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活着》有感1500字

讀後感2.54W

讀《活着》有感1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活着》有感1500字,歡迎大家分享。

讀《活着》有感1500字

“作爲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摘自韓文版序

真如作品序言所喻,人與他的命運本身,是一對與生俱來,隨命而去的共同體,一個人的一生,或者說一生的命運,往往刻錄的不僅是一個人對生命的執着、詮釋,同樣是一段社會歷史的烙印!有許多依然值得後人回味、記取和借鑑!

一、《活着》——生命的脆弱和堅韌

看完《活着》,我覺得很沉重,沉重中又有感動。而這不是某某大家,某某偉人帶給我的,僅僅是由一個沒有文化,平凡的老人所帶給我的,我就象坐在曠野田頭,聽一位老人用他畢生的苦難、心酸和傷痛,敘述生命的本質和活着的意義,生命的本質首先就是活着,人只有活着,一切纔有可能!面對生命的脆弱,依然相信生命的堅韌。他在一生中,一次又一次地承受了在我們看來無法承受的東西——年輕時的放蕩使他輸盡家產,淪落爲貧農;在動盪不安的年代中,根本無法過上溫飽生活;一生中又眼睜睜地看着家人或因生活或因意外一一離去,直到老來送走了小孫子,竟孤身一人活了下來……福貴承受着苦難,就像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重的拉力,但它沒有斷!從他的一生的經歷和遭遇,我們憐惜生命的脆弱,同時也不能不爲他最終的活着、爲他不垮的生命而敬畏!老人以他對生命執着、堅韌,詮釋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內心的強大!相比之下,在當今生安泰社會、有着良好生命和醫療保障之下的我們,還有人去隨意賤踏和傷害生命,這是何等的消極和無知,這無疑也襯托了當今社會的人們,對生命的輕視和內心的脆弱!值得深思。

二、《活着》——他默默的教給了我們兩個字:活着

張愛玲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這種對生命的體會是如此極致和細膩,就張愛玲自身而言,這句話多少顯得有些消極。如果和《活着》放在一起,眼前就會不由自主地出現這樣一幅場景:張愛玲站在遊輪上望着滔滔江水,思緒萬千,轉過頭“顧影自憐”。遊輪後面,福貴坐在一條小破船裏拼命划着槳,浪頭一個接一個劈頭蓋臉地打過去,突然福貴的小船被沖垮了,在江水中掙扎的他連忙抱住塊木頭,沉浮……這想象有點誇張,但從某個角度說《活着》所傳達的確實與張愛玲截然相反的人生態度。“《活着》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成功和平庸。”也就是:生命永不言棄,活着纔是王道!

三、《活着》——一部紀錄片

近觀中國近七十多年的歷史,無論是國力還是民生,後三十多年的蒸蒸日上,我們有目共睹。但前面部分是怎樣的呢?我們往往透過這期間發生的大事件來認識這段歷史,《活着》則從講述者福貴的一生,更真切地展示了當時中國的苦難歷史。福貴生活在鄉下,和其他普通百姓一樣,看不到國家大局的變化。他們不是國家命運的掌控者,連旁觀者也不是,就像舞臺上被矇住了眼的羣衆演員,對場景道具的變化渾然不知,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動作,被撞倒了,爬起來,弄傷了,嘆口氣繼續表演。波及到福貴生活的場景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運動。如果將如此坎坷的時代背景比喻成大江中洶涌的浪濤,那麼絕大多數人,就好比是乘着大江中的葉葉扁舟,接受着“大浪的洗禮”。大浪滔滔、沉浮由命!在命運的江水中,生死掙扎的人們是怎樣活着的,這正是屬於中國百姓的歷史。昔日民族、社會的苦難,也成就了百姓生命的磨難!也正因爲有如今的國泰民安,纔有了百姓的安居樂業!

讀《活着》有感2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麼多咄咄逼人的慾望。但是我們只能沿着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該積極樂觀的處世至理,讀餘華的小說《活着》,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特別大的改變。要說收穫,則無非是在感嘆之餘,再一次被提醒:人應該知足。

我認爲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爲人的軟弱,因爲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聖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衝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面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於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那麼在現實的世界裏,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着心靈的不滿足幻想着換個環境,一味認爲物質的困境使自己忙於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於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接受一襲又襲虛無的衝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着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爲曾經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着》,我想,接受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高一讀經典名著《活着》有感700字2

他,是不幸的,一生由福至貧,歷經苦難,亡家、喪妻、失兒,而且還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他是幸運的,雖命運坎坷,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可他始終樂觀而堅強地活着。他就是餘華筆下的主人公——富貴。

當我一口氣讀完這小說時,心理特別難受,眼淚更是不爭氣的往下淌。掩卷凝神間,驚詫、憐憫、壓抑……心頭始終有種衝動在胸口蔓延,他的悲,他的苦,他的絕望和希望,他的幸福和苦難,誰人能懂,誰人能訴?

