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瑣記讀書筆記(通用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瑣記讀書筆記(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瑣記讀書筆記(通用5篇)

瑣記讀書筆記1

細讀魯迅先生的《瑣記》,有回味童年的閒事,有上學時的雜事,看似瑣碎,卻記錄了他的成長曆程和離家求學的經歷。

魯迅先從家鄉寫起,回憶兒時那看似和藹卻是壞心眼的衍太太,他透過三件事來寫出描寫衍太太,一是,我們在冬天吃冰被沈四太太發現,結果讓母親聽到被罵了,而衍太太不但不阻止反而鼓勵他們;二是,他們在打旋子,衍太太先是在一旁鼓勵記數,但當阿祥跌倒後,衍太太則從一個“好人”瞬間變成了告發他們的人;三是,在父親逝去之後,他去衍太太家閒聊,無意中說起缺錢,衍太太就慫恿魯迅去偷母親的錢,還在外面散播謠言,並誇大其詞,結果使得魯迅只能離家求學。魯迅先生透過生活的瑣事把一個面善心狠的衍太太描繪的活靈活現,這不免讓我想起平時對我“凶神惡煞“的父母來,現在我明白了,真正的愛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嚴厲的管教和及時的指正。

因爲流言蜚語,魯迅背井離鄉去南京求學,“那時爲全城所笑罵的是一個開得不久的學校,叫作中西學堂,漢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學。然而已經成爲衆矢之的了;熟讀聖賢書的秀才們,還集了‘四書’的句子,做一篇八股來嘲誚它……”那時新式的學堂在中國剛剛開始,許多進步的青年在那裏學到了全新的知識,而當時“熟讀聖賢書”的文人們卻盲目牴觸外來文化,對先進的科學視若罔聞,當我看到這些時覺得十分可笑,當時的中國是如何的落後,守舊的思想,陳舊的教育把中國禁錮在封建的牢籠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魯迅進入雷電學堂的事,“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着《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們道:‘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呀?……‘”這怎麼不令人發笑呢?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題目,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明明已經如此落後了,可卻要排斥科學和新的知識,我似乎也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當時的無奈,這是新舊思想的博弈,也是新舊制度的碰撞,也因爲這樣,魯迅先生最後選擇了去日本留學。

魯迅先生透過回憶自己兒時與求學時的瑣事,卻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做爲當時中國進步青年的代表,魯迅先生用他自己的切身經歷展現出了當時的社會現象,看似瑣碎卻寓有深意。

瑣記讀書筆記2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爲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嗎?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支那通”,對中國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污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接受,也永遠應該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後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援。

瑣記讀書筆記3

《瑣憶》裏反覆強調魯迅先生幽默與諷刺的特點。而對魯迅先生的這種幽默確實值得我們探討一番的。幽默,是個外來語,即Humour。而尋找中國有關詞彙,古時只有“徘伏”、“詼諧”、“滑稽”等字眼。例如宋代有位詩人姓石,一次外出騎馬不留意掉了下來。人們看了便嘲笑他。而他卻拾起帽子,彈彈灰塵說:“多虧我是石博士,若是瓦博士,可就完了。”近乎是自我解嘲了。

而國外的正宗幽默是:一位音樂家教國王拉小提琴。國王當然拉得很整腳了。音樂家便對國王說:“音樂家分爲三等:第一等是一竅不通的人,第二等是水平糟糕的,第三等纔是像我這樣技藝高超的人。恭喜陛下,您已經躍入第二等了。”

這種幽默既巧妙地說了真話,當然也不會惹得龍顏大怒,真有把山一般的沉重都化爲風一樣輕盈無形的力量。而英雄柏修斯只有藉助幽默這面鏡子的幫忙,才能避免因直視女妖的臉而使自己化爲石頭,又能砍下女妖的頭顱,而從中飛出雙逸輕靈的飛馬。正是在這種慧義上,我們才珍視魯迅先生文章中那種幽默語言的力量,每次讀他的雜文,總爲其中瀰漫的幽歇風趣、力透紙背的風格而感染。心想:人說他“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可若少了這幽歌,也會是言之無趣,行而不遠了。

看一出意大利戲劇,客人向主人自謙說:“我是您最末僕人衣服上的最後一粒鈕釦。”而主人含笑回答說:“這粒鈕釦但是寶石做的。”這樣機智的對話,說明雙方都富於幽默感,因而自然會成爲交際場上的佼佼者。那位聞名世界的女作家斯塔爾夫人,據說其談吐的幽默與詼諧會令反對她的人都心悅誠服,以致拿破崙皇帝命令她不許進人巴黎方圓50裏之內,以免受了她的感染而放下了自己的原有立場。

幽默竟有這麼大的力量!

所以我就明白了魯迅文章那千鈞的力量!

