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

讀後感1.08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1

讀《送東陽馬生序》,我眼前彷彿浮現出寧濂在冰雪天裏忍受着刺骨寒風抄寫書籍,在鄉野的小路間奔波尋師、在深山中若覓住處,以及身穿破絮卻仍自得其樂的樣子。不禁深深感嘆:果然唯有勤與苦,才能爲將來開闊一片天地,造就一位將才。

宋濂元疑是在貧苦中求學的一他幼時家中沒有書,成年時無法拜師,無法有鮮豔明麗的服飾甚至是保暖的衣服。這一切的辛苦,是我們無法體會的。對於我們而言,所謂的辛苦是父母老師給予的期望和幾份作業。我們面對着父母老師般切的希望,卻把它們想象成無形且巨大的壓力,我們面對着書桌上的作業,卻把它們想象成無法跨越的大山。於是我們仰天長嘆:我們很辛苦!可這辛苦沒有半點能與宋濂的苦相比,因爲至少我們能坐寬敞明亮的教室,捧着屬於自己的嶄新的書本,聆聽老師的講課。這些,怕是宋濂幼時所不能企及的。

可是宋濂沒有在苦難中退縮,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勤,去攻克那些苦所帶來的困難。沒有書箱,他便借他人的來抄寫,沒有老師,便四處訪問;沒有衣物,便默默忍耐寒冷與嘲諷。尺因他心中有讀書的願望與樂趣,他便能克服苦難,以勤求知。

而我們,在面對學習中的難題,學習中的苦難時,是否也應把苦難作爲度過無涯大海的舟,以勤奮作爲登頂的捷徑,不懼一切,向上攀爬?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應當向宋濂那樣,把苦難與困難當作是到達彼岸的幫助者、墊腳石,把勤勞當作是通往成功的陽光大道,以勤爲徑,以苦作舟,在生活、學習中奮力前進。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2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題記

有人說順境出人才,也有人說逆境出人才,我認爲這兩種說法都是片面的。宋濂的經歷就告訴我們,環境對人能成才與否,只是一個外在因素,人是否成才,決定於每個人的內在因素——即他能否勤奮讀書。

只有勤奮讀書,才能出人才。

宋濂——開國文臣之首,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寫下《送東陽馬生序》,勉勵馬生勤奮讀書。他曾“趨百里外”只爲“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試問這樣一個擁有着堅強的讀書意志的人,又怎能不成才,無成就?

一個吃不得苦、不能勤奮讀書的人,順境中會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認爲天下第一;身處逆境又會一蹶不振,心灰意冷,自詡“看破紅塵”。這種人無論身處何境,要想成才都只是一紙空談。

在我看來,成材的必經之路只有一條——勤奮讀書。古語說的好,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做舟”。每一個勤奮讀書的人不一定都成才,但人才卻一定出自勤奮讀書。我國古代有很多勤奮讀書的故事,例如唐代白居易讀書“不遑寢息”,以至“口舌生瘡”;匡衡“鑿壁偷光”;蘇秦“引錐刺股”等,這些古代名家學者勤奮讀書的佳話,有力地說明了人才來自勤奮。

一個人無論多麼聰明,多麼有志向、有雄心,若沒有勤奮讀書的實際行動,一切都只是空談。按圖索驥的故事衆所周知,爲什麼伯樂的兒子會以蛙爲馬呢?原因只在於他不願勤奮讀書,淺嘗輒止,又自以爲是,胡亂地背了幾句《相馬經》,就以爲學會了相馬術,以致蛙馬不分,貽笑天下。

所以天下成功者,無論天賦高低,做何學問,處何時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勤奮。總之,環境的優劣,天賦的高低,對一個人的成才都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成才與否只有內在因素才起決定性作用。

即勤奮讀書出人才。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3

一天我翻開《歷代散文選注》,恰巧打到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我立刻被那簡潔清新的詞句所吸引。“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我深爲作者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我又想到:古人家境貧寒買不起書,尚能借書,“手自筆錄,”而我們今天的學習環境比他們好,既無凍餒之患,又無奔走之勞,更應嗜學。

我們有些同學在學習中缺乏毅力,不能吃苦。他們學習不好,往往不在自身找原因,卻強調其他客觀原因,如家裏無人輔導、手頭少書、時間太緊等。而宋濂青少年時是如何學習的呢?“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嘗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宋濂不顧天寒凍手,堅持抄書。遇到問題,跑到百餘里之外,請教別人。我們今天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在學校問老師,可以查參考書,也可以同學之間討論,即使到老師家中去,總也不至於跑上百里吧!由此可見,學習要靠自己的勤奮。

