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千年一嘆》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1

幸好是看了《全球通史》上冊再看的《千年一嘆》,不然其中的很多人物、帝國、文明就都只是一個名詞被跳過了,會很可惜。今天中午聽高曉鬆講的也是希臘的相關歷史,最近真是被歷史包圍的理科生。不過關於中東那塊的歷史糾葛至今還是沒釐清····

初中的時候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開頭寫莫高窟那篇是反反覆覆看的,雖然現在也記不清了。但是這本《千年一嘆》開頭差點沒看下去。可能相比於初中寫作文長句摞起,排比比喻成語砌着的我,現在更喜歡平凡敘述或者理性分析。每每看到“我和妻子通曉····”,“別的文人給我潑髒水···”,“寂寞····千年···蒼涼····”這類的詞句頻頻出現的時候,我都會感到無趣和厭煩。抒情當然可以,途經的文明歷史與現況也的確會引人感慨,但是處處抒發痛心或崇拜,就只是把感情從0的水平線硬生生拔高到100開始哭喊,其實並沒有波瀾變化。

但是,也很慶幸自己看完了全書。

餘秋雨先生的文字功底,寫“爐火和燭光一抖一抖”;寫伊拉克河畔邊大鬍子工人吃烤魚,粗大的手把碎糊糊的魚肥肉撈一兜就着麪餅和洋蔥吃;寫巴基斯坦和印度邊界,兩方軍人如何用誇張的動作和呼喊一邊對抗一邊趨同;寫“恆河晨浴”擁擠的乞丐和燒屍坑的惡臭····還有他對古代文明的熟悉,那種信手拈來和整體縱觀所要求的知識量,讓人敬佩。很多勾下來的書摘,都突破了我對歷史浮於時間地點事件的理解,同時也溫故了《全球通史》裏很多類似的觀點和史實。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2

讀着,讀着,感覺着恐怖滿眼;讀着,讀着,感覺着危險又危險;這是在探險,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僅限於苦了,達到了玩命的地步;時刻都潛在着危機,時刻都經受着考驗;在經過了這漫長的苦旅歲月之後,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項文明成果的發佈,都是在經過了幾番寒徹苦之後纔會得來,知道這些我們纔會去珍惜的。知道後才曉得天上不會掉餡餅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一嘆,是對新世紀的獻禮,也是對逝去的舊世紀的挑戰。是對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也是對世界文明史的發展。餘老師從1999年9月27日開始行程,第一站就是哀希臘,最後一站是山西平遙古城,時間是20xx年2月2日,歷時5個月的行程,完成了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盤的鳳凰再飛翔。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盤的鳳凰再飛翔!

極度的貧窮與落後,

極度的愚昧與無知,

文明與野蠻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發源地,是最早開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現在卻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絕妙的諷刺。。。。。。

波斯文明;希伯來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巴比倫文明。。。。。。現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廢墟,廢墟伴隨着他們的文明一起埋葬。

餘秋雨先生是一個具有文學理論家、文化史學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嘆》以他深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洋洋灑灑的揭示着人類文化的內涵。讀着這本書,我的思緒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祕的文明古國中穿行。最令我着迷的是餘先生在書裏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個作家文學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個另類。這本《千年一嘆》每一篇文章都在閃耀着耀眼的光,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文化的符號,向我們詮釋了歷史的意義。

歷史是複雜的,歷史是多元的,歷史是無窮盡的。歷史是文化的締造者,但文化也可能在歷史中泯滅。餘秋雨先生以他敏銳的思維,強烈的憂患意識,給了我們一本《千年一嘆》。餘先生其實間接的告訴我們要保護炎黃文化,就象保護我們的母親。不要讓文化隕落的悲劇在我們這裏重演。一本沉甸甸的《千年一嘆》在帶我們遊離文化古國的同時,也給敲我們敲了警鐘:悠久文化其實很脆弱。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3