他的一生就如坐過山車,從人生的至高點——一個家纏萬貫的富家少爺一下子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一夜之間因賭博把所有家產拱手送與了龍二。從此,失魂落魄的富貴把日子浸泡在無邊的痛苦裏,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子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着。尤其值得慶幸的是無論面對怎樣的打擊,他始終沒有被擊倒,總是依舊熱情地笑對生活,艱難地與命運抗爭着。

讀完最後一篇章,我腦中就不時地出現富貴的影子,一會兒是少年富貴飛揚跋扈的樣子,一會兒是中年富貴憂傷絕望的神情,一會兒又是老年富貴祥和溫情的笑容……我慶幸,我不生活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而是出生在這個幸福和諧的新時代;我慶幸,我的生活如蜜糖,在家爸媽愛着,在校老師疼着;我還慶幸,苦難沒有打垮和擊潰小說主人公,富貴在一顰一笑中向我們傳遞着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只要活着,就是幸福。

是呀,面對生活中的苦難,絕望不存在,麻木更不可取。父母給予我們生命,這是無與倫比的給予,我們又怎能輕言放棄?就如我們心目中的榜樣: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扼住命運咽喉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面對困難不低頭、不退縮的杏林子……他們都有一顆火熱的心,積極地與命運抗爭,去忍受生命賦予他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帶來的苦難,因爲他們深深懂得: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想想他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生活,不快樂地活着?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的美好時光太多太多: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下學會說話、學會走路、學會快樂地享受生活中的一切新事物;

上學的時候,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我們獲得了不計其數的知識讓我們從此與智慧結緣;

課外活動時,我們用自己的真誠結交了情同手足的朋友;

生活中,懷一顆感恩的心,攜一縷溫馨的風,採擷一束溫暖的陽光,相信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芳香,更加明媚。

讀《活着》有感3

“活着”作爲一個詞語,在中國人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要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苦難無聊和平庸。我覺得這部書最大的價值在於讓人更加真實的領悟什麼叫做堅強的生命,或者說一個人到底可以承受多少苦難。同時也引導每一個讀者去思考一個人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一本書,看哭了整個下午,爲人物的相親相愛所感動,又被故事情節的曲折所折磨,可是我卻會有一種很強烈地想讀下去的慾望,越是悲慘,越想去看到一點希望。於我而言,看完了活着,我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先是無限悲哀,悲哀過後是久久不能平靜的內心起伏。福貴總是帶着對生活的渴望,努力生活下去。雖然和他一起生活過的所有親人都死在了他前面,但面對這樣的打擊,他還是挺了過去,很讓我動容。在福貴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個人對於苦難的無限承受力。我感受到的是活着這件事本身的不容易。活着遠比死了困難得多。一個人能夠隨意了結自己的生命,這是很容易的事情,事實上也有很多人是這樣做的。因爲人在這個世界上活着的每一天,都要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和生活本身賦予個人的各種酸甜苦辣。但是因爲種種活下去的困難,我們就不活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我一直深信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教人向善的。餘華的這部《活着》無疑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我覺得它向我們傳遞的是人對於苦難的承受力,以及人的一種頑強堅韌的生命力的美好。對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來說,生命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在中國老百姓的觀念裏也一直有“好死不如賴活着”這樣的俗語。而餘華在這部作品裏面更是具體形象地用各種各樣的事件向我們闡釋了這句話。家珍得病走了、有慶輸血過度走了、鳳霞走了,就連苦根都離開了。生命中的親人一個個逝去了,生活一次次地打擊着福貴,可他沒有妥協,沒有失去生的希望。這本身就足以讓人震撼,我們不得不去思索支撐他活下去的動力是什麼?如果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福貴的一生的話,他這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餘華在這裏用第一人稱去敘述整個故事,福貴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他所經歷過的這一切由他自己的口講出,讓讀者讀來一方面覺得真實可信;另一方面,第一人稱敘事也容易拉近讀者和文字之間的距離,讓讀者親歷現場,直面這場殘忍,讀者的閱讀體驗自然而然就更加深刻了。我也就比較容易理解爲什麼福貴經歷過這麼多的苦難仍然和它的老牛相依爲命地活着。因爲只要活着就會有希望,活着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我至今都印象深刻。餘華在書中寫道:“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我覺得這段話很有價值,至少會給很多在痛苦中掙扎的人一些觸動和安慰吧。這句話提醒我們思考人這一生到底什麼纔是最有價值的。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我上學的時候努力學習,爲的是上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安穩的工作;而在這求學的過程中,我也經歷過一個朋友因爲生病而離開,一些同學因爲成績不理想或者壓力過大不堪重負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這個漫長的求學過程中,我一直都在想,如果我的那些因爲一時的失意而輕生的同學們,看到了這本書或者這句話會不會有一絲絲的觸動呢?

我認爲,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我覺得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或多或少地遭受了一些苦難,但是我們不能因爲這些暫時的苦難而失去生的希望和勇氣。在我每次心灰意冷,甚至覺得還不如死了算了的時候,我都告訴自己想一想福貴。

我想這就是這部作品的力量吧。它賦予人活下去的勇氣,不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讓人心平氣和地去承受命運賦予我們的一切苦難。而我們在承受了苦難之後,一定會從中汲取養分成爲更好的自己。

讀《活着》有感4

有的人死了,我們還活着,這是一種幸福。活着的人都會說出這樣漂亮的話:人不能苟且偷生,更不能虛度光陰。“人爲什麼活着”,一直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想必很多人都自問過。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和不同的人生境遇,我們往往會如此問“人爲什麼活着”?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酒足飯飽之後,還有多少人腦袋裏會閃過“人爲什麼活着”、“我還能做些什麼”等問題。

看了日本稻盛和夫《人爲什麼活着》一書後,我把人爲什麼活着理解爲人應該怎樣活着,人短暫而有漫長的一生,應該這樣活纔有意義、有價值,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積極、與人爲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首先,要勤奮努力工作。

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說: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爲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稻盛先生認爲,只要堅持“想做事做好事”,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人生一定會出現轉機,甚至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命運的走向。正因爲他將“因果報應法則”變成了信念,並在實踐中忠實地貫徹,使他對事物的判斷變得很簡單,他的人生和事業很順利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勤奮工作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情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爲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其次,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1997年6月,稻聖和夫曾做過一次身體檢查,醫生告訴他患了上胃癌。他聽完以後,就像沒事一樣,淡淡了迴應了一聲:“是癌症嗎?”然後馬上去本州島西側的.岡山縣進行演講。而20xx年,他仍然健康的到中國做過一次訪問。