還有些同學認爲自己學習條件比別人差,因此就失去了學習的信心,這是不對的。我們今天的學習條件再差也無法與宋濂相比呀!像宋濂那樣刻苦學習的例子在古代是不勝枚舉的,如車囊螢、孫康映雪、匡衡鑿壁偷光……他們都是家境貧寒,學習條件極差,但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我們今天的條件和他們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們學習成績再不好,誰之過?正如宋濂所說“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資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看來,搞好學習比要靠自己的努力,必要靠勤奮。高爾基說得好:“天才就是勞動,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逼它燃燒起來的就是勞動再勞動。”只要我們勤奮努力,吸取前人的好經驗,循序漸進,學習再學習,就一定能夠取得好成績。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4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合上課本,我反覆回味着剛讀完的《送東陽馬生序》,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借自己幼時“勤且艱”的求學經歷來勸告馬生要好好讀書,不知道馬生看到這篇文章時,會是什麼樣的心情?也許和我的感受一樣,震撼且有受益匪淺吧。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當今社會,像宋濂這樣抄書的精神,還有幾個人有呢?我們借到一本書,大多人只是翻一翻,囫圇吞棗,一目十行,尚未領悟其中的意思,便大呼讀完了,實際上,自己連這本書的皮毛都沒學到;只有少數人想留下這本書多多鑽研,最多隻會去複印,而根本不會自己去抄一遍,雖然書的內容沒變,但是,古人那種求學好學的抄書精神已經改變了。

我也是這大多數人之中的一個,平時,我總是不認真看書,以爲書中的知識沒有什麼大不了,可是,宋濂的故事讓我醒悟了。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宋濂就是透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書中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難道我要讓這些知識白白溜走嗎?現在,我們都是生活在溫室裏的花朵,在爸爸媽媽給予的優越環境中成長。坐在明亮的檯燈下,不用因擔心沒有書讀而抄書,不用擔心沒有好的老師,不用在寒風中跑好幾十裏山路去求學……可是,我們卻把這些優越的學習條件當成了揮霍的資本,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卻不認真聽課;面前擺放着一本本飄着墨香的書卻不認真讀;做作業時總想一天拖一天……

比起宋濂,我們這些現代有着優越環境學習的學生是多麼慚愧呀!

我們要學習宋濂這種勤奮刻苦的精神,雖然沒有必要“頭懸樑,錐刺股”,但也要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不要辜負了家長、老師的一片期望1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讀完《送東陽馬生序》,我深刻意識到,只有勤奮學習,日記月累,才能積累知識,獲得成功!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5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作文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爲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裏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裏,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面板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爲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餘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餘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老師和顏悅色地爲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好多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爲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爲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的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磨鍊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6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曾被明太祖朱院長譽爲“開國文臣之首”,且和高啓,劉基並稱爲“明初詩文三大家”,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他小時候的刻苦努力是分不開的。在《送東陽馬生序》中,他這樣說:“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和“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可以看得出來,宋濂小時候讀書共有兩難:一是“無書難”,二是“無師難”。爲了解決“無書”的問題,宋濂總是“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即使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是“弗之怠”。再看看我們自己,沒有宋濂的“無書難”,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爲我們提供了良好的讀書條件,卻被白白浪費,在九年的時光中不學無術,碌碌無爲,空有了一張學歷表,虛度了九年的時光。再說說這“無師難”。老師,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時時處處都在學習,而老師就是引導我們學習的人。

可宋濂卻“無師”,爲了求師,他“常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當遇到老師訓斥時,他“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唯恐老師發怒。設想一下,在現代,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批評學生,有多少學生會虛心接受?更多的甚至在課後謾罵,侮辱老師。我曾經也是教師子女,我也知道在“教師”這個名詞下面隱藏着一個多麼重的負擔,裏面有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熱切期望,也有無數莘莘學子對未來的美好瞳暻,要挑起這擔子,只有老師做得到。從古時到今世,攀比之風在學堂中一直沒有停過。如果人人都能像宋濂那樣“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恐怕這種攀比之風早就消停於世間了吧!我們要學習宋濂的這種精神,努力學習,長大報效於國家!!!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7

我從剛踏進小學的大門到現在,已經認識了很多古詩,但因爲我的語水平不太好,所以我不會去背,但這首"送東陽馬生序"讓我懂得了很多,雖然這首詩內容很多,可是,讓我感到了"做什麼事情都要講誠信,講信用,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做到最後,不輕易放棄"

