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目送讀書筆記高中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書筆記高中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目送讀書筆記高中生

目送讀書筆記高中生1

讀了《目送》一文,主要是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文中有七十三篇散文。其中有的散文還參插了一些圖片。在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慢慢、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讀《目送》一文,讓人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其實父母與子女這一生到底是什麼關係,應該如何處理父母—子女關係。作爲父母的,都想把孩子的一切都包辦下來,認爲可以多爲孩子做一點,孩子就會少吃些辛苦,而作爲子女要感恩我們的父母,沒有父母,我們就不會有這麼美好的生活,就不可能快樂健康的成長;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那樣,父母不圖兒女爲家作多大貢獻,只要兒女在身邊多陪陪他們多照顧他們,他們就會覺得很開心。

在現實生活中作爲子女,每天目送父母的容顏老去;作爲父母,目送孩子揹着書包上學漸漸遠去的背影;作爲老師目送一批批的學生走出校門。其實,就算是讓你追,你也追不上!這就是一代代的人生啊!《目送》讀後感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是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裏找到你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着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奶奶撩着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時很不以爲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幹嘛就像最後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爲你留戀,爲你掛牽,爲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會目送着我們的孩子蹦跳着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書筆記高中生2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爲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爲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爲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書筆記高中生3

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爲大人們不可以理解,自己纔是正確的;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爲“親情”只是一句用於不同場合的套話,而從沒有理解過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爲親人的愛是天經地義的,從未想過要回報些什麼……

但是,當我讀過龍應臺的《目送》後,徹底改變了我曾經的這些幼稚的想法……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的回頭,而是選擇了將背影送給他的媽媽。因爲,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着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後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

這難道就是作者所說的那個“父女母子一場”的定義嗎?那個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嗎?不,不止這些,還有父女,還有那個張望父親背影的女兒……

記得在作者回臺灣那天,父親騎了很破的車子送她,將她送到離學校很遠的地方,原因就是車子太破,怕影響女兒的形象。而當時的作者呢?她是這樣寫的“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裏,一口皮箱旁“,雖然她知道父親出於好心,不想讓她蒙受陰影,但她是多麼希望父親能把她送進校園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親的苦衷,沒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親,望着他漸行漸遠的背影,沒有追。這應該就是親人之間的理解吧,這樣的背影,淒涼且難忘。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這句話是那樣的簡單明瞭,但卻是給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爲了照顧父親,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跡;爲了多陪陪自己的父親,寧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奔向機場,趕最晚的飛機……這一切,是不是應該讓我們學習呢?

我們總說自己已經長大,可是給親人們做過些什麼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後的祝福和期盼嗎?我們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嗎?我們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嗎?……

不要讓我們的`親人也因我們而傷心和失望,不要讓那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主人的青煙,不要讓親人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

想要珍惜這些關愛,就要從點滴之事做起,從理解做起。

目送讀書筆記高中生4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着野火的龍應臺。散淡的文章裏,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裏行間;隨意而寫的閒適中,把臺灣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裏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着邊際的表述裏,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裏的點滴,然後,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裏。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後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臺灣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爲鄉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着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裏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後接來了從臺灣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爲之動容!

合上書的時候,你的思想會在那一場葬禮的轟轟烈烈中升騰,從一個人的愛,到一個家的親,最後闊達到一箇中華民族的分合。你會忍不住想,哪些走丟的優秀華夏兒女,又有多少,又會葬身何處呢?扼腕嘆息裏,桑梓依舊在,青山永不老。

這就是大家的文筆,不着痕跡裏,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

有時候,甚至,你都會讀的心不在焉。或許,這是兩岸下筆不同的思維所決定,但是,你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因,即便是寫生活裏的點滴和瑣碎。你可以從另外的世界裏,看到他們社會裏的風情,也能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裏的各種劣根,甚至你還能看到制度裏的黑洞。不避諱能直言,在溫情的文字裏依然能真實的傳遞批判的力量。

剛猛而深刻犀利的龍女俠,在《目送》裏回到生活的真實煙火,用隨意即興的日子,淡然的描繪出我們共同的親情。做起了孝順的女兒,回到了碎所裏的母親。做女兒,那般溫潤智慧;做母親,一樣絮叨,一樣在代溝前聳肩表達深廣的無奈。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裏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讓我們共同去經歷,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裏,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浩茫的人生裏!

最後,感謝《目送》!

目送讀書筆記高中生5

讀龍應臺的書很早了,雜文、散文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深深被她那外表樸實無華但內心赤城火熱所吸引。她的文字,把人性本質和文學內核剝繭、刻畫得絲絲入扣,直指核心。她關心時事、熱愛和平,鍼砭時事,鞭辟入裏,不光是作家,更是位思想家、公衆知識分子,大家對她的評論是“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爲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而我的感覺則是:如果說索爾尼仁琴被譽爲是“俄羅斯的良心”,那麼龍應臺可否說是“臺灣的良心呢”?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主打溫情牌,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別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本書的同名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爲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爲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不由得想起我的點點滴滴。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視窗,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上大學,父母送校後離開時我並沒有回頭,反而是馬上扎入新生火熱的報名中去;生孩子出產房,他們炙熱的眼神送來的溫暖和關切,在得知父母雙雙得重病,去醫生辦公室代表家屬簽字時,那被迅速關在大門外焦慮的眼神……

開啟郵箱,第一封郵件永遠定格在20年11月28日,那是爸爸在我結婚後給我發的一封信,題目是《女兒是父親的最後一個情人》這篇轉載的文章,結尾他寫道“音音,老爸沒有息,你知道嗎?在你結婚的那天晚上,老爸流淚一晚上啊!不知道別的女孩的老爸是否也是這樣?”此文不能多看,每次光看到標題就已泣不成聲,一切也都盡在不言中,而此時,遠在天堂的爸爸不知是不是會常常透過天幕衝我溫暖地一笑呢?

以前還不能完全體會到親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以爲理所當然,但當父母都漸漸老去或去世時,曾經的點點滴滴會經常無意識地在浮現在腦海,年紀越大,浮現的時刻就越多……

我們總說自己已經長大,可是給親人們做過些什麼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後的祝福和期盼嗎?我們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嗎?我們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嗎?……

不要讓我們的親人也因我們而傷心和失望,不要讓那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主人的青煙,不要讓親人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低低淺淺的文字裏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那幾乎可以穿越時光的眼神指引着我們共同去經歷,一起去相互送別,一起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裏,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茫茫的人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