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精選12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精選12篇),歡迎大家分享。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精選12篇)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1

每當我仰望湛藍的天空,看見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一種自豪之情悠然而生。我想起了中國在航天史上的種種奇蹟,想起了中國人民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更想起了科學家們的艱苦付出,我爲之驕傲。

暑假我閱讀了著名作家李鳴生的航天七步曲之——《飛向太空港》這本書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它是對人類航天和中國航天的悲壯歷程所能容涵的豐富而深刻的社會歷史人生內容的一次頓悟,是將文學從一向表現人類自身的關係向同時表現人類與宇宙的關係邁進的一次文學遠征……

當中國的火箭首次要在西昌發射美國的衛星時,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以異乎尋常的勇敢、熱情、智慧和毅力開闢嶄新的文學天地——航天文學的令人感佩的進取精神,看到了一種吞吐時代風雲、勾勒航天曆史的史家與作家融爲一體的胸襟、眼光、抱負和氣概,看到了一種呼籲人類團結合作以開拓空間文明、探尋未來新家園的佈道者的熱忱。

一個民族從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飛,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是由無數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換來的。西昌衛星發射場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發,房屋倒塌了,橋樑沖垮了,鐵路摧毀了,公路崩潰了,人員死傷無數,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全體將士並未退縮半步,它們不管千辛萬苦,不顧狂風暴雨,齊心協力,同大自然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鬥,正是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西昌衛星基地全體將士度過難關,恢復了工程。

發射場不是戰場,卻同樣有着犧牲和死亡。科學家們白天黑夜連續攻關,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獻出生命。每一次發射,都有英雄的犧牲和流血;每一次發射,都有航天人畢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下依然鍥而不捨,在很差的物質條件下依然頑強鬥爭。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夢想一步步走向實現。

這就是中國的航天技術人員,他們總是在一片原始貧瘠的土地上播種着現代文明;他們一方面從事着這個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學技術,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質條件下和偏僻荒涼的環境裏生存。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祕密的面紗下苦熬着一個個春夏秋冬,他們用心血和智慧播種光芒四射的現代文明!

久久品味《飛向太空港》,我思緒萬千,愛不釋手。我們的祖國多麼偉大,我們的人民多識,一步一步縮短我與心中的理想之間的距離,而我們作爲21世紀的少年,更應該勇擔重任,堅持不懈,努力學習,學習航天精神,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將來才能報效祖國,爲國爭光,爲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2

作者李鳴生是中國航天第一人,供職於解放軍總政治部。他所著的這本《飛向太空港》,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亞洲一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

1957年,蘇聯的也是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拉開了人類尋找新家園的序幕,讓人類看到了明天希望的太陽。從那兒以後,美國、日本、西歐國家等紛紛將衛星送入浩瀚星空。雖然有失敗,但航天人卻從不氣餒。致使在當時出現了像美國,蘇聯這樣的航空大國。

而中國是在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後近30年,纔將中國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成功發射。那個輝煌的夜晚是每個炎黃子孫應該銘記的。中國又在1984年後將第六顆衛星發射。或許是中國的進步令人歎爲觀止,又或許是中國的航天技術驚爲天人。美國將屢試屢敗的“亞洲一號”衛星賣給中國。讓這個剛展露鋒芒的先前一直落後的國家來發射這個衛星。

這其中的辛酸未曾經歷的人是不會知道的。中國代表團赴美屢屢遭人冷眼和羞辱,好不容易談成一家公司,老闆卻破產了。雖然最後是成功的,但這是用航天人的艱辛努力換來的。

爲了中國的航天事業,爲了成功發射“亞洲一號”,有大把大把的工作人員無暇顧及的自己的親人孩子,甚至常年不見。有位從北京來的年輕姑娘,因發射場上一次事故便英年早逝。一位叫於福良的火箭專家爲了不耽誤工作,每次都抽空給患有怪病的女兒翻身。指揮員胡世祥的母親、岳父接連病故,但他卻未能回去料理後事。只能在夜深人靜時看母親照片。

中國航天業的成功是以航天人的汗和淚,甚至生命換來的。但他們付出的這一切都是無怨無悔。

所以我們要向航天人致敬。

向中國航天事業致敬。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3

這個暑假,我讀了許多名著,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李鳴生的作品《飛向太空港》。

這本書講述了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長征3號火箭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衛星亞洲一號,併成功的事情。面對百年一遇的泥石流,面對三個月的期限,技術人員並沒有慌張,而是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的在長征火箭發射之前重建發射場,他們戰勝了大自然!

