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1.71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通用5篇)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1

清晨,本就應是在家裏悠閒自在的吃一頓早飯的時間,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們急急忙忙地飛奔單位;而學生們也正爭分奪秒的趕向學校,每時每刻都在爲那最終的一場考試準備着,做不完的練習,寫不完的作業。我們被高壓和快節奏的生活壓迫得喘但是氣來,從早上被鬧鐘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學校,備課、講課、改作業,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盡。美妙的音樂、泛着墨香的書本、一路的風景從沒有時間,也沒有情緒去欣賞。這就是所謂的生活嗎?

也許,我們就應偶爾抽出那麼幾分鐘,去體會一番什麼叫真正的生活。翻開于丹的《趣品人生》,就彷彿變成了深山隱士,沒有了塵世的喧囂,沒有了俗人的市儈,有的只是無限的寧靜與雅緻。一字一句,將人的靈魂領入了最純粹的自然之中,帶着我們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種滋味。于丹講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種事例告訴我們,高品質的生活並不是有錢人、有閒人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古代名士般悠閒舒適的生活。在書中,她傳達給我們一個理念:用休閒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種生活的方法。于丹認爲,悠閒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閒是一種樂趣,悠閒是生命的一個節拍。

我們感嘆生活的瑣碎和無趣,感嘆幸福在這天似乎變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們自我把尋找快樂的潛力給丟了,丟給了繁雜的生活、丟給了忙碌的時間、丟給了世俗的名利。我們所有的悠閒和情趣丟棄的無影無蹤。

我們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無好處的事情來進行調劑,人生苦短,生存的好處不光在於奮鬥和拼搏,還在於懂得欣賞擦肩而過的美麗和隨處可見的淡然。正如書中的介紹:“于丹教授將帶領我們體驗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於閒適間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悠閒的情趣與生活方式並非要讓我們閒置大把的時光,放下理想和職責,而恰恰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我。無論生命的道路上多麼忙碌,不妨忙裏抽閒讓自我停一停、靜靜心,回頭看看最初的起點,向前望望最終的歸宿,然後帶着一個從容的自我,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能夠憧憬未來,能夠緬懷過去,但能夠抓住的只有此刻,如書中《序》裏所說,做一些看似無用的事。爲當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意境。雖然由於自身的底子薄,達不到那樣的高度,但是,我們能夠多學習,取長補短,將能做的會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發揮。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2

于丹,她的一本《于丹趣品人生》引經據典,內容深入淺出,引起了我對人生更多的思考。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每個人會經歷不同的成長階段,今年,我-三十了,也到了而立之年,就不由的要問自己“應該要做些什麼”“應該做到什麼”?于丹教授講“立”要外立其身、內立其心,她教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要用一些不想要的物質換取有品質的生活,對有些事情堅決說“不”。

這,讓我想起了前些天學習堂局長致市縣局主要負責同志的一封信中說到的:“爲何守不住底線…難道市縣局局長這個處科之官,真這麼重要,這麼值得留戀?以至於用原則來換取,用操守來得到?”。子貢曾經問孔子,我如果從政爲君王治理國家需要什麼,一個國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孔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有這三條就夠了,子貢說三條不行,(說的太多了,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條,這三樣您說去什麼,孔子說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總得吃飯,但還得有信仰。子貢再問,說: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孔子曰,去食。我們寧可不要糧食了,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失去民心,沒有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

近幾年來,我們國家進入了誠信問責年,國家的“信”字被拷問着。食品安全、出行安全、公益和社會保障機構無不被人民質疑。每每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很揪心。我們的“信”是什麼?就是真實可信的數據。他們是我們的工作成果,的一數一字,一表一圖,無不關乎國家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

如今,我們的成果受到質疑,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挑戰。爲提高基礎數據質量,國家局正在推進“四大工程”建設。國家宏觀決策、企業生產投資、居民購房理財都離不開對情況的瞭解,對趨勢的把握,都離不開數據這個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就會地動山搖,誤導決策。其實,數據質量是調查的生命線這是每一個人都明白的。恪守職業操守,其實質就是實事求是,不出假數;其實質就是人對社會、歷史的責任;其實質就是人堅守的職業底線;其實質就是做一個無愧於良心、坦蕩自安的人……

