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15篇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1

站在這神聖的三尺講臺上已有八年有餘,工作中遇到種種問題有些可以很快解決,但有些卻因着心的浮躁被遺棄在塵埃裏了。生活的擠壓、人心的躁動、社會的評價,讀書似春雨般珍貴。而立之年的我慢慢的學會自我調整,安靜的看書是最好的心靈慰藉。

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是早在秦校長列出的書目中的一個,曾經的初讀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拜讀,醍醐灌頂。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爲了解決中小學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爲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

現將自己感受最深的整理如下:

1、“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是啊,沒人可以否認教師工作時間安排的緊張,早7晚7點,老師也是人,需要自己的家庭生活,一直以來,我也曾爲此困惑煩惱,可文中那位歷史老師的話會讓我受益終生,“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不對,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只有用書籍填滿人生的長河,累積的人生厚度和深度纔不致被時代淹沒。過眼的永遠是雲煙,沉澱的纔是經典和真理。

2、一個好的教師,好就好在他能覺察課的發展情況,能正好從本節課發展的邏輯出發,按照此時此刻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走下去。

有經驗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總是費盡心機地考慮,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實現這種提高,怎樣幫助學生“攀上高峯”,使他們成爲“思想家”和“發現者”。教師竭力在教材內容中爲學生尋找供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物。

高水平的教師向課堂要質量,低水平的教師向課下要質量。

現在整個中學教育界都在呼籲教學要向課堂要質量,實現高效課堂,廢除滿堂灌,實現學生之主體地位,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素質教育的雷聲隆隆,但很多教師唯恐“放手”會導致教學質量和升學率的降低,不願也不敢“放手”

就語文教學而言,我不敢妄言,個人認爲語文課上重視思維過程,重視學法指導是相當重要的。教學目標的安排要重視思維訓練,能體現學生由不會到會,由做得不好到好的學習過程。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教是爲了達到最終不用教,我們要透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拿到新教材,就知道應該從何入手去學習。

那麼該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這是老師們都關心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對我們今天的教學具有着指導意義。期待着你和我一樣受到啓發。

一,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

二,課堂上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探究和思考。

三,課堂上不能讓學生總是處在一種興奮的狀態,這不利於學生思考。

四,讓學生運用知識,經常完成一些實踐性的作業。

五,個別佈置作業,讓學生各盡所能。

六,不讓任何學生做一切缺乏動腦的勞動。

七,讓學生深刻理解教材。

八,把知識和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讓我們看看波蘭的著名教育家亞努什?科爾恰克的話:“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於讓別的女人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只有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纔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如何切實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如何讓每位孩子聰明健康的成長。讀後才能體會到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學也是一種精神;懂得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更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我們將爲提高自己的水平、轉變自己的態度而努力!

親愛的老師們,熱愛你的學生吧,把無限的信任和讚美毫無保留的給予他們吧。讓他們認識自己,瞭解自己。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記住亨利?海涅的話:“每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隨他而生,隨他而滅的。每一個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個世界的歷史。”

熱愛生活,熱愛讀書,熱愛學生。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2

在這個暑假當中,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在書中,作者談到了很多教師都面臨着的困惑問題,並給予了深度的分析和解答。讀着此書,就彷彿是一位睿智的教師前輩,對我循循善誘,指點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藹而博學的老人,爲我細細剖析,樹立信心。在本書中作者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我深以爲然,作爲教師中的一員,我正應像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書中列舉出了一百個話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着實幫助了我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作者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相信這也是很多教師困惑的問題之一,在平時的工作當中,經常能聽到大家談論“實在是太忙了,完全沒有時間。”這一點我也不能倖免,平時我也這樣抱怨過。一天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已經排得很滿: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還要時常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回答家長的問詢,另外還要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已經是應接不暇。晚上回到家之後,我們也要和所有人一樣,做好家務、教育子女。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作者給出的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己所教的學科裏,教科書所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教給學生們的這些基礎知識,也不過是滄海之一粟。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作爲老師,最希望不過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纔有興趣學纔可能學好!作爲教師,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愛上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建議教師去努力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甚至跟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爲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爲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來說,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唯一的辦法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一條最好建議。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3

