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做人讀書筆記

做人讀書筆記1

“做人”永遠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小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誠實,小學、中學、高中乃至大學。這整個過程都在不斷學“做人”,它是一個無止盡的,學不盡的過程。最近去圖書館借了本《做人》的書,讀完後並不是說自已懂得了如何地去做人,但受到了很多啓發。

做人讀書筆記

被毛主稱爲樸素唯物主義者的王夫之老先生,他講的這麼句話非常好,他認爲做人要做到“六然”、“四看”。所謂“六然”,一是“自處超然”。自已獨處的時候要非常超脫,什麼名和利都要不去計較,特別是搞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今天更是如此。二是“處人藹然”。與人相處的時候對人要很和藹。三是“無事澄然”。意思就是寧靜致遠,沒有事的時候就非常清靜,跟“自處超然”是相聯繫的。四是“處事斷然”。不像我們有的時候左右爲難,拖拖拉拉,猶豫不決,決而不斷,斷而不行,這就不對了。。。 。。。

做人讀書筆記2

  《論語》是儒學說中論述道德的一本書,不只在中國,甚至世界在上《論語》都是一部給人以深刻思考的書籍。孔子對做人的總結更是涉及方方面面。我覺得,如今《論語》對中國人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已經涉及了人生的各個方面。東籬子對《論語》的評價是:它以修身治國爲訴求,以仁爲根本,以善爲指向,以學爲方法,爲人們構建了一座完美的道德之都。《論語》中許多章都談到了做人的道理,讀《論語》,而這裏的讀不是簡單的瀏覽,而是讀懂。宋代大儒程頤說過“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名喜者;有讀了後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者。”可見只有讀懂《論語》才能從其中獲得我們想要的。讀懂《論語》,走進這座道德之都,看孔子教我們如何做“人”,我們又如何會做“人”。

第一:求知好學

《論語》中有很多關於求知的警句。求知是做人很基礎的階段,但也是很重要的階段。求知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升的過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人生在世,如果能夠透過學習,每天都能對世界有新的認識、新的發現,並且有所體悟,有所感動,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種高層次的人生。當然,這裏的學習,不只是學問,還有其他的很多東西,也就是孔子要求的全面發展。孔子本人就是多才多藝的,包括禮樂射御書在內的“六藝”都能拿手得起。因此孔子也要求他的學生全面發展。我們又怎麼能落後?光學會了還不行,“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透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另外,還要不斷進取,不斷積累,才能達到求知的高境界。所以說,這個求知裏有着很大的道理,我們只有不斷求知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因此,不斷的求知是做人的基礎。

第二:知己知人

知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人要做到就要不斷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要探討的不是曾子自省的內容,而是一種能夠做到知己的精神。知己能夠使人自我省察和約束,也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改進自己的劣勢,這纔是最主要的。做到知己不易,而知道了自己優劣勢之後我們應該怎麼做就更不易了,這就要聯繫上一條求知好學了。而知人則是“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知人也就是能看得透別人。知人不是要自己在看透了他人的同時想方設法的陷害或者與他人作對爲自己牟利。瞭解其他人,也就必須從他人身上學到些什麼。對於他人的優點要學習,他人的缺點自己要避免,人不可能沒有缺點,但是要將自己的缺點一點點改掉,將優點繼續發揚,不斷完善自己纔是知人最根本的目的。

第三:寬宏容衆

“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寬宏的最最基礎就是“包容”。實際上每一個生命體,都是一個依賴“包容”創建起來的和諧的、有機的組織。包容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爲人處世我們最需要的不就是包容麼?現在的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別人不小心踩了他一下,他不依不饒;別人說了一句他不喜歡聽的話,他便記在心裏,時刻找時機說回去;別人有地方比他好,他便嫉妒不已,看到人家有什麼困難了,便幸災樂禍;還有很多事情,錙銖必較,看起來他好像什麼都不吃虧,什麼都佔上風。可是轉念想想,他這樣活着不累麼?化干戈爲玉帛需要包容,互相理解需要包容,合作需要包容,生活無處不需要包容啊,包容不只是爲了更好的對待他人,也可以讓自己的心情更加舒暢,讓自己生活的更舒心,使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得到意想不到的更多東西。因此,學會包容吧,包容的人包納萬物,因而也擁有萬物。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比賽時,先互相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互相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像是比賽的爭鬥是很正常的,但是比賽第二,友誼第一。比賽時用盡全力,但下了比賽場地,就不再爭鬥。但是人是不知足的,不知足便會有欲,有欲就有爭。有些人爲了謀得一官半職或是爲了利益,爭得不亦樂乎,甚至爲了爭得一點薄利喪盡天良,害人不淺。可是利慾薰心又給爭鬥的人們帶來了多少快樂呢?物質上得到了,但精神上卻失去了。同時也就是因爲有爭鬥,禮義被棄之不見。不管什麼時候,有禮的人是始終被人所喜愛的。但是這裏的禮不是外表的虛僞樣式,而是人們內心的美好德行。對別人有禮,別人也自然而然的會尊敬你,愛戴你。保持淡泊人生、樂趣知足的心態,心中始終有美好的禮義,才能體會出人生無盡的快樂。

