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通用15篇)

觀後感1.94W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通用15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通用15篇)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1

自神舟12號載人航天飛船任務完成之後,三名航天員回到了離別三個月的祖國。才過不久,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升空了。

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人擔任神舟13號載人航天飛船宇航員。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13號火箭發射了。可惜我沒有及時觀看直播,今天下午在課上,老師讓我們看了神舟13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過程,首先就是三位宇航員身穿宇航服坐上大巴車,向航空基地駛去,大巴車前還有交警騎着摩托車保駕護航。到了航空基地,三位宇航員進入了火箭,緊接着,話筒傳來了“十,九,八……”每一個數字都十分激動人心,最後聽到了“點火”。

隨後,火箭的底座噴出了紅色的火焰,煙塵向四處擴散,火箭也騰空而起,像一隻穿雲箭直插雲霄,場面十分震撼,之後各個助推器也是分離了,神舟13號也是發射成功。

本來神舟12號的三名宇航員在太空中呆了三個月,這本讓我很吃驚。但沒想到這次神舟13號的三名宇航員將要在太空中呆上半年,更是讓我驚訝。他們爲了給國家做貢獻,放棄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六個月時間,很讓人敬佩。自東方紅一號升空成功後,中國在航天事業接連取得重大發展,這一個個成功都是由無數個科學家們廢寢忘食,努力奮鬥,用無數汗水換來的。

據說神舟14號已經準備就緒,隨時可以升空,不得不說,祖國的速度真是太快了,火箭是一個接一個的升上天空。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2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佈消息,爲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正式推出,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於近日面向全球進行直播。

看到這個消息異常激動,因爲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一系列奇妙現象。這讓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課。

在僅有的40分鐘裏,航天員們卻只有用了簡單的5個小實驗來讓大家更瞭解在失重環境下,物體的變化以及它變化的原理。分別有水膜實驗、陀螺實驗……就讓我知道原來在失重的環境下能做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實驗了!首先,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裏,拿出來時竟成爲了一個水膜,再往裏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隻針管插入水球裏,那不用說,水球一定會爆開來。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卻“毫髮未傷”,這對於我們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蹟!這讓觀衆們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3

人類踏入宇宙太空是文明的進步,我國可以將宇航員送上太空,並且擁有很高的航天技術,那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底氣!

在這次互動課堂中我感受到了中國,我們的祖國,在航天事業的發展迅速,對太空的嚮往,學習到了空間站的結構構造以及其他載人火箭和載物火箭接入空間站的先後順序,體會到中國勇於探究太空的奧祕,知道了人在地球上的一天,就第於人在宇宙中的30天!如果人不在外太空做運動,並且是長期呆在外太空的話,血液就會往上升,當腦部血液過多地時候還會致死。

課上,老師給我們看了在外太空重力消失的實驗。

水在外太空裏不會像地球一樣,而是會浮起來,宇航員在外太空裏喝水時,要放在一個袋子裏。其中有一個實驗是水膜張力實驗,先做出一個水膜,再往水膜里加水,變成一個大水球,在水球中注射色素,水球會變成其他顏色。最後把泡騰片往裏面放,泡騰片帽出的氣泡沒有炸,而是在水球裏面,沒過一會,水球裏面充滿了氣泡,水球越來越大,可裏面的氣泡卻一個都沒炸裂,而是在水球裏面,一個也沒有離開它。這個實驗真神奇,水可以做成一個球,而不流下來,泡騰片冒出的氣泡都沒有炸裂。在太空中還要多鍛鍊,不然回地球會不適應而變胖.......