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

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

我們不妨打個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裏去。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的快,在記憶中保持的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的就完全不同: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雖然到後來(這是很常見的事),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發展上,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透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有經驗的教師,在一節課上給一個學生布置2、3道甚至4道應用題,而給另一個學生只佈置1道。這個學生做的是比較複雜的應用題,而另一個學生做的則是比較簡單的。這個學生在完成語言的創造性作業(例如寫作文),另一個學生則在學習文藝作品的片斷。

在這種做法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些。兒童完成作業而得到評分時,從評分中看見了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學習給他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和有所發現的歡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心與相互信任相結合。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對教師說: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者考試時搞夾帶。他想樹立起自己的尊嚴。

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着“想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

我有一個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他談到自己備課的情況時說:“我周密地考慮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做些什麼。我給所有的學生都挑選出這樣的作業,使他能在作業中取得成就。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說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讓我們看看帕夫雷什中學教師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薩克的數學課吧。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而解題佔用上課的90%的時間),他們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幾個組。在第一組裏,是學習最好的兒童,他們無需任何幫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應用題;其中還有一、兩個學生能夠即席口頭解答,不需要做書面作業:教師剛剛讀完條件,學生就舉手要求回答。對這一部分學生來說,除了教學大綱規定的題目外,教師還要挑選一些超過大綱要求的習題:應當給這些學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並不輕鬆的、要求緊張地動腦的工作;有時候,需要給學生布置這樣的習題,使他不能獨立地解答出來,但是教師給予的幫助只能是以稍加指點和提示爲限。

第二組裏是一些勤奮努力的學生,他們能很好地完成作業,是和進行一定程度的緊張的腦力勞動、探求和克服困難分不開的。教師們常說,這-部分學生是靠付出勞動和用功學習而取勝的,他們能順利地學習,是因爲他們勤奮用功和堅持不懈。

第三組學生,能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完成中等難度的習題,但是對複雜的習題則有時解答不出。在他們做作業的過程中,對這些學生的幫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組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一節課上所能完成的作業,要比第二組、第三組學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師無論如何不要催促他們。

第五組是個別的學生,他們完全沒有能力應付中等難度的習題。教師要爲他們專門另選一些題目,始終只能指望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4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只是一直以來都沒有時間去看,或者說自己沒給自己擠出那樣的時間來學習。這個學期剛一開始,教育局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有了這個規定,也就有了一種無形的壓力,有了這樣的壓力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這學期我找到了這本早已聽說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細讀了我感興趣的第2卷。這部文集,涉及內容很廣,包含《年輕一代共產主義信念的形成》、《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三部分內容。其中《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就將我的感受簡單地說一下:

世紀老人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完這一百條建議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爲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讀後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爲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啓發。讀着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在此書中作者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女教師退休前,舉辦了一次隆重的晚會。這位即將退休的女教師事實上還相當的年輕,她從20歲開始工作,到退休也不過45歲。爲什麼這麼年輕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這位女教師連多工作一天都不願意,恰好當她在學校工作滿25年度那天離開工作。她的告別講話,消除了所有的疑問。她說:“親愛的朋友們,我離開是因爲學校工作不是我喜愛的事業。我在這個工作中得不到滿足,它沒有給我任何樂趣。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劇。每天都盼望着課快些結束,喧譁聲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獨處。你們感到驚訝,一個45歲的婦女就離開了工作,而她的健康還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經受了內傷。受內傷是因爲,工作沒有給我樂趣。我的心臟病很重。勸告你們,年輕人,自己檢驗一下,如果工作沒有給你們樂趣,那就離開學校,在生活中正確地判斷自己,找一個心愛的職業。否則工作會使你們感到痛苦。”思考一下這個悲傷的故事。健康、情緒、充實的精神生活、創造性勞動的樂趣、從心愛的事業中得到滿足,都是緊密聯繫、互相制約的。如果對教育事業沒有無限度熱愛而強迫自己去做這份工作,不僅教育不好孩子,還會給自己帶來身心的損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點的樂趣,那麼這份工作簡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與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在工作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並且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到麼這種人生絕不會像那位女教師一樣悲哀。這讓我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句歌詞:因爲愛,所以愛。在選擇做老師之前,我們每個人都要先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份職業,這樣纔會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工作中的一個個難題。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5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它不晦澀,通俗易懂,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進教育大師們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爲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他用30多年的時間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他閃爍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如同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教育工作者乾渴的心靈!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

