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珍物》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書筆記:《珍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書筆記:《珍物》

最近在讀《珍物中國文藝百人物語》。

翻了下書的扉頁,竟然沒有寫什麼時間買的,通常我都會寫上去。

幸好記得那天買書後發了朋友圈,搜了下關鍵詞,很快找到。20xx年10月27日,看到當天寫的有些忍俊不禁:

“辦完事晃到百草園書店,隨便挑了三本書。《下雨天一個人在家》《茶譜煮泉小品》(這本書找了很久啊)雖然包裏還有一本是至今還沒看完的《瓦爾登湖》。隨身帶書是習慣,隨手買書是愛好。沒毛病啊!”

當初買本這本書時並不知道講的什麼,也沒太仔細看,但是看到封面就很喜歡,紙張也很考究,密密麻麻的名字裏跳入眼簾的是賈樟柯、譚盾、李宗盛、林懷民等等這些大家的名字,於是就覺得應該不會差呀。何況還是《生活月刊》編的。買單的時候老闆一看我選了這本書,便說了一句,這本書很好看。當下暗自竊喜,果然有眼光。老闆還在書的扉頁上蓋了一個書店的章,很有儀式感。今年月初看完這本書,我也在旁邊蓋了一枚我的閒章,可惜手抖了一下,蓋重了。

《珍物》這本書斷斷續續的看了些日子,一方面是因爲去年年底瑣事太多,沒辦法靜下來看書,一方面也是因爲覺得這本書需要慢慢看,快不得。這是一本關於一百個人的私人物品收藏及背後的故事。而這一百個人在各自領域裏都是有一定成就的大家。它透露了作者的心性,人生的'樣貌,經歷的曲折。想來其實我們普通人也有對我們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私人物品,也許會收藏很多年,偶爾也會想起,拿出來回憶。無論是物品本身還是回憶本身都顯得彌足珍貴。

我在想我的珍物是什麼呢,小時候記得每年寒假都會把自己的書櫃、寫字桌一起整理一遍,那裏裝的全是我的寶貝,有的該扔的扔,該送的送。現在的我肯定不記得扔了什麼,送了什麼,也不知道那個年紀的自己究竟對什麼東西該扔什麼東西該留是不是真的很有判斷力。但我印象中有一年寒假舅媽送我的禮物,有一個小盒子裏裝着很多透明的藍色小珠子和一支蠟筆是配套的,我至今都不知道那一盒小珠子是什麼,只知道很好看,香香的。在一次一次的寒假大清理中,它都存活下來了,因爲就是未知、好看、香、捨不得用。所以它就被我視爲珍物。我至今想起來就有一種嗅覺上的記憶撲面而來,香香的童年記憶。

再後來收到過很多禮物,但要說很珍貴的談不上。唯有一個禮物讓我覺得非常珍貴。一次是有一年過生日,當時還在流行中國博客網,我沒事兒會在上面寫點網絡日誌,由此也認識了一個廣東的博友,後來有一年生日,這位姑娘給我寄了一個本子,我開啟一看驚呆了,原來她把我這一年的博客日誌挑選出若干篇做出了一本書,我感動極了,一篇一篇的看,真是不敢相信。次年,中國博客網垮了。一切飛灰煙滅,再也不可能有任何的文字記錄了。即使讓我重寫,我也再寫不出當下的心情了,所以這本博客書對我來說就意味着無比珍貴,只此一本。所以一直很感謝這個朋友的細心。

所以我想所謂珍貴都是因爲物和人之間產生的關係被賦於了情感從而就有了一不一般的意義。而這種珍貴也是相對而言,只有當事人纔會懂得這其中的舉足輕重。加上時間、年代、變遷以及生命的告別,就是無法複製的珍物。

一個真正的收藏家對於他收藏的文物應是發自內心的喜愛,有絕對的熱情,追求與古人神交之趣、並儔比肩、把酒言歡的快樂,那是源自於個人不斷積累的知識、修爲與文化涵養,這樣的收藏纔是有趣的,具有生生不息的動力。

有趣的是,這裏面有一篇珍物也是關於大學時期的讀書筆記的,是哲學者賴永海儲存的,他與的關於讀書的理論我也是表示十分認同的,他說讀書固然是要從中獲得知識,但應該從事獲是智慧,培養一種好的思維方法。

性格決定命運,在相當程序度上是由思維方式決定的,而一種好的思維方式的形成是與其讀書的多寡及讀書的方法息息相關的。

這本書分爲五輯,分別是輯一:喚醒時空隱語;輯二:印刻光陰迭變;輯三;傳承家的祕密;輯四追尋光耀生命;輯五:靈犀:人生旅伴。

邀請當代中國文藝界二十個領域一百位富有個性和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回望生命中最爲珍貴的記憶和物品、分享此物與“我之爲我”的獨特故事,呈現來自生活的饋贈與生命的印記。他們心目中的珍物,是一場人生、一段創作歷程,一個靈感的觸發,一項事業的起點,匯聚在此,無形中也記錄了中國文藝的來之路與無限的方向,生動真實地呈現當代中國文藝景象。透過關照“人”與“物”的生命聯繫,在充斥着“消費”與“丟棄”的時代,重拾並振作“惜物惜情”的美好傳統。

包括了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內的百位名人,如陳丹燕、賈樟柯、李宗盛、林懷民、楊麗萍、馬巖鬆、丁武、又一山人、朱贏椿、葉錦添、朱哲琴、徐皓峯、殳俏等。

在這本書的序的結尾寫了這麼一段話,我認真地想,等我更老了,我的珍物會是身上的老年斑。那是時間專屬給我的,平凡卻無價的。歲月的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