太神奇了!從這次學習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在航空這方面的進步,也讓我瞭解了火箭的結構和太空生活。太空中還有很多有趣的事,等着我們新一代祖國的加班人去發現。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4

“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光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爲先驅,方能成爲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佔新高地”

在這次的《天宮課堂》裏,我收穫頗豐,感受到了太空艙裏的那些“樂趣”,同時,我也感受到了航天員工作的不易。在這次天宮課堂中,分別有:指令長翟志剛,太空教師玉亞平,航天員葉光富。

中國空間站太空授課項目有: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太空轉身;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天地互動交流。在課堂的開始,王亞平老師介紹了睡覺的地方,小型廚房,飲用水和冰箱,接着展示了運動的地方。接下來就要開始有趣的實驗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葉老師的太空轉身動作,透過葉老師的動作,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太空中由於失去浮力不能像在地球上行走一樣,轉身也與地球不同…這些項目都令我收穫滿滿。

可想而知,航天員叔叔阿姨們在太空艙裏工作的不易與艱辛。他們無時無刻都在爲祖國作貢獻。他們愛國敬業,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使人敬佩。中國航天的每一次發射,每一次飛行,每一次超越都爲世人展現了我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這一過程似輕描淡寫,但現實的征程卻刻苦銘心。

山河雖無恙,吾悲當自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也必定會爲祖國作出奉獻!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5

今天我們觀看了神舟13號的直播,我有以下觀後感。

首先航天員王亞平給我們介紹她們的睡處以及他們的廁所。隨後又給我們介紹了一些小冰箱、加熱器、還有小型的微波爐。

然後做了一個乒乓球實驗。首先讓在地球上的學生們把乒乓球放在水杯裏,乒乓球浮了起來。王亞平照樣把一個乒乓球放在水杯裏,接着用一個木棍把它往下壓了一下,神奇的是乒乓球竟然停在了水杯中間。當時我也很驚訝,爲什麼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就會浮上來,怎麼也下不去?可爲什麼在宇宙空間站裏,乒乓球放入水杯裏就會沉下去呢?後來一聽王亞平阿姨講解,我才明白了原來是太空裏浮力幾乎消失了。

還有用水袋做水晶球的實驗。首先王亞平老師把水袋裏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向水膜裏,水膜一點點的變大,變厚,最後變成了又大又圓又漂亮的水晶球。接着王亞平老師往這個又大又圓的水晶球裏滴了許多藍色的色素,水晶球裏的色素就在一點點的擴散。隨後又往水晶球裏放了半個泡騰片兒,過了一會兒,水晶球就冒出許多的小泡泡,好看極了。

看完這堂天宮課堂,我瞭解到了許多關於外太空的知識。我明白了科學是無處不在的。我還知道了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在以後的生活裏,我一定要善於觀察,多多思考,我們要更加爲祖國爭光。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6

偉大的精神造就了偉大的事業。新一代航天人在征服太空的進程中,以頑強的拼搏意志和傑出的聰明智慧,鑄就了新時代的航天精神。12月9日,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一堂別具匠心的課。

本次太空課堂主要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

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真是太有趣了。他們身體處於失重狀態,像小魚兒四處遊走。在空間站睡覺就更有趣了,只要一個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艙壁上,但只要你願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太空轉身"這個實驗,是由葉光富完成的。他剛開始是原地轉身,可是一轉身人就倒下了,後來他是根據伸縮手臂加上旋轉完成的,我想如果他不這樣,用兩把扇子來扇風,藉助風力是不是也可以呢?

遙想當年,我國的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爲了早日實現“奔月之夢”,不辭勞苦,克服重重困難,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要以他們爲榜樣,好好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退縮,勇往直前,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鋒!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7

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觀看了神舟13號飛天的直播。裏面講述了教室和老師的不同、老師的太空家園、細胞的神奇變化、乒乓球放入水杯的現象以及水膜張力實驗等。

其中水膜張力實驗最令我印象深刻。首先王老師和葉老師在一個尖的東西上面滴水,在尖的東西上面形成了一個薄薄的水球。接着,王老師往這個水球裏注水,這個水球越來越鼓,越來越胖,越來越大。然後放入一朵在地球上摺好的花朵摺紙,花朵在水球上順時針轉,花瓣緩緩的向外開啟,向一位芭蕾舞者點着腳尖,翩翩起舞。轉了兩三圈,花瓣全部舒展開來,變成了一朵盛開在太空的花。同學們不約而同的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發出了“哇---”的尖叫聲。

緊接着,王老師拿着一根細針管,伸進大氣泡裏推了兩下就出來一個小氣泡。這時王老師躲到氣泡的後面,我們從氣泡的正面看,我發現小氣泡裏面是正的老師,而大氣泡是反的老師。我覺得真是太神奇啦!

