個令我印象很深,主人公勿立功勞,得以提前自由,他很不高興(這是很顯然的,外面會餓死啊!在中國也是這樣,我說的不是這個),但監獄長給了他推薦信,就是這封信使他在經濟危機中找到了幾份工作!這正體現了一個政府的公信力!甚至是在大危機時!也許這也是美國度過危機,主人公最後對未來充滿信心的一個原因吧!

一個公平的社會終會給人機會,就像他們在酒吧裏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只要努力,就有自己的生活,不過它是貧是賤……

最後,人要有奮鬥的信心,美好就在前方!

《摩登時代》觀後感5

《摩登時代》是我相當欣賞的一部影片。

據可信資料,此片是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拍攝於1936年,客觀講述了大蕭條對美國民衆乃至世界人民的影響和帶來的災難。更深層次地反映的資本主義的弊端與本質。

可以說《摩登時代》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優秀作品。

下面我想結合影片的具體片段談談我的感受。

影片一開始,有這樣的一段字幕:“ModernTimes。”Astoryofindustry,ofindividualenterprise—humanitycrusadinginthepursuitofhappiness。我想這段話可以這麼理解,一個關於工業化和資本企業在追求發展過程中扭曲人性的故事。這句話很經典也很深刻,無情且絕對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黑暗。

然後呈現的情景是綿羊簇擁而行,工人蜂擁而至,人類已與動物無異,在巨大的資本剝削麪前,人性扭曲,毫無尊嚴。可爲了生活他們又不得不如此。正如馬克思所說:“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僱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裏。”關於這點,後面我們會提到關鍵原因在於以廣大勞動工人爲代表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這個過程被稱作資本主義原始積累。

接着流水線工作呈現在眼前,在這裏我們可以討論一下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方式。依據教材內容,最基本的方法有兩種。即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延長工時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相對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透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價值。根據資本主義的發展條件,片中資本家通常採用第一種方法來剝削工人。片中老闆不停地給傳送帶加速,減少休息時間,變相提高工作效率,甚至不擇手段想出了自動餵食機,妄圖壓榨工人最起碼的休息權,希望工人吃飯時也能工作,可以說資本家爲了金錢也喪失了人性。馬克思對這種做法作出了這樣的抨擊:“它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一定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間。”最終卓別林飾演的夏洛爾不堪重負,精神失常,竟將別人的鼻子,鈕釦都當成螺栓,被送進的精神病院。在此期間,我們還要留意這樣一個鏡頭,就是工友們追逐精神失常的夏洛爾時,當看見傳送帶轉動時本能地回到流水線旁,放棄追捕,我們概之以“條件反射。”能形成這樣的結果,我既感到悲哀,更爲之同情。

其後讓人感覺人間還有真愛的場景是:夏洛爾與流浪x女的相遇並在影片的後半段相濡以沫。在艱難的生活中,他兩始終不離不棄,給人以溫馨的感覺。同時告訴人們世間最美好的莫過於真愛,即使是在最困難的境地,它也能支援你,鼓勵你,給你以充足的精神動力,讓你感到人間還有希望,這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

在這裏也引發了我對此片的另一感觸:一部講述即便在困境中也要不斷努力不斷奮鬥的勵志電影,只要心中有夢,就該去追!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有什麼遺憾。片中夏洛爾失業,入獄,就業,再失業,再入獄……可不管經歷了多少,始終都是在不停地奔跑。正如亞伯拉罕·林肯所說:“雖然我走的很慢,但我決不後退。”人生就需要這種積極的態度。

將電影的情節引申至相關的理論層面上,並結合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相關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資料歸資本傢俬人佔有,工人一無所有,只有靠出賣勞動力爲生。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工人在資本家的支配和監督下勞動,他們的勞動隸屬於資本家。第二,勞動產品也屬於資本家所有。

而前面所提到的資本原始積累,就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創造資本關係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爲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爲僱傭工人。因此,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所以表現爲‘原始的’,因爲它形成資本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前史。”在西歐,資本原始積累開始於15世紀後30年,經過16世紀的高潮,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才告結束。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透過兩個途徑進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

資本主義的生產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家的本質是惟利是圖。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僅是價值形成過程,而且必須是價值增殖過程。

另外,我還想闡述的是這是一部喜劇電影,但悲從喜中來。尤其是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喜中見悲的詮釋方式、辛辣犀利的諷刺和揭示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工人飽受資本家欺壓剝削的嚴酷現實,以其高超的表現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萬失業者遭遇的生活畫像,概括了“摩登時代”這一矛盾的本質,揭露資本家瘋狂剝削工人以更大限度地獲取剩餘價值以及這樣一種生產方式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

總之我對這部電影的感覺是:機器大生產下對人的摧殘,諷刺了美國經濟大蕭條下社會的黑暗,解釋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剝削。卓別林漫畫式近乎誇張的表演既製造了笑聲,也有體會了辛酸的淚水。然生活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夢想併爲之付出努力。