從這個事實中,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其實,人就像一臺機器,要不停地運轉,才能永遠轉動着,一旦機器停止轉動,就會生鏽,甚至變成廢鐵一堆。哪有機器不出毛病的,只要把它修理好了,就是一臺好機器;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會生病,只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樂觀的面對生活,哪怕是癌症,你照樣能創造出新的奇蹟。人就應該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去活着,不管最終結果如何,都儘自己最大努力的態度去對待生命。也許你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那就是渾渾噩噩地過完這輩子,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也許你的人生態度是積極向上的,那你將在人生舞臺的每個階段會創造無數的精彩,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其實,面對很多事,面對自己的人生,你的態度很重要。當自己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後,態度決定了最終的結果。人的一生也許有很多的不如意,有很多不經意的坎坷,我們選擇的不應該是放棄或是逃避,而是尋找問題的癥結,不管結果如何,你都應該正視,你都應該迎面直對。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人爲什麼活着最起碼的一種態度。

再次,要與人爲善。

與人爲善是人際交往和工作中處理各種關係,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京瓷創業之初,僅僅是一個日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如何在短短几年,經過篳路藍縷到達全球500強?稻盛和夫告訴我們非常淺顯易懂與非常簡單的道理,放眼全球,服務社會,貢獻人類。稻盛和夫沒有圍繞斤斤計較和蠅頭小利,堅持與人爲善的原則,帶領十幾人的員工拼搏奮鬥,勇往直前。只要心存善念,處處行善,命運將會被導往好的方向。我們不要急於求成的追求物質享受,而忽略精神的追求。稻盛和夫一生致力於善事,但是不求揚名於世界。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做的很多很多,勿以善小而不爲,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關心的笑容,一個友善的手勢,我們會處處有朋友,處處逢源。(林輝)

讀《活着》有感5

活着本來單純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願望,讀完《活着本來單純》,發現作者豐子愷眼裏的人與事都很簡單單純,和孩子眼裏的世界一樣,我認爲,豐子愷更多的把自己定義爲一個藝術家,在他的眼裏,藝術家就是撇去一切人爲的修飾來發現生活,體會生活,描繪生活的人。上帝借用了藝術家的手來發現世間的美。“文章偶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機勃露,獨得於筆情墨趣之外。”

豐子愷信佛。他認爲人生在世必有因緣,而孩子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因緣最深的人,在他的心裏如同星辰神明般重要,他有六個孩子,他全身心的愛着他們,觀察着他們的生活,看着孩子們爲自己熱愛的事情用盡自己的全部熱情,不管身處何種環境能夠不爲環境影響看清事物的本質。他感動不已。在他的眼裏,孩子是天生的有着最健全人格的人。他不想用成人世界的規則來約束孩子。他渴望羨慕孩子的生活,呼籲父母教師保護孩子的天性,因爲孩子終究也會被社會束縛改造。黃金時期轉瞬即逝不復再來。

他講家,寫到在四種場所居住的感受,在發小家中做客賓至如歸但是略有不自如,回到所在旅館獲得自由但不如在自己住所安適方便,再到回到杭州寓所又懷念老宅的人和事,最後回到老宅,妻子在其側,兒女嬉笑打鬧,鄰里往來如常,熟悉的一切讓他覺得似乎回到了心心念唸的.家。然而晚上躺在牀上時,他又不安起來。再次思量,他認爲他的身體不過是由四大物質“地,水,火,風”暫時組合的軀體,因爲種種因緣來到這個世上而暫時寄居於他誕生的老宅。至於他暫居過的其他住所,不過是因爲種種因緣而需要暫居的場所。不心安是因爲不安心。這便是:吾心安處是吾鄉。

關於火車,他寫道火車是二十世紀文明的產物,卻束縛了人的靈魂。“相同的路線,同樣的時間,一個鐵盒子裝着他們去往同樣的地方。”與火車相比,他更愛坐輪船。坐船的時候行走路線可以變化,可以小酌,可以欣賞沿岸風景,可以吃愛吃的枇杷但省去了洗手和扔果皮的煩惱,因爲果皮可以直接扔到水裏,吃完直接用河水來洗手。他目睹車廂社會發生的瑣碎事情折射出人性的弱點,老實人被欺負,強勢不講道理的佔上風。感懷車廂小社會是社會大環境的縮影。他透過火車的行進來寫時間的流淌,寫人們下車時擁擠如潮互不相讓,講人生如同坐火車,有的人早下,有的人晚下,但早晚都得下,所以多一些謙遜平和不謂不好。借用白居易的話:“蝸牛角掙何,石火光中寄此生?

講學習經驗,作者正式的求學時間大概是十年,小學畢業後在初級師範讀了五年書。婚後經親友資助在日本求學十個月。讀書的時間不長,但是讀書的時候,作者很用心刻苦。講到學習語言,他用反覆背誦單詞卡片的辦法來記單詞,直到每一張單詞卡都爛熟於心;用中英文書本對照朗讀句子的辦法來學語法;用反覆背課文的方法來學會話。講到學習知識學科,他透過把握知識系統,從大處着眼再落實到小處的方法來填充知識框架,在腦海中形成脈絡般的記憶。他的求學之路很辛苦。他羨慕能夠坐在教室裏樹蔭下小湖邊有充沛時間學習的學生,同時又不希望學習的內容被課堂所限制。他的這些學習方法都是值得我們來借鑑的。

