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發現孩子》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就是在讀書的時候對書中的精彩內容、自己的聯想、迸發的靈感的記錄。下面是小編我爲您準備的《發現孩子》讀書筆記,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發現孩子》讀書筆記

《發現孩子》讀書筆記一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可爲什麼蒙臺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經久不衰,風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樣獨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開蒙臺梭利的《發現孩子》,又有了新的體會。蒙臺梭利關注兒童、欣賞兒童、培養兒童,首創“兒童之家”,系統進行教育實驗,不愧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教育家”。她認爲“天性的全部祕密就在於孩子的心靈”。在本書中,她努力尋求瞭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傳授瞭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透過蒙臺梭利系統的的教育實驗,產生了驚人的變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而今,我們的學校教育對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麼他們的發展水平是不是應當遠遠超出他們呢?可實際情況呢,制度與應試的枷鎖、個性與情感的忽視、實踐與創新的缺失、重認知輕情感、重精英輕大衆……現實問題深深困擾着我們,我們的教育應該怎樣達到最優化?

班級授課制下,幾個老師負責一個班級裏的四五十個孩子的教育教學,要求孩子們遵守相同的制度,學習相同的課程,接受相同的測試。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調皮頑劣,可謂是個性迥異。在相同教學模式下的每個班級裏,每個老師也都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幾個耳熟能詳的後進學生名單,然後從各個側面剖析其種種行爲和表現,以及給教師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記得剛剛工作的幾年,爲了讓孩子服從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要求,我常常會利用老師的“權利”,重複着“我是爲你好”的論調,對屢次犯錯的小朋友,時而苦口婆心式的說教,時而狂風驟雨式的批評,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爲,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們表現得守紀律,但效果卻不明顯。自己筋疲力盡,孩子卻依舊老調重彈。一次,老師不在,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自由散漫讓我大爲吃驚。和兩個男孩交流,終於弄清了爲什麼老師在時他們會溫文爾雅,老師不在時就會“大鬧天宮”的原因。他們認爲,要守紀律的原因竟然是“因爲不守紀律老師要批評的。”看來,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規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靈,不但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還會失去與孩子交流親近的機會。這,一定不是我們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良好行爲表現的最終目的,是因爲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爲害怕懲罰或希望獎勵纔去做。我們更應該努力探索智慧的藝術的教育方式。當孩子言行出現偏頗時,觀察、理解、引導和幫助他們,而不是再以建議、勸告、命令和質疑等方式橫加干涉。

蒙臺梭利認爲,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爲未來生活做準備”。所以,我們必須從長遠考慮,轉變教育觀念,變應試教育爲素質教育,由關注知識轉變爲關注孩子情感、品行發展,爲孩子一生的成長奠基,爲孩子的未來生活做準備。而不是隻看到眼前,只關注學習效果和外在表現。也許我們可以換一種尊重與平等的方式,像引導成人那樣,盡力透過內在指引來征服孩子。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針對他們的需要,採用適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級孩子情緒變化大,老師可以將教育內容滲透到無微不至的關愛中,再加上藝術化的教育方式,力求達到教育的最優化。“親其師,信其道”,當孩子認爲老師很在意自己的時候,他們的行爲上會更加努力。愛和教育是孩子成長必要的“養料”。

蒙臺梭利還認爲“如果身體上的關懷能令一個孩子享受到身體健康帶來的快樂,那麼智慧和道德上的關懷就能將其引領到更高層面上的精神快樂。”作爲教育者,我們不但要像親人一樣關心孩子身體的健康,更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世界。傾聽他們的想法,瞭解他們的需要,認同他們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時,教育者應當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不斷探索引領孩子智慧成長和道德養成的策略。精心設計各種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活動中矯正他們的各種不良習慣,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

相信只要我們教育者善於去發現孩子們的“祕密”,那麼最終,每一個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發現孩子》讀書筆記二

瑪利婭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傑出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創立的蒙臺梭利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着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展。蒙臺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響整個世界的教育體系,關鍵在於她在總結盧梭、裴斯泰格齊、福祿貝爾等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兒童觀念,其中《發現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難管。其實,這一切源於我們不太瞭解孩子,孩子就像新大陸,早就存在,只是沒有被發現而已。《發現孩子》一書就介紹了了解孩子的方法,揭示瞭如何培養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展現了蒙臺梭利的兒童觀。在該書中,蒙臺梭利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正如蒙臺梭利所言:“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爲他們上學準備,而是爲了他們的生活。”。

蒙特梭利認爲,在成人的嚴格控制下,孩子的大部分需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滿足的。孩子的要求不僅包括身體上的,還包括心理上的,只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了,孩子以後的智力水平和道德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然而,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延伸,自己實現不了的理想,自己做不到的優秀,通通期望孩子替他們完成。孩子在他們眼裏是沒有想法,沒有自己理想,沒有自己性格,只是實現他們理想的工具。他們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早教班和興趣班,全然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究竟適不適合上早教班,也從未考慮過孩子對特長班有沒有興趣。當然在意識上,他們認爲他們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好,孩子只要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就能夠成爲人生贏家。然而結果往往是,越是聽話的孩子的人生越是慘不忍睹。由於受到成年人的忽視和壓抑,很多孩子都不能自由健康的發育成長。正因爲如此,父母和教師必須努力去了解未被自己認識的兒童,並解除自己對孩子的壓抑,把他從所有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成人只有對兒童進行了足夠的瞭解,纔不會誤解兒童,也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式對待兒童。

