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完整的成長》讀書筆記(通用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完整的成長》讀書筆記(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完整的成長》讀書筆記(通用5篇)

《完整的成長》讀書筆記1

兒童何時開始走向獨立?兒童如何認知情緒、管理情緒?心理障礙將給兒童帶來何種影響?……在此書中,孫瑞雪女士憑其專業知識和多年兒童心理教育的經驗,爲廣大家長們解析孩子心理成長之路。

本書告訴你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更爲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身體,情緒,感知,精神,集合這所有才能塑造出一個完整的人,而一個完整的人,應由一個完整的兒童成長而來。孫瑞雪女士詳細生動地闡釋了孩子的成長路途中細微的不易窺見的重要環節及其巨大作用,手把手教導爸爸媽媽們如何全面深刻地認識自己的孩子,並培育出人格完整心理健全的孩子。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緒一起到來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從此孩子便和情緒難分你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生相伴。出生時,情緒即伴隨而來,嬰兒一開始就天然的擁有了它。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時間來達到成熟。

作爲一名教師、作爲一位媽媽,我更有責任去讓我們的孩子完整、健康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書筆記2

“完整”的成長,我們完整嗎?----似乎還在發展,完善中。像書中最後一段所說:“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點主要是由於他的未完成性。”更多文章上太原幼兒園哈福屋國際蒙特梭利幼兒園 網站了解。

看到這時就會想起身邊所發生的真實故事

我朋友曾說過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時候常被寄養於奶奶、爺爺家,而爸爸、媽媽爲了生計忙於工作,到六歲時發現孩子有些自閉,不願與人交流、溝通,同時與爸爸、媽媽的關係也是淡淡地。

我身邊的小孩兒,小時候不管吃什麼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現在四歲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費勁。

拋開小孩不講,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閒娛時間朋友們出去玩、吃飯,在飯桌上有位朋友盡然說:“我不會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歲啦。原來是小的時候奶奶常追隨於餵飯,自己吃飯的時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機會更少。

想想他們的童年是怎麼過的呢?

再回頭看看《完整的成長》發現,證實,童年是人生基礎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隨在父母及朋友、老師的指定、計劃,而是跟隨於自己的內心,遵循於內在自然發展規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創造自己的時候,誰阻礙了他---成人;他在認識、感知自己身體時,誰控制了他---成人;他在體會情緒、情感時,誰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覺時,誰又阻止了他---成人······難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誰?

相反,從《完整的成長》中我們獲得:孩子的童年過得好與不好,影響着他成長後的人生、心理、身體。

請記得,今後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問題。

請記得,滋養孩子的心、身、靈。

請記得,讓孩子去自我創造。

請記得,讓孩子去探索、發現、感覺、感知再感覺。

請記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給他些機會。

請記得,尊重孩子,真愛孩子。

請記得,給他愛和自由的環境。

給予這些時,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完整的成長》讀書筆記3

自從接觸《愛和自由》和《捕捉兒童敏感期》後,我對蒙氏教育的飢渴程度超乎自己的想象。無論是圖書,視頻,還是論壇,只要有關孫瑞雪機構的我都會搜刮一通,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樣,孜孜不倦愛不釋手。 這麼幾年來一直活得很喧躁,很混亂,從來都沒有真正靜下心來認識自己,感受自己。《完整的成長》在我看來是我們成人生命的繼續創造。 書中理論性的語言很強,很深,很專業,以致稍微不注意就會走神,想要真正理解的確有些難度。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的頭腦裏總回想起不同時代的我的不盡人意的表現,以及出現這種狀況的真正原因。每每這時我都會奮筆疾書地在日記本上寫下許許多多既陌生又熟悉的自我認知。 這本書僅僅看一遍是不夠的,因爲她就像是一本教材,學習到的內容會隨着人的成長慢慢潛移默化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細節。

《完整的成長》內容概要:如何讓兒童成爲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育爲一個完整的人。它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詮釋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本書最後還介紹了兒童發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及發展過程。

看過孫老師的《愛和自由》,受益匪淺,完全是另外一種教育方法,但是這種教育方法裏面傳達的是對兒童本身的尊重。孫老師最新的這本書《完整的`成長》是她教育理念的一次完整而系統的闡述,是“愛和自由”的一個更高的發展與昇華。看這本書,讓我萬分感動,它傳達的是對生命本身的尊重。

