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鴻門宴優秀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1.22W

成功是每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人希望達成的最高境界與目標,然而成功是需要條件相匹配的,怎樣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成功,這裏,我們不妨從著名的歷史事件“鴻門宴”裏得到些啓示。 喜歡歷史的人忘不了在楚漢相爭的時代的那場著名的鴻門宴,這場暗藏殺機的宴會在劉邦等人的巧妙周旋中終於化險爲夷,回味這場著名的歷史盛宴的勝利,我覺得有以下幾點,仍然值得我們去領悟與品味。

鴻門宴優秀讀後感範文

首先第一點,人脈是我們取得成功人生的基礎。

這段故事裏有一個細節,就是當項羽等人佈下“鴻門宴”這場欲殺劉邦的迷局時,是項羽的叔父項伯把這一重要資訊傳遞給張良,原因是張良曾經救過項伯的命,所以項伯爲報答張良將此資訊告之張良,張良又將這個消息轉告劉邦,於是張良與劉邦緊急部署,周密安排,再加上項伯的相幫,終於在強敵重圍中安全脫險。

這裏我們不妨可以看出,項伯這個人物在這場事件中的重要性,項伯與張良之間的人脈關係起到了傳遞資訊,疏通情報的作用,這裏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情報的重要性,情報資訊也是現代商業競爭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而這一切的取得,都要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來達成。

其二,膽識是成功素質裏十分關鍵的魅力因素。

當“鴻門宴”中項莊以舞劍助興爲名而實際目的是意取劉邦的危機關頭,張良見機不妙,趕緊找來一同前來的猛將樊噲,樊噲手持武器直闖進大帳,怒目而視、氣勢逼人,項羽驚問來者是誰,在張良介紹後,項羽賜與樊噲酒與生豬腿,樊噲以盾牌爲案,用寶劍爲刀,不一會將豬腿吃下肚裏,此舉震攝住了項羽,項羽無比心慌,心想此人如此兇猛,雖然自己有40萬大軍,可都在遠處,而此人離的如此之近,經過一番權衡後,項羽沒再下達殺劉邦的命令。

這裏,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在最關鍵兇險的時刻因樊噲的勇武與膽識而震住了對手,使整體局勢轉向平和和有利於己的方向。

膽識,正是這神奇的魅力武器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以10萬勝40萬的歷史佳話。

其三,運籌帷幄的戰略思想祝你進退自如,掌控局勢。

除了人脈與膽識,這裏還有一種更重要的思想武器,那就是謀略。

張良在這一歷史事件中也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爲他的運籌帷幄的謀略佈局,才使整個的'故事取得完美的結局,我們來共同回味下張良的靈思巧智。

當樊噲的出現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時,劉邦決定藉機趕緊離開,於是他以去矛廁爲由離開宴席,樊噲等人請劉邦儘快離開,劉邦怕不好交代,張良對劉邦說:“您只管與樊噲脫身,我自有良策。

張良推算二人已走遠,從懷中取出白壁一雙、玉斗一對,呈給項羽,說沛公已醉,怕失禮,特派他獻上禮物,又說了一番解釋的話,將矛頭轉向范增。

這裏,張良從懷中取出禮物證明他早有準備,已經在來時想好了退身之策,更巧妙的是他利用項羽的多疑將矛盾轉移到敵人內部,可以說,局勢盡在他的掌握只中,這和他冷靜分析對手、洞悉進程、運籌帷幄的戰略思想是分不開的。

最後最關鍵的一點,我覺得,在這裏我們還可以體會到的是,一個強人的成功素質。

這裏最核心的力量和魅力人物是劉邦,劉邦可以說是一個有膽有識、知人善任的典範,在整個事件中他深知自己的位置和敵我的強弱關係,聽從張良的意見和項伯與項羽巧妙周旋,他的能屈能伸和隨機應變,都展現了一個成功政治家的非凡才華與能力

膽識、智慧、謀略和善於組織人力的能力,相信,當你能成功把握這些元素時,你也會成功的把握自己的理想人生。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爲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裏,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爲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實爲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爲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爲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爲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爲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