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寒夜讀書筆記範文(精選8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寒夜讀書筆記範文(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寒夜讀書筆記1

昨天的夜,黑沉沉的,窗外的冷風呼嘯着旋來捲去。可能是今天的曖氣燒得不好,儘管在屋裏也能感覺到寒意從四周襲來,把我緊緊包圍。我試圖用看書驅趕孤冷,可偏偏開啟的是巴金的《寒夜》。

不魁是大作家,《寒夜》裏的人物在巴金筆下刻劃得淋漓盡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彎背駝腰,唯唯諾諾,時不時地咳嗽,委曲求全,連句響亮話也說不了的人;曾樹生,汪文宣的妻子,美麗動人,修長的身材,白白淨淨的面板,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的女性,是一位愛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親,吃苦耐勞,婆婆麻麻,有好心卻沒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兒子,蒼白無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來,小宣畢竟是個孩子,孩子是無辜的,暫且不說,其餘的三個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個最親最愛的人,卻不能和睦相處,偏偏要相互傷得很痛很痛,難道說愛真的要與痛永遠相伴嗎?

巴金寫《寒夜》顯然是在控訴當時的舊社會、舊制度,是爲生活在水生火熱戰爭年代,窮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着《寒夜》淚流滿面,我倒不是被書裏的故事情節所打動,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爲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時代已經讓人很無奈了,爲什麼一家人還要無休止地爭爭吵吵?當時社會大家庭已經讓人不得安寧,爲什麼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處,齊心協力去面對一切呢?汪文宣的母親深愛着自己有病的兒子,她願意爲兒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無時無不刻不在害着兒子,她明明知道曾樹生是兒子最愛的女人,她卻容不下這個讓兒子深愛着的女人,恨不得讓樹生早一天離開家門。曾樹生也一度想留下來陪有病的老公度過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點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給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順從,婆婆的無情還是逼她違心地離開了家。他們中的每個人也許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憐他們,他們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掙扎。

舊社會、舊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難過,叫苦喊冤少不了爭吵。今天衣食無憂難道每家的日子就過得快樂幸福嗎?離婚率越來越高,婆媳關係還是一對矛盾。來自外來壓力,外界因素的煩惱或許少不了,我們也或許管不別人、更管不了社會,爲什麼一家人還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認、相互尊重?是呀,一個人想得開不等於一家人都想得開,一個人明白不等於每個人都能明白,要不怎麼會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爲好。

窗外的風依然颳着,我起身走進兒子的屋子,呵,兒子的小屋暖和多了。對呀,天氣變幻多端讓人難以掌控,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消熱解暑、遮風擋雨,防寒取曖的意識和本領,即使在寒夜也不至於受冷。

寒夜讀書筆記2

讀過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子夜》等著作,裏面無一不展現了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與矛盾的時局。

《寒夜》是巴金先生於抗戰勝利前後寫成的一部反映時局的小說,不是封建大家庭,也不是帶有封建色彩的民族資本家,講敘的是發生在重慶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那個黑暗、混亂社會下無助掙扎的影像,故事中若即若離的幻滅感讓人壓抑,以至於窒息。主人公汪文宣夫婦都曾滿懷着美好的理想走入社會,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實在太大,汪文宣善良懦弱、與世無爭,只想努力工作,養家餬口,卻仍然朝不保夕、艱難度日,最終落得無錢治病、失業等死的悲慘下場;他的妻子曾樹生,追求自由和享受,竭盡全力追求幸福,甚至不惜犧牲親情,但仍無法擺脫象花瓶一樣充當別人玩物的命運,在內心深處的尊嚴和外界物質的誘惑間躑躅徘徊,在追求心靈自由的奮鬥與任人擺佈、充當玩物的現實中無奈掙扎;汪文宣的母親不滿兒媳的“花瓶”式生活,卻不得不間接靠兒媳的錢來艱難度日,最終只得白髮人送黑髮人,眼睜睜看着兒子在自己面前被肺病慢慢折磨而死,以自己年邁、孱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擔,四處籌錢用一口薄棺簡單葬掉兒子,帶着孫子遠走他鄉……