美國技術人員們來到後,提出了各種不合時宜的要求:點餐、爬山……中國技術人員雖然吃的用的都比不上美國技術人員,而且還相差甚遠,卻毫無怨言,兢兢業業地工作,累了便仰望星空,下下棋,這種樂觀積極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在這些艱難的歲月裏,儘管各國都不看好,但是中國技術人員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們一聲不吭的工作,把畢生的精力與心血都投入進去,最終令人刮目相看。他們勝利了!

使我最難忘的是書中的這個細節。在運送一批極危險的用於火箭的貨物時,美國技術人員害怕危險,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兩百米開外的地方,而中國技術人員靠得很近,並在到達發射中心後,因機械無法搬運,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手去搬下貨物。這僅僅是魯莽,僅僅是大大咧咧嗎?不,這是一種勇敢,一種決心,中國技術人員的心已與火箭連在一起了。

這就是中國的技術人員,也許他們其中每一個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創造奇蹟的力量,而我們學習上的艱苦比之這些中國技術人員的苦難,又算得上什麼呢?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想抄捷徑,想不勞而獲,難道你們就沒有一點羞恥之心嗎?面對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下定決心與它一決高下。如果你看到困難便向後退,所謂“人未死而心先死”的話,那麼還沒有開始,你就已經輸了,而且還輸得一塌糊塗,輸的一無所有。

中國的航天人員、技術人員是多麼偉大。他們的行爲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像夜晚的北極星,指引我前進的方向;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我的心門。他們永遠是我們的榜樣,永遠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作爲新時代的少年,我們要奮發圖強、堅持不懈,傳承長征3號火箭工作人員的精神,使星星之火變得可以燎原!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4

人類一直夢想着能夠飛上太空,去深邃高遠的宇宙探索。如今,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人類千年的夢想已經實現。

10月12日凌晨,一個讓所有中國人期待的日子,一個讓全世界都熱心關注的日子,長征二號F火箭載着“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把費俊龍、聶海勝送上了太空。經過五晝夜的飛行,10月17日凌晨成功地着陸在內蒙古的大草原上,身穿乳白色航天服的兩名宇航員費俊龍和聶海勝從返回艙裏依次走出來,向全國人民招手致意。

這已經是中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船飛上太空了,之所以我們的飛船能成功上天,是因爲有了這些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人,他們一代又一代爲航天事業不懈奮鬥、無私奉獻。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事業的希望,祖國的明天等待我們去創造。同學們,讓我們弘揚航天精神,向着祖國美好的未來,努力吧!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5

說實話,我一開始看到《飛向太空港》時,並沒有對它產生太大的興趣,我以爲它就是一本,科普宇宙的書,但我發現我大錯特錯,當我懨懨地翻開,卻是一口氣就讀完了。

當“長征三號”運載着“亞星”成功發射時,我和書中那些觀看的人一起,感受到了血脈僨張。心中早就感動不已。

本書刻畫的就是兩個字“困難”。改革困難,談判困難,擁有發射訂單困難,建造發射場困難,送衛星困難,發射衛星困難,而且,當時的中國被許多國家並不看好,再加上還有多年的屈辱沒有洗刷,民心低沉。

不過即使是難,華夏子孫卻依舊沒有放棄。當衛星的發射場地即將完工時,卻被一場泥石流給摧毀了,基地建設者們愣是在廢墟上,用落後的工具,重新建造出了一個新的基地。當運載“亞星”的工具遇到了阻礙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希望渺茫時,運輸團隊卻硬生生的用火藥炸出一條道來。

書中的專家們,都懷揣着一箇中國飛天夢。而爲了實現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每個人都爲此無私地奉獻了許多。當他們克服了諸多困難,成功實現了飛天夢後,每個人的情感都是那麼真實,這並非只是一個讓國家有質的飛躍的存在,而是在那一刻開始,國家就已經洗刷了曾經的恥辱。

遇到困難,不要想着如何躲避,如何退縮,應當直面它,書中的人恰恰很好地表達了出來。正是如此,他們才能創造出一個奇蹟。我相信,只要我去傳承這種精神,我就能創造出一個奇蹟。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6

《飛向太空港》這本書講述的是中國,首次用火箭發射成功一顆外國衛星的過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長征三號成功將亞洲一號送上太空一路所攻克重重磨難的曲折經歷……