老師再繼續往氣泡裏注水,她放進一點深藍色的顏料,顏料慢慢的向四周散開,最後盛滿了整個氣泡,藍藍的氣泡像我們的地球。

最後就到了最驚奇的時刻,老師往水球裏放進了半片黃色的泡騰片。一開始泡騰片還沒有動靜,慢慢的泡騰片融化了,盛滿了整個水晶球,還不停的往上冒氣泡,這時的情景很美麗,同學們都傾着身子向水晶球裏望,生怕錯過了這精彩而美麗的瞬間。

透過看這次直播,讓我明白了科技的強大,科學的有趣,明白了科技真的能引領未來。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8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將於10月16日凌晨發射。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5日表示,不到一個月前,中國歡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勝利凱旋,16日凌晨,中國將再次懷着激動的心情目送神舟十三號飛向太空。“這不僅生動詮釋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中國載人航天精神,也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太空敢於追夢、勇於探索、永不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

在當天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趙立堅稱,15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介紹了相關情況,神舟13號載人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6次飛行任務是該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啓後的關鍵之戰。

“我想說的是,這次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了中國爲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方將繼續加大載人航天領域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爲人類探索宇宙奧祕、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他表示。

趙立堅稱,可以注意到這一次神舟十三號任務與神舟十二號相比,在成組工作安排上有很多不同,包括中國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並實施出艙活動,中國航天員們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讓我們共同祝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9

三位航天員爲我們展示了太空細胞學、太空轉身、浮力消失、泡騰片實驗等,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泡騰片家驗。在太空中,水是像固體一樣,在杯子中是流不出來的,把泡騰片泡入水中,產生的氣泡並不在水的外部而是在水的內部,真神奇!因爲太空中沒有引力,所以氣泡在水的內部,這與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是不同的。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一堂短短的太空授課,但背後有很多人付出努力才能圓滿成功,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也要團結在一起、相互協作才能成功。我們更要好好學習,將來要爲祖國做出偉大的貢獻!

探索宇宙太空是一項艱難而又偉大的事業,承載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和中國人民的熱情與夢想。師生觀看“天宮課堂”直播,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堅定了同學們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練就過硬本領、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決心!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10

今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的一天,因爲老師和我們一起觀看了天宮課堂。

透過觀看天宮課堂我知道了,爲什麼三位航天員的臉看上去胖胖的,因爲失重環境會導致他(她)們的血液分佈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會上涌,所以他(她)們的臉看起來胖胖的。

王亞平老師做了好幾個小實驗,其中我特別感興趣的一項實驗就是“泡騰片實驗”,王亞平老師將泡騰片放入藍色水球裏面,泡騰片在水球裏面不斷的冒泡,產生了許多歡樂的小氣泡。水球逐漸變成了一個充滿歡樂氣泡的氣泡球,而且伴隨着氣泡的產生還有陣陣的香氣。哇!真是太神奇了。這個實驗把同學們看的目瞪口呆,簡直就是一個奇蹟。我不禁在心裏產生了一個念頭,我也特別想去天宮親自做一下這個實驗。

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教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11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我懷着無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宮課堂,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別激動。

首先,我看到他們喝水的時候,並不是用我們那種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個袋子,上面有一個吸管來喝水。我還發現他們不是剛開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擠出來。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張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裏。我瞭解到是因爲太空中沒有重力,所以東西才都漂浮起來。