《寒夜》爲我們描繪了一個特定時期下小人物的掙扎影像,他們身上有着人性的真、善、美,讓人不禁心生憐惜,感嘆美好的被壓抑和受迫害;同時,他們身上也有着這樣或那樣人性的醜與不足,讓人如照鏡似的看到自身斑點而不由汗顏。巴金正是懷着這種複雜的情感,在控訴那個社會體制的同時,忠實的爲他們描繪下一個豐富而生動的羣像,以作紀念。是今昔對比,慶幸生之幸運;還是置身其中,爲書中人流淚傷懷;抑或是自比書中人,得到些許生活和前行的啓示……

我不同情那個自私愛着兒子的母親,也不不同情那個追求“花瓶”生活的女人。只有有些許可憐文中的主人公——汪文宣。

面對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視,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責,永遠不懂得反抗。妻子終於忍受不住他的怯弱。面對母親對妻子的詆譭,他也是毫無反對之意。在那樣特殊的環境中,造就了他那那樣夠悲劇的性格與殘忍的結局

汪文宣,這個忠厚老實的知識分子,在念大學的時候,“滿腦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濟世的宏願。可在舊社會裏工作這麼多年,地位越來越低,生活越來越苦,意氣越來越消沉,後來竟然變成一個膽小怕事,見人低頭,甘受侮辱的小職員。爲了那吃不飽穿不暖的位置,爲了那不死不活的生活,犧牲了自己年輕時所擁有的寶貴的一切,甚至是意志,可最終還是害肺病,失業,吐血,最後死去。他想要公平,可舊社會不給他公平……

汪文宣不應當早死,也不應該遭受那麼大的痛苦,可最終他還是慘痛的死去,當時那個社會,又有多少像汪文宣那樣的人,又有比他生活還在底層的人,比他遭遇更慘的人。

我詛咒那個萬惡的舊社會,爲他們喊屈叫冤……

新社會,改革開放的今天,不斷的科學進步與無比優越的的新的社會制度已經征服了肺病,人們也不用爲了躲避戰爭四處逃亡了,不用再談虎色變了……

寒夜讀書筆記3

捧起了《寒夜》,靜靜地聆聽巴金心中的呻吟。走進寒夜,一種淒涼陰鬱的感覺瀰漫我的身心。

小說以“我”的家庭生活爲主要線索,緩慢展開,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語的方式敘述,表達“我”即“汪文宣”在抗戰即將勝利的前夕的生活狀態。以此揭示當時大多數生活在底層的人物的命運。 貫穿於其中的其他人物並不多,母親、妻子、兒子,以及僅有的幾個鄰里同事同學。 矛盾的主線來自於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對於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作者給予了深深的同情。

讀這篇作品總覺得很壓抑。主人公汪文宣深受社會壓迫,對這個社會、家庭明明有無數的不滿、無奈、控訴,卻只能壓在心裏,一個人承受。作品第四節寫到他和妻子爭吵,想要和她和解,可是,他站在妻子辦公的門前,猶豫不決:“萬一爭吵起來,他沒有什麼權利約束她。他們中間只有同居關係,他們不曾正式結過婚。當初他反對舉行婚禮儀式,現在他卻後悔他那麼輕易地丟開了他可以使用的唯一的武器。她始終有完全的自由。最後他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無法隨心所欲,總有那麼多的顧慮。他總是“忍不住痛苦的呻吟一聲,又連忙把下面的話咽在肚子裏。”

漸漸地我的鼻子、眼睛開始顫抖。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汪文宣心地善良,從不想傷害別人,只希望自己能夠無病無災,簡簡單單到活下去。可是時代不允許。戰亂衝擊,生活艱苦無奈;母親和妻子爭吵不休,夾在中間左右爲難;工作老實耐勞卻地位低下薪水稀薄;疾病纏身無法醫治..他的卑微懦弱,他的無計可施,他的手足無措,他的良善悲憫,他的老好隱忍,讓人不禁心痛憐憫。可是這個快要崩潰的舊社會、舊制度、舊勢力在後面指揮他。他不放抗,也無力放抗,於是成爲了犧牲品。

