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關於《日瓦戈醫生》的讀書筆記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篇一:

關於《日瓦戈醫生》的讀書筆記

小說中講述了日瓦戈醫生的一生,國家社會的變化發展與其命運緊緊相聯,他的一生經歷了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國內戰爭,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他的命運也在時代的鉅變下遭受的不幸。

日瓦戈醫生,善良仁慈,遵循醫德,救死扶傷,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他並不是任何一個政黨的支援者,他也不是革命的狂熱者。日瓦戈反對暴力,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殺戳。當他在游擊隊中時,面對衝鋒的白軍,他卻一直瞄準一顆枯樹射擊。在這戰爭中,他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也正因爲這樣,他充滿人性的光芒。戰爭是如此殘酷,人變成了冷冰冰的殺人機器,日瓦戈醫生秉着人性反對這一切的暴力。

面對戰爭帶來的不幸,日瓦戈醫生沒有沉淪於痛苦中,而是選擇一種隱忍的態度接受這一切,並且堅強活下去。故事裏的另外的兩個主要人物拉拉和冬妮婭也具有這種態度,懷着希望活下去,沒有被戰爭打擊得一蹶不振。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俄羅斯性格吧。

而對於日瓦戈醫生與拉拉和冬妮婭的愛情,我感覺都是真摯深切的。日瓦戈醫生與拉拉的愛情是精神上的契合。儘管這種婚外情理應受道德的唾棄,但是在作者的筆下卻是如此的乾淨和美好。

小說也引發了集體利益以及追求個人幸福之間的思考,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政治優先、國家優先,專制的社會裏,否定個性解放,踐踏個人價值,個人的聲音被淹沒。“爲了大多數人的幸福,爲了革命的成功,必須消滅一部分人”。像日瓦戈一樣獨立思考革命的人必須被社會中剔除,貼上叛徒的標籤;帕西失去利用價值後也必須爲了實踐革命的純潔性而成爲犧牲品。

革命的背後藏着無數無辜的冤魂。社會的發展應該是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讓人們有尊嚴地活着。這種以犧牲個人利益以達到國家集體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註定是不會長久,也不會順應潮流發展。只有讓個人幸福,纔可能使集體幸福,這個制度纔會具有活力、才能得以持久執行下去。在和平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反思,避免類似的歷史再次重演。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篇二:

日瓦戈是一個知識分子,從事的是廣施仁愛,救死扶傷的醫生職業。他是一個善良正直的人,他耳聞目睹和親身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沙皇專制統治帶來的苦難,同情人民,渴望改變舊的生活秩序。因此當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時,他真誠而欣喜的歡迎它,認爲它是一次“了不起的手術”,“巧妙的一刀,便把多少年來發臭的爛瘡一下子切除了”。隨後革命初期發生的破壞,混亂和苦難,還有發生的一系列暴力血腥事件,使得日瓦戈陷入迷茫和思考之中。他痛苦,猶豫,徘徊,希望在大自然和愛情中尋求個人的安慰和解脫。之後他隨同妻子一家人離開莫斯科,避居窮鄉僻壤去過田園隱居的生活,以求自食其力。但事與願違,他被紅軍游擊隊擄去當了軍醫,過了18個月的野營生活,一直處在被捕與處死的威脅之下。在這樣壓抑的生活中,日瓦戈碰到了女友拉拉,雖然兩人的出身不同,但是卻相見恨晚,很快兩人就陷入了熱戀中,但是他們的愛情卻不被世俗所認可的,而日瓦戈也經歷着思想和心裏的劇烈鬥爭,後來又經歷過許多事情,拉拉和日瓦戈沒能在一起,日瓦戈最終猝死於電車上。

