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有關《雙城記》的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讀後感1.97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有關《雙城記》的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雙城記》的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雙城記》的讀後感1

在讀《雙城記》之前,看過網上某一些介紹,說《雙城記》雖是一本經典的小說,但因爲其明確指出這段背景是法國大革命,於是對革命的表現就被認爲是作者的寫作觀。而這正是對小說無數爭議的焦點。狄更斯在小說中除了以細膩的筆墨展示了貴族的殘忍,同樣也展示了革命羣衆非理性的破壞。作者認爲,革命是一種壓迫取代了另一種壓迫,一場直接濃重的血腥*替代了另外一場血腥。對攻佔巴士底獄以及對*民衆的一系列描寫——血腥,殘忍,狡詐,惡毒是小說最爲引人注目的地方。

我覺得作者爲了表達自己感情思想,就刻畫了當時法國革命羣衆的邪惡之處,體現他並不喜歡革命,甚至對革命的痛恨。他不瞭解革命所含有的意義,但是作者推崇主張讓愛來改變世界——這種愛,體現在小說中的包括親情,愛情,友情這種私人間的感情,也包括拋棄貴族,拯救蒼生的那種博愛。

讀了書後,個人喜歡卡頓,卡頓在小說被描述:“太陽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見的景物,沒有比這個人更慘的了。他富有才華,情感高尚,卻沒有施展才華流露情感的機會,不能有所作爲,也無力謀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癥結所在,卻聽天由命,任憑自己年復一年的虛度光陰,消耗殆盡。”

卡頓這是個自甘墮落湮沒了自己的才華和青春的年輕人。而卡頓的墮落,源於自己對日漸墮落的社會的失望。他走上斷頭臺前曾說過,“我看到這個時代的邪惡,和造成這一惡果的前一時代的邪惡,逐漸爲自己贖了罪而消亡。”

卡頓是悲哀的,也許他不應該被埋沒,是爲世所迫,沒有人去幫助他,人們關注革命,加大壓迫。

《雙城記》的讀後感2

那是最完美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期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此刻十分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進階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進階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進階的。這是狄更斯的《雙城記》的經典開頭,這是一曲時代節奏的起始音符,這是一幅恢弘的歷史畫卷最初的那一筆重重的色彩。

《雙城記》有其不一樣於一般歷史小說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作者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歷爲主線索,把冤獄、感情與復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齊,情節錯綜,頭緒紛繁。作者採取倒敘、插敘、伏筆、鋪墊等手法,使小說結構完整嚴密,情節曲折緊張而富有戲劇性,表現了卓越的藝術技巧。風格肅穆、沉鬱,充滿憂憤。

小說在情節安排上,採用了他在許多作品中慣用的懸念手法。開篇描述英法兩國動盪不安的局勢,之後是關於活埋和復生的對話,一開始就渲染了一種神祕和緊張的氣氛。這種氣氛隨着故事情節的展開而越發加強。馬奈特醫生出獄後奇怪的縫鞋活動,代爾那婚前和馬奈特的神祕對話,卡爾登和代爾那面貌酷似,這種種疑團加深了小說的魅力,使它的結構猶如巴士底監獄通道那樣迂迴曲折,直到最後才把散見於全書的各條線索串聯起來,創造出豁然開朗的藝術效果。

《雙城記》主要以情節結構取勝。書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是仁愛的化身,如馬奈特醫生、路茜、代爾那和卡爾登;另一類是復仇的化身,如得伐石夫婦、甲克,以及法國革命中瘋狂的羣衆。兩廂對立,壁壘分明,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展示其鮮明的.性格特徵。狄更斯喜用的漫畫化手法,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其中狄更斯的思想發展過程中佔着一個獨特的地位。尖銳的階級對立在小說中以更爲極端的形式出現。舊秩序、舊制度的崩潰已經不再像《荒涼山莊》中廢品收購商克魯克那樣自我燃燒,也不會像《小杜麗》中克侖南姆夫人宅邸那樣自動坍塌。在英國,像法國革命那樣的一場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正迫在眉睫。《雙城記》是狄更斯對英國統治階級發出的一個強烈警告。

《雙城記》的讀後感3

狄更斯的《雙城記》是我比較喜歡的作品,我反覆看了三遍。和他的其他小說的冗長鬆散相比,《雙城記》結構更緊湊,更嚴密,故事情節幾乎是一氣呵成。由於懸疑重重,讓人不忍釋卷,急於想知道結局。然而在謎底終於被揭穿,真相大白後,卻引發出讀者諸多的感嘆。

