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鴻門宴》優秀讀後感(通用9篇)

讀後感7.06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鴻門宴》優秀讀後感(通用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鴻門宴》優秀讀後感(通用9篇)

《鴻門宴》優秀讀後感1

近日,滿懷期待的觀看了由李仁港執導的古裝大片《鴻門宴》,雖然情節改動比較大,歷史上著名的飯宴改成了全新的棋局,但綜觀懸念迭起的情節,恢弘壯大的戰爭場面,仍然爲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古裝佳作。至少比《楊門女將》好看過幾十倍,真的。

黎明飾演的傳奇帝王劉邦,馮紹峯飾演的西楚霸王項羽,張涵予飾演的謀士張良,黃秋生飾演的軍師範增每個角色都個性鮮明,特別是那場鴻門對弈,范增與張良兩位高手,不動一兵一卒卻暗藏刀光劍影,充滿玄機,鬥智過程險象環生、緊張刺激。

縱觀全篇,將項羽的豪情壯志,將霸王和虞姬悽美的愛情等等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鴻門宴》優秀讀後感2

“真可惜,真可惜!”讀了《鴻門宴》,在慶幸劉邦安全回營的同時,我又爲項羽的疏忽而惋惜。

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大軍聯合在楚懷王的大旗下,向秦軍發起了最後的進攻,誰先攻入關中,進入咸陽,就封他爲王。當時所有的戰爭中,最驍勇善戰的,首先要數項羽了。劉邦被封爲沛公,劉邦手下曹無傷密報項羽,說沛公野心勃勃想稱王,項羽一聽,頓時火冒三丈,這還了得?

項羽的謀士範曾鼓動項羽利用這次機會除掉劉邦,剷除這個心腹大患。項羽的叔叔項伯暗中向好友張良說了這事,張良是劉邦的心腹和得力干將,自然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劉邦。於是,劉邦想到鴻門給項羽賠禮道歉……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鴻門宴”。宴中,看上去充滿了歡聲笑語,其實是充滿了刀光劍影,範曾多次向項羽使眼色殺了劉邦,可是項羽卻一直猶豫不決,幾次殺劉邦的機會都錯過了,劉邦終於找了一個藉口,趁機溜回了營中。

劉邦是幸運的,他最終躲過了鴻門一劫,建立了大漢王朝,使自己成爲一代風流人物。而項羽卻因自己的婦人之仁,不聽範曾等人的勸告,鑄成大錯,致使被劉邦連續打敗,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可悲下場。

如果當時,項羽不心慈手軟,及時剷除隱患,那麼憑他的能力坐定江山是不成問題的。如此看來,這種仁慈是多麼危險啊!

今天是一個崇尚知識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才濟濟的時代,但是受傳統觀點的影響,人們習慣於掉以輕心,不懂得防患於未然,從而使自己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機會。由於一時疏忽,被對手打敗,只能品嚐失敗的苦果。

如果毛遂不自薦,他的才能幾時才能被大家承認呢?而平原君又怎樣才能與楚國達成協議呢?所以我們要懂得抓住機會,敢於向對手挑戰,讓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天的中學生們也在激烈的競爭中學習,雖然我們並不要像劉邦、項羽那樣作生死搏鬥,但也是成功與失敗的抉擇。我們在競爭中成長,要借鑑劉邦的成大事之勇,而捨棄項羽的婦人之仁,打破舊觀念的束縛,去顯示自己的才能,爲自己的成功而努力爭取每一個機會,讓自己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鴻門宴》優秀讀後感3

成王敗寇,這是人們歷來所遵循(信奉)的“真理”。惟有千年前的楚漢之爭好像是個例外。這場戰爭最終是以項羽命斷烏江而告終,劉邦纔是最後的勝利者。然而,後人往往是不爲劉邦喝彩而爲項羽惋惜。

衆人皆知,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善帶兵打仗,乃一代梟雄。他身上無處不透露着懾人心魂的威嚴、虎虎生風的氣勢和與生俱來的英雄魅力。他一出現,似乎其他人立刻變得渺小了。而劉邦,出身寒微,舉止粗俗,爲(是)公認的地痞無賴。想當初,西楚霸王項羽無敵於天下,有誰能想到劉邦會這麼快地戰勝他呢?但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如同一盤棋局,項羽善於勇往直前,大砍大殺,當他把劉邦逼得就要滿盤皆輸的時候,劉邦突然妙手轉動,最後竟反敗爲勝。

鴻門宴被認爲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正如宴後范增碎玉所言:無知短視之輩,不足共謀大事。天下,終歸要落入劉邦手中。天意,這是天意!正所謂“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古往今來,多少人感嘆:如若鴻門宴上項羽狠下心來置劉邦於死地,哪裏還會再有後顧之憂;如若戰敗時項羽橫渡烏江東山再起,哪裏還會落得如此下場;如若……可我想說的是,如若這一切統統實現的話,那他就不是項羽了,而是另一個“劉邦”。沒錯,比起戎馬一生的大英雄項羽,劉邦是個十足的小人,陰謀家。但他卻有着精明的政治頭腦和籠絡人心的技巧,這恰恰是項羽所不具備的,而這又恰恰是在亂世爭雄中獨佔鰲頭的銳利武器。