文章中有談如何教書育人的,有談如何關心後進生的,有談如何提升自身素質的。其中第八十七條“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給我的啓發最爲深刻。“教育素養”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有深刻的認識。我所從事的工作是美術教育教學工作,那麼我必須能夠在美術這一學科中學習足夠的知識,在美術的各個方面都要涉及到,瞭解學科的發展,清楚學科的動態。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爲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的確是這樣,只有當我的知識視野無比寬廣時,在教育教學時,才能高瞻遠矚、才能改革創新、才能給予學生更多的知識。

文中還多次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歡讀書的精神。”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6

說實話,我一直有看書的習慣,但不是看與教學有關的書,枯燥,乏味,這次,若不是學校把書擺在了眼前,我仍不會開啟它們。這一開啟,竟愛不釋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都寫出了作爲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一些話讓我印象深刻。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第一句話,就從一種別樣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可以說,這本書爲我開啟了一扇心門,彷彿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友與自己促膝談心,沒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說教,有的只是時而會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滿口餘香,受益匪淺,尤其是以下兩條建議讓我感觸頗深:

一、教師要有靜氣

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的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我想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這種靜氣就是在拒絕了匠氣、俗氣和躁氣之後能靜下心來感悟生活,潛心工作。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只在孤獨的時候纔會想通一些東西,只有沉靜下來,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澱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而一切與教育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沉靜的心態,沒有一種平穩的心緒,是無法有較縝密而全面的思考的,當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的態度,任何熱鬧的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代替實實在在的一天天的薰陶,一本本的作業,一句句的話語。

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種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種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質生活,在作者看來這是幸福的第一層樓。但物質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獲得的,而且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需要人們爲此付出代價。如果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一旦成爲人的惟一目的時,人將會迷失自己。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物質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時大家在一起訴苦的不是什麼經濟困難問題,而是做教師的工作壓力問題。現在學校領導、家長、社會對教師工作要求很高,學生也越來越難教,我們常常爲此而苦惱。這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要學會用藝術來“宣泄”,可以將音樂、美術、小說、電影等作爲自己人生的精神導師,透過欣賞藝術來獲得幸福感,忘卻暫時的煩惱。其實更幸福的是創造藝術,對於我們教師來說,不僅要培養自己藝術的眼光和心靈,更應把教書當作是一種藝術創作。享受藝術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層樓:“單純的物質生活其實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使人永葆年輕之心。”

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巴爾扎克曾說:“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作爲教師我們思考更多的應是教育人的問題,思考我爲什麼而教、怎樣教的問題。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地探索,經常求教於書本和理論,進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這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層樓。

蘇霍姆林斯基就是用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三層樓的比喻,告訴了我一個優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標。這個比喻也像一面明鏡,讓我對照自己,令我慚愧:我常常徘徊於第一、二層樓之間;也令我奮進: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應努力登上第三層樓。

掩卷深思,我終於明白:做爲一名教師,我工作是因爲我熱愛這事業,我教書是爲在事業追求中找到自我的價值。工作時間越長,我越應該理解幸福的含義。《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這本書充滿了精氣神,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精髓所在,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啓示,不是我一言半語所能說得完的。總之一句話:想當一名合格的教師,看書吧!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7

再次重溫《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從另一面深得體會:我們要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長期以來,我們的管理者和教師,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還比較少。所以做爲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地終身地學習。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說自己要加強業務與政治的學習。而實際上往往成爲一種泛泛而談的“學習”。我們離不開終身的學習,一旦自己停止了學習,那麼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便毫無意義,沒有活力。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

我認爲,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在每天的工作中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方式嗎?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爲名師。”要學會反思,即從反思入手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