雙城,指的是倫敦和巴黎,這兩座分屬不同國度的城市。故事由臺爾森銀行的老員工洛瑞先生的一次特殊使命開始,把人帶入那個血雨腥風的動盪年代——1775年。那時,法國處於帝政時期,貴族階層專橫跋扈,底層民衆受到殘酷壓迫,民不聊生。這是法國大革命的前夜。

臺爾森銀行以其良好的信譽,成爲一家百年老店。它的主店在倫敦,而在巴黎有它的分部。由於業務的需要,洛瑞先生時常要在隔海的兩座城市之間往返奔波。而這一次,他執行的是一項特殊使命——將臺爾森銀行的老客戶馬奈特醫生從巴黎祕密接回。18年前,馬奈特被人誣陷,僅憑一張空白逮捕令就被投進了臭名昭著的巴士底獄。在那暗無天日的地方過了整整18年,馬奈特醫生因絕望而精神失常,奄奄一息,最後被當做死人丟棄,才撿回了一條性命。全書的第一部《復活》,講述洛瑞在巴黎的酒店老闆德發日夫婦的幫助下,讓馬奈特父女相逢,並將其成功帶回倫敦,從此過上正常的家庭生活。洛瑞也成爲這家人一輩子的朋友。

接下來的第二部《金線》,是全書中相對比較溫馨的章節。

在露西的悉心照料下,馬奈特醫生漸漸康復,後來做回了老本行,成爲遠近聞名的醫生。五年後,在一場官司中,露西和流亡貴族達內相識。達內被指控爲危害英國安全的法國間諜,馬奈特父女作爲證人傳喚。在律師的辯護下達內無罪釋放,後與露西相愛,並結爲夫妻。當一對熱戀中的情侶沉浸在自己的幸福當中時,他們的父親卻備受煎熬,幾乎舊病復發。靠着堅強的毅力,他很快恢復了理性。而女兒女婿對此卻渾然不知。

達內是法國某侯爵的侄子,他同情窮人,痛恨封建專制制度,自動放棄了繼承爵位,隱姓埋名來到英國,和露西結爲夫婦後過着平靜的生活。轉眼又過了若干年,他們的女兒小露西九歲了。這一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不久,法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相繼被送上斷頭臺,法國貴族們紛紛逃亡。達內的僕人被控盤剝鄉民,關進了監獄,向他發出求救信。爲了證明僕人的清白,達內不顧個人安危趕赴巴黎。他的此舉在那場如火如荼的大革命中,無疑是飛蛾撲火。很快達內就被革命者抓住投進監獄,等待他的,是死亡。故事進入了第三部也是最跌宕起伏的一部——《暴風雨的蹤跡》。

爲了營救女婿,使女兒不失去丈夫,外孫女不失去父親,馬奈特醫生拖着年邁體弱的身體,帶領全家來到了曾給他帶來噩夢的巴黎。由於他的巴士底獄囚犯的經歷,他成爲英雄,備受革命者尊敬。在第一場審判中,達內被成功獲釋。然而,就在同一天,他又被抓回去,指控他的,是德發日夫婦。在第二次審判中,驚天案情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線索來源於德發日帶領革命者攻打巴士底獄時發現的一封馬奈特醫生的親筆信,那裏詳細記載了他的冤情,那還是他在精神尚未失常的時候寫的,可他萬萬想不到,有朝一日這封信成了將自己女婿打入地獄的有利證據。

當年,馬奈特醫生還很年輕,一天被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請去”爲一位年輕女子看病。那年輕女子被侯爵污辱,以致發瘋並含恨而死,她的弟弟報仇失敗也被殺死。這個貧苦的家庭一夜間家破人亡。目睹這一人間慘劇,正直的馬奈特醫生選擇了告發。然而,那時候的貴族是可以草菅人命而不被判罪的。馬奈特醫生卻被以一張空白逮捕令投進監獄,從此,他的噩夢開始了。18年暗無天日的牢獄生涯,歷經千辛萬苦,九死一生,他終於脫離苦海,帶着一顆傷痕累累的心回到英國。他以爲從此會和女兒過上平靜的生活。可是就在女兒結婚的前夜,馬奈特醫生才從女婿嘴裏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他姓埃弗瑞蒙德,是他的仇人埃弗瑞蒙德兄弟之兄長的兒子!在那一刻,他的神志出現一過性的混亂自然在情理之中了。不過爲了女兒的幸福,他決定把這個祕密爛到肚子裏。畢竟達內是無辜的,他是個正直善良的青年,並且早已脫離了那個罪惡的家庭。

