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等待戈多讀書筆記900字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等待戈多讀書筆記9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等待戈多讀書筆記900字

等待戈多讀書筆記900字1

偶然間,在八卦看到經年前感動過自己的那篇《記那對住在我隔壁儲藏室的大學剛畢業的小夫妻》,鼓起勇氣想重新再看一遍,無奈看了一半,便難過的難以復加,心情好沉重,眼淚都要出來了。

讀書時,看這個故事,想自己若是淪落到此,是否會似文中那對夫妻一樣的堅強樂觀地笑對人生,在工作還未有着落時,很害怕自己的將來一片渺茫。廣州我去過,我記得那夜自己在天河公園對面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喪讓我一下子老了好多歲。我心裏一直都是做好畢業後從社會底層做起的準備的,緣於我的家世雖然清白,卻也並不是什麼大權大貴之家,我的父母並沒有安排我進我家鄉任何一家單位的能力,我不想他們把辛辛苦苦積攢一生的積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當權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畢業時我就明確告知家中我鐵定不回故里,我想憑着自己,只要有單位能正正經經的錄用我,哪怕會客死異鄉,再艱難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現在說這些,也許有人會以爲我是矯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風順,但我確是體味過臨畢業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擴招的第二屆,“畢業就等於失業”在我大學二年級時就成爲系主任開年級大會時每次的必談,有時候覺得生活真是殘酷,19歲,多麼美好的年齡,就被灌輸如此絕望的理念。那時候的我們躺在宿舍的牀上,討論着25歲的我們一定是意氣風發的,有一個溫婉的妻,而我們也該事業小成。

如今,我25了,年少時遙想25歲,該是個多麼成熟的年紀,卻發現自己依然害怕長大。在這個城市裏漂浮,不知道還要漂多久,也不知道哪裏是終點。眼睜睜的看着房價一天天攀升卻無能爲力,這次回老家在家鄉那個小城的馬路上,看到川流而過的人羣,忽然羨慕起他們來,可以過稱心如意的生活。而我,在這個所謂的霓虹都市裏,在這個看一張電影票80元,在飯店吃頓最普通的飯120元,出租車10元起步價、晚上11點以後漲成13元……的都市裏小心翼翼的吝嗇生活,又好到哪裏去?

有時候覺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卻無人接受,願意接收的單位領導無一不貪婪。最後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千里之外的北國,八號回來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清潔工人在清掃落葉,向她們問路,很熱心的指路,那份熱忱讓我很溫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層生活着,無奈着,卻也在奮鬥着。

想起那幕著名的話劇《等待戈多》,我忽然覺到了一點幸福。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個傳說中的戈多,在被我無限的等待嗎?無論它是否會到來,但是——希望在明天。

ps,故事就不貼了,隨便一搜都會出來很多,且不論整個故事是否編纂,分解到每一個細節,卻都有着真實的影子,那對小夫妻的生活,仿若我們社會的縮影,那樣的故事依然在日復一日地重複着,也許就在身邊。

等待戈多讀書筆記900字2

一羣人,或是同事,或是朋友,外出旅遊。歸途中,他們漸漸發覺隊伍裏頭好像少了個人,有誰被落下了似的。然而這種懷疑是那般的模糊不清,一如那個所有人苦苦思索卻全然無法憶起的失蹤者的面目。他們不能對之加以肯定,更無力去否定,只是隱隱覺得他們中仿似有一個同伴神祕地消失了,由此而來的整體缺陷與古怪至極的不協調感激起了他們的恐慌和不安。而他們就此事的討論越是深入,對這一懷疑的真實性越是無法把握。與此同時,愈發趨於細節化的追問甚而使得他們每個人都不再能夠確定自身以及相關者的存在真實性。內心深處的恐慌和不安不斷加劇,在到達臨界點之前的那一刻,討論嘎然而止。他們最終決然否定了失蹤者的存在,繼續他們的歸程。

幾年前,一次,朋友問我有沒有什麼好題材給他們劇團排戲。

《等待戈多》那樣的行不行?我笑笑。

成。他是沒意見的。

第二天,我就把上面那個故事寫下來給了他,當然,篇幅比這長,加了角色進去,不過也僅包含故事的輪廓跟各角色設定而已。

朋友劇團的成員看了我的構想之後基本上認同了劇本的可行性,隨後的一段時間裏他們將之擴展爲一個完整的故事。當朋友把最終稿給我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極爲古怪的:一個脫胎於自己但是經由他人之手完成的故事。是相當好的,他們寫得。在文字的感覺上,我是斷然達不到他們那樣的水準。

