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原則讀書筆記範文

達利歐認爲橋水的成功源自他所奉行的一套原則,而這些原則也是他一生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達利歐認爲,我們可以像看待機器一樣看待生活、管理、經商和投資,並將其系統化爲一系列原則。下面給大家分享原則的讀書筆記,歡迎借鑑!

原則讀書筆記範文

原則讀書筆記1

最近有一本書在很紅,已經從美國紅到了中國,比爾蓋茲和張瑞敏都爲這本書寫了序,那就是瑞.達利歐寫的《原則》;據說這本書2017年在美國一度被賣斷了貨,可見受歡迎的程度。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對衝基金公司橋水創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26歲時創立橋水,如今,橋水位列美國最重要的私營公司榜單第五位(《財富》雜誌),他被稱爲“投資界的喬布斯”,他曾經入選《時代週刊》世界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躋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

作者在本書中分享了自己42年的生活和工作原則,內容涵蓋爲人處世和公司管理兩大方向,濃縮了作者的人生智慧和管理哲學。本書的核心內容主要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達利歐的生活原則;第二部分是達利歐的工作原則;第三部分是如何制定屬於你自己的原則。

第一:作者的生活原則——用絕對理性的態度去認識世界

書中說,人都是非理性的,因爲人具有動物性,很多時候人們會被動物性所驅使,忽略對事實和真相的追求。比如,我們購物時並非因爲真的理性需求,而是受感性的情緒和某種滿足感所驅動而購買,這個不難理解,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買了一些我們不需要的商品,經常在網上忍不住要剁手,就是因爲我們被這種動物性驅使完成了購買,忽視了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的理性思考。

爲了更理性的思考和行動,作者總結了達成目標的五個步驟——分別是設定目標、認識問題、診斷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和執行解決方案。設定目標很好理解,認識問題沒有那麼容易,因爲人的天性是自負的,對於自己的問題天生就有自我防禦機制,不會被發現和承認,而是找各種理由爲自己的問題做辯解,還有就算你沒有自負,但每個人都有盲點,有些問題確實自己發現不了;要克服自負和避開盲區,需要做以下兩點:

1、保持極度開放的認知態度——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即使再優秀再聰明的人也有自己的缺點和盲點,糊塗的人從別人身上找缺點和理由爲自己的缺失做辯解,聰明的人很清楚自己的盲點和缺陷在哪裏,並且知道怎麼補拙來消除這些盲點和缺陷。

2、在生活中主動保持理性的態度—很少有人會把每天上下班的時間記錄下來,然後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一個精確的平均上班時間。如果你能準確地記錄,用這種主動、科學理性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你對生活的掌控感會提高几個層次。

認識問題很關鍵,透過認識到問題,纔會有後面的對症下藥、設計和執行解決方案。

第二:作者的工作原則——以優秀想法至上的原則來決策

本質上說,作者總結的工作原則和生活原則是一脈相承的,工作原則其實就是把生活原則應用到事業上。書中列出了很多條原則,大概可以分成人、文化、組織建設管理三個維度。這些原則看起來有些紊亂,但其實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假設——那就是優秀想法至上原則。

1、可信度加權決策法:充分考慮到每個人的專業背景,然後對不同專長的人提出的意見賦予不同的權重,最後加權計算進行決策。也就是在針對一個重大決策徵詢意見時,該領域的專業人士的意見權重就會更大,非專業人士的意見權重更小,比如討論的是一個醫療問題,有醫療背景的人提出的意見所佔的權重就會更高。

2、極度透明和極度真實:就是要敢於說真話,無論是對上司還是對同級或者下屬,員工之間要敢於說真話,事實求是,有問題要堅決要提出來。比如,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達利歐的下屬曾經給他了一封郵件,指出他某次開會的效果是不及格的,沒有做好準備講得很爛;達利歐並沒有生氣,對於他來說,這樣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比如,對於某人的疏忽和犯下的錯誤,當場指出問題而不是在背後議論別人的不是,做到絕對的真實和透明,也只有這樣,同事之間纔敢坦誠相待,不會假面恭維。當然這種原則對於公司來說有利有弊,好處是員工只要做最真實最舒服最自然的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了,不需要刻意隱藏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也不需要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管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印象,這就是達利歐絕對理性科學的原則,做事最高效的原則、優秀想法至上原則。當然這種做法也有壞處——這樣的交流有些簡單粗暴,而且員工經常處於被質疑的狀態會讓人有些壓力,但總的來說,敢於說真話尋求最優解決方案還是利大於弊的。