他講母親:“母親坐在西北角的椅子上,眼睛裏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表現出慈愛的笑容”。從作者有記憶始,母親就這樣活在他的眼裏心裏。四歲始,父親中舉而科舉廢,從此一蹶不振,內外家事重擔落到母親肩上,從那時起,母親就坐在可以照看到家中染坊與後宅的一處高高椅子上同時兼顧生意和家庭。時間顫顫巍巍的滑過,母親的頭髮由黑白變成灰白,皺紋一點點爬上了面龐,筆直的脊樑漸漸彎曲。唯一不變的是嘴角的笑容和眼神的堅定。作者十七歲離家讀書,三十歲棄職歸家,三十三歲時母親離世。母親就是這樣的樣子活在他的眼裏腦裏心裏:“母親坐在西北角的椅子上,眼睛裏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表現出慈愛的笑容”……

他自稱酒徒,愛喝黃酒,卻吃素。他還寫了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小螞蟻,大白鵝,水仙花,小蝌蚪。。。字裏行間覺得他對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和熱愛,感受到他的包容慈悲。下次再細細拜讀。

讀《活着》有感6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了餘華的小說《活着》,它講述了一個叫徐福貴老人的一生,他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平實的敘述中,訴說着主人公的一生的苦樂哀愁.看完後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說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敗家子,從小到大幹盡了荒唐事,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了窮光蛋.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這個同樣出生富貴的富家千金沒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撐起了日後苦難的天空.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後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就如他娘所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

自從做了佃戶,爲了一家人活着,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標.用書中的話說就是: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反到踏實了.他想透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了戰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了俘虜後面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了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

解放了,土地改革,買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槍斃了,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了,認命了.用家珍的說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是啊,經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的過去了.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院裏的人爲了救縣長女人,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了?? 那時有慶已經不行了,可是出來的醫生說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乾了.有慶嘴脣都青了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2

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說:心跳都沒了.醫生也沒怎麼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房救縣長的女人了."看到這裏真是說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了,如此荒唐,如此草菅人命,這是什麼樣的社會。而主人公,他活着,因爲家珍,想着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了下來,跟着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時候生病成了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了,女婿雖是個偏頭,卻極好,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苦難的人喜極而泣,可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了,鳳霞卻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着他們的希望——苦根,艱難的活着.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二喜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醬.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歲,發着高燒,幫着徐福貴在地裏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了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了.不想回來後就發現苦根被豆子撐死了.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這是主人公的話,書看完了,很壓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讀《活着》有感7

《活着》是餘華在1992年成書的,曾是牆裏開花牆外香,如今已名揚海內外,是餘華唯一一部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特徵的作品。

我曾在幾年前看過由《活着》改編的一部電視劇。當時還小,只是看熱鬧並不能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在這個暑假,我有重現看了一遍《活着》這部小說,感觸很深。

故事主要是講述了一個關於名爲福貴的一個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福貴這個人,說他不幸,他卻度過了最爲漫長而黑暗的一夜,樂觀而堅強地活着;說他幸運,他又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着。

他叫徐福貴,曾經是個闊少爺。他的祖父白手起家,從養雞開始,使雞變成了鵝,鵝變成了羊,羊變成了牛,於是家境變富裕了,擁有兩百畝地。但到了他爹這一代便開始衰敗,他爹揮霍奢侈掉了一半土地,到了孫子,也就是徐福貴成了徹底的敗家子。吃,喝,嫖,賭,無一不做,也只會如此。終於把其餘的土地也賭輸給別人了。從此,家庭地位一落千仗,全家都貧窮了起來。他爹也就被氣死了。從此,他和母親,妻子,女兒三人相依爲命,過着與往日大相徑庭的自力更生的農家生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國民黨抓壯丁進了部隊,在那兩年的時間裏,他目睹了戰爭的殘酷,也體驗了身邊戰友離去時另人傷心的友情,但是,兩年後,他依然活了下來,他的命運還在繼續。

回到家後,他的母親已經死了。他開始與妻子兒女一起過安穩日子。但禍不單行,他兒子出意外夭折了。他是多麼傷心啊!他又一次受到打擊。但這就是他的命運,他還要活着!在好不容易把又聾又啞的女兒嫁到了一個好心的人家後,沒過多少幸福日子,女兒也因難產死了,僅僅把徐家的根留下了,一條苦命的根。他老伴不久也傷心地走了,接着,最不能讓人接受的是,他的孫子,最後一個親人,也意外地死了。命運是如此的捉弄福貴!他的命好悲苦!但是,他依舊活着,否則,作者又怎麼能聽他講述自己。

就是那段艱苦的日子,中國政局不穩,苦了老百姓的安穩生活。但是,人間的情義是每時每刻都存在着的。這種情不管是深是淺但確定的是一定是真情!偉大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交織在這個故事裏,文字敘述的突兀感一直壓迫着人的心靈,使人慾罷不能。文字間流露出的感情像小溪般,流淌在讀者的心田。沒有大喜大悲的跌宕,但當你看到福貴的兒子與孫子都是懂事且孝順時你總會發自內心的愉悅,看到鳳霞找到了一個厚道本分的丈夫二喜時,你總會爲之而喜;但同樣,當你看到那些可愛的子孫和孝順的女婿一一離去時,又會有種揪心的離別的痛楚。終於,當福貴唯一的孫子也有些死亡的`徵兆時,你會在心底小心的呼喊:“不要,別再讓苦根死掉了!”但,接下來的文字已無法改變,唯一的苦根也死了。

但有些東西依舊活着,比如那頭即將被人宰殺死的老牛,爲人類辛勤勞苦一輩子,最終逃脫不了被貪婪的人吃掉的命運。但它遇到了福貴,他在衆人的嘲笑和不解下買下了它。也許它不會死了,至少不會死在人類殘忍的刀子下。它最後會在活着的狀態下死去,歸於塵土,像人類一樣。