《摩登時代》觀後感6

《摩登時代》是講一個工業時代的故事,其中講述個人企業與追求個人幸福的衝突。這一句話揭開了電影的序幕。正如這句臺詞說的,影片一開始的畫面就是一羣羊跑過,一羣人擁擠着跑進工廠,似是前方有無限的光明,寬大的通道,足夠的空間在等着。

影片講述了二十年代的美國,正值資本主義走向壟斷,機械大工業高速發展,資本向少數壟斷財團手裏集中時期。資產階級隊伍逐漸壯大,對以工人階級爲代表的無產階級進行不盡的壓榨,工人的身體和精神都被折磨着,但還是努力的想衝破這個不可能衝破的牢籠,而那些資本家只顧本階級的利益不斷的不斷的要工人工作工作。影片的主人公查爾斯正是當時工人中毫不起眼的一員,他在一個廠房裏日以繼夜地工作,但那些資本家還是要求他們加速加速。重複繁重的工作壓得他喘不過氣,當他把人們的鼻子當成螺絲釘來擰,當他把盤子當成螺絲來擰,當他想把釦子當成螺絲來擰時,這些種種引人發笑,更引人深思。

影片是用喜來襯托出無盡的悲,反應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無情。在彷徨中,是否還在做着美夢,是否還在慶幸;亦或是在抱怨,感嘆,無所事事,那麼請你細細地品味這部電影吧,其實生活很複雜,可我們爲什麼也要變得那麼複雜呢,我們可以很執着啊,可以很堅強啊,這樣生活其實很“艱單”——艱難而又簡單。

《摩登時代》觀後感7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拍攝於1936年。雖然1935年的電影已經進入了有聲時代,但卓別林還是決定用電影的形體語言,爲經濟危機給廣大工人帶來的痛苦而大聲吶喊呼號。辛辣犀利的諷刺、精湛絕倫的啞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以及溫馨感人而煥發着人性光輝的愛情,這使得影片至今還散發着不朽的魅力。《摩登時代》講述一個被機器摧殘、異化的流浪漢在工業文明的傳送帶前窘態畢現、笑料百出的故事。這是一個集幽默、諷刺、控訴於一體的經典影片。同時影片也將當時的社會形態表現的淋漓盡致。

故事發生在工業大生產時代,當時經濟大蕭條,大批工人失業,工廠對工人的剝削更加殘酷。故事的主人公――查裏是工廠流水線上的一個鉗工,單調而又瘋狂的機械勞動使其精神失常,大鬧工廠,並因此被解僱,成了一個流浪漢。失業的查裏陰差陽錯地被當成罷工首領抓進了監獄,在監獄的生活本來衣食不愁,偏偏又遇上了監獄動盪,而重獲自由,提前釋放。出獄後,查裏找了好幾份工作,都無辜泡湯。但在窘迫的生活中偶遇一個有着同樣命運的流浪的女孩,並勇敢相愛,一起浪跡天涯。

《摩登時代》觀後感8

"黑白片、默片,似乎離我們這個時代很遙遠了,但找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一看,依舊被衝擊、被震撼,這種來自身體語言的表述似乎更能震撼心靈。這部電影,無疑是最經典的老電影之一,它帶給人們工業革命的思考,促使人們關注社會。工業革命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今天,再來觀看這部幾十年前的老電影,除了思考歷史,我更想探尋一些現實意義。

第一點,我想講的是事業慢慢摸索。年輕人都太着急,以爲所謂“三十而立”就是要在三十歲到來之際事業有成、腰纏萬貫,其實不然。卓別林所飾演的角色,在電影中從事過很多種職業,在那個個人命運被社會大潮所裹挾的時代,他也隨着時代的大潮就業、失業、就業、失業……但,我們可以觀察到,他的幾次失業,摒除時代的因素,他自身也是造成失業的重要原因。他大大咧咧、做事毫無章法、不按常理出牌、充滿滑稽,這樣的特點,或許決定了他不適合從事中規中矩的、需要遵守規則的職業。

他做產線工人,被壓迫導致精神病;做造船廠助手,把船放出了海,自己灰溜溜走了;做百貨商場守夜人,第一天晚上便在一堆衣服中睡着了,並被警察帶走;做餐館服務員,進錯門撞到同事,搞不清楚客人點的餐是什麼……最後,他在餐館唱歌,因爲既記不得歌詞,又把袖子上的歌詞弄丟了,只能即興發揮,但就是這種即興發揮,使他獲得了陣陣掌聲,觀衆和上司都認可了他。經過很多嘗試,他滑稽的特點,讓他找到了適合的職業。這個過程告訴我們,不是每個人都在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喜歡幹什麼、適合什麼樣的職業,根據自身的特點,慢慢摸索,找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揚長避短,總能找到合適的位置。

第二點,伴侶要互相扶持。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人陪伴,互相扶持,能走得更遠。片中的女主角美麗、大方、善良、樂觀。男主角剛從監獄出來的時候,曾一度接受不了現實的殘酷,想方設法想回到監獄,因爲女主角,他才和女主角一起逃過警察,避免再次進入監獄。後來,他積極找工作,積極面對困難,這和他想與女主角組建一個幸福的家庭不無關係。來自愛人和家庭的動力一直鼓舞着他。

