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寒夜》讀書筆記(精選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寒夜》讀書筆記(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寒夜》讀書筆記1

雖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仍然感到寒冷。巴金寫《寒夜》是爲了”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爲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爲國家爲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花瓶“。汪文宣的老母爲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特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係很不和,汪文宣一直夾在中間受氣,不久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据。最後曾樹生跟隨一位年輕的銀行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而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只好帶着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這一切都是發生在八年抗戰時期的事,可我仍然覺的他是如此真切,彷彿是現實生活中,自己身邊常常發生的事情一樣。現在社會的醫學已經很發達了,再也不會有人因隱患肺病、霍亂、癆病而死去了。在現實社會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因貧窮,因善良,因無能而向汪文軒一樣的人,妻離子散,最終走向毀滅的地步。

汪母是一個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着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包括兒子的妻子以及孫子的母親,總是吵吵鬧鬧的。她的愛表現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製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爲母親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卻無法接受她對於兒子和孫子的愛的偏執。就是這份愛,才導致了事情的悲劇。”樹生“是一個思想比較開放,不甘心於現狀,但又不得不面對現實,她爲了解決溫飽不得不當”花瓶“,她追求婚姻自由卻不得不面對婆婆的絮叨,這是那個時代中國女性的特點,雖然懂得走出,但是在經濟上卻沒有獨立,顯得很彷徨、無助、是一位值得同情的女性。而”我“夾在她們之中,讓我倍受煎熬,使我變的軟弱、無計可施、隱忍,最終讓我病魔纏身。這三位主人公就是生活在充滿了苦難的日子裏,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放,不能夠獲得幸福的日子。個人悲劇的產生和時代的悲劇密不可分,和個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個人不可能完全逃離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因此小說反映的人物悲劇帶有那個時代的普遍性。

小說借”文宣“的嘴巴反覆說過”我做過什麼錯事呢?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爲什麼我該接受這懲罰?“”文宣“最終以無聲的吶喊”要求公平,他能夠在哪裏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夠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的死去。“小說最後這樣描寫宣的離世。”最後他斷氣時,眼睛半睜着,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樣的描寫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劇色彩。描寫“文宣”的性格時,用了無數的夢境來襯托他的無助矛盾的心理,還有反覆的自言自語甚至害怕發出的聲音都形象的把“文宣”這個人物呈現再我的面前。他懷着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乾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願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文宣”最終的絕望來自於對生命苦難的無法承受,從精神到肉體都渴望擺脫。

家庭是永遠的港灣,可惜風雨飄搖的世界裏,一個小小的港灣同樣不能躲避風浪的侵襲。這就是我對於巴金老人的長篇小說《寒夜》的理解。

《寒夜》讀書筆記2

捧起了《寒夜》,靜靜地聆聽巴金心中的呻吟。走進寒夜,一種淒涼陰鬱的感覺瀰漫我的身心。

小說以“我”的家庭生活爲主要線索,緩慢展開,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語的方式敘述,表達“我”即“汪文宣”在抗戰即將勝利的前夕的生活狀態。以此揭示當時大多數生活在底層的人物的命運。 貫穿於其中的'其他人物並不多,母親、妻子、兒子,以及僅有的幾個鄰里同事同學。 矛盾的主線來自於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對於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作者給予了深深的同情。

讀這篇作品總覺得很壓抑。主人公汪文宣深受社會壓迫,對這個社會、家庭明明有無數的不滿、無奈、控訴,卻只能壓在心裏,一個人承受。作品第四節寫到他和妻子爭吵,想要和她和解,可是,他站在妻子辦公的門前,猶豫不決:“萬一爭吵起來,他沒有什麼權利約束她。他們中間只有同居關係,他們不曾正式結過婚。當初他反對舉行婚禮儀式,現在他卻後悔他那麼輕易地丟開了他可以使用的唯一的武器。她始終有完全的自由。最後他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無法隨心所欲,總有那麼多的顧慮。他總是“忍不住痛苦的呻吟一聲,又連忙把下面的話咽在肚子裏。”

漸漸地我的鼻子、眼睛開始顫抖。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汪文宣心地善良,從不想傷害別人,只希望自己能夠無病無災,簡簡單單到活下去。可是時代不允許。戰亂衝擊,生活艱苦無奈;母親和妻子爭吵不休,夾在中間左右爲難;工作老實耐勞卻地位低下薪水稀薄;疾病纏身無法醫治..他的卑微懦弱,他的無計可施,他的手足無措,他的良善悲憫,他的老好隱忍,讓人不禁心痛憐憫。可是這個快要崩潰的舊社會、舊制度、舊勢力在後面指揮他。他不放抗,也無力放抗,於是成爲了犧牲品。