所以,劉邦最終獲得了勝利,用他自己的方式,不是禮義廉恥,不是道德說教,而是陰謀詭計、權術厚黑。這也正詮釋了馬基雅維裏在《君主論》中最爲著名的一句話:“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即使是這樣的結果,後人還是一味地敬佩項羽的一身正氣,而將劉邦視爲陰險狡詐的反面典型,但是,作爲開創西漢王朝二百多年霸業的帝王,令人敬佩不如令人畏懼。

再看這最後的失敗對於項羽未嘗不是一種公平。以他的性格,註定不會成爲真正的王者。然而踏上了這條不歸路,項羽必須爲自己的婦人之仁和自大狂妄埋單,就算代價是死亡。可憐項羽和虞姬的生離死別,也不過是其悲壯結局的序曲!而項羽的傲骨和正氣必將流芳百世,只不過,是以一種失敗者的姿態。

這就是歷史。

成王敗寇,劉邦與項羽也無法例外。

《鴻門宴》優秀讀後感4

今天,學完了《鴻門宴》這篇課文之後,有一些感觸。我用紙和筆把這些感觸寫下來。

《鴻門宴》的開關是曹無傷告密,項羽立即整理軍隊,爲擊破劉邦,而劉邦因爲項伯前來,過一日向項羽賠罪,項羽留劉邦下來,與他喝酒,這就是歷的《鴻門宴》。

我認爲劉邦之所以可以取代項羽成爲天子,與劉邦及項羽的性格特點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剛愎自用,自大輕亂,在直率了,而劉邦這之所以可以從“鴻門宴”中死裏逃生還得謝謝項羽有這樣的性格,而正是因爲項羽的性格讓他失了天下,在烏江自刎,而劉邦是真的心繫百姓,此外,項羽又坑殺了二十萬秦兵,就算他日後可一統天下,老百姓也一定會抵抗他。

劉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於應變,而項羽太過於剛烈,所以說項羽是失敗是註定的,而且從性格方面來說,劉邦的確比項羽更適合統一天下!

項羽又不善於用人,腦子太過於簡單,而且即使項羽在“鴻門宴”那一日殺了劉邦,按他的性格,他日,他也一定會敗在他人之手,項羽的失敗跟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而他在烏江自刎也是因爲他的性格太過於剛烈所造成的。

《鴻門宴》優秀讀後感5

危機四伏、暗藏殺機、兇險逼人的鴻門宴上,有個人是股清流。他不似西楚霸王般孤傲自大,不像沛公般軟弱無能,不如范增般心急如焚。在這場鴻門宴前後,他秉持着一個“義”字,行走在當光劍影中,他就是“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先說宴會前,項伯的“義”是兄弟義氣,是擔憂朋友遭受牽連的個人之舉。最開始預習課本時我還誤解他是叛徒,深入學習才覺並非如此。當項伯得知鴻門宴一事時,趕忙在夜裏駕車疾馳至沛公軍隊處,偷偷地將此事告知一向交好的張良,並勸告他不要一起陷入困境。項伯爲了朋友,一人在漆黑寂靜的夜色中疾馳,時間選在夜晚,恐怕一是不會被人發現,二是情況危急罷!即使會有被認作是叛徒的可能,他也毅然決然地堅持自己的做法,而這些,都是爲了交好之人,有義氣!多麼義薄雲天啊!

再說宴會中,項伯的“義”是全局義氣,是心繫國家、堅守原則的名族大義。當項莊藉口舞劍助興實則想擊殺沛公時,項伯勇敢地站起來,相對而舞意在保護沛公。爲什麼項伯要阻止項莊呢?真是因爲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嗎?不!還是一個“義”字!項伯之前已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他是爲了維護國家形象貫徹“義”字啊!

項伯,你夜至敵軍勸慰至交,你以身敝人心繫全局,真不愧一義士!

《鴻門宴》優秀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二十五史故事》這本書。其中,《鴻門宴》使我感觸最深。

話說公元前206年,劉邦攻下咸陽。項羽打敗章邯後,也向咸陽進發,但在函谷關被攔了下來。他立刻將其攻破,將軍隊駐紮於此。劉邦的左司曹無傷害怕了,派人告訴項羽,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大怒,下令明天犒賞士兵,打敗劉邦!謀臣范增提醒道:切不可錯過殺劉邦的機會。

劉邦聞知,連夜找到項伯,叫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好話,但項伯提出要劉邦一早去向項羽請罪。

第二天,劉邦來到鴻門,項羽出來迎接,劉邦向他謝罪,項羽把他邀進大賬內喝酒。

范增多次向他使眼色,可項羽卻置若罔聞。范增便悄悄對項莊說,你去舞劍助興,趁機殺死劉邦,項莊邊舞劍邊等待時機殺劉邦。

一旁的項伯十分着急,張良連忙找樊噲幫忙,樊噲二話不說,怒氣衝衝地衝入營帳把項羽都驚到了,自認爲可以收買人才,還給樊噲酒肉。後來,劉邦趁機找藉口逃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做人不可剛愎自用,有時要多多聽取別人的意見,項羽因爲太過狂妄自大,自以爲是,沒有聽取范增的意見,放虎歸山。其實可以這麼說,項羽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如果他能把握住這次機會,歷史的局面將有可能被改寫!