再來說女主角,她父母雙亡後,一個人孤苦無依,不知道怎麼維繫生命,遇到男主角後,他們一起努力的生存下來。在她成爲餐館的舞蹈演員、男主角也得到認可可以做一個固定的歌手,眼看好日子就要來臨的時候,兩個以她是逃跑的少年犯爲由要逮捕她的人出現時,她和男主角雖然暫時成功逃脫,但是,她失去了生活的信心。這個時候,男主角鼓勵她,讓她重新找回對生活的信心,最後,他們一起扶持着走向遠方。一個人的戰鬥總是孤獨,有了伴侶,互相鼓勵、互相扶持,生活將更有信心和希望。

追溯歷史,我們給這部電影賦予一個宏大的背景;迴歸現實,我們在這部電影裏體會人物經歷的起伏跌宕,找尋對個人生活的引導。

《摩登時代》觀後感9

影片《摩登時代》是描寫人和機器之間的衝突。

故事是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當時美國工業因爲轉用機器而大量解僱工人所造成的事業浪潮,主角夏爾洛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還有出毛病的吃飯機器……這些反應了機器時代所帶的恐懼與打擊。後來夏爾洛失業了而且進了監獄,因爲他在監獄立了功的原因在監獄受到好待遇,出獄後他認爲唯一不用爲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監獄,爲了進監獄他不惜主動替人頂罪,然而事與願違監獄進不了,不過卻因禍得福得到了受他幫助的那個女孩的愛。

這部電影以喜劇的手法突出了世界經濟危機給失業工人帶來的痛苦,揭示了工人遭受資本家欺壓,榨盡他們最後血汗的嚴酷現實,招致國際資本勢力的羣起反擊。工人在這種情況下忍受着生活和工作各方面帶來的壓力,引起精神方面的問題,造成社會問題,這實質上是個引人深思的社會現象。告誡各位企業家在創造利潤時不要忘了顧及工人的利益,工人是創造利潤的最重要工具,沒有工人的付出企業的利潤就不會存在,應該提高工人的待遇有利於創造更多更大的利潤。關注和提高工人的待遇是解決這個社會問題的根本做法。

影片最後時夏爾洛找到一份很好很適合自己的工作但因爲女主人被便衣警察發現她是通緝犯,而他們繼續他們的逃亡生活,女主角知道他們逃亡代表着他們什麼都沒有了,但夏爾洛給予女主角鼓勵與微笑,他們互相鼓勵一起微笑向前走,給人內心以強烈的震憾,它給了人們繼續奮鬥向前的勇氣和生存的信念……

《摩登時代》觀後感10

《摩登時代》是講一個工業時代的故事,其中講述個人企業與追求個人幸福的衝突。這一句話揭開了電影的序幕。正如這句臺詞說的,影片一開始的畫面就是一羣羊跑過,一羣人擁擠着跑進工廠,似是前方有無限的光明,寬大的通道,足夠的空間在等着……不斷想向前衝,不斷的想穿破"擁擠"、黑暗……

影片講述了二十年代的美國,正值資本主義走向壟斷,機械大工業高速發展,資本向少數壟斷財團手裏集中時期。資產階級隊伍逐漸壯大,對以工人階級爲代表的無產階級進行不盡的壓榨,工人的身體和精神都被折磨着,但還是努力的想衝破這個不可能衝破的牢籠,而那些資本家只顧本階級的利益不斷的不斷的要工人工作工作……影片的主人公查爾斯正是當時工人中毫不起眼的一員,他在一個廠房裏日以繼夜地工作,但那些資本家還是要求他們加速加速。重複繁重的工作壓得他喘不過氣,當他把人們的鼻子當成螺絲釘來擰,當他把盤子當成螺絲來擰,當他想把釦子當成螺絲來擰,當……,這些種種引人發笑,更引人深思。

當他因被一婦女被告於警察而被追時,當他被工作折磨得精神短路發瘋時,當他被那臺機器折磨得一塌糊塗時,有誰流露了同情、憐憫之情,有誰關心和安慰他,沒有。這就是部壓榨。

查爾斯儘管貧窮,但卻很善良。當他從精神醫院出來後,他在路上救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女孩。這也是他。

在這樣的時期,他們的命運是一樣的。只會一直被歧視,被壓榨,被……可能是命運,也可能是緣分,使這兩個人相遇了,一個是受工作壓迫而發瘋,一個是失去父親和姐妹,受餓不得以去偷麪包,兩個可憐的人終在那次麪包事件中有了交集。當兩個人再次在警車上相遇時,他們彼此都對對方有了好感,可能是同樣的命運,亦或是同樣的堅持吧。經兩個人的努力,兩個人終從那個"牢籠"裏逃出來了。可是就他們的努力終究是逃不出的那個"牢籠",無底的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