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雙城記》讀後感(精選9篇)

讀後感2.2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雙城記》讀後感(精選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雙城記》讀後感(精選9篇)

《雙城記》讀後感 篇1

這個假期,我利用空餘時間閱讀了狄更斯的《雙城記》,也有了些體悟,下面我來把我的感受寫下來。

一、情節佈置

這部著作的情節是十分玄妙的,作者把各種線索串聯起來,如文中所說的一樣“編織”成了這部小說。小說最大的特點是人物關係複雜:如馬奈特醫生和達南的關係;德發奇太太和達南的關係——這兩個關係直接導致了最後的悲劇。還有洛瑞先生與德發奇的關係以及格侖舍與密探的關係等等。這些複雜的人物關係使此部著作情節環環相扣。

這本書最有特色的一個章節是頓臨死前與一位小姑娘的對話,從這番對話中徹底揭示了革命羣衆過於瘋狂以及善將永存的主旨。

二、人物特點

本書最重要的人物是查爾斯·達南(埃弗蒙德)。他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父親與叔父,但是他還必須支撐整個家族的產業。所以,當老僕人給他寫信時,他便不得不回到法國。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具備一位貴族所具有的文明氣質,並且當他去會見自己的叔父時,他明確提出了“不能再迫害人民”的說法。同時,他放棄了貴族特,本來就是一件善事。

悉尼·卡頓也是位重要人物。在讀這部小說的前半部分時,我一直不大喜歡這個隨意、懶惰的人物。但是在往後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他是一個敢作敢爲、足智多謀的人。雖然是“朋友”,但實際上卡頓和達南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好,但是爲了他們一家人幸福滴生活,卡頓甘願走上斷頭臺,讓達南逃跑,而自己成了永恆的善的化身。在文章中提到卡頓死時“猶如一位先知“。

德發奇夫婦也屬於本書中的焦點人物。德發奇本人是個善良的人,他收留了馬奈特醫生,並且在大革命之後告訴自己的夫人見好就收。而德發奇太太就是個復仇者,她受過埃弗蒙德兄弟的迫害,所以她一心想殺掉法國所有貴族。當然,由於她的過激行爲,使她最後死於普洛士小姐手中。

三、寫作特色

本部小說文筆非常幽默,作者一直在使用辯證關係和反覆的手法來實現這種效果,所以這部感人的小說還能讀起來令人十分想笑。

文章有特色的一處是最後作者“幫助卡頓發表感想“。作者用卡頓的語言交待了文章的結局,告訴人們”善良在世界永存“的道理。

這就是我讀過這部小說的感受。

《雙城記》讀後感 篇2

我是讀完這部文學作品之後立刻寫這篇讀後感的,真是太精彩了,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激動。特別是讀到最後兩三章的時候,原先迷茫如大霧般的情節慢慢地似受到初生的陽光而將迷霧驅散後的天空一般明朗起來。怪不得作者狄更斯自述,這部小說使他“深受感動,無比興奮”,並且渴望能親自在舞臺上扮演西德尼·卡頓。

它沒有拯救人民,而是將人民推入了另一個火坑。再來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犧牲品——達內,革命前,他放棄了國內的家業,隻身來到英國謀生,在他看來,壓迫人民是一件極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發後,他反而無辜地成爲人民的敵人,人們不分青紅皁白地要將他領上斷頭臺。不過相信在九死一生之後,他依然是原先那個善良的達內。

而卡頓——一個才華橫溢卻自甘墮落的律師,他與達內有着相同的長相,卻有着不同的命運,在面對活着還是讓自己心愛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擇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後者,在他看來,生命在愛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斷頭臺上,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沉着冷靜。因爲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援他:“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死來反抗虛僞的革命者,他用死來詮釋對露絲的愛。生命,成了他最後的武器,愛,成了他唯一的支柱。

卡登的死,就像一支羽毛輕柔的飄落水面,沒有水花,卻有一個個漣漪,提醒人們:真正的自由平等無法用斷頭臺建立。有一天,世界會變得更好,就像卡登臨死前看見的世界,那不是天堂的幻影;有一天,那會是我們的世界。