在嘆息之後的慶幸

——讀《千年一嘆》

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看得我是口齒噙香,不忍輟卷。常常是隨着餘先生的妙筆神馳思往,精神徜徉。

跟着先生的腳步從雅典、埃及、走到了耶路撒冷、伊拉克、伊朗、約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文明的摧毀與陷落的確讓我越讀越理解了爲何千年過後依然長嘆,但是跟隨着先生的嘆息之後居然又有幾多慶幸。

一幸我們生長在未中斷的文明、和平的國度。先生此行的主旨就是在對比中思考探求中華文明的奧祕,在作者的行走途中,無論是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希伯來文明、印度文明,都曾經那麼恢弘浩瀚,唯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而始終綿延,依照先生的分析,我們有五大獨特的條件,我們何其幸運,生長在中華文明的懷抱下,而且是和平發展而日負影響力的國度。沒有戰火中的焦灼,沒有看不懂古老文明的木然,沒有文明一次次更迭踐踏後流離失所,更沒有躺在文明柱上的不思進取。正基於此,我們可以有閒有情的感慨下別的文明的生髮史,感念一下自己的幸運,何其美好。

二幸越來越多的靈魂被中華文明浸染,同路客甚多。除了比較細緻的讀了本書,每個書友的留言筆記也都認真的思考,發現很多時候大家是靈魂相通,思想共感的,弘揚我們的文明,讚賞我們的文化,並深入的感知,正確的理解,同時最深沉的熱愛我們國家。我們的文明雖沒有被中斷,但也飽受創傷,內亂不斷,且遭受了嚴重的外來入侵,但中華文化的包容、博大,消逝了這一切傷疤,繼續前行,趕路,並且在新的生機走過了十幾個春秋。

三幸我能夠讀得此等好書,沒有失之交臂。這本寫於上個世紀末的書,很遺憾鄙陋如我,十幾年之後纔讀到,但是一直執拗的認爲,讀書與交友一樣,都是在剛剛好的時候遇見,中年如我,情感更加深沉,這幾年的積累如我,對文化類的題材更加敏銳的感知,所以,於我恰恰是最好的遇見,何其幸也!

讚歎中華文明,熱愛中華文明,就更應該身體力行的弘揚中華文明,我不可能擁有餘老師那樣的博學厚重,也沒有那麼引人入勝的文字功力,唯有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身體力行,做一名學習者何傳承者。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4

是否文人都懷有比較嚴重的憂患意識?根深蒂固地生長在內心?無時不刻地左右着他們的眼睛與思想?

餘秋雨的《千年一嘆》就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嘆息。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隨香港鳳凰衛視親身越野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蹟的經歷。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他的震驚傷感表露無遺:“人類文明的巨構崩坍得如此淒涼!”“衰草瓦礫,承載着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在撫摸文明遺蹟累累的傷痕後,作者回頭苦思:作爲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面的,哪些代價是負面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後?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作者憂心叩問,是啊,“思亙古如斯又倏忽閃現,誰的驚愕能深究它?”。

由希臘而入,憂傷的情懷已起幕。遠古的愛琴海依舊在,公園前5世紀的遺蹟——石柱只剩下後來者的銘刻,邁錫尼的海倫早已隨戰爭而消逝,空留一個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遺址,可惜曾經的千古氣勢已成追憶,幸而,還有一個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聖火的氣息……

埃及,尼羅河、法老、金字塔、太陽神廟……埃及文明是疑問最多的文明,是最難以解讀的文明,因爲難以解讀,所以便難以傳承。埃及人對能追溯他們歷史的許多古碑、古籍依然沒有其文字的解讀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祕便無處不在了。所以,作者說“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慶幸,中國有個秦始皇,他讓中國的歷史活了下來。