再後來,卻聽說這齣戲被取消了,在他們已排練得漸入佳境的情況下被取消了——爲什麼?我記得朋友事後曾將緣由告訴過我。他是說過的。我怎會忘了。恁是記不起了。——失望之餘卻也有幾分的'慶幸,心裏一直有着恐懼感。怕他們的表演傳達不出我所希望的意境,更怕觀衆的不認可。

其實,整個故事都是我的夢。那時候似乎正在看歐美的一些後現代派作品,結果居然做了那麼個荒誕的夢。應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話。

是喜歡這個故事的。我認爲它多多少少表達出了工業時代中的人類所處的某種困境。

國慶的兩天裏看完了這本書。

可能每一個文學或藝術作品在不同人看來都會有有同的感受吧。這是由人的認知的選擇性決定的,以前的經歷與補充組成了一個現在的你。

另外一個思考是:如果他們在等的東西真的來了,他們一定會快樂嗎?即使到時候會快樂,那如果讓過程也快樂豈不更好~這是我要努力去實現的,讓過程變得更美好,如果你確信結果一定能到達。如果不確信能否到達,至少也是快樂的。

存在的意義到底是過程還是結果?如果結果都是被遺忘,同一代的人消逝,基本上很多東西都會被遺忘。也就是說結果是基本沒有意義的。那假設意義在於過程。在於過程中人的所有的內心的情感體驗與認知的提高。一般人會因爲平淡而無聊,希望輝煌纔好。但事實上巨大的力量正是在平淡的每日重複中產生,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再想到死亡詩社裏的一句“seizetheday",besides,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等待,是花兒的綻放;等待,是夢想的啓航。但很多時候,等待卻是一種迷茫。”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他曾寫過一部有趣且無厘頭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劇中描寫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來打發無聊時光,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劇的結尾,他們要等待的戈多也沒有來。那麼戈多是誰?爲什麼要等待他?這部荒誕離奇的戲劇起初並不被人所接受。但後來,人們慢慢領會到這部看似離奇、不知所云的戲劇主旨之一便是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無謂等待而進行的辛辣諷刺。

初讀此文時,我甚至懷疑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們是不是一個個腦袋發熱,不開竅所至的呢!漸漸地,發現好像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沒有明確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貝克特的高明之處!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尋着戈多究竟是誰…爲此,貝克特給了一個解釋:“我們如果知道戈多是誰,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爲耽於無聊的等待而錯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要知道,命運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幸運女神往往只眷顧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只是坐着靜靜等待而不去積極爭取的人能輕易成功嗎?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薦”的故事是老調重彈。它之所以能得以流傳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種程度的影響。衆所周知,毛遂不僅是一個有膽識、有才華的人,他還是一個善於抓住機遇、勇於進取的人。試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極地等待,而不去積極地推薦自己,縱然他滿腹才華,也不會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爲國家出力?哪還會有“毛遂自薦”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後稍做等待,必將以篡君謀權之罪而被誅殺;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前稍做等待,恐怕“貞觀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鏡花……做事並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無謂的盲目的等待卻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度,不免會讓人錯失良機,導致失敗。

說到這裏,如果你正爲自己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而懊惱,請不要等待,馬上拿起書本,奮發苦讀,因爲青春經不起等待;如果你爲自己即將畢業卻無從就業而茫然,請不要等待,馬上帶上簡歷,整裝出發,因爲年輕經得起失敗!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朋友們,你我如果是那靜臥馬廄的千里馬,與其等待伯樂的賞識,不如勇敢地馳騁賽馬場,讓人們驚歎你的英姿,讓自己勇敢地對伯樂說:“伯樂,我們無需等待!”

等待戈多讀書筆記900字3

《等待戈多》以文字和舞臺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實地存在於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

“沒什麼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①,整個劇情用劇中的這句臺詞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複和無聊至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大凡經典,必有其典經之處。也只有經典才能被人反覆剖析並不斷解讀卻始終不會過期。某種程度上看,經典之爲經典更在乎其中蘊含着某種普遍而恆久的價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貫穿於人類文明的整個進程。那麼,回到《等待戈多》,它的價值批判和人文反思體現在哪裏呢?換句話說,它憑藉什麼而立於經典之林呢?