《雙城記》讀後感 篇3

這個寒假我拜讀了狄更斯的作品,以下就是我的感想。

故事是這樣的,埃瑞弗蒙德侯爵蹂躪農家婦女,她的哥哥知道了,於是跟侯爵幹了一仗,以失敗告終。而且他還受了重傷。可能侯爵也不想把事搞大了,不想弄出人命吧。就請了一個醫生,這就是另外一個重要的人物馬奈特醫生。而這可憐的馬奈特醫生也由於知道了內情而被侯爵送進了巴士底監獄。十八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故事裏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的馬奈特醫生,美麗溫柔的露西,優雅高尚的查爾斯,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不羈而又無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發日太太,豪爽忠誠的普洛斯小姐,殘忍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

而這個查爾斯來頭不小,是埃斯瑞弗蒙德侯爵的侄子,但是他不接受爵位,離開法國到英國去。他在倫敦靠自己當上了法文老師。

還有一個人叫西德尼·卡頓,他從一開始的法庭上若無其事地望着天花板但他的一張紙條就揭穿了原告的陰謀。他很容易給人一種邋遢、消沉、貪杯的印象,但他在危急時刻,透過一個獄卒來到查爾斯的監獄裏與查爾斯換了衣服。後果可想而知,查爾斯被送出了法國,而卡頓卻被送上了斷頭臺,他在死前說了一句話:我現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過的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將得到的,是我一生中過的最寧靜、最最寧靜的休息。

在革命成功後,革命者們大多都失去了理智,濫殺無辜的人,而查爾斯爲了解救以前的僕人,挺而走險,來到法國,結果卻被革命者以逃亡貴族的身份給關了起來,露西及她父親馬奈特醫生連忙趕到法國,由於他在巴士底獄給關了十八年,被人們稱做英雄,從而有特把他的女婿─查爾斯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但是德發日太太就是那對兄妹中的妹妹,她一直都恨着埃瑞弗蒙德侯爵家的人。查爾斯又是埃瑞弗蒙德侯爵的侄子,所以她想盡辦法得想要害查爾斯。但到頭來卻死在自己的槍口中。

這部小說雖然後來是以“大團圓”結束,但是當我讀到卡頓爲了露西而代替查爾斯上刑場時,我的心裏充滿了辛酸。

《雙城記》讀後感 篇4

一個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血的印證的不可磨滅的悲慘時代,猜疑、仇恨、惶恐、屠掠的瘋狂侵略下人心惶惶。“既然死亡是大自然用來消除萬物的靈丹妙藥”,那麼,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各式各樣的死刑無疑是統治階級們“清洗”這場由大革命所帶來的陰影的“最好利器”。

狄更斯在小說中以細膩的筆墨展示了貴族的殘忍與革命羣衆非理性的破壞。透過貴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衝突,讓我們看到,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殺戮無法平定動亂,更不能替代愛。

在這矛盾、冗亂的時代下,狄更斯成功塑造了西德尼。卡頓——“他富有才華,情感高尚,卻沒有施展才華流露情感的機會,不能有所作爲,也無力謀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癥結所在,卻聽天由命,任憑自己年復一年的虛度光陰,消耗殆盡”。西德尼。卡頓的存在是一場幸福的悲劇,他孤獨,他憂鬱,他用冷漠的外表面對世間百態,他用“若無其事”杜絕身邊的名與利,他愛上了露西,卻不願去追求,他的善良讓他擔心露西會因他墮落,當他最終他向露西表達了愛情,令人動容。

“爲了你,爲了你所愛的任何人,我願意作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願爲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西德尼·卡頓

我以爲,這樣的愛是廣義的,如夢幻般偉大而純淨,催人淚下,它默默承受着煎熬,“孤獨”面對着酷刑,它也許憂傷但充滿幸福,它可能悽美但並不單薄,在無形中,放出動人光彩,成爲經典。卡頓如同黑暗裏的精靈,像是“星星之火”點燃真愛。

卡頓的離開平靜且從容,但我明白,走想向愛的祭壇,不光靠勇氣,更珍貴的只那一份感人肺腑的“博愛”!也許卡頓的犧牲正是一種重生,因爲他在坦然中透過了死亡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

我想,如果狄更斯用大革命下的`世間百態,人性萬千堆砌起了《雙城記》的血肉,那他就用西德尼。卡頓鑄造了《雙城記》的靈魂。也許遺憾,也許辛酸,更多是祝願與感動——最純淨,最永恆的愛,像永不凋零的春天永遠鮮活的存在。

