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三俠五義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1.65W

《三俠五義》,作者石玉昆,是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的經典之作,堪稱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好的三俠五義讀後感範文,一起看看吧!

三俠五義讀後感範文

篇【1】:三俠五義讀後感

“則見他款定三絃如施號令,滿堂中萬緣俱寂鴉雀無聞。但顯他指法兒玲瓏嗓音兒嘹亮,形容兒瀟灑字句兒清新。令諸公一句一誇一字一讚,衆心同悅衆口同音。”

這一段來自子弟書《嘆昆》,其中所嘆的這個“昆”,便是石玉昆,道光年間第一說書人。說的這書則是他自己編纂整理的《龍圖公案》,後世所稱《三俠五義》。

關於《三俠五義》的作者,歷來似乎有兩個版本:石玉昆、俞樾。俞樾的整理到底是刪削了唱詞部分,還是進行了大的改造修訂?我傾向於前者,也就是說俞只做了編輯的工作,而不是再創造。理由有二,一是語言文字的鮮活程度,非說書人不辦,卻不像是翰林院編修所爲。譬如展、白初識夜探一段,展昭曾自嘲“人家偷驢,我還等着拔橛兒麼”;再如包公奉旨進宮除妖,太監的前倨後恭,還有“送個拳頭大小的哈巴兒”這樣的話,活靈活現是京城旗人口吻。按石玉昆是旗人包衣,而俞樾生在浙江,主講蘇州書院,單從語言風格來看,《三俠五義》屬於石玉昆確鑿無疑。二是之後的僞書《小五義》、《續小五義》,其形式爲故事夾雜韻文,如頂針格的外貌描寫之類,恰是子弟書風貌。現今的大鼓詞依然留有它的影子,雖非石玉昆所作,想必仍是石韻一流。其白話部分與三俠五義的寫法相似,則俞樾對三俠五義,並無太多功勞,或者說,並無太多斫傷。

我曾經說自己看的第一本武俠小說是《萍蹤俠影》,後來才醒過神來:不是。真正的武俠啓蒙應當從這部開始。石玉昆的敘事風格不像一般說部,甚少誇張排比,不動聲色,娓娓道來,卻又引人入勝。人物刻畫也有獨到之功,往往只寥寥幾筆,性格爲人立刻躍然紙上。緊張關頭另有閒筆,對話頗有奇趣,在意想不到之處抖出冷幽默、小包袱。說書人份內事,原本比小說家小小伎倆來得駕輕就熟。

華視包青天當年是很火的片子,但和石本相差頗大。首先是包公的形象,在石玉昆筆下有個成長過程,從小小蒙童到開封府尹,其間還經歷了避難荒山,誤傷人命等節,而劇中包公似乎從來沒有變過,一開始就一把年紀老謀深算了。無法想象金超羣翻牆逃出,坐在農家弔祭用的大蜡燭光下喝一碗熱豆漿的情景。石版包公是“人”的形象,並非腔調十足的青天。細節上也有漏洞,書中包展初會,二人都是青年,一文一武。包是初出茅廬的舉子,展那時卻已在江湖上有了南俠名號,即使不大過包,也當與其年歲相若,不會是劇中偌大差別。這一部《包青天》,和石玉昆的聯繫不大。倒是內地在很久以前曾經拍過一部《包公》,情節多半遵照了原著,手法嚴謹,值得一看。主體曲用的是包拯自己寫的詩:清心爲治本,直道是身謀。算不得佳作,但確是斯人口吻。

俞樾曾將此書命名爲七俠五義,把智化艾虎等統統列入俠義一流,不可取。一部小說能塑造好一兩個人物已不容易,閒雜人等太多,勢必照料不到。以石先生如此深厚的說書功力,也難駕馭自如。莫說張龍趙虎等同活動佈景,就連公孫先生也少有展示才藝的機會。然而在俠義形象上,說部的描寫設定還是相當成功的。華視包青天可以看作《三俠五義》的同人之作,故事面目全非,角色個性卻難以撼動,蓋白玉堂的驕傲任性,蔣四的滑稽多智,展昭的溫厚雍容,早已深入人心。一部作品能塑造出這許多人物,石先生可謂功德圓滿。

五義之中最出彩的,自然要算白五;而白玉堂出彩在三處:與顏查散初會三吃魚,盜寶被捉之後死不認錯,沖霄樓銅網陣絕命,一字記之曰“傲”。傲骨天成,貫穿始終。初看時不覺得,掩卷細思,那些話、那些事果然非白老五不辦。個性如此鮮明,甚至決定命運,白玉堂算得上石玉昆塑造得最爲成功的人物。其次要算蔣平,擒五爺、三盜簪無不凸現一個“智”字。語言偶有詼諧刻薄,仍覺可親可敬。大義盧方,唯“厚”而已,就記得眼淚掉得最勤快。二義韓彰面目模糊,倒是三義徐慶,金殿面聖一節渾得可愛。