當我讀完的時候,心裏也曾這樣想過,如果我像他一樣經歷這樣的事情,我會不會像他一樣堅強的活下來,即使放下自己曾經大少爺的身份、面子。幸好我們沒有經歷這些事情,而我們是作爲一個讀者,在閒暇的時間來品讀這些,來體會生活。這樣想來,我們都是幸運的生活,讀完它後,纔會覺得活着也並不容易,有太多的快樂憂傷淚水與歡笑,只是在看你是否能夠承受的來,或許當你真正處在這種處境的時候才能理解福貴當時的感受吧。

拿餘華在作品中的一句話送給你們:“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人的一生,漫長而艱難,你並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但是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需要勇氣,是勇氣讓你面對所有的風雨,並且告訴自己,沒有放棄生命的權力。要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若非死別,絕不生離。我們還年輕,我們有活力,我希望我們都能夠堅強地走過自己的一生。

讀《活着》有感8

讀了餘華的《活着》,我感到了生命的偉大,讀懂了活着的不易。在那個飢寒交迫的年代,能活着是一種幸福。書中講訴了福貴經歷了三反五反,等社會變革,飽經風霜,經歷了各種生離死別,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留下一份對生命的沉重敬仰。

徐福貴本來是地主家的闊少爺,可是年輕不懂事,貪玩,愛賭愛嫖,被龍二設局騙光家產。敗光家產後,妻子仍舊不離不棄,他也決定奮發圖強。誰知給生病的母親抓藥而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壯丁,最後被共產黨活俘,最後得錢回家。可是母親沒錢治病死了,唯一的兒子因爲給縣長夫人獻血而被活活抽光了血死亡。當知道了縣長是他的戰友春生,想報仇都沒有辦法。他的女兒也因爲生產而死在了同一個醫院。女婿也因爲工傷而死。本來想和孫子苦根相依爲命,可是孫子卻因爲吃豆子被活活撐死。

當我讀完的時候,我感覺到了歲月的無聲嘆息,一種歷史的印證。中國過去六十年代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發生在福貴身上,也許我無法理解那個年代的缺衣少食,爲了活命,爲了掙一口飯吃而所付出的辛苦勞動,但我懂得了活着的不易。

福貴爲生病的母親抓藥卻被無故抓去當壯丁,母親無藥病死,年幼的兒子又被活活抽光了血而死,女兒生產而死,女婿也因工傷而死,老婆家珍也過度操勞,沒錢治病而死,孫子吃豆子被活活撐死,一切又一切的打擊接踵而來,給我心靈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擊。敘述者血淋淋的輕描淡寫,可卻是那個時代的縮影,那個時代又有多少個家庭像福貴一般,又有多少條生命因此而逝去。活着已經是莫大的恩賜了吧。

當好運來臨的時候,我們微笑着坦然面對。當厄運來臨時,我們也許會黯然神傷,但或許活着就是一種希望。悲劇總是出其不意,接踵而至,令人無法喘息,但這就是活着的真諦吧。

有時我也會感慨,人活着是爲了什麼?福貴被龍二設局騙光家產的時候,他的父親讓他扛換好的銅錢還債,讓他明白錢來得不易。“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他的老母親這麼說。親情陪伴在他身邊,就像是他身後的大山一般,支撐着他。只是命運待他如此不公,他的父親死了,母親也沒藥治病死了。活着,一半是親情支撐着他,福貴也因此下定決心開始改變。

福貴的愛情令人羨慕,家珍不論貧窮富貴始終陪伴着他。人們常能夠說:“患難見真情。”我想這樣的愛情也給福貴帶來莫大的精神鼓勵吧。家珍當初大着肚子求福貴回家,不要再賭博,可是福貴對她拳打腳踢,沒有絲毫憐惜之情。家珍一個人捂着肚子裏他的兒子有慶,走在泥濘的小路上,隨着狗吠聲,嗚嗚的哭着回家。在福貴輸光了家產的時候,家珍只說:“只要你以後不賭就好了。”這是一種多大的鼓勵。當家珍被他父親接走又回來時,福貴心裏纔開始學會心疼孩子和家珍。家珍脫下漂亮的.衣服換上粗布衣服,和他一起幹農活,沒有絲毫抱怨。在即使是最困難的時候,家珍得了軟骨病,但是仍然堅持去田裏幹活就算走不了只能躺在牀上,她也堅持爲孩子和福貴縫補衣服,絲毫不會閒着。

福貴與戰友春生出生入死,一起經歷了槍林彈雨,是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生死之交。富貴的兒子有慶,女兒鳳霞,孫子苦根陪他經歷了很多苦難的生活,可最後一個又一個相繼離去。

親情,友情,愛情,也許就是人活着的意義。人生就是讓你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挫折,直面一次又一次死亡,但是仍舊不願放棄活着的希望。就像是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因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虛度年華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全獻給了人類最寶貴的事業——爲人類的解放而鬥爭。”活着是不向命運低頭,不向死亡認輸。

活着,就是對死亡的一種抗爭,一種沉默而最有力的打擊,一種不服輸的信念。

小說的結尾讓我難忘,孤零零的老人福貴給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貴,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蒼茫中消失,留下敘述者獨自一人:“我看到廣闊的土地坦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想女人召喚者她們的兒女,同樣召喚者讀者。”

讀《活着》有感9

幾易居住的地方,《活着》這本書始終帶在我身邊。至於原因,我想一本書之於一個人的意義,很難用幾句話說清楚的。

《活着》是一部小說,有十二萬多字。書名叫做《活着》可它卻實實在在地寫着關於死亡的故事。主人公徐福貴,年輕時的他不學無術遊手好閒,在賭場上心旌搖動體味快感——然而這一切都在一場徹底的賭中,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了,徐福貴在一夜之間由闊少爺變成一文不名的窮光蛋,而他的父親,在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也死於由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這次家庭的重大變故就成了福貴人生的一次分水嶺。之前的他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心靈荒蕪、對家人也是冷酷無情。而經歷重重苦難後的他開始關心女兒鳳霞,也開始關心妻子家珍因辛勞而倍受損壞的身體。甚至也開始自食其力挑起生活重擔。