第三:有關原則的原則——如何制定屬於你自己的原則

1、“痛苦”+“反思“:達利歐有一個怪癖,喜歡沉浸在對痛苦和錯誤的反思中,爲此他做了一個APP,專門記錄每一個犯下的錯誤,每一個引起痛苦反思的事件。80年代他曾經爲自己的錯誤判斷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差點傾家蕩產,但是他回憶道,正是因爲這一次錯誤,才讓他進行了徹底的反思,讓他的思維從“認爲我是對的”變成“思考我怎麼知道我是對的”。

2、善於記錄,做“專業的犯錯者”:善於記錄其實也是大家都懂的一個道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於我們人生的經驗也好、重要的提醒和警示也好、偶爾的想法和靈感創意也好,我們的大腦都只能短時的儲存和記憶,時間一過,大腦就什麼都忘記了,這非常不利於我們總結和反思。達利歐說:“人生和事業上獲得的經驗不能只停留在感性層面,一定要理性的進行記錄和總結。”

達利歐說自己是一個專業的犯錯者,這個“專業犯錯者”(professional mistake maker),這專業犯錯者不是說犯錯很多,而是在每次犯錯過後,都能對錯誤有完整的、理性的、全面的反思,由此能夠把錯誤轉化爲原則。失敗是不是成功之母,取決於你是不是一個“專業的犯錯者”,否則只有一些感性的、模糊的感受和經驗,最後的結果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其實我覺得“好了傷疤忘了疼”是人性的弱點和頑疾,就像拖延症一樣非常普遍),如果是這樣,那失敗依然是失敗之母。

總之,達利歐的這本書是將自己幾十年的經驗總結出的幾百條各式各樣的原則,做成搜尋引擎一樣的目錄索引,輸入關鍵詞就可以找到相應的原則和解決方案,這樣對號入座就可以了。他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反思做了嚴謹和精密的原則總結,下次出現同樣問題就可以直接從系統調用來解決問題了。

如果用一句話來解讀這本書的'核心觀點,那就是用理性來對抗這個世界的複雜。達利歐就是一個完全的理性精確主義者,一切從理性出發,反對任何感性的個人情緒。所以這種思想和觀點可能只適合那些極其需要理性來做判斷的行業,比如投資,但是對於很多其他行業來說,比如我所從事的營銷創意行業就很重視感性的部分。

極度的理性是需要極度的勇氣的,認清真相的過程可能也是痛苦的,有時候適當保持一定的感性,對很多普通人來說也許是不錯的選擇。

原則讀書筆記2

沒讀《原則》這本書之前,並沒聽說過作者瑞·達利歐,在閱讀過程中,才逐漸瞭解到他是橋水基金創始人,被譽爲“投資界的喬布斯”,他創立的橋水基金是歷史上最賺錢的對衝基金,資產管理規模達到了1600億美元,相當於一萬多億人民幣。工作成就當然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者和中國的關係密切,交流廣泛,非常喜歡中國。在1995年,作者就把年僅11歲的兒子麥修送到北京史家衚衕小學讀書,並寄養在他的朋友顧阿姨家中。別人問作者,爲什麼要把年幼的孩子送來中國,不覺得太冒險麼,作者回答“他不去風險更大,是中國改變了麥修,讓他懂得了生活”。後來麥修回國五年後又重返北京,歷盡周折創辦了中國關愛基金會,專門救助中國的殘疾孤兒,作者對這一行爲非常贊同。在美國的家中,作者多次舉辦慈善晚宴,爲中國的殘疾孤兒出錢出力。曾經,作者拎着嬰兒尿布,扛着奶粉和麥修幾人一起去陝西孤兒院,別人眼裏簡直就是外來民工,別人評價他就是活着的白求恩。作者來中國,經常宴請他的一羣中國老朋友喝茅臺,別人打趣問他爲啥這麼喜歡中國,用作者的話講“我知道,你們說我上輩子是中國人”。

沒直接開始介紹《原則》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而是先介紹關於作者的另外一些事,是因爲在這本《原則》裏,作者透過講述他幾十年所總結、整理的一系列行爲準則的,表達他希望營造有意義的工作、有意義的人際關係,這兩點甚有意義。作者這樣寫道“如果你不是與你關心和尊重的人一起去共事,工作就沒有意義。我會出席任何別人真正需要我的場合,如果整個機構和團隊都是這樣行事,就會變得更強大、很值得爲之奉獻。在一個人身處困境時,必須對其進行私下慰問”。