《雙城記》讀後感 篇5

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篇幅並不長,但是,卻讀了半個月之久。實在是因爲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太讀懂,對於當時的時代背景,西歐的風俗習慣都不瞭解。直到現在,雖然已經讀到了結尾,其實對作者本身要表達的當時法國大革命的一些令人“廢解”的景象,並沒有更盡一步的瞭解。

但是透過對這部著作的學習,我有幾點需要思考的地方:

首先,是什麼讓一個本該受人同情女人變成了讓讀者希望她早點死去的角色。泰雷茲·德伐日是個苦大仇深的人物,她爲了復仇,甚至失去了作爲普通人應有的憐憫之心,她不但把達爾內送上了斷頭臺,還要把本是受害者的曼內特醫生,以及達爾內的妻女也“斬草除根”。她的每次出現,她的言論,甚至讓人覺得瘋狂、可怕、恐懼,她給人帶來的是一種無可救藥的絕望。

其次,是什麼讓民衆面對囚犯時先後能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讓我吃驚的是,在第一次達爾內被捕時,當時的民衆在得知達爾內的“罪過”後,希望他馬上被處以死刑的急迫心情,和當法庭宣佈他無罪時民衆們所表現出來的歡喜之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無法理解。

再次,是什麼讓一位本來欲自暴自棄過一輩子的人,爲了所愛的人,竟然可以獻出了生命。西德尼·卡爾頓對愛情的執着讓人欽佩,他成了全書中最具靈魂的角色。所以把最後他的話(作者認爲他的想法會是這樣)抄錄在下:

“我看見巴薩、克萊、德伐日、復仇女神、陪審員、法官,一長串新的壓迫者從被這個懲罰工具所摧毀的老壓迫者們身上升起,又在這個懲罰工具還沒有停止使用前被消滅。我看見一座美麗的城市和一個燦爛的民族從這個深淵中升起。在他們爭取真正的自由的奮鬥中,在他們的勝利與失敗之中,在未來的漫長歲月中,我看見這一時代的邪惡和前一時代的邪惡(後者是前者的自然結果)逐漸贖去自己的罪孽,並逐漸消失。

“我看見我爲之獻出生命的人在英格蘭過着平靜、有貢獻、興旺、幸福的生活——我是再也見不到英格蘭了。我見到露西胸前抱着個以我命名的孩子。我看見露西的父親衰老了、背陀了,其它方面卻復了原,並以他的醫術踏實地濟世救人,過着平靜的生活。我看見他們的好友,那個善良的老人,在十年之後把他的財產贈送給了他們,並平靜地逝世,去接受主的報償。

“我看見我在他們和他們無數代後裔心裏佔有神聖的地位。我看見露西成了個龍鍾老婦,在我的祭日爲我哭泣。我看見她跟她的丈夫正結束生命的歷程,並排躺在彌留的榻上。我知道他倆彼此在對方的靈魂中佔有光榮崇高的地位,而我在他倆靈魂中的地位則更光榮、更崇高。

“我看見躺在她懷裏的以我命名的孩子長大成人,在我曾走過的道路上奮勇前行。我看見他業績優異,以他的光耀使我的名字輝煌。我看見我染在那名字上的污跡消失。我看見他站在公平正直的法官和光明磊落的人們的最前列。我看見他帶了一個又以我命名的孩子來到這裏。那時這裏已是一片美景,全沒了今天的扭曲和醜惡。那孩子長了個我所熟悉的前額和一頭鑫發。我聽見他告訴我孩子我的故事,聲音顫抖,帶着深情。

“我現在已做的遠比我所做過的一切都美好;我將獲得的休息遠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第十一章第二十五節。這是耶穌因乞丐拉撒路之死說的。其後耶穌來到拉撒路墓前,死去已四天的虔信耶穌的拉撒路果然復活,體現了“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的意思。這句話是卡爾頓父親墓碑上的銘文。)