然而命運的捉弄並沒有因爲他從迷途走上正路而就此打住。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他至親的生命,毫不同情。此後的日子裏,他唯一的兒子在給縣長女人生產時輸血,因血被抽空而死;妻子家珍的了軟骨病再無奈的悽然中死去;女兒鳳霞生產時大出血慘死;女婿二喜被被水泥板壓死;剩下唯一的親人苦根因餓後貪食,竟被撐死;他先後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妻子、女兒,外孫。最後陪在年邁的福貴身邊的,是一頭同樣叫做福貴的老黃牛。然而這是他的命運,我想一個人在挑足他應挑的擔子之前,上天是不會讓他的生命提前逃離的'。

這是一種極致的人生經歷,因爲我們無法想象命運會對一個人如此殘忍。同時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命運是多麼的難以捉摸,不知道什麼時候它會伸出無形的手將你我拋入深淵。當然現實往往是這樣的當好運光顧,我們常常手舞足蹈,顧盼生輝。當厄運降臨,我們用血淚控訴,我們撕心裂肺的尖叫,我們憤怒地咒罵命運。如果你還不是一個完全聽命於命運的人,或者你只是一個愛思考的人,你肯定追問過一個人究竟和自己的命運可以怎樣的相處。比如《活着》當中福貴在一連串的厄運降臨,兒子、妻子、女兒甚至外孫在他生命中相繼離開他卻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難來臨,福貴也能將它消解於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終,福貴真是達到了與孤單的生活相依爲命的地步。

所有這一切,都指向“忍耐”二字,它是一種柔韌的品質,時刻保衛着內心免遭苦難這種生活暴力的破壞。《聖經》說,“愛是恆久忍耐”,這話也可以理解爲,恆久的忍耐可以產生愛(當然也產生勇氣),福貴就是這樣的人,苦難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寬廣、堅韌、溫婉的性格,他的生存,對福貴而言,苦難已經消失於無形,他的內心有的只是面對生活時的超然和平靜。《活着》的最後,也讓我們相信了福貴與那頭老牛相依爲命,是幸福的,那是經過漫長的苦難之後換來的片刻的寧靜。你也許會問,小說《活着》傳達的對命運的忍耐是不是屈從命運,任由命運擺佈。其實不是,很多時候,厄運之手並不強大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奮起抗爭,扼住命運的咽喉,可是有的時候命運不只是只跟我們開玩笑,他面目猙獰強大到無可抗拒,比如說死亡,比如說福貴所面對的。這時我們需要的就是心靈的忍耐,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因爲忍耐絕望時不存在的。所以活着的意義在於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死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所以福貴在命運一次次地致命打幾下堅韌地活着,最後走向了平靜地幸福。

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人在悲觀厭世中抱怨着命運,也折磨着自己。他們終究沒有走出自己鑄造的牢籠,和命運相互仇視了一生。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我和我的職業,在今後幾十年的人生裏,我要與教師這個職業相守,這何嘗不是一種命運,起初我是抱怨的,我無法想象幾十年周而復始,庸庸碌碌的重複着同樣的工作內容,其中的瑣碎和無聊會把人生的美好怎樣的消磨殆盡。大概很多人應該都有和我一樣的想法。那麼我就這樣在抱怨中和我的命運仇視一生嗎?

和自己的命運做朋友,用智慧和堅忍享受命運的安排,我想這也是小說《活着》想告訴我們的吧。我也相信當一個人想通了自己和命運的關係時,他的真正人生也就開始了!

讀《活着》有感10

如花似玉的年齡,卻有些人很輕易地放棄了自己生的權利,把無盡的痛苦留給自己的母親;年少輕狂的心總是那麼不經意地說出“死亡”,把無邊的惶恐留給自己的母親。他們不懂得“母親”,所以纔會踐踏自己的生命,傷害那個最親愛的人……

20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個年輕男人躺在了山海關的鐵軌上,一輛呼嘯而來的火車碾壓過一箇中國田園詩人的身體。那天,正好是他25歲生日。

這個男人,就是寫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這個一生都匍匐在大地上,用飽含汁液和水分的聲音呼喚糧食和蔬菜的詩人,用這種殘酷的方式,了結了自己短短的一生。然而,這個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個世界不會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親已經在鄉下的炊煙中熬好了一鍋紅米粥,以這種傳統的方式爲北京的兒子默默祝福。

在生日那天結束自己的生命,也許,這是世界上最讓母親心碎的事情。當一個生命從母親的子宮裏奔出,這個生命,已經上升到母親的心房裏紮根了。

在那個雨水滴答的鄉村三月,這個叫做查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親居住的查灣村。就在房門前300多米的松樹林下,壘起了一座土墳。

從此,一個母親的視線,再沒有離開過兒子的土墳。母親還活着的,是她碎了的身體,陪同兒子入眠的,是母親的靈魂。在20年鄉下的風雨聲裏,一個母親,哭她的兒子“海生”,哭瞎了眼睛。“海生”,是一個母親在經久的歲月裏,一直在她脣間不停呼喚的乳名。