從自己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出發,發現分析其中的問題,並透過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來探索改進教育教學的途徑。這是充分發揮了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和自主改革教學的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反思是一種自主學習。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教師透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讀了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學生永遠都是我們人生舞臺中最重要的主角!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8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它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爲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爲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過時,仍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節《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作者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說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師都歸結爲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從教師的角度做了解釋: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讓我想起了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該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要“因材施教”,教師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如學生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並且要運用到實際課堂中去,爲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纔會“點燃起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

針對這一點,做了思考。我認爲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資質等情況。這是最關鍵的一環,是先決條件。如果不能察材,便會像“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瞭解一個學生,不能看他的分數,與他談幾次話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這幾乎就是武斷。察材不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們必須全面而科學地察材。

我們可以透過家訪去了解學生。這是前輩老師留下的優良傳統,是瞭解學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訪並不是班主任的專利,認課教師同樣應該家訪;學生入學時教師可以採取問卷調查和利用一系列測驗來察材,旁敲側擊學生的素質;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學生在參加活動時,最適合教師“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時教學時,教師也要時時留心,處處在意,儘可能進行雙邊的教學,也能瞭解學生。

其次,在察材的基礎上,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這是使學生各自的材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應該是——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和均衡發展。對在學科某些方面資質高的學生採取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力得以順利發展,併成爲尖子。對學習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現得較爲遲鈍的學生,我們應該注意在察材中捕獲他們資質中的某些“苗頭”,針對這些“苗頭”加以培育。堅持下去,相信這些學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讓我們一起去探索更適合現代教學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學跟上素質教育的`步伐,使教學極大地產生效力,使學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9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的第一條建議就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其中主要就是討論如何看待班上學困生的問題,並給出了建議。

一,正確看待兒童成績

"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觀點,每個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對於自己來說的,教師應該充分地瞭解自己的學生各個方面,知曉學生的各種特點與個性,任何時候不拔高,不低估,這樣才能中肯地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才能較好地把握學生的生長髮展方向。

二,瞭解兒童的個性需要

"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透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這段話,給我的啓發很大,無論是對待優等生還是學困生,要幫助他們學習,首先就要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將會遇到何種困難,這樣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的學習。

瞭解學生的學習需要;

明確學生在學習可能遇到的困難與障礙;

積極採用個性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三,教師充分備課

(一)用一生去備課

書中提及一個教學案例,有一位聽課教師詢問這位講課的歷史老師可這節課需要多少時間,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蘇霍姆林斯基透過這位歷史的回答告訴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對自己所教授的學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師擁有豐厚的知識,才能自由應對教學中出現的各種狀況。

(二)設計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在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爲例,建議我們分層設計教學方法。教學中,將學生進行分類,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給予不同的教學指導。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必須對學生有深入的瞭解。

借鑑以上的建議,如何對班上學生進行輔導,有了一點想法。

現階段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設定符合他能力的學習任務;

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與家長聯繫制定家校學習習慣培養計劃,家校聯合努力糾正不良學習習慣;

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透過鼓勵機制,引發興趣;

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10

捧讀此書,不由自主的有一種感覺,一位慈祥,睿智的長者,坐在你的面前與你聊天,他的豐厚學養,他的理論,他的實踐,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滋養着你的心靈,提升你的智慧。這時候,大師的形象依然模糊,但是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的具體。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都有生動實際的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這本書的主要思想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智育問題提出了建議,以及論述教師協調各種教育力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方法,注重用書籍去影響學生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鮮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現在用的多媒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如果不合適的運用,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經驗證明:講課當中過分地追求激動人心的、鮮明的、形象的東西,會使得過度興奮,這時教師不得不提高聲音,壓倒學生的喧鬧聲,學生就會更加興奮。其次,教師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間的關係,因爲這關係到學生掌握知識的質量及在頭腦中的保持,同時也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東西之間的內部的深刻的聯繫——這是激發興趣的奧祕之一。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用了一個比喻,把課堂的教學活動比作是師生建立的一座高樓,當教師將新的知識這塊磚遞到學生手上的時候,學生應該知道放在哪個位置,並且它還應該站在遠一點看看,這塊磚與上一塊以及整個建築之間的關係,這樣他才能將這塊磚(新的知識)放好,要將已學過的知識變成掌握新知識的一個工具。