“最後他斷氣時,眼睛半睜着,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是在夜晚八點鐘光景,街頭鑼鼓喧天,人們在慶祝勝利,用花炮燒龍燈。”然而汪文宣終究沒有享受到勝利帶來喜悅,他懷着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乾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願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

《寒夜》讀書筆記3

《寒夜》與從前我讀過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大不一樣,整部小說瀰漫着死亡與悲觀的氣息,叫人透不過氣來。作品的背景是抗戰期間,地點是重慶,主人公是一對自上海逃難至重慶落腳的一對年輕夫妻:汪文宣與曾樹生,還有汪文宣的母親。文宣與樹生結婚14年,兒子小宣13歲;本是有着理想的年輕人,讀教育出身,想辦教育,辦好的學校。抗戰期間,背井離鄉,逃到重慶,放棄了一切曾經的夢想。文宣在一間半官半商的公司當校對,樹生在一家銀行上班,以汪母的話來說,是當“花瓶”。小說的主線爲文宣在1944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間的經歷,如果換一句話來說,也是文宣走向死亡的經歷,字字句句爲錄。

小說中的人物皆無望。我曾經讀到,有人講這是另一個“雙面膠”的故事。誠然,小說中的大部分的情節是關於汪母與樹生之間的婆媳關係。汪母看不慣媳婦,媳婦也無法討汪母的歡心,文宣則夾在二人之間,試圖兩頭討好,卻屢屢失敗。只是小說開篇不久,文宣就已經怨憤的叫道:“我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呵!沒有人真正關心到我!各人只顧自己。誰都不肯讓步!” 莫說汪母愛自己的兒子,汪母根本不曾瞭解文宣究竟需要什麼;她從來不曾看到過,文宣愛着樹生,文宣的大部分快樂來自於樹生的陪伴。莫說汪母愛樹生,當她用惡毒的言語罵樹生的時候,她看到的只是她自己。愛,是成全;汪母根本不會。

而文宣呢。文宣怨憤地叫道“沒有人真正關心到我”,他自己又曾真正的關心過他人。文宣有一條好心腸,毋庸置疑。可是他幾乎是個廢物。真抱歉,講出這麼重的字眼。在小說記錄文宣經歷的這段期間,他可曾真正的幫助過一個人?他可曾有勇氣試圖解決母親與樹生之間的不合?他可曾真正的爲了改善家庭的環境而做出些什麼?他可曾真正努力爲母親,爲妻子,爲兒子真正帶來過快樂和喜悅?他所有的行爲幾乎可以概括爲:忍耐和哀求。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文宣,通等着別人成全他自個兒。

至於樹生,小說的結尾中說道“她爲了自己的幸福,卻幫忙毀了別一個人的……”不曉得,小說的意思是什麼。樹生,留下來,只會讓那一個不知愛,一個等着別人成全自個兒的人來拖垮自己,然後三人一同在生活中毀滅。只是對於小宣,樹生的不負責任,將讓小宣成爲第二個文宣。

文宣去給鍾老上墳的時候,他望着獻給鍾老的花圈,“他揉眼睛,用力擦眼睛。怎麼花圈上寫着他的名字:文宣!他定了定神。他看錯了,那裏明明是‘又安兩個字……” 花圈上面是文宣,是唐柏青,是鍾老,是很多很多被毀滅的人的未來。也許巴金先生在爲他的三個得肺病去世的哥哥送行的時候,也如文宣一樣,將花圈上的名字曾經看錯。

《寒夜》讀書筆記4

讀完《寒夜》,汪文宣那個瘦弱的身軀、蒼白的面容以及臨死前輕得不能再輕的呼吸聲的形象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我感慨,他一個有志青年爲什麼偏偏死在慶祝抗戰勝利的前夕?巴金這麼安排是不是有些殘忍?如果他親眼看到抗戰勝利的場面再瞑目的話會不會好點?