15歲的海生考進了北京大學,一個村子沸騰了,一個縣城也轟動了,一個母親飛快地邁動小腳,挨家挨戶發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這個兒子畢業以後,在北京成了一個詩人。第一次去北京看兒子,面對兒子留那麼長的頭髮,母親只是笑眯眯地說:“海生,去剪了吧!”母親走的那天,這個貧困的詩人找人借了300元錢,執意揣進了母親的包裏。母親的'那個包,裝了家裏的50個雞蛋,母親在鄉下爲兒子養着一羣小雞。經過了幾天幾夜火車的顛簸,到了北京,居然一個也沒有破。母親一直把裝着雞蛋的布包摟在懷裏,因爲她相信,兒子每吃下一個雞蛋,他蒼白的臉色就會多一絲紅潤。

兒子塞給她的那300元錢,聽說,至今還在80多歲的母親懷裏掖着。母親說,等她去世以後,用兒子的這300元錢送她上路就夠了。

海子自殺後,有人嘆息,他的詩歌是驚雷。更有很多人驚呼,這是一顆彗星的隕落。然而,在母親眼裏,根本沒有彗星,只有連着她心房的一個生命。更沒有驚雷的聲音在母親耳畔響起,在耳畔響起的,只有一個孩子在母親夢裏的啼哭。一個國家,可以失去一個詩人。而一

個母親,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詩,沒有寫進他歌頌的土地裏,而嵌進了一個母親疼痛的血脈裏、心房中。

所以,我總覺得,在春天來懷念這樣一個詩人,其實對母親來說,更是一種剜肉剔骨的殘酷。浩瀚無邊的天空,它對廣袤無垠的大地,如何表達深沉的愛意與溫柔的呢喃,我以爲,那是密集的、輕盈的雨水與雨絲。那麼,一個孩子對母親,如何表達最深的愛呢?

我想,答案只有一個,好好活着,就是對母親的愛。再沒有一個健康美好的生命,讓孕育了生命的母親更幸福的了。

我認識一位詩人朋友。當鄉下的母親每一次來到城裏,他都會謝絕所有的應酬,回到家與母親坐在小桌上一同吃飯。他告訴我,長大以後,母親這麼多年只輕輕靠在他肩上一次。那是他陪母親第一次上電梯,感到手足無措又微微暈眩的母親忍不住把頭一下靠在了兒子的肩上。那一次,他一下涌出淚水。滴落在母親花白的頭髮上。第一次在自己的家裏喚母親吃飯,竟把一旁呆坐的母親嚇了一跳。因爲那麼多年來,母親在鄉下吃飯時,幾乎從來沒有上過桌子,只是端一個小板凳在角落裏悄悄扒拉進肚子裏了事。

詩人朋友說,他頭上的第一根白髮,是母親發現的。他睡眠不好產生的眼袋,是母親看見的。總有一天,他會和母親在路口鬆開這拉了一輩子的手。那麼,在和母親有限的時光裏,就是要好好陪着母親,好好活着,讓母親因感受到他的幸福而幸福。

讀《活着》有感11

這一天,我在一個小雜貨鋪裏閒逛,無意中看到了一本很破舊的小故事書,裏面的一篇文章名字很快抓住了我的眼球,叫做《疼一生也要活着》。作者是中國作家張銘躍老師。

出於好奇,我將這本書取下來,輕輕翻啓,讀了起來……幾分鐘過去了,我看完了這個小故事,內心久久地激盪着,無法平靜下來。短短的幾頁紙,構成了一個多麼震撼人心的故事啊!

這是一件真事:在20xx年12月9日,豫西新安縣的老山深處,揹着乾柴回家的一位婦女劉三娃看見了一個六七歲左右的孩子,坡着沒穿鞋的左腳,正十分艱難地往山頂處爬去。劉三娃走過去看了看,發現女孩子的左腳已經壞死了,這隻腳比常人的腳足足大了兩倍不止,而且有着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傷口,十分駭人的模樣。女孩兒是天生腳裂,被人丟到這老山來的。劉三娃什麼也沒說,背起孩子回家了。從此以後,女孩有了新家,有了自己的父母,也有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多多!

爲了醫治多多的腳,劉三娃夫婦向鄰里借了180多元錢,可是,光是多多的手術治療費用,就得要8000塊!這對一戶沒出過深山的老夫妻來說,無異於是天文數字,可是,堅強善良的劉三娃沒有被這數字嚇倒,她將多多交給自己的丈夫,作出了一個誰也想不到的決定——出山乞討!20xx年4月4日,劉三娃的乞討生涯開始了,她跪在地上,雙手作揖,不停地朝地上磕頭,地上還擺着多多的病情照,她嘴裏不停地念叨着一句話:“我娃疼,我娃疼……”

劉三娃在外乞討,多多卻開始在家拼命地幹活,洗衣、做飯,樣樣不耽誤。大家都以爲多多的腳吃了鎮痛藥不疼了,誰知道……

一天晚上,多多的爹——馬疙瘩路過孩子的房間,聽到屋子裏有一種很奇怪的響聲,一陣接着一陣,令人害怕。他忽然想到了什麼,打着手電摸索着進屋,一看,果然是多多在啃牀幫,多多橫趴在牀上,那隻腳在空中猛烈抖動着,這是一種無法忍受的疼痛,不願意讓任何人知道的疼痛!馬疙瘩蹲在地上,像頭牛似的哭了起來……

幾年後,劉三娃帶着辛辛苦苦討來的錢,帶着苦命的多多到骨科醫院治腳,當醫生看見這隻左腳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隻腳,已經腫裂肥脹,比正常腳大了足足四倍,腿已經變細變色,那種慘烈無比的痛楚早已經深入骨髓!可是,多多卻大聲說着:“叔叔,求你別嚇我娘!我一點也不疼!”話音剛落,在場的人全都愣成了比多多還小的孩子……

讀完整個故事,我的心彷彿被誰狠狠地擊打着,感到無比難受和辛酸。對於文中僅僅只有七歲左右的多多,我充滿了對她的同情和敬佩。一個才七歲的孩子啊,本應該好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本應該躺在媽媽的懷裏撒嬌,但是,病痛的折磨和利爪讓她小小的'心不得不迅速地成長起來,其實,在她的心裏,早已經知道死比疼要好受得多,但是,這一次,爲了自己的好爹孃,她決定活下來,堅強地活下來,疼一生也要活下來!