以色列——怨氣聚集的國家。曾經輝煌的所羅門王朝絲毫沒能讓堅強的猶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運對其尤爲不公,那麼多的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落在他們頭上,驅逐、殺戮、奴役,怎麼也擺脫不了,但這個民族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爲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遷移。而只要落腳,就能迅速創造出一個優於別人的生態。如果這種生態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麼他們寧肯放棄,選擇流浪”。是啊,多舛的命運已造就了他們堅強的的生存文化,但無論多麼堅強,集合了三大宗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遠都是他們內心的痛,一面哭牆見證了他們多難的歷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傑里科古城遺址,一萬年前的驕傲現在只剩下破敗和不安全,唯有幾叢遺落的花,悄悄鮮豔了一萬年。

約旦,美麗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紅宮殿和羅馬競技場還完好無損地存在着,卻只能與清風明月爲伴,因爲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輝煌顯現的是隱性的文明形態,對它的瞭解只能靠猜測與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國家,因爲有了全人類文明的母親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嚮往,雖然鐵絲網重重。原想由此探尋巴比倫文明的痕跡,比如早熟的《漢謨拉比》法典,比如殘暴的統治,比如奇異的建築,比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然而,在巴格達博物館裏,作者只看見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愴,一屋的遺忘,連巴比倫遺蹟也被糟踐成一個低劣的現代模型。

伊朗,歷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數很多,所以歷史的遺蹟在征服的過程中被破壞得很徹底,米底王國(伊朗人建立的第一個王國)的首都和居魯士成爲作者瞭解伊朗史的開端。伊朗因薩珊王朝而奠定了現代伊朗文化的基礎,此後,伊朗不斷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後居然在重重的災難中成了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重鎮,以獨特而緩慢的步伐,走進了現代。現在的伊朗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種淡然漠然,有點蒼涼,有點神祕,有點世俗。

巴基斯坦,沒有石柱的斷殘、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滅,但是“赤腳密如森林”,這個國家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飾的驚人的整體性貧困。這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文明淪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蘭堡的塔克西拉尋找到了犍陀羅藝術,在那兒,法顯和玄奘曾經的足跡讓他激動萬分,他思考了僧人遠行進行文明之間深層溝通的意義。

印度,嚮往以久的“恆河晨浴”讓作者徹底知道了那與美麗無關,卻是一場人類的悲劇。極端的貧困、極端的混亂、極端的骯髒讓作者早早告別阿育王與菩提樹,逃離了。

尼泊爾,綠色的尼泊爾讓作者的感覺瞬時甦醒。在這兒,作者得以靜靜地反思萬里歷程,爲此番的文化考察畫下一個大大的感嘆號。

遠征和失序,迷昧與保守是作者思考得來得文明衰落原因。(附:作者爲“千禧之旅”所寫歌詞)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千年一嘆》——我爲它的沉重而莫名地嘆息。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5

執筆於最恐怖地區,問道於數萬裏荒原,反思於尼泊爾山麓,驚悚於古文明遺言。

這幾天熱極了,大家都說是在過桑拿日子,我也不例外,我也是怕熱,不敢出門。在家裏蝸居,看書、回帖子、寫點筆記。回頭看看,還真是收穫不小。這幾天又拜讀了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此書新版於20xx年,雖然差不多十年,但書中所描寫的古代文明遺蹟是不過時的。先前,我讀過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特別是《文化苦旅》給我啓發很大,也受益很大。總感覺大師級的水平就是高。

今天讀來千年一嘆,更是耳目一新,本書使我從國內走到了國外,對於國外部分古文明史蹟有了新的瞭解,作者行程數萬公里考察世界各大文明古蹟,這應該說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時,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佈、盜匪出沒。吉普車的車車輪緊貼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過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這裏,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在幾分鐘殺了數十名外國旅行者;那裏,近兩個月就有三批外國人質被反政府武裝綁架;再往前,三十幾名警察剛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6

餘秋雨先生透過對世界文明的現代形態的實地考察,以日記的形式寫就《千年一嘆》一書。這本書完全記錄了從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的考察歷程,幾乎囊括了人類早期的文明古國。