“最後他斷氣時,眼睛半睜着,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是在夜晚八點鐘光景,街頭鑼鼓喧天,人們在慶祝勝利,用花炮燒龍燈。”然而汪文宣終究沒有享受到勝利帶來喜悅,他懷着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乾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願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

寒夜讀書筆記4

“她感到夜的寒氣,她的確需要點溫暖”,這是巴金裏最後的句子,緊扣了書名的含義,完整而飽滿,之前壓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間傾瀉而出,說不清是淋漓的痛苦,還是更加無所適從的悲涼,我心底彷彿有聲音在抽泣,故事雖然平淡,卻讓人有蕩氣迴腸的感覺。珍惜,它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義,珍惜所擁有的愛的意義,和作爲一個人的價值。應該說,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正是處於動盪搖曳中,主人公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汪文宣和曾樹生。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妻子在銀行當“花瓶”。

汪文宣的母親爲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係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華與戰亂、奢侈與落破、正義與邪惡極端並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空有滿腹學識和愛憎分明的認知,卻迫於權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壓制,戰爭所帶來的經濟拮据與美好理想激烈衝撞矛盾的生存狀態,而不得不選擇逆來順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經都以爲無論世事如何演變,()開始的愛都能夠堅貞到永遠,可當世事真的變了,時代與命運的糾結卻讓他們彼此沉默不堪重負,妻子渴求穩定幸福的生活,愉悅的年輕時光,可這恰恰是他這個小校稿員給不了的,所以在歷經反覆抉擇的最後一夜,妻子準備收拾行李投奔另一個男人,漆黑的走廊裏正好撞上他回家,憂傷的沉默在兩人之間像夜一樣流動,可是汪文宣再沒有爆發,他內心淒涼之至已經絕望,對他所處的時代和命運無從選擇,只好選擇放棄理想,也放棄一切關乎對錯的判斷,最終以死來告慰自己。

作者的筆觸極爲細膩,對人物內心的刻畫真摯而深切,尤其是那種進退取捨,欲說還休的掙扎狀態,讓人身臨其境,感慨萬千。我們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寶貴,健康的身體,幸福的時光,是人類不變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劇的時代歷練我們命運的時候纔想要堅強起來去留住愛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現在就賦予它足夠的耐心,給我們的愛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寒夜讀書筆記5

讀完《寒夜》,汪文宣那個瘦弱的身軀、蒼白的面容以及臨死前輕得不能再輕的呼吸聲的形象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我感慨,他一個有志青年爲什麼偏偏死在慶祝抗戰勝利的前夕?巴金這麼安排是不是有些殘忍?如果他親眼看到抗戰勝利的場面再瞑目的話會不會好點?

汪文宣是個孝子,他孝順到可以委屈自己來成全母親的意願。在第六回他下班回家,心情很不好,沒有胃口吃飯,但還是一口一口地嚥着飯,一筷子一筷子地夾着紅燒肉。他在母親面前永遠是個溫順的孩子。這樣好的人,偏偏上天又捉弄他,她的妻子,嚴格來說只是他的姘頭,樹生非常不受他母親的歡迎。

但是一家人的開銷,幾乎都是樹生賺來的。所以汪文宣夾在裏面很難做人。他既沒有能力解決她們的矛盾,也沒有勇氣在她們之間選擇一個。

雖然汪文宣處處顯得懦弱,但是樹生很理解他。他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社會造成的。如果他活在國泰民安的社會裏,大可以施展拳腳,畢竟他是大學畢業的,對辦教育懷有滿腔熱情。現實很殘酷,出於種種壓力,兩人的愛情最終破滅。