瑣記讀書筆記4

這個寒假的天氣卻是不錯的,陽光明媚,曬得人暖暖的,這樣的境況委實適合泡上一杯香茗,讀上一本好書的。好書如此多,從其中挑出一本來也絕非難事,在書架上翻檢的時候,目光不由的被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而引,信手拈來,這個明媚的午後就由它陪我了。大概了翻看了這本集子,文章不多,僅十篇。讀完小引之後,便決定順着文章的目錄一片一片的讀下去。第一篇的題目叫做《狗·貓·鼠》。魯迅現在的文章是極有思想的',這題中的貓鼠狗自然也絕非是去寫那貓鼠狗的各種秉性,而是借貓鼠狗這三個動物來借喻時下的人們的生活意識形態。雖說本文的題目爲《狗·貓·鼠》,而先生的衆多筆墨都用來寫自己的“仇貓”。先生仇貓有許多的理由,貓的秉性和一些人很相像,看似乖巧,實則暗藏着“妖氣”;先生還是既不喜歡貓的叫嚷聲的,聽到貓的叫嚷先生總要嫌煩,而這個貓則是更像及了那些與先生叫嚷的“名人”,先生自是要去仇貓的;還有一條也是先生仇貓的緣故,但凡貓若是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動物就盡情玩弄,直到玩厭了,才吃掉,這卻是和當時一些人的做法無二的,一旦手中有了他人的把柄,必是會就想盡辦法慢慢地折磨別人,自己享受着其中的“樂趣”。這是何等病態的一種社會形態,笑人無妒人有,那確實是先生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悲哀。先生仇貓委實不是口頭革命,先生對付貓自有一套辦法。開始只是從家中養的一隻花貓下手,逐個推廣,以致後來貓都從來不接近先生了。

文章至此,先生的態度已是明確至極了,而此時,先生筆鋒一轉,又引至了一隻他收留的小隱鼠,隱鼠與那些比“名人名教授”還軒昂的大鼠是決然不同的,而先生的這個小隱鼠似乎也是葬身於貓之口中,隨後來得知是長媽媽所謂,但是,先生和貓之間的矛盾委實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細細品味,先生所言的狗鼠貓,其實就是代表了先生所生活的時代的三類人。先生用極其細膩的筆法描繪了這三個階層,先生正是以筆爲槍,抨擊了那個時代的“名人”,表達了自己對於那些生活在底層的弱者的同情和支援,而那些“名人”各種媚態,對弱者的各種折磨,先生也嗤之以鼻!先生的文章或許我還讀不懂其中的真味,但是卻能深切的感受到先生對那個日漸渾濁的世道的無奈與悲切,他用他的筆戰鬥着,挽救着奄奄一息的中華民族。向先生致敬!

魯迅先生的文章實在值得回味,反反覆覆的看才能大概瞭解其中滋味。曾經看過一篇關於先生的文章的評論,說先生的文是隻可瀏覽不能詳讀的,蓋因先生實在是個憂國憂民的革命文人吧,這等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今天看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冊子中的第二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也是頗有些感觸的。這篇文章,先生用深沉雋永的筆描寫了一個在先生家做工的女性,長媽媽。

文章着重寫了先生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先生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先生對她的感情至深。文章開篇介紹長媽媽的時候,鋪成直敘的寫了長媽媽名字的由來,人物的性格,甚至對於長媽媽那個“大”字形的睡姿也反覆提及。後面透過對於長媽媽的言語行爲,也給了讀者一個很直觀的概念,其實所謂長媽媽也就是那個時代下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有一些陋習,但是也有敢於創新的可愛一面。

瑣記讀書筆記5

在魯迅先生《朝花夕拾》這冊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題目確實讓人覺得有點不同,那就是《瑣記》。不似前幾篇文章都有個明確的主題,這篇倒有點兒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瑣記》先從衍太太這一角色入手,回憶了魯迅先生兒時與和衍太太之間的故事。衍太太總是給我留了一個不好的印象的,一個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種種劣根性的婦女,但是孩子們在她那兒總能得到百般的縱容,或許更是一種不負責任。最後竟然還從衍太太口中傳出先生偷偷變賣家當的謠言,此時的衍太太卻愈發的不可愛了。

文章還寫到了當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時,南京求學的事,在那段做做學生的日子裏,先生對於學習的處所倒有個詳細的介紹,也表明了當時自己讀書的態度,對於一些先進的科學讀本均是喜愛的,對於一些陳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沒甚印象。這也得以看出當時先生爲何要倡導新文化運動。

文章就在這樣一種不緊不慢的節奏中展開了。臨到最後的文章末尾,魯迅先生寫到了去日本留學的事情,4箇中國的留學生要去日本留學,文章的最有趣之處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過學的前輩特意指教了關於“襪”和“錢”的經驗,不成想,這些讓新留學生們紛紛遵命的經驗,到了日本,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總而言之,《瑣記》雖提名爲瑣記,但卻頗能展現那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文章很好地顯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象,是一篇很好的回憶性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