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教育著作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著作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著作讀書筆記

教育著作讀書筆記1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學校裏會有這樣的場景:教師正講解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們認真聽著,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麼問題嗎?“教室裏一片沉默,於是教師得出結論,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但是當教師把學生單個叫起來,讓他複述的時候,往往又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教師不得不把剛纔講述的內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講述之前,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說:”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爲什麼剛纔不提出問題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爲在講課之初,教師並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

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爲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爲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是讓他們扮演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積極主動收穫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更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教育著作讀書筆記2

在我大學時期的教育學課程上,在老師的推薦下讀過這本書。如今踏入教師隊伍再次重溫,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書的名字很通俗——《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而這個淺顯的題目包含了三個關鍵詞:整個,心靈,獻給。由這三個關鍵詞我們又可以聯想到它們對應的三個方面:“整個”,不是一部分,說明沒有保留,完完全全地交出去;何謂“心靈”?這裏我把它理解爲愛心和靈魂。要我們教師交出去的是一個人最本質的東西,這很寶貴;“獻給”,意味着我們的恭敬和誠意。我用拆解詞義的方法來解讀這本著作的題目,而這也恰恰是書中所包含的三個最主要的層面,也可以說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用他本真的語言向我們傳達了社會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三個要求。以下逐一展開。

一、讓無私融入生命。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很少有人會把教育當成是一項機械的程式化的工作來做。孩子的個體有差別,教師也會機動地處理教學和行爲事務。教不難,難的是育。我們能不能把孩子當成花圃裏的幼苗來培育,怎麼培育。澆多少水才合適,日照時間要多長,旁枝如何修剪,這些都需要不斷地思索,充分地花時間。這就要求老師的無私品質,一次兩次我們都可以做到,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纔是真正發自內心,源於生命的。而這種無私,來自於我們對於一羣小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孩子調皮健忘的天性常常會讓很有耐心的老師都頗感力不從心,有時候真想撒手放任,在無奈之後重新撿起耐心,又會發現對孩子的感情與當初相距甚遠。所以只有把無私融入生命,把學生習慣成孩子來呵護,才能使教育本質的光芒綻放。這一點都不容易,需要長期的自身修煉。

二、給他們最寶貴的。

作爲小學老師,我們很少會和孩子們坐下來聊聊天。總覺得他們和自己的想法差別太大,有了時間的代溝。“你哪怕把心都掏出來給他們,他們照樣視而不見。”有的老師比較直白地表示。“沒心沒肺”,也許是很多老師對孩子們一致的看法。我初踏入杏壇,沒有絲毫的教育教學經驗,憑藉着一腔忠心和熱血在慢慢摸索。遇到棘手的問題,我也常常陷入兩難的境地。

而每每這時,我都會想起我的小學老師,他們十幾年前的教誨是我最直觀最親切的引導。其中尤爲深刻的是我一兩年級的數學老師,她不是我們的班主任,兩年間,我記得每堂數學課完成教學任務以後,她都會空出20分鐘左右的時間來和我們對話。有時候會跟我們講一兩則勵志的小故事,問問我們的看法;有時候會讓我們說說身邊發生的事,自己遇到這樣的事該怎麼辦;有時候會告訴我們一些事例,讓我們注意安全。有時候會覺得簡直不可思議,她是怎麼做到跟一羣七八歲的孩子做如此深刻的對話的?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他們的想法有那麼重要嗎?

而事實上,那兩年的課前對話,我都清清楚楚地記得,我甚至能想起她看着我們交流時,面帶笑意,微微頷首的`神情。能有這樣的回憶,這很奇妙。而當我深入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書中時,我才豁然明白,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我的那位有着大智慧的數學老師。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說:“要成爲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我的那位數學老師無疑是做到了,她給了我們愛心,所以當我們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稚嫩觀點的時候她絲毫沒有覺得嘈雜;她給了我們靈魂,這才讓她堅持每節課都給我們做寶貴的人生啓蒙。

她把我們當作成人來對話,才讓我們通往成人的道路充滿陽光;她深信當年的我們有着深刻的記憶,才讓如今的我們記憶深刻。

三、期待真誠的澆灌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師不僅要成爲一個教導者,而且要成爲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教師的角色似乎總是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我們往往不願意去融入孩子們的生活,覺得幼稚。而蘇霍姆林斯基的想法卻很執着,他一直覺得,只有成爲孩子朋友的老師,才能在教育的大道上走得更遠。“亦師亦友”,這對於教師來說,是一個被昇華的命題。如何做到?兩個字——真誠。不欺騙,不隱瞞,孩子們迷惑的時候不自大,孩子們玩耍的時候不退縮,有這些就夠了。孩子們單純善良的個性會讓真誠的澆灌開出格外明豔的花朵。假如放下我們老師的架子,陪孩子們踢踢毽子,跳跳皮筋;假如我們放下已有的知識面,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困難,協助他們一起解決,我們就很容易成爲他們的好朋友。這些由於實際教學的操作,同樣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我相信,用真誠的態度和孩子們交流,他們一定會接受,也一定會有共鳴。