故事中還提到了這樣一個片段:馬疙瘩在多多屋子裏找到了一包止疼藥,一百多片,多多一片也沒吃,包得好好的,藏得死死的。馬疙瘩吼她:“爲什麼不吃藥?”多多說着:“爹,這藥幾十塊呢,我……我想賣了給爹買件衣服,您看您的衣服都沒辦法補了……”這是何等的愛意!一個只有七歲的女孩,卻能夠把所有的痛苦都承擔在自己小小的心底,也要報答養父母。而我們,這些自稱是祖國的花朵的我們,又有誰能把自己的父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就連平時爲父母端一杯水都推推拖拖的我們,是不是該從多多身上看到什麼?

另外,書中的另一個人物——心地善良的劉三娃也是值得我們用詩一般的語言去讚美的對象。她沒有豐富的學識和富貴的錢財,她有的,只是一顆讓上天都感動的善心、誠心,她把撿來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心頭寶,費盡心思讓孩子能夠上學,爲了孩子的病而不顧一切去沿街乞討……一個柔弱的女人,就靠着一顆心、一雙手而創造出了一個奇蹟,這是一個愛的奇蹟啊!母愛,就是這樣偉大而無言,看到這兒,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感謝自己的母親?

今天鼓起勇氣將這個故事寫下來,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它,並從中得到啓迪,更加感恩自己身邊的一切。

讀《活着》有感12

我是一口氣讀完這篇小說的,因爲它實在很吸引人,儘管結局不是美麗的,沒有苦盡甘來,但是,我似乎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故事的主人翁福貴老漢,這位“臉上的皺紋積滿了陽光和泥土”的老農,本來家境富裕,賭博使他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隨之倒黴的事接連發生:被抓去當壯丁,加入隊伍,共產黨勝利後,他自由了,回到了老家,等待他的卻是艱難的現實:鬧饑荒,從事極其繁重的勞動,爲搶救校長,兒子因被抽血過多而子因被抽血過多而夭折,女兒因分娩難產過世,妻子也因長期抱病離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傷事故致死,外孫子吃豆子時被噎死,一個個親人相繼死去。只有福貴老漢,在歷經磨難和創傷之後,頑強而達觀地活了下來,在垂暮之年仍和自己喜愛的老牛在田間辛勤耕作,依然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

這讓我們想到了一個問題: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

爲了親人?朋友?享受和快樂?不,不是的,不應該僅僅如此。福貴老漢到最後一個親人也沒有了,只有一頭老牛做伴,生活根本也談不上什麼享受,可他不是也活了下來嗎?

“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這句發自老漢肺腑的話便足以回答,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總是美麗的,儘管活着的時候常有許多痛苦,但和死亡相比,卻無疑是一種幸福。死亡猶如飄零的枯葉,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夢想,再也無法散發鮮活的清香,而活着還可以感受溫馨的陽光,編織各種絢麗的夢幻。

然而當今世界,人們物質生活越發豐富了,爲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在享受優越的生活的同時,卻倍感空虛無聊,因爲因爲小小的挫折而放棄生命?與福貴老漢相比,他飽經滄桑,最後仍然活得很快活自在,儘管他並沒有優越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很大的反差嗎?

我們活在這世上,很多夢想也不一定能夠成真,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好好活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色,如果你不能成爲一棵大樹,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爲太陽,做一顆亮晶晶的星星何嘗不可。只要你活出了自己的本色,活出了自己的價值,生命同樣絢麗奪目。福貴老人雖然年輕時嫖賭逍遙,但是經歷了這麼多的磨難,仍然堅持活下去,快樂地活下去,這便已經活出了價值。何況平凡人的天地不也是有一番絕美的風景嗎?五畝地,幾口人一起幹活,累是累,但不也是非常快樂嗎?平凡簡單,未必不好。福貴年輕時敗盡家產,可因福貴當上地主的龍二最後不也連命都丟了嗎?起碼福貴還保了一條命。有時候,我們還真應該放棄榮華富貴,好好去享受精神上的幸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物質上的充裕。現在,有許許多多的青少年,因爲家境的富裕不懂得什麼是吃苦,什麼是生命,如何過纔有意義,還真應該讓他們過一過福貴老漢的一生,讓他們體會體會。不懂得活着的`美麗,活着的價值,活着能有什麼意思?等到死亡真正臨近時,纔對生命愈加留戀,就已經晚了。

可是有很多人會說:“難道就非得像福貴老漢一樣過日子纔有意義嗎?”

其實不是的。人生在世,誰都想過上好日子。不過,所謂的好日子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幸福是一種感覺,跟物質的多少是毫不相干的,很多時候,物質的鏽蝕反倒讓人失去了體檢幸福的觸覺。所謂“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到處都是存在的陽光,關鍵是要去感知這個世界的豐富,感知世間的美好。那麼如何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呢?我的理解是:只要你真正創造了自己的價值,那麼你的人生便無撼了。而價值分兩種,一種是自我價值,一種是社會價值,福貴老人更多地是創造了個人價值,對幫不幫解放軍,還是有些由於,可是他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的價值,面對平日好心的隊長如今落魄地無米下鍋,他還是狠下心來把僅有的米分了些給隊長,這是值得肯定的。不過,社會價值是占主導地位的,只有多實現社會價值,人生才能真正地充實,有意義。可是像福貴老人一樣也不要緊,最最重要的是要有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