至於三俠,描寫北俠的'技法如今很多新派武俠小說也還用着,表面膽小怕事,實則深藏不露,是個出人意料的人物。可惜一閃而過,筆墨甚少,彷彿過場動畫。雙俠中老二兆蕙比較有趣,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哥哥與展昭面前的嬉皮笑臉,最終還偷偷牽線定了妹妹的婚事。老大兆蘭純是用來陪襯的,與北俠一節陪襯了歐陽春之深沉,與兄弟相處又陪襯了兆蕙的跳脫,自身則乏善可陳。着墨較多的南俠展昭,似應是俠中君子一流,但太過完美,反而看不到內心,比起白玉堂的真實率性來說,刻畫偏淺。華視劇中先後由何家勁、焦恩俊出演展昭,何版更好一些,英氣逼人。焦版則太過文秀,略帶小家子氣。

北俠是隱者之俠,雙俠是江湖之俠,南俠是公門之俠,註定後者要比前二者難爲。魯迅評三俠五義的時候頗多憤激之語,說道“終究還是奴才”。其實這正是盛世之俠的尷尬。前些天說盛世無俠,天涯多反駁。然而盛代無隱者,何況俠者。有所爲有所不爲,亂世後者爲難,治世前者不易。倘不願隱、不能隱、不忍隱,除卻“將一腔熱血賣給識貨的”(阮小七語),別無他法。在江湖則落草爲寇,在廟堂則奔走麾下,所求的也不過是“心之所安”這四個字而已。是以展昭的隱忍,反倒最難,也最令人敬服。

——南俠也不答言,接過書來拆開,看了一遍,道:“你如今放心罷,我已然在開封府作了四品的武職官了。”展忠道:“官人又來說謊了,做官如何還是這等服色呢?”展爺聞聽,道:“你不信,看我包袱內的衣服就知道了。”此時伴當已將包袱開啟。展忠看了,果有四品武職服色。

這一段是展昭回鄉祭祖與家中老僕的對話,並無特別之處,我卻印象深刻。展爺慣常在江湖朋友面前說“瀟灑的身子被官袍拘束住了”這一類話,似有矯情之嫌;然而在親近的老家人面前表現亦是如此,得官只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便知先前的話出於真心至誠,骨子裏確實沒看重這御前四品。言行不脫古風,當得起這個俠字。

篇【2】:三俠五義讀後感

憶往昔獨坐一處,閒來無事,靜讀幾頁書......,當讀畢《三俠五義》,雖已隔數月,但書中妙處仍令人久久回味,每每想到有趣的地方,也不禁拍手稱讚,笑意橫溢。

《三俠五義》乃是清人石玉昆所著,《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在初刻本每頁邊上都書“三俠五義”四字, 可見著者是把“三俠五義”四個字作爲原書的別名。書中妙語連篇,內容極其豐富,塑造了衆多的俠義人物!往來讀後感必定會談及一些情節和人物,我也難以脫俗。所謂三俠,指的是北俠歐陽春、南俠展熊飛、雙俠丁兆蘭丁兆蕙;而五義則指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鑽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這五鼠弟兄。書中描述了一衆名臣俊傑安良民、除,定國難、救世道等英勇義舉。字句中妙語連連,各種人物或是豪義、或是機敏、或是火爆、或是儒雅,皆淋漓盡致。說起我最敬佩俠士,莫過於北俠歐陽春。他俠義心腸,精細穩重,且又武藝絕倫。他有萬丈豪情,連狂傲的白玉堂不得不對他尊敬。當受到白玉堂的挑戰,他步步相讓,而玉堂卻步步逼人,最後只好無奈地擊敗了白玉堂,並讓其懂得了人外有人的事實。