《完整的成長》讀書筆記4

《完整的成長》的作者孫瑞雪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與兒童心理專家,被譽爲中國蒙特梭利第一人。她是“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歷年來被CCTV、人民日報等國內外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千萬家長心中的“育兒百寶箱”。

《完整的成長》繼承並發展了《愛和自由》的核心思想,進一步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造的外在世界中創造“自我”,如何讓兒童成爲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育爲一個完整的人。它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詮釋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這本書最後還介紹了兒童發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我們讀着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及其發展過程。

何謂完整?《完整的成長》裏所闡述的完整是表明一個人是豐滿的、立體的、多個層面的。完整而不是完美。凡是人,都不可能會是完美的,無法也無需做到完美。這就告訴我們,人的完整需要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這個成長過程即是兒童自我創造的過程。

自己創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創造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強制性地闖入你的內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爲任何人的複製品。讓孩子成爲他自己,這是人成長的最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本書第九章《自我創造的歷程》第一節《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中,1歲半的麒兒有一次忽然很驚奇地盯着馬桶觀察着自己的便便,一連兩三個月不但不讓家人衝馬桶,還牽着家人和他一起“欣賞”。在麒兒的有效的心靈中,生命裏的一扇大門好像突然被開啟了,一個奇妙的意識從這扇門裏走了出來。也許,麒兒似乎在突然間發現了“自我”。這個創造性的發現,導致有一天,麒兒居然把自己在幼兒園拉的便便包的整整齊齊地帶回了家,還不讓媽媽碰。這足以見孩子對“我的”渴望達到了一種極限。我們已經無法理解“我的”對孩子的重要程度究竟達到了怎樣的一種狀態。

《完整的成長》一書中的真實案例,讓我們成人清醒地意識到,雖然我們已錯過這樣的成長過程,但我們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立場和心理去設身處地地爲他們着想和考慮,盡力給孩子創造和營建愛與自由、規則與平等的外在成長環境,讓他們經歷完整的成長,構建內在自我,成爲完整的人。成就孩子,又何嘗不是成就我們自己?

《完整的成長》讀書筆記5

因爲幼兒兒童的心靈暫時還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兒也只會簡單放棄,並把興趣轉移,有的家庭有着友愛和寬容,這樣一種氛圍就是對兒童的愛!在愛中,兒童纔可以無拘無束,他的興趣纔會不斷涌現,隨機產生、變化和拓展。

愛。能把各種場所變成兒童的家。

在兒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數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體,以便學會感受身體的每一部分,把握身體的行爲,從而達到身體上的獨立。他依靠對自己身體的支配來探索身體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發展內在的天賦和身體敏銳的感覺以開發他的心理領域,以此上升到頭腦,這是他未來一切發展的開始。

個人感悟:透過這幾小段話,以及書中講到的實例,我切實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應給與太多的阻礙,因爲孩子們從剛出生的嬰兒開始真的就是一個空白。爲什麼說是空白呢?嬰兒剛出生時的哭、自己手和腳的動等等這一切的行爲,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說這些動作根本就不受大腦的控制。他的開始懂也源於他對事物的探索。

書中講到了一個實例,一個1歲的嬰孩小曼曼對一個帽子產生了好奇,把帽子給他後,他用嘴啃、用腳踩,坐在上面。當看到他做這些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會從孩子手裏拿過帽子放到一邊,或是直接給他戴到頭上,但作者卻沒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給孩子這樣一個機會。最終,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頭上,雖然不合適,但也沒有給他摘下來。相對於我們一貫的做法,無疑作者的做法是給了小曼曼獨自探索的機會。而我們就往往會把自己的經驗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剝奪孩子接觸這個事物的機會,這樣就忽視了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喪失了探索的機會。

其實孩子跟我們一樣,都是在摸索中前進的,試問,如果我們連摸索的機會都不給孩子,又如何讓孩子有更多的進步呢?又如何要求他們更好的成長呢?我們以爲的讓孩子走我們給出的捷徑,恰恰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