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帶着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例如,有些孩子上課愛說話,有些孩子上課愛做小動作,有些孩子不願意聽課,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該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讀了這本書,我們不妨仔細地反思一下自己,我們的課準備得充分嗎?我們的課堂是不是激發了每一個孩子的探索知識的慾望?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動了起來?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這麼想想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堂課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雖然我知道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付出努力來設計探索,有時候可能不會那麼盡善盡美,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努力,我們應該真正動腦筋來設計我們的課堂,那麼我們的抱怨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少了很多。

在“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條建議中,那位歷史教師的話讓我記憶深刻,“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多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突然之間,我明白了爲什麼有的老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所以,讀書吧!我們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要把書當成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實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能在書本前坐下來,深入的思考。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在閱讀中享受教育的樂趣,找到思考的快樂。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11

最近,利用空閒時間我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收穫不小,《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提到了學會讚美,賞識。這不禁使我想到:讚美和賞識他人體現了一種智慧——你在欣賞他人的時候也在不斷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讚美他人體現了一種美德。

教育中,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的頑皮淘氣,教師寬容笑對,節之有法;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貪玩懶散,教師堅持笑對,培養習慣;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心靈受傷,教師真誠笑對,平等交流,撫平創傷,點燃信心,托起希望……總有這樣一些畫面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爲之讚美!

我們的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也是豐富、敏感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讚美,需要教師發自肺腑的真誠讚美賞識,願學生在教師們的讚美和賞識中長大,願老師們在讚美之中成熟、優秀。

教師要有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的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讀着鄭傑的這一百條新建議,我對自己的這一職業有了更新的認識,“完整的人”、“稱職的員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職業”教師職業的這四重境界也將會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12

看了《給教師一百條建議》,在結合螺小開展的讀書交流活動,深有感悟。在《給教師一百條建議》中書中有這樣一條建議,牢記猶新——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提高教師角色的轉變的重要途徑。

閱讀對老師和學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老師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需要大量地閱讀書籍,後進學生想要改變糟糕的學習狀況更需要大量的閱讀。閱讀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說:“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聯繫實際看來,這裏的讓學困生閱讀應該不是那種放任自由的讀,而是因人而異,有指導性的閱讀。不僅學生要讀書,老師也要堅持讀書,“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俗話說的好:站得高,看得遠。你書讀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就越多,思維開闊了,在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就有辦法解決了。所以作爲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爲了孩子們的一生髮展,也爲了自己能夠遊刃有餘、開心工作,讓我們來閱讀吧!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13

一本好書猶如一泓清泉,它能讓你在困惑之時有醍醐灌頂之感,對我而言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那本著名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使我受益匪淺。我曾迷失過,我曾抱怨過,我曾逃避過,經歷了五年的歷練,我明白年輕不是我放縱的藉口,而是我奮發的資本。

一、年輕,一本認真的書

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三毛

《給教師100條建議》告訴我年輕不是讓我們揮霍的,不是讓我們放縱的,更不是讓我們懈怠的,而應該是一本認真的書。

以前我對計算教學的認識只停留在掌握計算法則,練習中強化法則的應用,達到熟練應用,準確計算的目的,課堂上不是特別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學生只是學會了算法。

在深入學習研究後,我認爲在教學《100以內加減法》這類計算教學時,就應該大量使用了數形結合、類比遷移的思想方法。課堂上把畫圖變成學生的主動需要,讓學生自己看圖、自己畫一畫,化抽象爲形象。

這樣合理運用知識的遷移,以形助教,形象直觀,讓學生對算法和算理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在課堂結束的時候,可以帶領大家總結了本節課所用的方法,給孩子加深了印象,這樣孩子在分析類似問題時會更加有意識的去用這些方法,真正體現了數學思想在整節課中的灌輸。