作者在這本書的序言裏講到,不管他一生中取得了多麼大的成就,主要原因都不是他知道多少事情,而是他知道自己在無知的情況下應該怎麼做。他一生中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以原則爲基礎的生活方式。這幫助他發現真相是什麼,並據此行動。在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有效的決策者首先需要辨明問題的性質:是一再發生的經常性問題,還是偶然的例外,倘若是經常性的老毛病,就應該建立原理原則來根治;而偶然發生的例外,則應該按情況做個別處置。有效的管理者所做的決策一般不會太多。因爲他已經設計了一套規則和政策來解決經常事件,就可以運用有關的規則來解決絕大多數的問題”。本書作者瑞·達利歐用了三十年多時間對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的這一觀點做了卓有成效、效果斐然的親身實踐。從三十多年前開始,達利歐每次遇到新問題,或者犯下了新的錯誤,他都會有意識地記錄下來,慢慢地針對類似的問題,總結出一套行爲準則。這一部《原則》,就是他三十多年來全部總結的精華。用現在熱門並逐漸普及的一個詞來形容,這是他奉行的一套嚴密的人生算法。

在《原則》第一部分生活的原則中,作者提到擁抱現實並妥善應對現實至關重要,不要落入常見的陷阱,期盼現實與真實情況不同,或者你所處的現實與衆不同。畢竟生活的真諦就是從你所處的現實中汲取出最大的價值。保持頭腦極度開放,有效應對在你一路所經歷的痛苦和失敗,進化是宇宙間最偉大的力量。這部分原則可總結爲五個方面:一、擁抱現實,應對現實;二、用五步流程法實現你的人生願望;三、做到頭腦極度開放;四、理解人與人大不相同;五、學習有效決策。其核心就是用絕對理性的態度去認識這個世界。做一個理性的、有原則的人聽起來不算很難,但人具有動物性,所以很多時候人們會讓自己內心的動物精神來驅使自己行動,從而忽略了對事實和真相的追求。在生活原則這一部分,作者建議人們有意識地拒絕用自己本能的、動物性的一面去思考和行動,在生活中保持極度開放的認知態度,摒棄自負和不必要的自尊心,從而認清事實和真相。認真勇敢對待失敗和痛苦在《原則》一書裏被許多次着重強調,作者的態度就是,如果現在尚未遇到壞事,那就再等等,壞事,遲早要上門,這就是現實。既然問題總歸會發生,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如何應對,而不是花時間在那裏抱怨感慨並期待不要發生。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也依然熱情不該。

在上百條工作原則中,創意擇優這一原則最爲重要。所謂的創意擇優,就是在做決策的時候,要選最合理、最科學的選項,而不是看誰職位高,參與者明確講述自己的觀點,以及背後的邏輯和依據,讓大家評判,然後透過橋水內部使用“可信度加權決策法”的方式。充分考慮到每個人的專業背景,然後對不同專長的人提出的意見賦予不同權重,最後加權計算進行決策。如何讓優秀的想法不斷在企業內部產生呢?這裏就涉及另外一個重要原則——“極度透明和極度真實”。工作原則裏的這條“極度透明和極度真實”與生活原則裏的“極度開放”是一脈相承,是全書特別被濃墨重彩特別強調的一點。這種極度透明和坦誠的文化是有理論依據的。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大多數企業的員工,表面上乾的是一份工作,但其實做的是兩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他的本職工作;第二份工作,是管理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印象,尤其要隱藏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展示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但這第二份工作,其實非常浪費時間和精力。不過,這個“極度透明”的原則也是有代價的,橋水基金新入職員工的離職率非常高。據報道,三分之一的員工在工作的頭兩年之內就會離開公司。而且,根據這些離職員工的反饋,他們認爲同事之間的交流溝通太過粗暴,而且經常處於被質疑的狀態。但這就是作者堅持的原則,不是以人爲本,而是原則至上。

打造極度求真和極度透明的文化、創意擇優、可信度加權決策、做有意義的工作,發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這些原則聽來真的特別好,特別有道理,但在這本書導言部分,作者自己也說到,本書中所記載的原則的價值到底有多大,由讀者決定。原則應該來自於自己的“痛苦加反思”,而不是隻透過聽取別人的經驗來建立,只有從自己的錯誤中不斷反思,把感性的經驗總結成理性結論,才能形成屬於自己的原則,讓每一次錯誤都爲你所用,最後用自己的原則體系來驅動你的人生。透過介紹自己的過往經歷,介紹自己的生活、工作原則,作者想表達的核心觀點其實可以總結爲一句話,進化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恆的東西,是一切的驅動力。