《鴻門宴》優秀讀後感7

劉邦在項羽眼前肯忍一時之氣,才足以逃離,他如果和項羽一般驕橫氣盛,也許早已死在鴻門了。橫縱古往今來,一切忍字當頭纔可以成大事兒,不然空有一勇字在身。取得成功不可能沒有憋屈和挫敗。忍眼下之氣,君子復仇,十年不晚!韓信肯忍胯下之辱,藺相如肯忍廉頗的狂言。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假如一味慾望,內心承受不上一點怨恨,眼中容不上半粒沙子,又怎能辦大事兒、成大謀呢?劉邦在這些方面勝於項羽,也就終究了結果。鴻門宴上,設想劉邦項羽如果對換一下,那項羽是必死無疑了。驕傲自大的他的詞典裏不太可能有低着頭道歉,卑躬屈膝,做事果斷的漢高祖劉邦的詞典裏也不太可能有婦人之仁。果真,項羽最終難以忍受戰敗之氣,主動無顏見江東父老,悲壯自刎。劉邦呢?基本上可以說打過一輩子敗仗,可是他照活不誤。劉邦輸的便是小仗,忍得便是小家子氣,當然獲得便是空氣,成的便是大事兒。

一代偉人,他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標準不也是“忍小成大”嗎?敵強我退,敵退我進。對手強勁時,如同劉邦應對項羽四十萬精兵時,忍一下,退一步,不容易損害哪些,隨後在適度的機會給予還擊。但針對項羽,死打硬拼,決不讓步。可結果呢?項羽自刎,劉邦勝了楚漢戰爭,創立了新中國成立。小不忍則亂大謀,古人小結是多少用血留有的蒼桑工作經驗,是多麼的頗具哲理。

《鴻門宴》優秀讀後感8

讀完《鴻門宴》,有人惡劉邦的狡猾奸詐,有人恨項羽的高傲自大。大多數人都爲項羽的失敗而惋惜,認爲他若殺了劉邦,便能得到天下,但劉邦的順利逃脫也離不開其自身的優勢。

劉邦的“眼”,爲他尋取了謀士。劉邦有一雙慧眼,慧眼識英雄,因此他身旁的人,在這場陷阱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張良,爲其出謀劃策,拉攏他人,處理遺患;樊噲,請入宴場,怒叱項羽,甘願“與之同命”。

劉邦的“嘴”,爲他搶佔了先機。劉邦的巧言,不僅使項羽輕易道出了奸細的名字,讓他擱置除掉自己的想法,而且使敵營的人,“以身翼蔽沛公”,使自己每在危機瞬間,都能驚險地避開傷害,重拾生機。

劉邦的“耳”,爲他指明瞭方向。劉邦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向項王先示弱,便出自於張良之口,這也正掌握了項王高傲的個性。若項羽也有此“耳”,恐怕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劉邦的“腦”,爲他抓住了轉機。劉邦能順利脫身,最終還是離不開他靈活的大腦。若沒有此,他就不可能用“眼”識別出有用之人,不可能用言語安撫項王,不可能聽取張良的意見,不可能趁機從宴場逃出,安排好所有的事宜,從小道回到軍營。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逆襲,建立起延續數百年的劉氏天下。

因此在我看來,項羽不僅只是錯失了一場鴻門宴,即使他取得勝利,此後也會有更多的同劉邦一樣的人,會來挑戰他的權威。

《鴻門宴》優秀讀後感9

《鴻門宴》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故事,講的是劉邦和項羽的故事。

劉邦先佔領了咸陽,項羽靠着強大的兵力破了劉邦函谷關的守軍,一路前進,最後駐紮在鴻門。項羽的謀士進言說劉邦有野心,將來威脅項羽的霸主地位,要早除後患。當時,兩軍兵力懸殊,劉邦的處境十分危險。劉邦爲了表明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就請項羽的叔父項伯幫他說好話,到項羽的軍營賠禮。項羽的堂兄弟項莊故意在宴席上舞劍助興,想找機會殺掉劉邦,被項伯看出用意。於是,項伯說:“咱們兩人來對舞吧”,藉此護着劉邦,使劍刺不了劉邦。劉邦看大勢不好,找了機會趁機逃走了。一場劍拔弩張的宴會,總算暫時緩和了下來。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到項伯很有義氣,他雖然在項羽那邊,但爲了報答救命恩人張良,挺身而出救了劉邦,免得張良陪着遭難;而項羽很愚蠢,被劉邦假裝的低聲下氣矇騙了,沒有下決心殺他,以後反被劉邦奪了天下;劉邦的手下張良和樊噲很忠心,憑着計謀和勇敢救了他們的主公。故事也描述了項羽的殘暴和劉邦的親民與智慧,讓人深思。

後來人們用“鴻門宴”來比喻有陰謀和危險的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