總之,在“有形”的數學知識中,必定蘊含着“無形”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寫在教材裏;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體現在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方法是數學的行爲,思想是數學的靈魂。不管是數學概念的建立,數學規律的發現,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乃至整個“數學大廈”的構建,核心問題在於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和建立。所以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切實把握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就能爲我們的課堂點亮了一盞明燈,會獲得高效教學的入場券。

二、年輕,一本奉獻的書

“向陽花木易爲開”,如果把我的學生們比作是花朵,那麼,我甘願做一顆太陽,一顆把光和熱灑向每一位學生的太陽。作爲一名教師,我對教書這一職業具有高度的熱情,不爲名利,不圖回報,憑自己一顆火熱的心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如果一個人鄙視、厭惡自己的工作,那麼他必遭失敗,要知道引導成功者的磁石,不是對工作的鄙視與厭惡,而是真摯、樂觀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熱情。

是的,曾經書本上的詩句“蠟炬成灰淚始幹”現在對我而言,已經是我人生的追求。

三、年輕,一本體諒的書

陶行知曾經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點燈、學微積分時才認出他們是當年的小學生。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要學會體諒,而不是責備與批評。

孩子就是孩子,是在身心各方面日漸成長走向成熟完善的未成年人,假如他生來就全知全會,他還需要我們老師施以教養幹什麼?事實上,他們身上肯定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所以纔會犯錯誤,需要我們有愛心和耐心去鼓勵他們糾正自己的缺點,提高自己的水平。

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是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需要藉由他人的鼓勵來肯定其自身價值。如果老師一看到孩子犯錯誤就斥責,必然會使孩子身心受壓抑,久而久之,形成強烈的自卑感,對人對事變得被動。皮鞭不只會降低孩子的尊嚴,也會毀壞孩子的心靈,會在孩子的心靈中投下最陰暗的陰影。相反,如果我們能夠平心靜氣地和孩子一塊找到問題癥結,並給與合理的期望,就能促進孩子自覺糾正過錯,充滿信心地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我們不妨說一句:不要緊,下次努力就行了。

年輕,不是我們揮霍的藉口,而是我們努力的資本。新學期,讓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幹。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14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發自內心地熱愛我的學生,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每一個學生都不願意自我被老師忽視、遺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我,證明給大家看,自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爲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厭惡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爲我厭惡這個老師。爲什麼會厭惡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超多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用心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爲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我在課堂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僅是知識的理解,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潛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之前,我就應怎樣做呢?我需要認真思考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理解的是什麼?最難理解的是什?”“我就應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用心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爲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用心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就應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超多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時間內,是我開始展示自我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學生面前,不僅僅給自我帶來信心,也能夠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主角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務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決定自我的講課狀況和學生的理解潛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就應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善;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就應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簡單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就應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總之,我的課堂就應有一種協調、融洽、簡單、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我、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到達一種共同的進步。

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能夠分爲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潛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爲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15

前段時間,我閱讀了由前蘇聯作家建議,從多個角度對如何當好一名教師進行了闡釋。本書第一條“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中,提到這樣的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該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從教師的角度做了解釋: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

實際上,蘇霍姆林斯基在告訴我們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孩子沒有智力差別,沒有優劣之別,有的只是我們老師的教育方法的區別。這就要求我們要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異性。在書中,蘇霍姆林斯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又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當儘可能地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該成爲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還表現在教師教學的“因材施教”上。而要做到此點,教師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如學生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並且要運用到實際課堂中去,爲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纔會“點燃起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此外,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如作者談到學生在課堂上開小差的問題,教師採取的措施是:“輕輕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雙手,把他從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獨木船上引渡到全班學生乘坐的認識的快艇上來。”從教師採取的態度,輕輕,獨木船等,可以看到教師是多麼注意運用巧妙的手段來教育引導學生,同時既體現對學生的理解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在集體教學中,教師的如此舉動對促進良好的師生互動和情感建立是多麼重要。又如,作者在談到關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時說,“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細細琢磨,作者的策略在今天的教學中,也顯得如此正確。

的確,我們應該讓兒童成爲第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從中需要教師的不斷扶植和鞏固學生的這種願望。兒童天生具有好奇、好問、好探究這一特性,教師要努力扮演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我們要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注重學生的探究過程,注重學生的探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