最後,像作者在書中所祝願一樣,願你能將工作和激情有機結合在一起,願你能與同事爲了共同使命而奮鬥,收穫成果;願你盡情享受奮鬥和成果帶來的快樂;願你迅速改善和進化,成就斐然。

原則讀書筆記3

之前自己閱讀《原則》,時不時地聽,看,但太過於碎片化,間隔時間太久,已經一個多月,導致讀完之後沒什麼感覺,收穫也不大,期間還有些不耐煩的情緒,因爲那些原則被一條條列出來,感覺比較繁瑣,看起來也比較無趣。直至今晚看了關於瑞-達利歐自己關於《原則》的解讀直播,讓我對它有了新的認識。

正如作者瑞·達利歐對我們所說的那樣,讀這本書的意義不在於讀完之後完全照搬書中所列的原則內容直接去踐行,書中一共21條高原則,139條中原則,365條低原則,這麼多條原則怎麼記得住呢?到真實場景可能會忘得一乾二淨,讀完這本書最難的問題就是在於怎樣去運用。這就需要考慮自己的實際環境,建立起關於自己原則,再去實施,因爲每個人所面臨的現實是不一樣的,而這本書的意義也不在於列出了這些原則,而是闡述了這些原則是怎樣來的,它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要想讀懂這本書,我們首先需要理解什麼是原則?難道僅僅是做事需要遵循的規律,或者行爲準則嗎?在英文牛津詞典中,對於原則有這三種解釋:

第一,基礎的真理,也就是準確理解,洞察現實的能力,極度透明,求真。第二,行爲的規範,在不斷審視自我,超越自我,從而形成自己做事的一套操作系統,也叫常識。第三,道德的正義,人的底線或者價值觀,也就是態度。

誠實

書中講到到一條原則,極度公開透明,也就是誠實,爲什麼人們不能極度公開透明?因爲人不僅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在人腦中有兩個自己爭奪控制權,一個理性,清晰,客觀,另一個感性,模糊,情緒化,最好的處理方式兩者調和,結合一致,有意識思考兩者,找到平衡。而在真實生活中想做到如此卻是很難,因爲在有些場合,特別是人情場合,感性會勝過理性,即使知道理性其實對大家是更好的,但爲了不得罪人,顧忌面子,而選擇感性。比如說發現別人一個缺點,其實最好的方式是及時告知別人,但由於各種原因,不去及時表達甚至不表達,這些做法其實都是值得商榷的,而處理這類事物的最好方式是我們可以提出負面建議,但切記不要帶負面情緒。

常識

對於一件事,我們首先是有目標,而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問題,這時就需要我們重新診斷問題,拿出改進的方案,最後再去踐行。而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選擇合理化問題,而不是直面問題本身,而在書中列出公式“痛苦+反思=進步”。比如說這次六級成績公佈,我比上次考的還差,看着這幾次成績走勢,一次比一次低,而我花的時間確實是越來越多,這使我十分懊惱。

但仔細分析反思一下,就會得到答案,對於這三部分內容:聽力部分,這是一直都是抱有僥倖心理的地方,沒有去認真練習,所以在這塊的得分就屬於極其不穩定。對於閱讀部分,花的時間雖更多,但是能力並沒有提高,閱讀這次學習運用新方法,摒棄之前自己的方法。而新方法掌握得不牢固,沒運用好。寫作和翻譯部分,積累的東西沒法寫出來,沒有靈活變通,思維被侷限。雖然考前看得比較多,但自己動手寫得比較少,再次印證看懂和寫出來是兩回事。那麼再進一步思考,該怎麼改進,對於每個模組,都必須親自動手,刻意練習,有意識地去提高各個部分。

態度

當我們遇到完全不同的批評意見或者建議,那麼就應該保持極度開放,雖然有時本能上從感性的角度去猜測對方的心理和目的,產生嫉妒而排斥,那些都是情緒化的,我們需要多維度的理解這個問題,需要理性客觀,因爲人從人性的角度來看總是主觀的,總是把好的往自己身上想,壞的往別人身上推。

這和吳軍老師講的人需三思有着想通的道理,第一感覺你可能覺得他完全是胡說,一定要想第二遍,是否我錯了,他對了,這一遍思考,一定不能假設自己是對的;如果又想了第二遍,還是覺得自己對,對方錯,要想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夠,不能理解他。如果在第一環節就直接否定別人,那麼可能自己會錯過進步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

說完這些,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反知此事要躬行”。在平常的生活中,還需要我們不斷實踐,反思,調整,實踐,纔能有所獲,有所進步。

標籤:範文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