我讀完這本書後,內心不禁感慨萬千!從最開始透過重重難關的改革與艱難談判,緊接着克服各種困難建設發射基地,最後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發射衛星。

所有一切在開始時看似遙不可及,似乎是一個不可完成的目標。可這任務又包含着中華民族對祖國強大那份希望!這希望是如此的沉重,困難也是層出不窮……但這一切都擊敗不了我們航天建設者們堅定的信念和決心!在衛星無法出境時,祖國強大的後盾給予絕對支援;眼睜睜看着馬上建成的發射場地卻被突如其來的泥石流摧毀時,我們勇敢的航天人用最原始簡陋的工具建設出新的基地;在衛星發射當天,天公不作美,大雨磅砣,雷雨交加,我們的航天英雄們用精益求精的態度迎接着"亞星"發射關鍵時刻最嚴峻的考驗!當衛星發射成功的火光映入英雄們的眼睛時,映出了那一份希望……

遇到困難,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不斷學習認真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從我們的勇敢執着的航天英雄們身上學習到的!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7

自從讀了《飛向太空港》這本書,心裏有很大的感觸。

這本書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二、發射場:原始與現代同構的神話”,在原來我還沒有讀這本

書時,認爲航天員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職業,她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應該是很好的,可當我讀了這本書,才發現我國西昌衛星發射場的航天員與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她們的住房簡陋、飯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吃…可是,即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她們依然千辛萬苦,白天黑夜,齊心協力,同大自然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搏鬥。她們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學習、敬佩。

發射場雖不是戰場,但是同樣有着犧牲和死亡,技術人員和科學家不管白天黑夜廢寢忘食的攻克難關。有的卻因爲長時間的工作而重病臥牀不起,獻出生命,我相信每一次的發射都有航天人員的嘔心瀝血。他們不管千辛萬苦,不管狂風暴雨,齊心協力戰勝困難,這種頑強不屈,英勇無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8

《飛向太空港》是我讀的第二本紀實性文學作品,同樣的,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錄了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成功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一段輝煌歷史。這一段歷史中,我既讀到了一代中國航天人無私奉獻、精忠報國的熱忱,又深深地被中美兩國科研專家深厚的友誼所打動,從蔥蘢的大涼山腹地到西昌衛星發射場,從洛杉磯的談判桌再到西昌賓館樓裏的會議室,從溶溶月色下的中國箭、美國星最後到浩瀚無垠宇宙中的星辰大海。“亞洲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預示着中國航天光明璀璨的未來!

“亞洲一號”衛星的發射與中國航天的未來緊密相連,雖然這是一顆由美國製造的衛星,但它們同樣命途多舛。自1986年起中國對外開放西昌衛星發射基地,便有意承攬國際衛星發射任務,適逢美、法衛星事業上的連續慘敗,本以爲這是一箇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大好機會,但始終天不遂人願,以烏可力爲首的中國商業衛星國際服務代表團在美國吃了多家衛星公司的“閉門羹”和遭到一連番質疑、打擊之後,開始爲這項沒有半點兒眉目的合作犯愁了。中華民族是一個遭受磨難的民族,在多次奔走世界各地,經過長期協調談判之後,終於與美國休斯公司簽訂了合同,達成了合作共識,萬里長征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這本書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又一個重要見證。透過這本書,我又一次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擁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麪對挫敗永不言棄的精神。當我看到西昌人民爲護送升降平臺而放棄了過年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趕集並自願爲運送隊伍修路,送乾糧的時候我竟然激動地熱淚盈眶,從洛杉磯到北京,再從北京到成都,最後從成都再到目的地西昌,各個部門各司其職,通力協作,全國人民緊密合作,大家的願望十分一致,就是爲了能讓我們的火箭打入國際市場。

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突然頓悟了,什麼是真正的信仰,那就是把一個人的理想信念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要做新時代青年,紮根這片熱土,錘鍊品格,增長才幹,回報國家。

在衛星發射成功的背後,是每一個航天人的日日夜夜。他們或是埋頭苦幹的指揮員,或是辛苦工作的翻譯小姐,他們的名字或許被刻在人類的史冊上,或許不被人們所熟知,無論如何他,她都是英雄。他們在發射場上揮灑青春,在窮山溝裏研究最尖端的航天科技,他們是真正的“開天闢地”者,開啓了人類對茫茫宇宙的探索,是真正的共和國脊樑!