讓人難以忘懷的情節敘寫了北宋仁宗年間,包公出世,赴任定遠縣、執掌開封府,奉皇命到陳州放糧賑災,公孫策設計要來御賜刑具三口銅鍘,安樂侯龐煜派人刺殺包公,南俠展昭暗中保護幫助包公,使包公得以刀鍘國舅,除暴安良。隨後,包公又查清了多年前的皇宮冤案“狸貓換太子”案,使仁宗與李娘娘母子二人得以團聚。南俠展昭因多次救包公,閱武樓獻藝被皇帝封爲“御貓”,引發五鼠鬧東京的故事,後來五義同歸朝廷供職開封府,其中間穿插韓彰蔣平等人捉拿採花賊花蝴蝶的故事、包公的門生倪繼祖在北俠歐陽春、黑妖狐智化、小俠艾虎等人的幫助下剷除霸王莊惡霸馬強、治理洪澤湖水患、收復軍山、剪除襄陽王趙爵等誅強鋤暴的故事。塑造了一位鐵面無私、不畏權勢、爲民做實事的清官,人們稱之爲“包青天”。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縱使每每想起都會心生敬佩,不禁豎起大拇指。 在成就“包青天”的美名的同時,衆俠義之士之名縱使是在如今也是如雷貫耳,他們一身俠骨義膽豪腸,縱橫在劍風槍影刀光中,踏走在江湖風與浪之上。雖四海爲家卻來去無求,爲了管人間那些不平事,他們哪怕蹈火赴湯,哪怕雨暴風狂!打破沖霄樓,似乎氣勢逼人,卻又不知犧牲多少生命,死傷多少兄弟。

北俠歐陽春,一把寶刀江湖無敵手,武功之高讓人心生敬佩,但個性醇厚,心有俠義,可稱之爲俠之大者;南俠展昭,少年任俠,仗劍四方,好不平事,百里傳名,如此威名卻站在包公之背後持上古名劍巨闕劍衛道,屢次救包公於危難之間;雙俠之丁兆蘭,鎮守雄關總兵之子,與弟弟丁兆蕙合稱“雙俠”,仁義厚道。雙俠之丁兆蕙,丁兆蘭之弟,與兆蘭的老成厚道相比,兆蕙顯得更爲機智聰明,活潑開朗,幽默,爲人豪爽。兄弟二人與衆俠客一起行俠仗義,聲名遠播;五義之鑽天鼠盧方,善輕功,人很忠厚,義薄雲天,五鼠中第一個義歸開封府,輔佐包大人,盡心盡力,忠心耿耿;五義之徹地鼠韓彰,手持一把刀,善打毒藥鏢,會挖地雷,徹地鼠之名也因此而得,爲人耿直,說到做到講信用;五義之穿山鼠徐慶,手持兵刃刀,力大無窮,義在心中,最後義歸開封府;五義之翻江鼠蔣平,擅長潛水,能在水中潛伏數個時辰,並且開目視物,在水中來去自由,因此得名“翻江鼠”,爲人機巧靈變,是五鼠中的智囊,最後義歸開封府;五鼠之錦毛鼠白玉堂,因少年華美,氣宇不凡,行俠作義、文武雙全,故人稱“錦毛鼠”。他英雄俠義,初登場,就顯其慧眼,與有志有德的貧寒書生顏查散結爲兄弟,併爲其鳴冤,多方救助。最後,爲探謀反朝廷的襄陽王的虛實,三闖沖霄樓,疑似命喪銅網陣。正所謂以英雄俠義始,以英雄俠義終。若來總結他的一生,便是這兩句:死死生生心力盡,千秋義俠結爲心。他們個個一心爲民,決無私心,絲毫不重自己生命。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也許每次與惡人對決,他們都有可能因而遇難,可卻每次與惡人對決,他們都從不膽戰心寒!志士一劍在手,一葉知秋;志士俠義心腸,熱血染殘陽!

當年的壯士今天的英雄,當年的豪義今天的頌歌。千年的傳頌,不減當年的風騷。不管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還是在當下與未來的道路上,他們的俠義之歌千古流傳。時間帶走了俠士,卻帶不走俠義。現在或千年以後,是否還會記得御賜三鍘刀的傳說,是否還記得包公的清正廉直,是否還記得三俠五義的義薄雲天,是否還記得他們給我們留下的精神食糧......。

不禁讓我想起我們生活的當下,人們把這份俠義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以至於都忘記了。對老弱殘廢之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人們都是無動於衷甚至冷眼旁觀;對暴政之政客,人們更是心生害怕而無動於衷;對無良商家的坑害顧客,人們大多隻是往自己肚裏咽苦水;在其位,謀其政。歷史給我們的啓示,給我們的教訓,我們都毫無顧忌的拋到了腦後......,我們應該找到屬於我們民族的俠義,找到屬於我們服務人民的精神,讓俠義之精神充滿每個人的內心,讓我們的民族、國家有着一股俠義精神支撐着我們,落後不自卑,超前不驕傲,團結一心,共同爲了我們的國家的繁榮和昌盛而努力。

讀畢,心中充滿熱情,這也許就是被他們的俠義之心所感染,被他們的無私之心所感動。當下社會,我們也應該弘揚正氣,不畏強權,宣揚忠義,擁護爲民做事的清官,擁有爲國爲民的精神,應若有人者,必當正氣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