在法庭上,德發日夫婦把這個祕密公佈於衆,讓民衆的情感急轉直下,紛紛要嚴懲這個流亡貴族。之所以德發日夫婦對達內深惡痛絕,是因爲,德發日太太是那個受害家庭的唯一倖存者——那可憐姐弟倆最小的妹妹。她的這一生唯一的使命就是復仇。大革命時期她打着正義的旗號濫殺無辜。埃弗瑞蒙德家族是她不共戴天的仇敵,儘管侯爵兄弟倆都已被殺,她還要將他們斬草除根,甚至連達內的妻兒也不放過。

在這一家陷入絕境時,卡頓來了,就像是他們的救星。他沒有別的辦法,唯一的優勢就是,由於和達內長相酷似,他可以買通獄卒,作爲達內的替身走向斷頭臺。他的確這樣做了,而且做得義無反顧。他對露西的愛,愛得深沉,愛得忘我。臨死前他默誦道:“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也永遠不死。”這一段描述非常感人,催人淚下。

該書的人物中,馬奈特父女、達內、卡頓等人代表着“善良”,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代表着“邪惡”,而德發日太太則是“仇恨”的化身。故事以侯爵兄弟的滅亡、德發日太太的失敗和馬奈特全家的勝利逃離而告終。在愛恨交鋒、善惡博弈中,愛終將戰勝恨,善終將戰勝惡。這大概就是作者一貫主張的揭惡揚善的創作意圖吧。透過閱讀該書,也對法國大革命的那段歷史有了新的認識。

狄更斯在這部小說中沿襲了他慣常的辛辣、幽默和生動的筆觸。他把令人聞風喪膽的斷頭臺形容爲“吉蘿亭”女子,“所有和吉蘿亭接吻的人,只消伸頭朝那小視窗裏看上一眼,就會咔擦一聲,掉進口袋”;描寫臺爾森銀行的因循守舊也是讓人捧腹:“每當僱用一個年輕人進倫敦臺爾森銀行,他們總是把他藏起來一直放到老,像塊乾酪似的把他藏到一個陰暗角落裏,直到他渾身有了十足的臺爾森味,長滿斑斑青黴。”類似種種精彩寫法不勝枚舉。狄更斯不愧是語言大師,他的小說直到現在讀起來仍舊有着現實意義,因此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雙城記》的讀後感4

小說《雙城記》被譽爲描寫法國大革命的最傑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爲它的與衆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儘管在那個時代,這些小人物本身並不能引起世界的關注。但是作者敏銳的捕捉到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法國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們的力量所引發的。

在這部作品裏,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卻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美麗溫柔的露西,優雅高尚的查爾斯,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不羈而又無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發奇太太,豪爽忠誠的普洛士小姐,殘忍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複雜的仇恨糾纏不清,殘忍的復仇製造了更多仇恨,愛在地獄的邊緣再生,卻是以生命爲代價。這錯綜複雜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現在面前,彷彿重現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

有人說,小說《雙城記》是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我卻覺得,這樣說的人必定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圖。如果只是表達了這個,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達到露西和查爾斯的水準,那麼小說《雙城記》的優勢怎麼體現出來呢?在我看來,德發奇一家和法國貴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爾斯和西德尼的感情問題也好,都是爲了體現一個共同的主題而設的。這個主題就是剖析這場大革命與民衆之間的關係,看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場革命,到底這場血雨腥風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我想這纔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重心所在。

《雙城記》的讀後感5

這本英國作家的《雙城記》,是19世紀著名作家狄更斯十四部長片小說中最短的一部,但是也是最爲驚險曲折最驚心動魄的一部。

這本小說它主要講了一段愛恨交加的故事,故事中的卡頓,他是一名律師,但是他整天漫不經心自從他遇見了馬內特醫生之女露西,就不斷的向她訴苦,這讓露西知道了他有一顆善良的心。並且他也深深的愛上了她。可是卡頓知道,自己已無法挽回自己,就把這顆心給珍藏了起來······最後,卡頓爲了露西的幸福,竟替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達奈從容赴死。之後達奈和露西的子孫都在世世代代的留傳着一個名字——西德尼·卡頓。

讀完這本小說以後,我陷入沉思:爲什麼德法日夫人不能像馬內特醫生一樣,放棄恨,放棄恩,放棄殺他們所有人!卡頓爲了露西都能從容赴死,而德法日夫人卻爲了自己的家時而被仇恨蒙了雙眼,見到達奈就想殺光所有的人,難道就不能快快樂樂,幸福美滿的過完下半輩子嗎?想到這,我便爲無辜的卡頓和達奈全家人留下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