《雙城記》讀後感 篇6

前些日子借了一本超厚的世界名著《雙城記》,看了幾章後,我決定還了它,實在沒意思,而且又看不懂,不過它的減肥版,總算看完它了。

書中人物其實很多,但人物的各種關係又是那麼的令我意想不到,主人公是一個曾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馬內特醫生,她的女兒露茜,他的女婿查爾斯…我對好人總有一種好感,對壞人總有一種厭惡感,不奇怪啊,每個人都這樣,除非他是超級好人,對壞人存有仁慈的心,或者他是超級大壞蛋,對好人總有一種感覺,其實這也不奇怪的,事實就是如此!一羣虛僞的傢伙。得法熱夫婦去找露茜,原以爲要幫她的丈夫查爾斯,其實是害了她的丈夫再次入獄,並且最終導致卡登先生的死。

我本人覺得卡登先生很講義氣,重感情,他第一次見露茜就愛上她,雖然表白遭到拒絕,但對她的愛仍不改變,最後爲了露茜能和她丈夫團聚,爲了露茜不再傷心流淚,他去監獄和查爾斯調包了,用自己的命換了露茜的幸福,不能不說他是令我最受感動的一個人物。

《雙城記》讀後感 篇7

一本書就像一部電影,翻過那一頁頁泛黃的紙片,留下的是書中的記憶。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一件件扣人心絃的事件,一行行跳動的文字將整個畫面編織成一部充滿血與淚的歷史。狄更斯就是用手中的那支筆向我們講述了那個暴風雨來臨前的社會。

文字是心境的外在反映,狄更斯的經歷讓他的文字不再幹涸。他出生在英國一個普通家庭,曾經做過鞋徒,當過文書,最終走上了寫作之途。他生活在那個充滿黑暗的年代,只能用筆來寫出滿腔的熱情與憤怒。他的小說特別是前期作品,一般都比較鬆散冗長,而《雙城記》在結構上是最嚴密的一部,沒有多少與主題無關的繁枝雜葉,在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下,圍繞着馬奈特醫生一家和以德發日夫婦爲首的聖安東尼區展開的,前者表現了愛與行善,後者着重反映恨與復仇。透過愛恨交鋒,善惡搏鬥,最終如作者所說:“愛總能戰勝恨。”惡往往都是曇花一現,都要和作惡者一同滅亡,而善則永世長存。

誠實善良的馬奈特醫生因爲醫治一名被埃弗雷德兄弟虐待的女子而扯出一段黑幕遭到祕密監禁達十多年。熱心敦厚的銀行職員洛瑞爲老客戶救出女兒——露西,並試圖營救馬奈特醫生,因種種巧合溫柔多情的露西遇見了正直高尚的達內,二人墜入愛河。他們聯合救出父親,仁愛無私的律師卡頓愛上了露西,卻因爲愛替情敵走上了斷頭臺,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雖死猶生,卡頓猶生,仁愛猶生。最終愛的家族取得了勝利。

在那悲慘的社會中,人民爲了自由而戰,狄更斯不是一個手執長矛的勇士,但他是一個用文字來書寫社會的愛國者。透過那蒙上黑霧的歷史,用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來告訴世人,在這個即將迎來光明的世界中,正義和愛永遠是人們前進的不竭動力。身處亂世的人們心靈中充滿了孤獨、恐懼與血腥,他們爲了恨而變得扭曲,如同回到了人類的原始時代——那個野蠻殘忍的年代,狄更斯用文字中帶給了人們希望看到了文明,在另一個充滿血淚的國度中看到了故國的未來,也不管努力追求的前方有多麼坎坷,也不管在通往民主與自由的道路上會留下多少人的血淚,埋下多少人的白骨,文明的人們總會義無反顧迎接自由的曙光。

《雙城記》讀後感 篇8

這本書篇幅不多,全書可以說就一個故事,但是又包含了很多的內容。有巴黎的社會矛盾,甚至還講述了一些法國大革命的過程。還有法律與公平的思考,人性的考量。包括達利與露西美好而又平淡愛情,卡爾登對露西深沉隱忍而又爲之不顧一切的愛情。

侯爵這一章可以說是全書最爲令人憤恨的地方,也是法國大革命之所以爆發的原因,貴族草菅人命,心狠手辣,對孩子毫無憐憫,對生命毫無敬畏。而侯爵的死,更是讓人看到民憤以無以復加,平民的反抗,革命的即將到來,雖然結局兩敗俱傷,但是還是給人看到希望。