第五:懷仁知仁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中關於“仁”的言論不計其數,孔子對於仁也是最看重的。仁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做人的根本。仁是什麼呢?用一個字概括就是愛。愛親人、朋友、同學、老師、同事、小動物、大自然等等,我們不只能得到快樂,也能得到他人對我們的愛。沒有付出過愛心的人是可悲的,滿懷愛心的人是幸福的。但是“仁”字說的容易,做起來卻是很難的。孔子是如何做到仁的呢?“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也就是說,只有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另外孔子還提出里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出了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的使喚民衆。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以算仁了。

第六:樂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話是《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也覺得是做人最重要的一點。對於一件事,懂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爲樂的人。如今有些人做事,只是當做任務來做,縱然做得再好也是沒有樂趣的。快樂是人與世界合二爲一,做事情只有以它爲樂纔會成功。結合我們的實際想一想:一件事,我們如果真的他當成愛好,真正留心、細心的做,還能有做不好的事麼?如今有許多人說自己學習難,可是究竟難在哪裏?還不是因爲自己的興趣沒有在學習上麼。今天想着上網,明天想着去KTV,學習怎麼能不難呢?如是真正把心思放在了上面,那麼難也是暫時的。由此我認爲這裏的“樂之”不只是對事也是對人。如果一個人樂於做一個好人,那麼他就會不斷地完善自己,以仁待人;相反,如一個人不樂於做好人,那麼他就會自暴自棄,危害社會。因此我們必須樂於做一個完善的人,做一個有仁德的人,只有樂於做了,才能真正做好。所以樂之纔是做人最不易的境界,正因爲這樣“樂之”者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只有樂於做人的人才會成功。

做人無非就是這樣的過程:學習——知己——知人——寬容——知禮——淡薄——仁愛——樂之,一步步的變得更加困難,但也一步步變得更加完善。其實做人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在《論語》中,孔子的每一處言論,都蘊含了他個人對於人生、社會的認知和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孔子也有,但是孔子能不斷地完善自己,能做到做“人”的最高境界纔是《論語》留給我們現代人的最寶貴財富。從學習開始,讓我們不斷地努力並樂於去完善自己的人生吧,我相信我們也可以成爲一個大寫的“人”,我們也能爲自己,爲他人,爲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學會做人,學會讓自己更好,讓自己更加完善,對他人對社會更加有價值,《論語》便沒有白讀。

做人讀書筆記3

連續看了兩遍《感恩做人、敬業做事》這本書,掩卷沉思的時候,我想到了原來看過的一則小故事:說是一家外資企業的高管第一次來中國,中午當他看到員工的伙食標準時,他說:如果吃這樣的東西,就不應該做事;但是,當他下午去車間檢查工作的時候,他更氣憤的說:這樣做事的人就不配吃飯。也許這個故事是對中國當前職場最好的詮釋:中國許多企業對員工缺少尊重,而更多的員工也缺少敬業,並且雙方在此博弈中似乎永不退縮!