在這本書中,讓我頗有感觸的是讓孩子成爲自己的主人這一章。幼兒園活動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促進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新教育主張以個人爲本位,使每位幼兒成爲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致力於爲幼兒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注意早期幼兒的潛能開發和個性化教育,爲每一個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爲每一個幼兒的多元智能的發展創造機會,使他們全面、和諧發展。讓孩子成爲自己的主人,首先,要求我們對待孩子的時候要去除不適宜的干預和指導。此外,我們還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自主權。一個沒有被尊重的孩子學不會尊重別人,一個沒有被愛的孩子學不會愛別人。這是如今父母們都瞭解的道理,然而卻仍有那麼多人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只看到所謂的“道理”和“規則”。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過: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學會尊重他人。在家裏,父母要從小就把孩子當做獨立的社會人來養育。這樣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會就能夠成爲獨立的社會人,並具有“後生可畏”的勁頭。

在第14章新時代的老師中,蒙臺梭利提出教師要給孩子以正確示範,在這裏老師只是起一個引導的作用,給孩子提供並教他們使用教具,之後,孩子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維和意願主動學習了。她還認爲尊重孩子不是放任自流。蒙臺梭利教育法中所提倡的尊重,可不是無條件地包容孩子的胡鬧和許多錯誤的行爲。她認爲,幼兒必須在自由的基礎上培養紀律性。自由和紀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自由活動是形成真正的紀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紀律也必須建立在自由活動的基礎上。蒙氏教育精髓在於培養幼兒自覺主動的學習和探索精神,尊重兒童的自由發展,重視兒童成長髮展的各種敏感期教育,藉助蒙臺梭利創立的適宜兒童成長的教具,激發幼兒天賦本能。而中國國內目前的教育環境不鼓勵大膽創新質疑,大多數老師過於迷信權威。老師不應再集威嚴權利於一身,而應用謙和的態度來幫助孩子。

我們作爲幼兒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好好學習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時刻鍛鍊自己的觀察能力,只有在全面觀察兒童,真正瞭解兒童之後,才能給予兒童適時必要的幫助。此外,我們還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有關兒童身心發展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質。努力讓自己成爲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

《發現孩子》讀書筆記三

一、《發現孩子》內容簡介:

蒙臺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響整個世界的教育體系,關鍵在於她在總結盧梭、裴斯泰格齊、福祿貝爾等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兒童觀念。她認爲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着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爲一種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爲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兒童,瞭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祕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的智力、精神、身體與個性自然發展。她還利用第一手觀察資料和“兒童之家”的實驗,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兒童發展的規律。

二、《發現孩子》精彩分享:

1、雖然兒童不記得前3年發生的事情,但他所創造的能力卻已“進入”到了他的意識中,並在活動中表現出來。他們可以透過手,在智慧的引導下,藉着玩遊戲來執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兒童在3歲之前靠心靈來吸收事物,而現在則是靠雙手探索世界。這個時候,兒童要完善自己之前獲得的各種能力,雖然兒童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這種發展還要持續到大約4歲半。3歲後,兒童的心靈仍然像心理胚胎時期那樣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時會不知疲倦。這個時候,兒童的雙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說,兒童此時的發展主要是靠他的雙手來進行的。如果這個年齡孩子子可以用雙手不停地進行工作、持續地玩要,他就會像魚兒遇到水那樣快樂,人們們會說這個年齡是“幸福的遊戲時代”。

2、適合人類生活的地方,環境應該是優美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們更要具有教育性。我們給孩子們準備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們被打碎,這種結果就是在對孩子們粗魯的動作提出警告,警告他們要小心行事。這樣的話,這些傢俱就能引導孩子們糾正自己的不當行爲,教育他們要謹慎、準確地行動,讓他們學會不碰撞、不打翻、不碎這些物品。在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們的行爲就會越來越文明,他們也會逐漸像主人一樣更負責任地保護和管理各種器皿、用具。同樣地,孩子們會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種潔淨、漂亮的物品,不弄髒、不弄壞它們,養成愛護物品的好習慣。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體的自由”這種觀念對待小鳥,我們就會做出對小鳥有利的安排。比如,我們可以在小鳥的籠子裏架上一根樹枝,讓小鳥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躍。但是,對鳥籠子裏的小鳥,不管我們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會感到幸福。它並不是自由的,因爲對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廣袤無際的天空下,盡情地飛翔。

所以,我們們要打造一個適宜的環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給孩子提供鍛鍊能力的機會。同時,我們要求老師暫時離開,退居幕後。這樣的環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個很大的進步。

三、《發現孩子》讀後反思:

這個月我讀的是《發現孩子》這本書,隨着第二個孩子出生,我想在與她成長中的過程中需要學習一些科學的方法,當然不管是學齡兒童的教育還是幼兒的,本質上應該相通的——人的教育。

從書中我知道孩子的心理髮展具有“胚胎期”,也就是說孩子在0-3歲心智的發展是零散的、分散的。特別是教學一年的學生時,是不是學生也處在“學習的胚胎期”,對於一些知識的理解也是零散的,“一下子”沒辦法理解呢?等到了一定階段會出現“大器晚成”的現象。

第二是我們的教學中是不是出現了“保溫箱”的現象,總讓複習鋪底“一應俱全”,新授講解“無微不至”,鞏固練習“鋪天蓋地”,學生在這“保姆”式包辦的教學下少了一些糾正的機會和動機,所以正確的教學是給學生提供“出錯”再“糾正”的機會。

標籤: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