宋溓—明初詩女三大家鄉之一,他家境貧寒卻依舊嗜學,天大寒卻弗之怠,從不逾約,踏深數尺雪,面板皸裂而不知,民主集中上有足樂者而不幕同舍生……

回憶過去,再想想現在,我們生活在衣食住行樣樣現代化的社會,在家裏是父母手心裏的寶;在學校裏,還有老師教我們做人……國家和社會也處處爲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創造條,可是我們呢?我們曾幾時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聽着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想着明天要怎樣躲避考試;父母處處爲我們着想,我們卻從未學習理解他們……

我感動於家貧卻依舊嗜學的宋溓,就像人們感動於那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輾轉大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與大學士宋溓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是,當今社會又有哪個傑出的人才能夠與宋溓相提並論呢?這也許就是環境變化的原因吧!艱苦的環境會使人懶惰,我曾經看過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

介紹說,澳大利亞出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澳大利亞的父母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着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我想,出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寶劍峯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若寒,在如今這樣優越的生活條下,我更希望學校、家庭及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鍊的機會,磨鍊我們勤奮好學、不怕吃若的意志,使我們在優越的生活條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8

《送東陽馬生序》是語文課本中的一篇古文。學習了這篇文言文之後,我深深地爲文中的宋濂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

《送東陽馬生序》這篇古文講述了作者早年求學和刻苦學習的經歷。宋濂小的時候,因爲家庭貧困所以讀書都是向別人借書來讀並且抄寫。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宋濂都不會因天寒地凍就放棄抄寫。因此,他總能夠及時把書還給別人,別人也就願意借書給他。宋濂就是透過這種方法讀了許多書。後來,他去離家較遠的地方向前輩請教求學。在求學的過程中,即使腳凍壞了也不放棄,依舊勤勉學習。

宋濂這種刻苦求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的心中有獲得知識的渴望,所以即使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宋濂都會抓住一切機會,努力讀書學習。因爲對宋濂來說,知識就是他的精神糧食,所以他能夠克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不因惡劣的生活條件就放棄讀書學習的機會。

再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現在的我們讀書條件比宋濂要好太多了。我們可以坐在溫暖的教室裏學習,而且富裕的物質生活也不需要我們自己抄書才能夠學習,因爲有嶄新的書本發放給我們。但是,雖然我們的學習環境和條件變好了,但有些人的學習態度卻並沒有端正,並不珍惜這麼美好的學習條件,白白浪費了我們的光陰。我想說,我們做到像宋濂一樣爲讀書學習而不顧一起了嗎?

學習是否能夠取得好成績並不是在於我們的天賦有多高,而是要看我們自己是否有刻苦努力。宋濂這種刻苦、勤奮學習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今天的我們都需要像他一樣樹立起刻苦學習的精神。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9

夜晚,暖洋洋的屋子裏,絲絲柔和的燈光下,輕翻開書頁,貪婪的吸允着書的清香,思緒飄進了有“明初詩文三大家”之稱的宋濂的家中,簡陋的居室裏,那埋頭苦讀的人嘴角微翹,艱苦的環境讓他更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小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筆錄”的書,他的思緒在堅挺的文字中飛揚,拿着毛筆的手從不捨停歇半刻,書頁中塞滿了解析、註釋。“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細細低吟,彷彿正置身於冰天雪地之中,身旁是專注抄書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風,片片雪花落在紙頁上,陪他共食這精神食糧。對知識的渴求令他忘記了環境的艱苦,身體的傷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或許正是幼時的艱苦環境,才讓宋濂成長爲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

古往今來,刻苦學習的事例數不勝數:晉朝車胤用螢火蟲代替燭火在夜晚讀書;孫康在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西漢匡衡因爲家貧,鑿穿牆壁引鄰舍的燭光讀書;東漢孫敬爲防止夜晚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綁住懸於樑上,戰國蘇秦用錐子刺大腿,用面板之痛提醒自己勤奮苦讀。

現在的我們衣食無憂,既不需要“手自筆錄”也不需要“鑿壁偷光”,每天坐在乾淨整潔的教室中,有老師的細心教導,有父母的噓寒問暖,自己只需稍加勤奮,就可以獲得成功,相比宋濂,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學習呢?