汪文宣是個孝子,他孝順到可以委屈自己來成全母親的意願。在第六回他下班回家,心情很不好,沒有胃口吃飯,但還是一口一口地嚥着飯,一筷子一筷子地夾着紅燒肉。他在母親面前永遠是個溫順的孩子。這樣好的人,偏偏上天又捉弄他,她的妻子,嚴格來說只是他的姘頭,樹生非常不受他母親的歡迎。

但是一家人的開銷,幾乎都是樹生賺來的。所以汪文宣夾在裏面很難做人。他既沒有能力解決她們的矛盾,也沒有勇氣在她們之間選擇一個。

雖然汪文宣處處顯得懦弱,但是樹生很理解他。他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社會造成的。如果他活在國泰民安的社會裏,大可以施展拳腳,畢竟他是大學畢業的,對辦教育懷有滿腔熱情。現實很殘酷,出於種種壓力,兩人的愛情最終破滅。

關於破滅的原因很多,各有各的說法,在這裏僅談談個人看法。

《寒夜》讀書筆記5

巴金的小說向來給我的感覺是不會過分得注重技巧的表達,更多的是將小說作爲其情感的“宣泄口”,時代的“傳聲筒”,這部作品中的人物,說實話,沒有辦法真正地去衡量人物價值的好壞,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深深的社會烙印。

汪文宣,一個忠厚老實,爲人善良的舊知識分子,大學時期還有着對教育理想的無限憧憬和嚮往,一種救人濟世的情懷所在,我想,這也是其吸引樹生的一點,精神理想的共鳴碰撞,但是進入了社會,他卻變成了社會地位卑微,生活越來越艱難,意志越來越消沉,膽小怕事,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好像患有“被害妄想症”的小職員,就算到最後將死之時,有了一絲“我想活”的希望微光,但也只敢低聲講給自己聽,而不敢像“樹生”一樣大聲地向時代發聲,我想二者之間的性格差異也是最後分道揚鑣的原因之一。

可以說,汪文宣是時代的“邊緣者”與“彷徨者”,甚至可以說是時代的“棄兒”,他一隻腳還留在以母親爲代表的舊社會思想道德倫理制度的溫暖港灣裏,一隻腳又渴望邁向以樹生爲代表的新時代社會思想的世界裏,導致其位於二者之間痛苦不堪,甚至自己開始“造夢”,試圖以假象營造一個溫馨的氛圍,可這個夢究竟是一觸即破的,就算身體在一起,可心呢?

作者給文宣安排的“肺病”這一個點,牽動了全文,呈現出了生活百態和表達出了每一個人物的情感訴求。母親和樹生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我”與周圍世界的人與事不可調和的矛盾,中國內部及與外來入侵者不可調和的矛盾,還有命運與天底下百姓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彷彿我們就處在一個巨大的矛盾體之中,該怎麼抉擇,“樹生”奔向自由是真的“自由”了嗎?母親安排每一步,結果真如其所願稱心如意了嗎?一直想投身於教育事業的理想,那麼小宣作爲他們的兒子,教育狀態又如何呢?“柏青”與“鍾老”命運的安排不像上天的捉弄嗎?“我”的這個病,怎麼說來就來了呢,怎麼偏偏是“我”呢?中國的社會究竟怎麼了?太糾纏了,矛盾了,讓讀者也覺揪心,這個社會的血淋淋的現實就這樣赤裸裸地擺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不得不加以正視,就算我們如今已離那個時代很遠了,可是當代社會的弊病又是怎樣的呢?中國人的“看客心理”,不知不覺地就在吃“人血饅頭”的行爲,在當今社會就沒有了嗎?小人物的這種蒼乏無力感,自卑懦弱,“鞠躬主義”難道就沒有了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難道就沒有了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可調和的東西難道沒有嗎?有的……

看完這本小說之後,我在難受之餘更加地進行了反思。一直覺得人一直都在有“韌性”地活着,在這個複雜扭曲了的世界裏,有着一套可以安身立命的生存法則,我很佩服“人”,但也懼怕“人”,但是我不會對“人”低頭,雖然常常處於矛盾之中,有些事情自己真的身不由己,但還是希望不管做什麼決定都要三思而後行,不要試圖用欺騙隱瞞真相,不要追悔莫及,不要做魯迅筆下的“醉蝦”,不要無腦地去做“雪崩時的那一片雪花”等等……

《寒夜》的基調是“寒”即冰冷的、刺骨的,“夜”即黑暗的、孤獨的,但卻能在一本小說中,如此集中地進行多種情感需求的噴發,這樣的情與景的相稱,給讀者心的衝擊,是巨大的,是久久難以平靜的,卻也是讓人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