我是城鎮住戶調查處的一名員,每天的工作主要是計算着城鎮居民家庭的收支情況、瞭解城鎮居民家庭的基本狀況。每每聽到有人說:“我們的收入又被你們增長了”總不免要爭辯幾句,其實心裏也不是滋味,難道我每天兢兢業業工作,報表上報前的加班換來的成果都要被否定?不,我們的數據都是源於科學的抽樣方法和對抽選的居民一戶戶調查得來的,收支水平當然也是真實的。至今,我在戰線已經奮戰八年有餘,入戶時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嚐到過,箇中辛酸也體會過。但,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憑實據是的生命,有了它,何時何地,你都可以挺直腰桿,做個有骨氣的人!

有人說:“一個人的夢想只是一個人的事而已,千萬人的夢想就會成爲一個現實”。讓我們每個人,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爲數據的真實可信多一些努力,以“信”爲核心,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往前走,勇敢的往前走,在生活中不斷自我磨練,爲數據的真實可信,事業的大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3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曾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進行系列講座,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會重新親近、學習經典的熱潮,並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許多人會說,社會變化如此之快,工作負擔如此之大,個人責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絲鬆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時間去悠閒?在於丹看來,茶、酒、琴這些表面看似無用的事,確是讓心靜下來一些、讓生命分些時間給看似無用之事的'特別手段。于丹說,酒,她既討厭又喜歡。討厭的是應酬的酒,卻也是周圍人羣中最常見的。這樣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道酒的滋味。端着爲感情爲態度爲利益而要大口悶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當作的鑰匙。真正好的酒卻讓她喜歡,那往往是閒來無事或毫無目的之時,親朋好友間的小酌,沒有名頭大小排座次,沒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潤澤了人生。

酒者,就人性情。不少人一生滄桑,跌宕浮沉,都曾伴着一杯酒。同樣的酒在不同人的生命中,境界大不相同。有些人能在酒中保持操守,有些人卻在酒中蹉跎了生命。李白這樣的酒仙,陶淵明這樣的酒聖,都是飲者中的上品;劉伶那樣的酒癡,阮籍那樣的酒癮,他們在酒中有蹉跎,有放浪形骸,可算是飲者中的中品;但更多的人只能被稱之爲酒徒、酒賊,甚至酒鬼,他們在酒中失德亂性,甚至丟了江山,此種人就是飲者中的下品。

盛唐詩人王維意氣風發未經坎坷時,也曾寫下這樣一首詩:“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爲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二人馬上相逢,脾氣相投,栓上馬就上樓喝酒去了。酒中相逢的性情,有時即刻就引爲知己,肝膽相照。這樣的酒宴文化,至今依然沿襲這。常有人說,帶你認識一位新朋友,大家一起喝酒。可惜的是,今天酒桌上推杯換盞,往往與官場升遷有關,與商場交易相連。新朋舊你相逢聚飲,唏噓情誼少,資源交換多。表面上看也是歡聲笑語,甚至豪氣沖天,但有人敬的是職位,有人敬的是投資,真正純粹的酒卻是越喝越少了。唯願今天的酒桌上,能多一些超乎功利的意氣相逢。

遇到好酒,是種緣分;能品好酒,是種意境。所以有種說法,叫“酒至微醺,花看半開”。大家想一想,花朵什麼時候最美?應該是將開未開,花瓣已放,花蕊待吐時。此時花朵含着蓬勃生機,未有敗相。喝酒也是如此,半醉不醉的微醺中,奔放幾欲起舞,感傷幾欲泫然,但一切都流露性情之美,而沒有失態的粗鄙不堪,這樣的時刻才能體會到酒的妙處。所謂節制之美,大約就是七分爽朗三分含蓄的匹配。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一世,也都像眼前的一杯酒,箇中滋味,須自己品嚐。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4

于丹在與讀者闊別三年之後,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書中,她傳達給我們一個理念:用休閒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種生活的方法。