達利的三次受審可以說是故事精彩所在,每一次可以說都是因爲他的身份羣引起的。倫敦受審,因爲醫生和露西以及其他證人的證詞,他化險爲夷。並且還結識露西,收穫一份美好的愛情。第二次受審可以說是靠着人性的美好公正與憐憫才成功的。第三次,當然沒能再次逃脫,因爲家族的黑暗歷史(貴族身份),那些他家族曾經犯下的錯,沒有被時間洗刷乾淨,現在直指他的性命,即便他本是正真善良之人。最後,有人因爲愛情,因爲成全,因爲諾言而視死如歸。卡爾登,死的雖然平靜無憾,但是還是讓人感動與心痛。

達利沒有錯,卡爾登也沒有錯,錯的是家族的恩怨積澱給了無辜之人,錯的是好不容易推翻了舊世界建立的新世界依舊是沒有公正與法制,想的只是報復和嚴懲那些舊時之人,這一點不知道是不是和新中國打地主有幾分相似,但是新中國更加法制,這也是進步沒有被摧毀的的原因吧。

一本書,像是讀了一個故事,又像是看了一場電影,又或是一個夢一般。譁然而又淡去。帶來一絲心頭涌動,帶走一片輕吟歎息。

《雙城記》讀後感 篇9

西德尼·卡頓,在《雙城記》裏,一開始是一個不起眼的配角。他酗酒、虛度年華、自暴自棄,儘管長得有點呆滯,至少我是這樣認爲。他是一個胡狼,也就是跟在老虎身後、但不敢越犯老虎的一種動物。他總是跟在法庭紅人的身後,他自己也是一名律師。一次在法庭上,他看見了一位證人小姐,並愛上了她,她叫馬奈特,是醫生亞歷山大·馬奈特女兒。馬奈特已經要與一個叫查爾斯的人結婚了,這時卡頓去了馬奈特家含蓄的告白,被她委婉的拒絕了。卡頓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不會贏的這份愛情的,以後便沒有糾纏馬奈特,也是正常的與她接觸。順便。介紹一下查爾斯這個人。查爾斯·達內,原名查爾斯·埃弗瑞蒙德,被稱爲“逃亡貴族”,是法國一個貴族的後裔,但他不貪圖錢財,被兇狠的叔叔奪去了他應有的一部分財產。然後,他來到了英國,認識了馬奈特,以老師爲職業。一年,她因爲公事必須返回法國,被逮捕,判了死刑。這是,卡頓出現在法國。查爾斯被執法前一天,他以“探監”就出了查爾斯,他來到監獄,要和查爾斯換衣服,代替查爾斯在監獄裏,接受死刑,查爾斯不願意,卡頓就把他打昏,自行處理了服裝,託人把查爾斯運了出去。第二天,卡頓上了斷頭臺,走向了人生的終點。而查爾斯和跟他來的馬奈特乘坐馬車,逃出了法國。在卡頓臨上斷頭臺時,他說:“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是信我的人,必永不死。”卡頓留下的最後一句話,竟是這樣的淒涼。

卡頓在向馬奈特表白時,說過自己能爲了他們兩人的幸福而去死,他履行了自己的諾言,用一顆跳躍的心臟去救活一顆即將停止跳躍的心臟。救不救人是他自己的決定,這個結局是出乎人意料的,沒想到這麼微不足道的小角色會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我想,等到查爾斯甦醒過來時,也一定會感激卡頓的,一定會跪在十字架前爲天上的卡頓祈禱祝福吧。卡頓,我剛開始時是不喜歡他的,可是到了結尾,我卻被他那偉大的行動感到震驚。他用自己的證明許下了這個諾言,用自己的生命去履行這個諾言。想到這,我的眼眶裏噙滿了淚水,卡頓震撼着我。現在的我們,說反悔就反悔,毫不注意自己的人格,不守信諾,雖然我們沒有用生命去許下諾言,但我們依然要學習卡頓那樣履行諾言,不,更準確的說是懂得奉獻自己!

狄更斯也深深地爲自己筆下的卡頓震撼了,他說過他會很樂意在舞臺上表演卡頓這個人物。是啊,生活中正缺少像卡頓這樣的人。奉獻,也許奉獻的是生命、時間、各種物質或是精神物質,然我們懂得奉獻吧!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矇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們大家都在直下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