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餘華活着讀後感1500字

讀後感1.55W

導語:我得爲餘華的《活着》寫一篇讀後感。有哪本書比《活着》更有意義,能更好地有感而發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還是《冷山》?《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相關文章,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餘華活着讀後感1500字

餘華活着讀後感1500字一

小小的一本書,卻有直擊人心的力量。用最簡單樸質的文字,鐫刻了生命的沉痛與恆久。觸碰着餘華筆尖留下的每一個字元,我開始用虔誠的眼去反觀自己的生命。

《活着》這部蜚聲國際的大作,沉澱在薄薄的紙張裏。但你分明能感受到它四兩撥千斤的鏗鏘。我是個熱愛文字的人,但其實我也很難說清楚什麼是我心中的文學。這已經是個太寬泛的話題,沒有人道破也沒有人可以去道破。我只能說有些文字它可以反映出一些人的心聲就夠了,這已經構建了一個創作與鑑賞的平臺。

突然想借用安妮的一句話:誰比誰清醒所以誰比誰殘酷。

還記得魯迅那個經典的鐵屋子的比喻。醒着的人總比睡着的人痛苦,因爲他要經歷一種真實狀態下的無能爲力,看着死亡帶走太多的同胞甚至也步步進逼自己,可是連呼喊的聲音也都沙啞了。俯仰間只是一種千里凋敝的景象和如同死亡的在沉睡中的同胞們。人是有惻隱之心的,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該不該喚醒哪些還朦朧的人們。是讓他們在安靜中走進死亡還是讓他們眼睜睜看着死亡帶走自己卻無路可逃?

真亦假時假亦真,難道生亦死時死亦生嗎?我頓時感到語塞。因爲沉痛背後隱藏着太多強大又難以啓齒的力量。當然那是個特殊的年代,在一個戰火紛飛,朝不保夕的日子裏,人能活一天算一天。今天是不同了,可究竟又有多少不同呢?人們的精神世界裏承載着還有多少足以支撐一個人的力量?這一點從當今的書店裏便能瞥見一般——書店裏的書是越來越多了,好的文學卻是越來越少了。

當然,在這個歷史巨輪向前奔騰時,頂禮膜拜的歌頌自不匱乏,但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憤怒咒罵也早已不絕於耳。其中以李熬爲甚。比起當年的魯迅,可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那憤怒的叫罵聲裏有多少情感的真諦在其中?當年的吶喊,當年的憤怒是聲聲入耳飽含,其中的是深深的感情,對祖國的,對同胞的。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撕心裂肺中,魯迅先生一刻也沒有放棄那些還在時代中混混噩噩的人們。可是今天卻是一個以犧牲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來實現少數人利益的年代。人吃飽了喝足了變富了是不是也註定也要庸俗化一點呢?

好的文學是註定要引人深思的。或痛或悲或喜。但大多是淒涼的。因爲悲劇總是更能給人深刻的啓迪。在今天這個喜劇迅速庸俗化,幽默被搞笑取代的時代。悲劇似乎註定要承載更多的東西。

你有多久沒有被感動過了?或者換句話說你有多久沒有流過眼淚了?當然感動不是簡單的眼淚就可以衡量的東西,真正的感動可以是無淚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欲哭無淚,更因爲感動本身是豐富的。你可以笑着笑着就哭出聲來。郭敬明曾說過他想寫個故事讓我們讀着笑着卻哭了。他寫不出來,因爲那些美麗浮華的文字背後獨獨少了深刻。

記得餘華在他《活着》一書中寫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就是對感動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難的拷打下刻畫出的輪廓是堅硬與無奈的,更是無聲的。因爲習慣苦難,習慣到自己都不覺得它是苦難。

試過在看完一本書後那個夜晚徹夜未眠嗎?如果有,起碼錶示那本書讓你感動了。《活着》中的那位老人和老牛的對話此刻想起仍舊很心酸。我很不明白爲什麼一個人送走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後還可以坦然的生坦然死?爲什麼福貴沒有在苦難再一次壓來之前就先倒下?爲什麼那個在黃昏中老牛與老人的背影可以讓我溫暖那麼久?爲什麼越是苦難的人越要在苦難中活着?爲什麼?很多的疑惑盤旋在心頭,無法釋懷。難道苦難本身就是承受就是無奈?那生活的公平又如何體現?那麼多的奮鬥都抵不了一場意外?