他多是避開繁鬧之地,尋訪古堡,神殿,陋巷,陵墓這些處於隱祕狀態下的文化廢墟。我認爲其中的景色描寫部分固然精彩,但應位居其次,而餘先生一次次探究文明興衰的緣由,纔是他真正要與讀者分享的。這一次考察意義的所在,餘秋雨先生在第一章已說得明白,“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有沒有必要走到底,硬把腳印延續到今是禍是福,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辨別一下別人的腳印,研究一下它們離去的原因。”這無疑會引發讀者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文明,一個亙古悠遠的字眼,在漫長的歷史宏流中,享受着幾千年的孕育成長,卻又經歷了一場又一場剎那間的摧殘與淹沒。餘秋雨先生實地勘察了幾大文明發祥地的古蹟及今天的現實圖景,經過一番梳理後的結論是:“人類幾大發祥地,都已衰落,無一例外。”不過“相比之下,希臘的情況較好,希臘當初衰敗的直接原因我看有兩個,一是雅典人和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政治內耗,二是既要迎接外敵又要不斷遠征,造成致命勞損。”至於埃及文明、兩河文明、恆河印度文明則等而下之了,前者“一開始就缺少明澈的理性,沉醉於自身的神祕。”中者,“整體傾向實用,缺少深厚的人文基座,”因此直接誘發大量的戰爭,而後者,其內部原因,“至少有一半與宗教迷誤有關”。他們的文明曾與中華文明一起輝煌過,輝煌的程度一點不比中華文明差,但今天都已衰落,無一例外。昔日的輝煌已被風雨侵蝕的黯然失色,面目全非,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供後人憑弔。

餘秋雨先生透過對這幾大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的探討,在對比中又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他認爲戰爭、社會失序、愚昧和保守是文明衰落的最主要原因,而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恰恰避免了這些。雖說也有戰爭,卻是世界上唯一沒被長期役使的民族。而一種文明能否儲存下來應該在於它是否能在文明的初期將文明大衆化、多元化。任何一種文明的產生之初,都是個人的、單一的,當這種文明被一類羣體接收後,就從個體崇拜階段進入全體認可階段,這種認可就是多元化的基礎。當認可經過一段思考,到適當時期,尤其是思想政治放鬆的階段,多元化就會萌發、發展,迅速到達高潮,經過一個時期的沉澱,再多樣化。如此下去,循環反覆,生生不息。只有大衆化,文明纔不會隨一個或幾個個體的消亡而滅亡,只有多元化,才能彼此平衡協調,併爲每個不同的時代提供最優的選擇。才能使人們解放思想,思考更新的思想。

中國的文明剛開始時也不過是一種原始的造物文明,之後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至今各種思想層出不窮,不勝枚舉。沒有大衆化、多元化的文明,一兩個人的死或一兩次戰亂就足以至其於死地。而大衆化、多元化的文明,一個統治者的死或幾次戰亂反而爲文明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較大的自由度,從而使文明得以蓬勃發展。說到這兒,我倍感欣慰。中華文明是幸運的,創造了文明,守護着文明,傳承着文明,自成體系的多元發展又不忘引進優秀的思想,讓外域文明在中華土地上煥發新奇色彩。看着那些古文明的殘照,我暗自慶幸中華文明的輝煌,但他的付出有誰能看到。

作爲大學生的我們,有必要看看《千年一嘆》,它讓我們更瞭解世界,更理解中國。文明,走過了幾千年,仍會繼續走下去。我們用流傳了幾千年的語言交談,每一步都是祖先的腳印。請允許我,向天祈禱:中華文明,有天地同在。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7