隨後,他們利用水的張力,把水從水膜做成水球。給我們講解了凸透鏡成像實驗,讓我們懂得了凸透鏡成倒立的像原理。

透過這次天宮課堂的學習,我學會了很多的太空知識。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也用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爲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貢獻!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12

在王亞平老師的說明下我們知道了對於我們來說比較神祕的內部結構。哇,真的和我們的家裏一樣,裝備齊全,有冰箱,微波爐等各種廚房設備。

好玩的是我們地球上再平常不過的動作,在太空卻與衆不同了,比如說我們在地球上喝水,只需在杯中倒水,到嘴邊喝幾口便成了,可是,在太空中宇航員喝水必需使用專用的袋子,要麼就把水倒出來,大張着嘴接,因爲在無重力的情況下水是會往上流的。再比如,在地球上睡覺,躺在牀上,兩眼一閉就可以呼呼大睡,但是在太空中,宇航員只能用睡袋來入眠,不然會到處亂飛。

那我們再想想,我們的宇航員平時在艙內是如何行走的呢?原來,在艙內,四周都裝滿了手把,用於宇航員走路的時候,用手去握住並慢慢移動,一步一個手把移動。

最後我想問同學們幾個問題:人在太空最多可以住多久?人在太空難受嗎?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13

登陸太空,一個遙遠而美麗的夢,我們實現了。

太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上。每一次跨越都經歷了航天人無數次的計算和檢測,以確保萬無一失,中國航天技術師借鑑前人的技術,而且自主創新,中國的太空站將成爲世界科學發展進步的平臺,爲人類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國航天現有八大系統,航天員系統,空間應用系統,載人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監控通訊系統,着落機系統,空間實驗系統以神七號,公一號爲起點的中國空間站建設,中國的科技研究帶來了更大的舞臺。

今天,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首次授課,聽着她的講解,我感到有多少科學知識是我們不知道的?在地球上,水滴難以形成水膜,而在太空上,水滴因爲失去了重力,就形成了水膜。同樣是陀螺旋轉,一個不停的轉,在太空中能做出不同的動作,實在是太神奇了……

探索、揭露太空的奧祕,作爲祖國未來的脊樑,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14

今天下午,我觀看了天宮科學實驗的現場直播,邊看我也有了許多的感受,這是一次天上與地上的科學互動直播,太空的三位叔叔阿姨在太空做了許多實驗。比如說浮力消失實驗,太空轉身,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太空轉身,葉叔叔給我們做了示範,他先在太空中跳起來,上半身往前,下半生卻往後,不用力就浮起來了,這也是最讓我感到神奇的地方,做完實驗,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向三位宇航員叔叔阿姨提問,叔叔阿姨和諧可親,耐心地解答,使我在一次感受到科學知識的有趣,科學無處不在,無論是天上還是地上,處處都有科學奧祕。在感受科學奧祕的同時,我也感受到了時代在變化,祖國在進步,人民也在進步,今天我看到的是神舟13號,相比於第一次發射神舟1號,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科學的發展與進步,感謝祖國,讓我體會到了科學的奧祕,我爲祖國感到驕傲。

2021《天宮課堂》觀後感15

盼望着,期待着,《天宮課堂》終於要和我們見面了,節目把課堂搬到了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由天核心艙中的三位宇航員爲我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太空授課”。

長大後我想當一位人民教師,因爲現在同學們的作業太多了,在家長看不見的地方,他們因爲作業默默哭泣。都說人有三苦:讀書、趕馬、磨豆腐。現在讀書比以前更苦了,所以以後我要讓我們班的同學做到真正的“減負”,讓祖國的花朵笑得更燦爛。

春天,我要帶他們出去春遊、賞花、玩遊戲。夏天,我們一起坐在樹下聊天、談心。秋天,我們一起去看樹葉是如何落下的。冬天,我們一起打雪仗、堆雪人。

同學們,理想不是空想,需要我們付出實際行動,加油,讓我們一起創造美好的明天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