窗外的陣陣風聲拉回了我的思緒,慢慢合上書頁,感慨溢滿心間,無暇顧及窗外的景象,腦海閃過句句古文: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這是來自心靈的詩篇。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10

囊螢映雪,東晉祖逖聞雞起舞法劍,四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樑,他們這麼苦讀勤學的精神已經讓我益慕地不得了,但是,今天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課文我對宋濂老師的崇敬以及對他這種求學的精神真找不到任何詞語來形容了。

他因爲家貧,沒辦法得到書來看,他實在愛讀書,他就向別人借來抄寫,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啊,終於讓他遍觀羣書,要是我們冬天一到,早上就特別會賴牀。總是不可起來,等到過了早讀的時間纔起來,作者成年以後,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他就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經書去請教老師,而老師的臉色和語言都未放溫和些,但是作者還是尊重專心的請教老師,而我們上課時總是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更別說去請教老師了,因爲作業勤奮還是有收穫的,去求學時,負篋曳屣,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夫皸裂而不知,到了住宿,四支僵勁不能動彈,在飯店裏每天只能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味道可以享受,跟作者住在一起的同學們,個個都穿着光彩照人好像仙人一樣,但是作者也沒有因爲這樣就覺得自己吃的和穿着不如別人了,因爲他清楚他是來學習的,要是我們現在啊,只知道用珠寶來裝飾自己,卻不知用知識來裝飾自己,我們現在都追求時尚,願意以大早起來打扮自己,卻不願意一大早起來早讀,作者是這樣刻苦勤奮來求學的。

我百感交集,現在還有多少人如此勤奮學習,我們現在的壞境條件變好了,卻不再有那麼多人愛學習了,爲什麼?我們就不知道感恩和珍惜社會給我們學習壞境創造了一個這麼好的壞境呢?現在大部分學生對學習都特別鬆懈,想讀就讀,不讀就讀,比起作者我們真是慚愧啊!我們應該去學習作者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我們要也他爲我們學習榜樣!向他學習。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11

“亂世出英雄。

”而我認爲:亂世確實出人才。

在亂世之中,沒有按部就班,沒有井井有條,如果你不想學習讀書,絕沒有人強迫你,只是即使你渴望讀書,許多硬件設施與條件的不完美,又造就了許多喜好讀書學習的人最後放棄了。

最終只有那些視讀書學習爲生命的人才實現了自己的讀書夢。

同時,能夠如此爲一件事去拼命的人,對於整個世界,又何嘗不是一個“福利”呢?

《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宋濂所處的時代雖然安定,但由於“家貧”,他的讀書路上盡是坎坷。

但他最終還是因爲自己對於讀書學習的熱愛與堅持,他戰勝了命運,超越了自己。

在古代窮人家,他也許會有許多空閒時間。

那麼,如何用好每天的空閒時間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他會孜孜不倦的抄書、賞文、作詩,而我呢?儘管我沒有像他那麼多的空閒時間,可每一分鐘,我是否真正的不荒廢時間呢?我讀的書,是否又都是名著、史書呢?我對文章是否有自己的見解呢?這一個個問題,我想我不能肯定的全部說“是!”難道我們要將這一切推給社會嗎?我想不是。

學習是自己的事。

現在的社會,你無需“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也無需在“窮冬烈風”中“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對學習說“不”呢?

“碩師”就在幾十米外,“羣書”就在眼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沒有“戴朱纓帽”的人,也沒有“腰白玉環”的人,沒有一天只吃兩餐的生活,也沒有每時在抄書的辛勞。

我們還要如何苛刻的要求社會?要我說,我們現在應該首要做的便是反省。

反省我們爲什麼不求甚解,爲什麼態度不端,爲什麼“無事可幹”,爲什麼“出言以復”。

我認爲我學習的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不聽“碩師”的教導,而在於課後的獨立思考。

老師講的固然重要,可自己的課後“賞析”同樣不可或缺。

我應該每節課後多問自己幾個“爲什麼”,然後再遇到不會的時候,先自己找答案,最後與老師交流。

我認爲:如此便可成大器!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12

上週,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它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贈序。講的是明初文學家宋濂幼時到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學完整篇文章後,我的感觸極大,作者的求學經歷讓我難以忘懷,其中一小段讓我最爲感動。

文章的部分內容是: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常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作者把自己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刻畫的很是細緻,而這段主要是要告訴我們,對待老師我們要持以尊重的態度,對於學習,要持以虛心,實事求是,不懂就問的態度。

俗話說:好問是成就知識之基礎,知識是成就未來之基礎。對於學習,我們就應該勤學好問。

讀小學的時候,我記得老師對我們說過:“問問題,不是代表你愚蠢,而是代表你虛心;不懂裝懂,那叫做虛僞。不僅這樣,還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是啊,我們都不願做一個虛僞的人,不僅這樣,我們對於學習還應該有強烈的競爭意識,要有“火燒眉毛,快滅火”的想法。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競爭,你就的落後,落後,就會被社會淘汰。

知識不分大小,但分多少,無論是平常生活中的小問題,還是大知識,我們都要有想要鑽研它的慾望。同時,我們也不能驕傲,必須抱有謙虛的態度。宋濂寫到: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這不就正表現了他謙虛的品質嗎?