總而言之,不管是用無私去奉獻最寶貴的財富,還是用真誠去聆聽孩子的心聲,歸爲一點,就是“愛”。因爲一個愛字,讓所有的未知都變得清晰而明朗。套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的前言部分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愛孩子。”

教育著作讀書筆記3

暑假裏應學校的要求,也爲了給自己“充電”我讀了袁振國老師的《教育新理念》。從社會學的視角看,教育是一種社會化形式,它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將基本生存技能、求知能力和社會規範等內化在個體之中,從而使個人成爲合格的社會成員,遵循社會的遊戲規則,調節自身的行爲。但人們對教育目的的看法往往放在受教育者個人身上,針對受教育者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產生了很多針鋒相對的觀點。在這些觀點中,缺乏對教育目的的真正認知,人們不是對一些庸俗的名利孜孜以求,就是對犬儒主義的生活態度趨之若鶩。

我想所有的教育都是容類貫通的,不管你是教語文,數學,還是音樂,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就拿我的音樂學科來說首先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教學過程就是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刺激”學生的過程。其目的就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發生“興趣”。兒童心理學認爲,小學生的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和興趣密切聯繫,興趣常常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們要把日常音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關係,使其內容、方法、學習方式等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其次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透過對音樂的表現、創造、欣賞等過程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理解和感受。

重視聽覺體驗和聽覺能力培養引導學生聽懂音樂所表現的情緒。音樂有表現熱情、歡快、活潑的,有表現懷念、悲哀、思念的,也有表現雄壯、堅定有力的,音樂反映着各種不同的情緒。由於每個人的體驗與個人的經歷、閱歷、聽音樂的時間、環境的不同雖然是同一樂曲也都會有不同的反映。教學中可採用對比的手段,引導學生去鑑別兩種不同情緒所標記的符號,所選擇的節拍、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線條等都有什麼不同,從不斷的對比中感悟出音樂所表現的不同情緒,總結積累出聽覺辨析與判斷音樂的能力。九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體現了新時期音樂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以審美爲核心,以面向全體學生培養興趣愛好爲重點,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聽、唱、奏、表演、創造的藝術實踐,培養學生感受、鑑賞、表現、創造音樂美的綜合音樂能力。

在拜讀袁老師的作品中我聯想到了我們音樂學科中著名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它是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它的教育原理和教育理念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原本性的音樂不只是單獨的音樂,它是音樂舞蹈、律動、戲劇、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整體,它們之間相互關聯。奧爾夫的課就是要播下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大樹。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開啟眼界,瞭解新的資訊;要開啟思路,創造力是財富,社會需要富有創造力的人才;要開啟心扉,學會與人溝通、交流、合作,人生活在社會裏不是孤立的,要學會與人協作”。

最讓我難忘的是,有一節課,一位老師放了一段音樂給我們聽,然後發給我們每人一個綁着皮筋的酸奶空杯子,讓我們利用它發出的聲音爲這段音樂伴奏,我們不約而同地撥動皮筋聽它發出的聲音,老師讓我們思考是什麼樣的樂器是這樣發聲的?我們知道有很多彈撥類樂器如古箏、琵琶等都是這樣發聲的。透過手中的皮筋和空杯子,使我們知道了彈撥樂器的特徵和發聲原理。老師利用最簡單的方法把我們帶到了音樂殿堂裏。

給我留下深刻影響的事還有,老師讓我們用家鄉話說一個旅遊景點,有二個字的、三個字的、四個字的。然後從中選出了“關山”、“趵突泉”、“雲崗石窟”三句話。老師指揮,我們分三個聲部說了這三句話。訓練了節奏練習,再加入打擊樂:響鈴、木桅、鈸做多聲合奏練習。接下來老師讓我們分組創編迴旋曲式,每個小組自己選出獨唱、指揮,創編出旋律加入歌詞,最後表演很成功。正如李老師所說的那樣:播下一顆種子,長成一棵大樹。這節課培養了我們學生的創造力、與人合作協作的能力、領導能力、即興的表演能力以及自信心,綜合了獨唱、合唱、指揮、曲式等多門課程。其中“即興”是奧爾夫教育體系中最突出的一項原則,即興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樂表現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教學活動透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律動、唱奏實踐,以即興活動形式發展大家的音樂體驗,嘗試創造音樂的能力。即興活動主要注重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主動學習,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因此“做不做”是關鍵問題,而“做得好不好”不是關鍵問題。

奧爾夫音樂教育法相信人人都是天才,而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才智,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還需要不斷地改進、完善。“百年大計,教育爲本”。作爲新一代的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我們任重而道遠。兩年的工作中,我學到了很多,尤其是當孩子們取得成績時,我們自己從未發現原來我們這麼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我對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理解還很膚淺,以後我會繼續努力學習,把“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精髓體現在任何學習過程中。

每個學科都是相通的,最後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的生命”。我們必須看到音樂是個性化非常強的藝術形式。而我們培養的學生也應該是充滿個性的。我們應重視並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和獨創性,支援和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使每個學生真正學有所長,各得其所。

標籤:讀書筆記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