關於破滅的原因很多,各有各的說法,在這裏僅談談個人看法。

寒夜讀書筆記6

雖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仍然感到寒冷。巴金寫《寒夜》是爲了”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爲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爲國家爲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花瓶“。汪文宣的老母爲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特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係很不和,汪文宣一直夾在中間受氣,不久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据。最後曾樹生跟隨一位年輕的銀行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而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只好帶着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這一切都是發生在八年抗戰時期的事,可我仍然覺的他是如此真切,彷彿是現實生活中,自己身邊常常發生的事情一樣。現在社會的醫學已經很發達了,再也不會有人因隱患肺病、霍亂、癆病而死去了。在現實社會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因貧窮,因善良,因無能而向汪文軒一樣的人,妻離子散,最終走向毀滅的地步。

汪母是一個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着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包括兒子的妻子以及孫子的母親,總是吵吵鬧鬧的。她的愛表現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製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爲母親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卻無法接受她對於兒子和孫子的愛的偏執。就是這份愛,才導致了事情的悲劇。”樹生“是一個思想比較開放,不甘心於現狀,但又不得不面對現實,她爲了解決溫飽不得不當”花瓶“,她追求婚姻自由卻不得不面對婆婆的絮叨,這是那個時代中國女性的特點,雖然懂得走出,但是在經濟上卻沒有獨立,顯得很彷徨、無助、是一位值得同情的女性。而”我“夾在她們之中,讓我倍受煎熬,使我變的軟弱、無計可施、隱忍,最終讓我病魔纏身。這三位主人公就是生活在充滿了苦難的日子裏,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放,不能夠獲得幸福的日子。個人悲劇的產生和時代的悲劇密不可分,和個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個人不可能完全逃離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因此小說反映的人物悲劇帶有那個時代的普遍性。

小說借”文宣“的嘴巴反覆說過”我做過什麼錯事呢?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爲什麼我該接受這懲罰?“”文宣“最終以無聲的吶喊”要求公平,他能夠在哪裏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夠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的死去。“小說最後這樣描寫宣的.離世。”最後他斷氣時,眼睛半睜着,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樣的描寫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劇色彩。描寫“文宣”的性格時,用了無數的夢境來襯托他的無助矛盾的心理,還有反覆的自言自語甚至害怕發出的聲音都形象的把“文宣”這個人物呈現再我的面前。他懷着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乾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願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文宣”最終的絕望來自於對生命苦難的無法承受,從精神到肉體都渴望擺脫。

家庭是永遠的港灣,可惜風雨飄搖的世界裏,一個小小的港灣同樣不能躲避風浪的侵襲。這就是我對於巴金老人的長篇小說《寒夜》的理解。

寒夜讀書筆記7

《寒夜》與從前我讀過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大不一樣,整部小說瀰漫着死亡與悲觀的氣息,叫人透不過氣來。作品的背景是抗戰期間,地點是重慶,主人公是一對自上海逃難至重慶落腳的一對年輕夫妻:汪文宣與曾樹生,還有汪文宣的母親。文宣與樹生結婚14年,兒子小宣13歲;本是有着理想的年輕人,讀教育出身,想辦教育,辦好的學校。抗戰期間,背井離鄉,逃到重慶,放棄了一切曾經的夢想。文宣在一間半官半商的公司當校對,樹生在一家銀行上班,以汪母的話來說,是當“花瓶”。小說的主線爲文宣在1944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間的經歷,如果換一句話來說,也是文宣走向死亡的經歷,字字句句爲錄。

小說中的人物皆無望。我曾經讀到,有人講這是另一個“雙面膠”的故事。誠然,小說中的大部分的情節是關於汪母與樹生之間的婆媳關係。汪母看不慣媳婦,媳婦也無法討汪母的歡心,文宣則夾在二人之間,試圖兩頭討好,卻屢屢失敗。只是小說開篇不久,文宣就已經怨憤的叫道:“我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呵!沒有人真正關心到我!各人只顧自己。誰都不肯讓步!” 莫說汪母愛自己的兒子,汪母根本不曾瞭解文宣究竟需要什麼;她從來不曾看到過,文宣愛着樹生,文宣的大部分快樂來自於樹生的陪伴。莫說汪母愛樹生,當她用惡毒的言語罵樹生的時候,她看到的只是她自己。愛,是成全;汪母根本不會。