致敬,中國航天人!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9

《飛向太空港》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

一個民族從地球到天上,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是由無數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換來的。西昌衛星發射場上,泥石流爆發,房屋倒塌了,橋樑沖垮了,鐵路摧毀了,公路崩潰了,人員死傷無數,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全體將士並未退縮半步,他們不管千辛萬苦,不管狂風暴雨,齊心協力,同大自然展開了生死搏鬥,正是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西昌衛星基地全體將士度過難關,恢復了工程。

發射場不是戰場,卻同樣有着犧牲。科學家們白天黑夜連續攻關,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獻出生命。每一次發射,都有犧牲和流血;每一次發射,都有科學家畢生的心血。科學家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下依然鍥而不捨,在很差的環境下依然頑強地與大自然作鬥爭。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使中國的航天夢想一步步走向實現。

這就是中國的航天技術人員,他們總是在一片資源並不好的土地上播種着現代文明;他們一方面從事着這個世界上航天技術,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質條件下和荒涼的環境裏生存。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苦熬着一個個春夏秋冬,他們用心血和智慧播種現代文明!而我們更應該勇擔重任,堅持不懈,努力學習,爲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10

每當我仰望天空,心中總會涌起自豪之情。我爲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各位科學家們的艱苦付出而驕傲。他們讓我們看到了祖國的繁榮強大。

《飛向太空港》講述了祖國“長征三號”火箭在西昌發射美國的“亞洲一號”,記錄了中國航天人的堅持不懈與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時刻。

當中國的火箭首次發射美國的衛星時,我看到了作者異乎尋常的勇敢、熱情、智慧和毅力開闢嶄新的進取精神,看到了一種吞吐時代風雲,勾勒航天曆史的史家與作者融爲一體的胸襟、眼光、抱負和氣概,看到了一種呼籲人類團結合作的路。

一個民族從地球沉重地起飛,這路上承着無數人的希望,它的起飛是無數人用心血,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換來的。

泥石流把公路、鐵路、房屋毀了,人員死傷無數,但面對大自然的挑戰,,所有人沒有退縮半步,不顧狂風暴雨,齊心協力,修好了路。

在“長征三號”準備發射時,一團團烏雲移過來,“長征三號”因爲天氣原因,遲遲沒有發射,但在每個人的努力下,終於等到了“第三個視窗”成功地將火箭發射到太空,那天夜裏,是一個歡樂的夜晚,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都快樂極了,大家一見面就互相擁抱、握手、點頭,說不盡的中國箭,道不完的美國星。

《飛向太空港》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強大,也讓我們看到了航天人的努力。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11

作者李鳴生所著的《飛向太空港》一書主要講述了:中國航天人用‘長征三號’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的‘亞洲一號’衛星一事,記錄了中國航天史上一次史無前例的輝煌成就!

讀完之後,我被中國航天人們的精神品質所震撼。在那個年代,我們的條件是多麼的艱苦,我們所面對的困難說是‘天災人禍’也不爲過。在‘人禍’方面:別的國家在衛星製作方面對我們實行封鎖制度,但我們並不服輸,在航空領域的‘泥坑’中摸爬滾打。就這樣摸索出了我們的第一個衛星‘東方紅一號’以及‘長征’系列的火箭,實現了我國在航空領域零的突破,證明了我們的實力!不僅如此,因爲當時我們的科技落後,資金短缺,所以一些科技大國對我們不屑一顧,導致我們四處碰壁。經過我們不斷地努力,好不容易得到一些國家的肯定,卻因爲一些國家在背後使壞使我們錯失了打入國際市場的良機。

在‘天災’方面,因爲在最初修建發射場的時候需要考慮的極多,在我國專家們的多次討論後,將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的西昌作爲了修建發射場的地點,但因爲西昌四周羣山環繞,所以極易發生地質災害。在一次百年難遇的泥石流中,發射場的一些部分遭到了嚴重的損壞,但基地的官兵們齊心協力,將半年才能完成的任務僅僅用了一個半月就完成了,這種工作效率令我欽佩!中國航天人正是透過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亞星’才得以成功發射;在運送升降平臺的路途上不少官兵爲此犧牲。因爲大山封路所以卡車無法安全透過,得知此事的各地羣衆齊心協力聚集起了大量的炸藥,炸開了大山,護送着卡車安全的透過了葫蘆崖。看來‘亞星’的成功發射同時也離不開全國羣衆的努力!

遇到困難,卻不消極,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的去克服。21世紀的到來使我們中國的航天力量再上一個階梯,步入世界前列。而我們,作爲21世紀的新一代,要傳承中國航天人的珍貴品質,爲中國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