可是我反過來再想,如果改善員工的伙食,員工就敬業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想一想國家許多壟斷性企業,有着超越他人的薪資,享受着他人無法比擬的福利,但他們中能有幾人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工作呢!再者我們也經常聽到公司高管因爲損害公司的利益而被辭退甚至被公安機關調查,難道是因爲他們的工資不高嗎?福利不好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爲什麼國人缺乏敬業呢?原因只有一個,是因爲國人缺乏感恩。因爲缺少了感恩之情,才把工作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因爲缺少感恩,才把自己遊離於公司之外;因爲缺少感恩,所以纔不懂得珍惜。

國人常講: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所以中國人對別人的回報常常建立在恩情之上的。而在歐美國家,講究的是契約精神,一旦你進入我們的公司,就承諾與公司簽訂一份契約,而這份契約的核心就是保護公司的利益。可是歐美也提倡感恩,因爲有了契約,只能保證你不會做壞,但不能保證你做得最好,而只有感恩,你纔會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公司一樣,盡心盡力去做好每一個環節。所以感恩不僅僅是對中國職場的要求,而是對全球職場的要求。

一個缺乏感恩之人,是沒辦法得到社會認可的。缺少對父母的恩情,你會變得不孝;缺少對朋友的恩情,你會失去朋友;缺少上司對你的知遇之恩,你可能失去你的同事;而缺乏對企業的感恩,你將會失去工作的激情,工作中缺乏自律,敷衍了事。

其實感恩並不是要求我們每天掛在嘴上,而是隻有我們心存感恩之心,纔會想着去回報,而這種回報,纔是我們工作的精神動力之源。爲了生存,你也可能工作,但你可能只追求那一份工資,工作的快樂永遠被那份工資的壓力所影響。爲了契約,你也會去工作,但你不得不時時刻刻的算計着你與公司之間的平衡。而只有心存感恩之心,你纔會有一種輕鬆感,你會把你的每一份努力都當做是對恩人的回饋,你做得越多,做得越好,你心裏的壓力和成就感就越強,而且有了這種動力,你纔可以實現個人和企業的雙贏!

有的人會想,就算我感恩企業,可是企業有沒有感恩我呢,難道我總是無償的努力而得不到回報嗎?事實並非如此,只有你心存感恩,然後透過你的努力傳遞到公司,公司也會感恩的做出回報,如對你升遷、加薪、增加你的.福利。只有這樣,纔可能形成雙方的互動,如果你總是等你企業先回報你,然後你才被動的付出,那顯然是不可能的,大河沒水小河干,如果企業沒有贏利,那如何回報我們呢?

當然,有了感恩,只能說你有了精神上的動力,但是僅有感恩你還是遠遠不夠的,你還得敬業。

可能一提到敬業,許多人會說;敬業有什麼,只要上班的時間好好做事行了;如果對自己要求再高一點會說,只要自己做的工作不出錯就行了,這應該算是敬業了。實際上,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敬業不但要求你做“完”份內的事情,也要求你百分之百的做“好”份內事情,而且對於份內的事情,你還要有能力去提高或改進。同時爲了集體的利益,你也有義務去幫助同事提高他的業務水平,爭取讓你團隊的工作達到最優,這纔算是敬業。

一個人做到敬業是要經過艱苦付出的,首先,職業道德是第一位的,如果缺乏職業道德,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一但把持不住,你就可能身受其害。其次,業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沒有好的業務能力,敬業只能是一句空談,這就要求你要時時刻刻的加強自己的業務學習。第三,敬業要求你要有一顆寬大的胸懷,工作中出現的磕磕碰碰是難免的,如果因爲個人恩怨而影響工作,那也算不上敬業。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你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只有你心存感恩,你纔會敬業;而不是相反,你有了敬業的心,你就會去感恩。

現代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而做爲企業的所有者,爲了使企業增值,在挑選經營者的時候,首先看重得是經營者個人的品質和工作態度。我們想一想,如果一個人缺乏感恩之心的人敬業精神,他會得到企業所有者的青睞?近期發生的國美權利之爭,爲什麼網絡一致的抨擊現任董事會主席陳曉,其中深層的原因我們可能不得而知,但是陳曉辜負黃光裕的知遇之恩恐怕首當其中,也被網上解讀爲現代版的農夫和蛇。想一想,一個缺少感恩和敬業的人能被中國人所包容嗎?很難,因爲他違背職業精神中最核心的問題:即感恩和敬業。

當然做爲我自己,透過認真仔細的學習《感恩做人,敬業做事》,同時也回顧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感覺在許多地方也需要加強。如儘管也加強自己的道德學習,但對於涉及自身利益的,更多的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很少去換位思考;在敬業方面,也有許多地方做得不到位的,有時候會對自己的工作挑挑揀揀,工作中偶爾也會出錯,雖然不是大的錯誤,但如果不吸取教訓,總有一天會因爲這樣的蟻穴,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

這本書給了我許多新的啓示,我想這些啓示以後一定會讓我的工作做得更好。

標籤:讀書筆記 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