而文宣呢。文宣怨憤地叫道“沒有人真正關心到我”,他自己又曾真正的關心過他人。文宣有一條好心腸,毋庸置疑。可是他幾乎是個廢物。真抱歉,講出這麼重的字眼。在小說記錄文宣經歷的這段期間,他可曾真正的幫助過一個人?他可曾有勇氣試圖解決母親與樹生之間的不合?他可曾真正的爲了改善家庭的環境而做出些什麼?他可曾真正努力爲母親,爲妻子,爲兒子真正帶來過快樂和喜悅?他所有的行爲幾乎可以概括爲:忍耐和哀求。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文宣,通等着別人成全他自個兒。

至於樹生,小說的結尾中說道“她爲了自己的幸福,卻幫忙毀了別一個人的……”不曉得,小說的意思是什麼。樹生,留下來,只會讓那一個不知愛,一個等着別人成全自個兒的人來拖垮自己,然後三人一同在生活中毀滅。只是對於小宣,樹生的不負責任,將讓小宣成爲第二個文宣。

文宣去給鍾老上墳的時候,他望着獻給鍾老的花圈,“他揉眼睛,用力擦眼睛。怎麼花圈上寫着他的名字:文宣!他定了定神。他看錯了,那裏明明是‘又安兩個字……” 花圈上面是文宣,是唐柏青,是鍾老,是很多很多被毀滅的人的未來。也許巴金先生在爲他的三個得肺病去世的哥哥送行的時候,也如文宣一樣,將花圈上的名字曾經看錯。

寒夜讀書筆記8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在老師的課堂上,在老師介紹巴金的時候介紹了這本書。聽着似乎很有趣很值得讀就借來讀了一下。讀過之後感覺還可以,內容大體上還是和同時期的書一樣,揭露了社會現實,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些看法。

小書寫的就是一個生活在四川的家庭,在抗戰時期的生活。小說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爲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透過寫寫小公務員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親和妻子的吵架,最後這個可憐、懦弱、多病、善良而無能的小公務員在慶祝抗戰勝利的鑼鼓聲中默默地死去。種種一系列的故事都寫明瞭在那個世界,人們生活的困苦和無奈。

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汪文宣是一個地道的讀書人,有知識在年輕的時候有理想和抱負,可是在那樣一個年代裏,他的抱負和理想就像人的生命一樣,一文不值。所以他只能生活在社會底層。而他的妻子雖然也是讀書人,照樣有理想有抱負,可他在面對生活的無奈時並沒有和汪文宣一樣,而是採取另一種方式,用放縱自己來逃避現實。她喜歡自由喜歡富有的生活,所以她會接受陳經理的幫助,會去做女招待。這剛好反映了社會上的一部分人,他們有理想有抱負。他們希望大身拳腳,創立一番事業。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們不像戰鬥,只想逃避。他們選擇放縱自己不管別人的感受。

文章似乎用一系列的悲劇,控訴了整個社會。汪文宣老實能幹任勞任怨,事實爲別人着想,最後卻死於肺病。他的母親很大的年紀不僅要飽受戰爭的摧殘還要爲他的兒子擔心。而汪文宣的兒子,永遠有這和她年齡不相稱的性格和表情。汪文宣的妻子更是生活在糾結之中,一面是對自由而快樂的嚮往,另一方面是對家人良心上的自責。就連一直圓滑的老鍾最後也死在霍亂之中。一系列的悲劇故事,都在說明那個時代那個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

結局更是令人回味,讓人深思。汪文宣死了,他的妻子似乎還在徘徊中。抗日戰爭勝利了,但是,這個家的一切並沒有改觀。套用某句話,就是,勝利是別人的,與”我“何關。等曾樹生回來的時候,汪文宣葬在哪裏都不曉得。汪母與汪文宣的兒子也不曉得搬哪裏了。給人的感受就是一個字——冷。就像是在寒夜中一樣,讓人發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