在這本書中,于丹講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種事例告訴我們,高品質的生活並不是有錢人、有閒人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古代名士般悠閒舒適的生活。于丹認爲,悠閒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閒是一種樂趣,悠閒是生命的一個節奏。

于丹選取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個人都能夠觸摸到的載體。這些載體無關物質財富,又十足中國式,自成一套儀式,能夠讓每個人找到一種心靈寄託。

爲此,于丹延續了心靈雞湯式的風格,或引經據典,或直陳觀點,用一個個典故或現代故事,將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闡釋得淋漓盡致,清晰明瞭地回答了我們生活中所碰到的種種問題,句句直指人心,撞擊心靈。

于丹用清代大戲劇家李漁的“且停亭”的故事闡述自我對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個單立人,就是“停”,人進了亭子就“停”下腳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後就有了好處。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好處就在於,于丹想在忙碌生活裏給大家搭幾個小亭子,讓匆忙的腳步有停歇的時間。

那麼,我們究竟就應以什麼樣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認爲,在用盡一生去實現自我畢生的願望的時候,要懂得停下來享受生活的意趣與閒情,時時觀照自我的內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靈。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中哲理性的語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關鍵是要學會品味,才能滋養心”,“明月清風是最好的滋養品”,“走到山水之間,才能夠感覺到與生命有如此親近而深刻的融合”------這些精妙的語言背後是對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們用心細細品味。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5

可能是因爲年齡的關係,最近經常會思考一些有關生活,人生這樣的問題。於是想閱讀一下這方面的文字。上網搜尋之後發現了于丹教授的《趣品人生》這本書。一直以來就特別喜歡于丹的講座,也特別喜歡她的文字。於是就趕緊買了這本書讀了起來。

幸福在當今社會變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人們追逐成功,而成功卻無法帶給個人生命價值的全部滿足。原因是我們缺少了一點意趣、一點閒情,缺乏與家人共處的時間。從這個角度來看,許多成功者不免蒼涼荒蕪。

在這本書中,于丹講述了古代名士們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種事例告訴讀者,高品質的生活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古代名士般的悠閒舒適的生活。于丹認爲,悠閒並不一定跟時長相關,悠閒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閒是一種樂趣,悠閒是生命的一個節奏。

讀完這本書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于丹教授講到人生如茶,只有做到:外化而內不化,這樣的人生才更精彩,更有價值。她引用了一個實驗來說明生命與世界相遇的最好方式。她說:生活就像一鍋滾開點沸水,不會因爲垂青哪個人,就變成溫泉。人進入社會,都會受這沸水的煎熬。雖然人不能選擇水溫,但能夠選擇自己的生命質地,能夠選擇與水相遇的方式。

把雞蛋、胡蘿蔔、茶葉放進沸水中煎煮,相同時間後,看結果。雞蛋原本是流動的、柔軟的、煮熟後蛋清、蛋黃都變硬了。生活中,有些人被煮成鐵石心腸,不柔軟,不慈悲,缺少同情心,容易以偏概全,就是被生活給煮硬了。

胡蘿蔔生的時候鮮鮮亮亮、有型有款,可煮完後就成了一攤胡蘿蔔泥。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善良本分,隨遇而安。在單位聽從領導,在家裏都爲孩子的前途,已經疲憊得忽略了自己心靈的夢想,就是被生活煮軟了的人。

茶葉投入沸水之前,形狀最難看,分量最輕,而煎煮之後,變得滋潤、豐美、舒展。更重要的是,它在實現自我的同時,也將無色無味的水變成了濃香的茶湯。

我覺得自己就如同投入沸水的胡蘿蔔,已經被生活煮軟了。年輕時的激情、理想已經在生活中消磨蕩然無存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在工作中依然儲存着那份責任感,使得偶爾還能從中感到一份愉悅和激動。

在書中我體驗了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於閒適間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悠閒的情趣與生活方式並非要讓我們閒置大把的時光,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恰恰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無論生命的道路上多麼忙碌,不妨忙裏抽閒讓自己停一停、靜靜心,回頭看看最初的起點,向前望望最終的歸宿,然後帶着一個從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