縱觀整部小說,我認爲它充滿了深深的人道主義。像小說中的日瓦戈和拉拉一樣,他們都是無法選擇自己命運的人,即使日瓦戈很喜歡拉拉,但是他不能不顧和他一起長大的妻子的感受和罔顧照顧他長大的託尼亞一家,他是被硬拉着當軍醫的,等等這類事情都是他無法擺脫,無法自己決定的;而拉拉是一個有夫之婦,在那樣動盪的時期,一個女人怎麼有能力來主宰自己的命運呢?但是日瓦戈和拉拉的愛卻是那麼純真和熱烈,他們的愛就像天空和大地,森林和小溪那樣和諧美好,他們如此相愛,是因爲他們覺得彼此心靈相契,同樣追求個性的自我完善。很喜歡拉拉伏在日瓦戈遺體上說的一句話:“生命的謎、死亡的謎、天才的美、質樸的美———這些我們是熟悉的。可是天地間那些瑣細的爭執,像重新瓜分世界之類,對不起,這完全不是我們的事。”他們活的太純粹了,根本不屬於這個紛擾的世界,有點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味道。他們的悲劇在於沒有實現自身的尊嚴的自覺性,不能自覺的把握自己的命運。

放眼現今,我們又有多少人可以把握自己的命運,可以自覺抵制非理性行爲呢?我們被時代的潮流推着朝前走,我們做事瞻前顧後,被各種生活瑣事所牽絆,我們的手手腳腳都像上了鎖,每挪動一下都要痛一下,所以我們就無心顧暇自己,對自身尊嚴的實現根本很少考慮,或許我們都應該重讀這本經典,思考我們這個社會,還有我們自己!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篇三:

日瓦戈醫生讓我覺得很有《白癡》裏面梅什金公爵的影子,仁慈善良,極具自我犧牲精神,保守又先進,是極度矛盾的綜合體。感情方面,作爲一個普通人,對拉拉毫無保留的愛讓他陷入對妻子的背叛和愧疚以及對孩子的責任的深淵;職業方面,作爲一個醫生救死扶傷是天職,爲了拯救更多的人,他必須遊走在敵我雙方之間,時而是忠臣時而做叛徒,更甚至在緊要關頭還不得不親手結束了一條生命;信仰方面,作爲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他無法挽住時代的狂瀾,但能夠堅持自我,沒有迷失在革命的狂熱中,始終忠於自己,即使微弱也一直呼喚着自由與獨立。

“馬車伕載着戈爾東經過了許多被毀的村莊……在這些被戰火夷平的村莊裏,有如置身於寸草不生的沙漠中,從這一頭可以一直望到那一頭。那些劫後餘生的老年婦女,每人都在自己的廢墟中間搜挖着,翻撥着灰燼,不停地把一些東西收藏起來,似乎周圍還是牆壁,所以外人看不見她們。

相對於對戰爭的抵制態度來說,就革命而言,日瓦戈醫生持樂觀的態度,“他相信一切都會變好,生活中的一切他都能得到,親人都能找回來,都能和解,什麼都能想到並表達出來。”現實卻給了他一個響亮的耳光:新政權並沒有爲他、爲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他甚至一度徘徊在瀕死邊緣。這也許就體現了他作爲一個醫生的天性,醫者仁心,他對生活、生命所持的更是一種感性和善意,而不是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理性思維。但作者卻不一樣:“他們的兇殘被視爲階級意識的奇蹟,他們的野蠻行爲被當成無產階級的堅毅和革命本能的典範。”拉拉的丈夫——堅定的革命戰士安季波夫,一個單純又真誠的革命信徒,卻在贏得了數次勝利後被劃入了革命的清理對象,而最終走向了自我了斷的悲劇。滿腔熱血值得歌頌的話,那盲目的熱情也許就並不盡然了。急於求進可以毀掉一個人,更能夠毀掉一個社會。社會的發展需要傾聽每一個人的聲音,而不是爲了主旋律的樂譜,簡單粗暴地劃掉不和諧的某些音符。

總的來說,我覺得作品的主題並不在於反對,不是反對戰爭、反對革命,而是反思。無論是在和平歲月還是動盪年代,每一聲音都值得去傾聽,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少一些盲目,多一些思考,偏執的所謂信仰遠比不上自由與救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