最近讀了一本餘秋雨的書《千年一嘆》,感觸頗深,由此寫下了一些感想,以抒發我的感受。

餘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較喜歡,餘秋雨文風簡樸,文底深厚,看他的書,往往能在不經意中給人以某種心靈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山居筆記》等,這些書講述的內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內容,有血有肉,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作者的經歷,生活態度,以及對一些問題的獨特的觀點,總能讓人學到不少有益的東西。我認爲在我讀過的這些書中,《千年一嘆》是比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嘆》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公里,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經歷,給我的感覺是苦中帶甜。本書採用遊記的形式,但給人的感覺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日記,在讀書的同時,本書時時給讀者傳遞這樣一些問題,希臘、埃及、約旦、印度等古國都曾經有過輝煌的古文明,從輝煌到勢微,從勢微到衰敗,到沒落,而我們中華文明卻避免了整體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我們讀者對此應持有何種觀點,我們讀者應該如何去面對等等。

從作者的這些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創造文明的是人類,毀滅文明的也是人類。其實,甚至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們正在毀滅自己創造的文明,例如,在中東,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們還在互相廝殺。我們在作者遊歷文明古國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毀滅往往伴隨着血腥的戰爭。爲了保證人類文明的健康發展,和平是我們需要的,戰爭是我們應該唾棄的。所以我們應該爭取和平反對戰爭,這是我們應該持有的觀點。

作者在遊歷各國,回到祖國後真真切切表現出的愛國的感覺同樣令我感動,這是作者發自內心的愛國精神的體現,同時也震動了讀者內心愛國的琴絃。我深深爲自己作爲一箇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爲中華文明感到驕傲。作者也提醒了我們這樣一個責任:爲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而努力奮鬥。

針對於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的有關於人類文明的問題,看起來與我們個人沒有太大的關係,其實不然,作爲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員,我們有義務去儘自己的力量去爲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而努力。而真正把這些義務落到實處,就需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工作,去爲這些“大”問題盡力貢獻自己的“小”努力。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作者給讀者展示了一個廣闊的天地,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在生活和遊歷的細節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從而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我們需要開拓自己的視野,因爲世界是精彩的,同時也要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因爲我們擁有的是寶貴的。我們的人生相對於人類的發展是短暫的,有些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消失,而有些人卻留下了痕跡,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以後,我們現在的經歷可能會很快被淹沒,後人可能不在會記起我們,但我們的確應該爲後人留下些什麼,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應該珍惜,應該努力,無論後人是否能記得我們,我們都將爲自己驕傲。也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代永遠爲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

《千年一嘆》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粗看它是作者遊歷多國的日記,但在深層次它不僅能夠帶給我們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時也帶給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促使我們對自己進行反思。讀完本書後,我感到受益菲淺,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短文。

歷史,每每想起,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迴,反反覆覆,滾滾而來。面對歷史的潮流,我一時間竟手足無措。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嘆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那兩河流域茂密的蘆葦叢中傳來,也從那恆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嘆?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已經開始了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8

拜讀餘秋雨先生的這本書,起初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書店偶爾看到,便堅持要買回家了。這一本日記,伴隨着些許泛黃照片,採用遊記的形式,記錄了餘秋雨先生親身越野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蹟的經歷。從希臘到埃及,從伊拉克到尼泊爾,等等等等。這幾個月的歷程給了我前所未有的感觸。

說真的,閱讀的時候好幾次都溼了眼眶,總感覺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一塊歷史文明創造的土地,我就好像和作者一樣站在地面上,吸取着精華。我知道了文化的起源,知道了奧林匹克的誕生,知道了部分國家的貧瘠,知道了那一片的混亂,我總是不想把這本書講得那麼理性。籠統的告訴大家這本書講的是作者遊歷各國的感受云云。我願意感性地去閱讀它,去理解它,去感受它,我也只能說千年一嘆真的讓我嘆了一嘆。