時間無法減淡這部作品的價值,相反,時間增加了它的價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當人們說出這個詞並用它指代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好像並不能達到完全意義上的出離時間。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這一點上對傳統的“等待”給與了批判並提出了挑戰。在這裏,我想對“等待”做一個個人的理解和區分。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內,正是時間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等待;也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外,這種出離並非絕對超脫我們所在的時空之緯,它依然在我們所在的時空之內發生,卻早已抵達另一個終極意義。是的,我想說《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質的困惑,因而它也越發能凸顯出我們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虛單調,機械壓抑,仍然不願意也不能夠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滿了遙不可及的距離。有一些距離是本質上的距離,與時間與空間都無多大關聯。

當下,人們已不再追問“等待”誰,爲何而“等待”之類形而上的問題,但這一點都不影響“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個不會離開任何人的問題。因而,《等待戈多》在當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價值。我們需要重新解讀它,因爲解讀它的同時也是在解讀我們的生活狀態,這種解讀在我看來依然十分的必須,因爲它靠近一種本質。我甚至覺得,各家試圖找出“戈多”的真實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誕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贊同許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並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們的工作,因爲勞動本身是美的,是應當被尊重的。我這樣說並不能完全支撐我的觀點,如果說有一種“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是出離時間的,那麼我卻要在時間之內去解讀它,去靠近它。我並未出離時間,這又讓我覺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爲荒誕派戲劇經典之作的厲害之處,它讓我的解讀也變得荒誕。它已經可以做到不在一個時空之緯度裏討論“等待”,比如說,相對貝克特寫這部作品的時間和他當時所處的空間來說,我現在所在的時間和空間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個時間和另一個空間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貝克特不僅將他對“等待”的理解寫進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將它貫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個生命中去,這纔是他真正厲害的地方。

至於上帝是死是活,至於“戈多”是否隱喻上帝,在我看來都只會阻礙我們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終覺得貝克特在透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人們自己親身經歷着的生活狀態本身,只是他將它荒誕化了,只是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爲得就是讓人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麼樣子。若非如此,我們所能感覺到的“等待”永遠是疲軟無力的,我們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遠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更不可能引發我們去思考。善於思考的人就是這樣,他好像走在一條在旁人看來很遠的路上,可他自己卻樂此不疲。因爲在靠近本質的過程中是沒有捷徑可取的,也因爲只有他感覺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質的東西,這是旁人感覺不到的(旁人更重視的是道路的遠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質的東西)。

文將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讀過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話》,以及其中寫到的那個永不停歇地推着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不來的戈多”和“永遠推不到山頂的石頭”,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動的時間和瞬息萬變的空間,在人類文明的整個進程中,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這裏的“上帝”代表一種至高的存在)之間的關係永遠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是沒有開始與終結的,是無限的。大概人們在這條路上還要走很久,因爲這是一條極其古老的道路。

無望的是結果,希望的是過程,正如魯迅所說“絕望之爲虛妄,正與希望相同”。而我們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無望與希望之間——繼續等待,但我堅信這種等待可以不是消極的等待,這個等待的過程也可以無比豐富。在文章的結尾,我想說,我們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等待。我想這是《等待戈多》給我的最大啓發,我欣然接受。

等待戈多讀書筆記900字4

等待戈多是薩繆爾貝克特的一部戲劇。

薩繆爾貝克特是先用英語後用法語寫作的愛爾蘭作家,也是法國荒誕派劇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於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裏,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畢業。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擔任爲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是意識流小說大師的同鄉喬伊斯,並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後專事創作,同時先後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遊,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後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戰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爲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裏當僱工。和平剛剛恢復,他又志願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麼情節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着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後有一個男孩來說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複,只是當知道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於是只能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爲戈多是誰,誰也不知道,它表現的只是人類等待的希望只能化爲泡影的悲慘現實。這裏的等待,在法語裏是現在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意味着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麼,而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麼。正因爲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並且成爲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並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悲劇,表現了大戰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傷,以及他們在冷戰中對社會現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悲劇那樣起到了淨化心靈的作用。

等待戈多讀書筆記900字5

一片小荒山,一棵樹,一塊石頭……兩個流浪漢在等待着希望。他們也許信仰上帝,因爲他們還提到福音書,他們還很善良。四周鮮有人煙,一片蒼茫,但是,質樸歸真的哲理,往往就沉浸於這般的荒誕與淒涼。

相信每個人在第一次看《等待戈多》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這寫的是什麼玩意兒?!這是戲劇嗎?兩個流浪漢無休止無期限地等待一個莫名其妙的戈多。而在他們說了大量夢囈般的語言,做了無數次古怪的動作後,那個神祕的戈多還是沒有來。然後兩個人居然還在繼續等待,等待……難怪當年《等待戈多》公演結束後,一頭霧水的觀衆會把作者貝克特堵在了劇院門前,追問“戈多”到底是誰。但是作者的回答更耐人尋味:“我自己要是知道,早就說明了。”但是,如果大家在一段時間後,再嘗試着再把它讀幾遍,或許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塞繆爾·貝克特,確實是個怪才!