對於老師的批評,我們也應該抱有:有錯改之,無則加勉的思想,對於老師的講解,我們要耐心聽講,不能老師講東自己想西,因爲,這是不尊重老師的表現,也是狂妄的表現,同時,也是愚昧。

這篇文章對我的感觸極大,也讓我明白了許多學習上和師生關係上的道理。謙虛,好問,實事求是,這是學習的必備素質。尊師,懂理這是做人的道理。

裝懂,就是虛僞;真才實學,纔是硬道理。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13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裏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裏,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面板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爲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餘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餘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老師和顏悅色地爲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爲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爲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標題爲《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14

靜謐的午後,挾一本心愛的書籍,躲開校園飯間的喧雜,獨自來到教學樓後的白楊林中,選一塊巨石靜靜的坐下來,耳邊伴着樹葉輕輕的“嘩啦”之響,目光正如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一樣,在一行行的鉛字上流淌。隨着明初大文學家宋濂的名作《送東陽馬生序》的牽引,使我彷彿看到了“幼時即嗜學”的他求學苦讀的艱辛之旅。

宋濂雖自幼嗜讀,但家境貧寒,“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中的艱辛等諸多困難,都在這個嗜讀的學童面前逐一被克服,因此雖幼便能“遍觀羣書”,隨後他遠道投師,克服了無師之難,學習中,雖師嚴厲,但始終謙恭對待,終於“卒獲有所聞”,成爲大家。

自古以來,“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求學的勤與苦永遠是並行的。大文豪宋濂在樂讀的同時,不乏奔走受凍、衣食不如人,但他終因“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在艱苦的條件中持之以恆,最終成就了他在中國文壇上的歷史地位。

瀝覽中國求學的才子偉人,哪一個不是苦讀而成名成家的呢?就連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孔子在讀《易經》時,都曾“韋編三絕”,更不必提“懸樑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古人勤學苦讀的佳話,至今令人稱頌。

看如今,我們與先人的求學之難相比,我們似乎基本沒什麼困難可言。不必說學校有藏書幾萬冊的圖書館,也不必說教室中還有數百冊的圖書角。就連每個家庭中的藏書也不再像以前父輩母輩求學時那樣匱乏。更不必說資訊時代知識大爆炸的現在,電子書、網絡圖書等書籍更是隨處能讀。這些與宋濂的借書、抄書而讀之難真是有天壤之別,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而不讀呢?

朋友們,與書爲伴,能盪滌我們的心靈。在你憂傷煩惱時,讀書能給你快樂。在你得意忘形時,讀書會給你警醒。讀書能開闊你的視野,豐富你的閱歷,啓迪你的智慧,涵養你的人生。讀書,更是你人生成功的基石,終會引你到達理想的殿堂。

和着樹葉的輕響,讓我們共同走進書香。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_讀後感600字15

讀完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有數不盡的感受想要表達出來。

宋濂——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貧寒卻依舊嗜學;天大寒卻弗之怠,從不逾約;踏深數尺雪,面板皸裂而不知;以中有足樂者而從不慕同舍生……

回憶過去,再想想現在。我們生活在衣食住行樣樣現代化的社會,在家裏是父母手心中的寶;在學校裏,還有老師教我們讀書做人……國家和社會也處處爲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創造條件。但是是我們呢?我們曾幾時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聽着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想着明天要怎樣躲避考試;父母處處爲我們着想,我們卻從未學會理解他們……

我感動於家貧卻依舊嗜學的宋濂,就像人們感動於那個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輾轉六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件與大學士宋濂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是是,當今社會又有哪幾個傑出的人才能夠與宋濂相提並論呢?這也許就是環境變化的原因吧!艱苦的環境可以使人堅強,幸福的環境卻會使人懶惰。我曾經看過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是,澳大利亞的父母卻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如今這樣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我更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鍊的機會,磨鍊我們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們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