當餘秋雨先生去愛情海的石柱上不顧警衛的虎視眈眈而去找拜倫的名字時,他卻在石柱的稍低處發現了,突然覺得這個位置的簽名完全可以代表拜倫當時的心情,低頭以對神明,這是希臘的第一天,我覺得我像個鑽頭一樣的,慢慢地慢慢地進文化的中心。“我希望巴特農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臘,如果在我死後回來,我一定復活。”一位叫曼考麗的文化部長用充滿辛酸的聲音去努力保住一個文明古國最後的尊嚴。這時候我就想到了那所謂的韓國,強行奪走了屬於我們的文化,強詞奪理的爲自己解釋,我想這真的會讓一些學家復活吧,我們是絕不會妥協的。最終在餘秋雨先生從尼泊爾通向中國,對面橋頭有一個白石築成的橋頭,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體金字,篆刻着一個國家的名字,然後他在心底默唸:祖國,今天我終於及時趕到。這回國的心情,想必很多留學在外的朋友們也會感受的到,我們的祖國建國六十週年以來,有大大小小的成功,也或許有不多不少的錯誤。但是我們每個人似乎等待的,就是回來的那一刻!

歷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響多少?我一時間理不清頭緒,也無法理清。的確,歷史已經成了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已經過去了,而且永不回頭。但是人之所以爲人,是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啞巴,無從訴說;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一陣風,沒有始沒有末,沒有了目的沒有了方向。歷史是家,是廣闊天地裏的一座樸素堅硬的石頭房。沒有修飾,沒有點綴,是我們遠航時掛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9

這個假期,我在百無聊賴之際拜讀了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跟隨作者來了一場全身心的“千禧之旅”。它的目的實際上是環遊世界的禮貌古國,領略人類禮貌的精華和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他們選取了希臘爲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經除中國外的三大禮貌古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作者行程數萬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禮貌古蹟,在尋找人類古代禮貌的路基時,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佈、盜匪出沒。

翻開餘秋雨的《千年一嘆》,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蒼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時如今卻衰落得如此徹底的古禮貌。人類正在慢慢親手毀掉自己的禮貌。禮貌在鐵戟長刀下衰落了,戰爭、殺戮把這千年的禮貌消磨了。只剩下極度的貧窮與落後,極度的愚昧與無知,禮貌與野蠻只有一步之差。禮貌的發源地,是最早開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卻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絕妙的諷刺。

其中,波斯禮貌、希伯來禮貌、埃及禮貌、希臘禮貌和巴比倫禮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廢墟,廢墟伴隨着他們的禮貌一齊埋葬,一併銷聲匿跡。

世界本是一個大村莊,人們原本過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後有一天,一戶人家的人搶了另一戶的一點財物,得手了,於是又有一些村民紛紛效仿,這使得每戶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練武,使得整個村子不得安寧。我們現在的這個世界正是如此,戰爭會使戰勝方與戰敗方兩敗俱傷,會破壞兩方民族的禮貌,會使人民流離失所,貧困、天災……接踵而至,留給人們的將是無比的傷痛。

途經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作者在震驚傷感中表露無遺:“人類禮貌的巨構崩坍得如此淒涼!”“衰草瓦礫,承載着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

正如歌詞中唱到,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的鳳凰再飛翔。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鳳凰再飛翔!所以我慶幸自己是一箇中國人,慶幸在自己身後有一個強大而又偉大的祖國在支撐。因此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禮貌,去教給我的後輩,去告訴他們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纔會有我們光輝的此刻。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10

一直對餘秋雨這位作家,有很強的崇敬之情,此感覺源於以前學過他的一篇文章 《道士塔》,文風樸實,文底深厚。看他的書,往往能在不經意中給人以某種心靈的震撼,《千年一嘆》亦如此。

《千年一嘆》是本日記,記錄餘秋雨先生親身越野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經歷,爲了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如他所說:執筆於最恐怖地區,問道於數萬裏荒原,反思於尼泊爾山麓,驚悚於古文明遺言。

千年一嘆,一嘆千年,重拾歷史,總有一份揮之不去的蒼涼感,獨語蒼涼,在蒼涼中獨語,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迴,反反覆覆,一千年走一回,卻又陣陣嘆息聲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傳來,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傳來,也從恆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嘆?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爲寂寞,當神廟已經破碎,當人們已經開始了遺忘,那嘆息聲也只成爲無奈。