1889年,瘋狂的哲學家尼采在意大利悲觀地宣佈:“上帝死了!”自此,“自我救贖”成爲了西方民衆在困惑中最普遍的情感,而等待也成爲了一種最普遍的生活方式。《等待戈多》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被創作的,所以,“等待與救贖的循環”自然也就成爲了作品的思想主線。讓我們回顧劇中一段經典對話:“我們走吧。”“我們不能。”“爲什麼不能?”“我們在等待戈多。”“他什麼時候來?”“不知道。”“那我們還是走吧。”“我們不能。”……一副完美的多米諾骨牌產生了,重複且意味深長的語言,傳遞出一種夾雜着壓抑的恐慌。春去春又來,花謝了也還會再開,但在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基米爾面前,卻只有無盡的等待,而且中途還絕對不能結束,甚至上吊都不行!這是什麼?死循環。不由得想到了曹禹的《雷雨》,周樸園關切地讓繁漪無休止地喝一種苦藥,她越說自己沒病,就越被要求喝更多的藥,異曲同工之妙,一樣的毛骨悚然。殘酷的現實,沒有選擇的未來,這就是當時的社會。

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目前生活的縮影?從小到大,十多年來,等待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特殊而必要的生活狀態。在車站,等待着公交車緩緩地駛來;在課室,等待着一次次的上課與下課;在食堂,等待着位次一點點地靠近視窗;高中等待着大學,壓迫等待着解放,渺小等待着輝煌……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在“等待戈多”,同時,我們自己也扮演着那位被苦等的“戈多”。父母等待着我們回家的腳步,國家等待着我們的抱負,而某些勢力也在等待着我們倒地,然後大聲歡呼。於是,在等待和被等待中,我們漸漸長大。在社會的底層,我們等待,我們無奈,所以,我們也在加快腳步。

無論古今,人生其實就是“等待與救贖”。它實際上可以理解爲對理想的追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夢想,人們一生都在爲此而奮鬥,有的人成功了,但更多的人卻是“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就如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等待戈多一樣,戈多就是他們的理想或夢想,今天不來,或許明天;明天不來,還有後天……從原點直等到終點,雖然戈多最終沒有出現,但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的信念並沒有改變。一天天的失望就好比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的一次次失敗與挫折,但只要不放棄,就意味着不遠處的希望。現實社會亦然,我們常常放棄一個等待,開始另一個等待,不久之後又去展開第三個等待,但不管是三個也好,四個也好,或更多的也好,到頭來都只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今天,當我們擁有了古人夢寐以求的各種條件後,爲什麼還是在等待,還是沒能完成“救贖”?因爲我們忘記了一個詞——“堅持”。現今,“程門立雪”早成神話, “懸樑刺股”也屢被譏諷,早晚會成爲精神病的代名詞。我們缺了什麼精神?“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最近看了些熱播國產劇,對此更有感觸。《亮劍》中李雲龍的怒吼:“小日本,老子一定和你拼了!”《潛伏》裏餘則成爲了心中的信念而一直隱忍;《解放》中國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的遺言:“委座、黨國知遇之恩,當以死相報!我軍與陣地共存亡!孟良崮將成爲我軍的紀念碑!”都是極普通的語言,卻有着最高貴的精神。他們不僅會等待,而且肯堅持!所以,他們成爲了英雄!

細想一下,我們的生活確實也應如此。在經歷了高一學年的沉沉浮浮後,我也曾感到心灰意冷,缺乏希望。但到了現在,經過近幾周的順暢,對一切卻更能看開了,內心保持平靜。現在我能做的,只有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會懷着平和的心態,迎接前方的炮火,等待並堅持着,直到實現最終的理想,走完“變革”之路。

希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基米爾與愛斯特拉岡所等待的戈多始終沒有來。儘管如此,但當再一次看完《等待戈多》後,我忽然感到了一點興奮。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明天不就正像那個“戈多”,在被我無限期地等待嗎?無論它現在是否到來,我們都應該相信,自己所苦苦等待的“戈多”,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