當翻開《千年一嘆》,彷彿開啓了我的旅程的大門,跟着餘秋雨先生,探索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爾,歷史的翅膀最終沒有穿越歲月的阻擋,在經歷夜色的濃重之後,變得支離破碎,支撐着記憶中千年神話的情節和意境,艱難而執着,如蝸牛爬過的痕跡。

希臘是旅程的首站。抵達希臘時,看到輝煌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它,早已退出爭奪輝煌的競賽,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閒散佔據了整個瞳孔,希臘文明的中心是雅典,則它的背景性土壤理所當然是伯羅奔尼撒半島,它地域廣闊,生態落後。其中斯巴達人更是好戰尚武,政治保守,把1個發達、進步、繁榮的雅典給活活拖垮了,這便是一切文明難以擺脫的悲劇,雖然太多的征戰和殺戮讓王城也淪落爲1個堡壘,但是它們留下那個永恆的座標———奧林匹亞,它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發揮到極致,然後再集合在一起,並且延續着歷史血緣,傳承着文化倫理。

從希臘跨越到埃及,歷史的車輪帶着我們又去丈量這個文明故地的漫漫長途,大的三座、小的若干座的金字塔,還有那尊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雕像,讓我覺得人類還是非常無知的,敬仰中,心中疑問成堆:如金字塔是怎樣建成的?用什麼工具?靠什麼方式搬上去?建造這龐大的建築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數?種種問題人類全然不知,更神奇的是,現在從金字塔測得的各種數據吻合得不差分毫,面對這一串串問號,不由得讓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古埃及人的偉大,不過正因爲這一連串問號所以吸引着一代代的後人前來膜拜、探索,去試圖揭開它的神祕面紗。

還有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提到這些國家,也許腦中就會想到火藥庫,雖然它們的古文明也毫不遜色,波斯文明,巴比倫文明,居魯士和大流士兩位君主等就是最好的歷史的證明,可是現在呢?留給後人的更多是戰爭、殺戮、驅逐與奴役。猶太民族是古老而特殊的民族,但他們卻遭遇着種族滅絕的劫難,二戰期間被德國人屠殺了六百萬,其中一百五十萬是猶太兒童,真是令人揪心的數字。這些地方壓集了太多的歷史情感和宗教情感,使這些地區空氣令人難以呼吸,長久以來各種原因所形成的巨大仇恨,使它們之間的關係劍拔弩張。但願他們都應該多一點遺忘,讓往事如煙,然後擱置情結,用現代政治智慧設計出最理性的方略,只有把遺忘的遺忘了,歷史纔會從細密的皺紋裏擺脫出來,回覆自己剛健的輪廓。

“千禧之旅”的落腳點是印度和尼泊爾。這2個國家自古以來就時時和中國有溝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佛教的傳入。但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顯得過於冷寂,餘秋雨先生對於這種冷寂,又有點高興,因爲這倒是真實地傳達了佛教創建之初的素樸狀態,沒有香菸繚繞,沒有鐘磬交鳴,沒有佛像佛殿,沒有信衆如雲,只有最智慧的理性語言,在這裏淙淙流瀉,本應該安靜一點,簡陋一點,藉以表明:世界3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本質上是1種智者文明,說起宗教,還應談下河流,這次千禧之旅,從尼羅河到蘇伊士運河,從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到印度河、恆河,其中,恆河被看成是一條通向天國的神聖水道,但是現在在恆河裏,作者看到的是人的骯髒、人的醜陋、人的死亡,也許餘秋雨先生寫得有點較勁有點沉重,但難道面對這一場人類的悲劇不應該思考思考嗎?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起,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梵鍾在何方,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千年一嘆》引導我們踏進昔日的時空,享受快樂時思考那些輝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原因,思索中華文明歷經千年的風風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緣由。細細品讀,猶如經歷一次次歷史的洗禮,心中對自己現在擁有的生活充滿了感激,中華文明雖然受到各種沉重的打擊,但它的文化體系得以傳承,並且不斷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