人真的是脆弱得像一根蘆葦,即便他是根會思想的蘆葦那又如何呢?不僅僅也是平添許多無奈的喘息?《活着》我看了兩遍。每一遍都讓我淚如雨下。在深的夜裏看着這樣一本書,描述生活,描述苦難下生活的人,最後便成了描述一種最原始的生存狀態。如果活着本身就爲了活着,是不是有些太過殘忍。可是又有誰規定過生活不能殘忍呢?如果它殘忍你就得在殘忍中活着。

活着的人本身就是偉大的,他戰勝了太多存在和不存在、發生和沒有發生的意外。餘華在書的最後寫着:“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相互感激,同時也相互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

圓滅圓生!圓本身爲圓,它該在何處生又該在何處滅?如果說這個過程本身是一種輪迴,就簡單了很多。

一時之間,竟囫圇地碼下了這麼字,算是總結《活着》,也算是向餘華致敬!

餘華活着讀後感1500字二

《活着》,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徐福貴的老人的故事,他是一個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卻因爲賭博、上妓院,而輸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地,把祖祖輩輩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親因爲兒子的不爭氣,氣得病重,最後因爲從村口的糞缸上掉下來而摔死。自此,他從一個富貴人家的少爺變成了一個要從別人手中租田的佃戶;他開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實實地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一家人。

他的母親也老了,最後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幾塊銀圓讓他去城裏請郎中。可郎中沒請成,卻被一個國民黨的小小的連長逼去拉了大炮,成了一個沒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見到明天太陽的炮兵。

炮兵的生活是艱苦的,他們的糧食都要爭搶着吃。好在認識了兩個朋友,生活也就不會太過乏味。(雖然其中一個叫老全的人還未擺脫那樣黑暗的生活就先在戰場上死了)

他們這一連的炮兵從不打仗,卻也每天有成批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個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國解放,他領了共產黨團長給的盤纏,踏上了歸家的旅途。

他回家了。在這兩年玩命似的時間裏,他無時無刻不想着這個小茅房。他看見了他的女兒、他的兒子,還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當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摟着妻子在門口看着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來了。

悲慘的生活從此開始。

他的母親在他離開的兩個多月以後就死了,現在他要和妻子一起養活兩個孩子。可是他的兒子徐有慶畢竟要讀書,家裏的口糧就成了問題。他的女兒徐鳳霞因爲小時發高燒,留了後遺症,從此變成了聾啞,不然到了出嫁的年齡不會沒人來提親。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把女兒送人。

他的妻子雖然不捨,卻也被生活逼迫,把女兒送給一個老夫婦那裏幹活。他的女兒偷偷跑回來了,可他送女兒回城裏,就快到時,他卻忽然心疼他的女兒了:他的女兒很懂事,他不捨得送人。於是,便揹着女兒回家。當晚,他告訴他妻子:"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

他們一家靠者微薄的收入,艱難地生活着。雖然貧窮,但他始終不拋棄人性中最使人溫暖的那一面。

可是,噩耗卻緊接着傳來。他的妻子得了當時無法醫治的軟骨病,漸漸地幹不動活,又變得走不動路,最後連一根針都拿不牢了。他的妻子本以爲她會先行離開家人。但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兒子才10歲,小小年紀便魂歸西天。

他們村的縣長的妻子因爲生孩子時大出血,急需輸血。但卻沒人的血型對得上。碰巧,他的兒子的血型正好相同,於是,醫生便開始抽血。本來現在未成年人是不允許獻血的,且獻血的血量有一定的限制。可是當時的醫生是極度不負責任的,可以說是根本沒有道德。這血一抽上就停不下來了。他可憐的兒子徐有慶就這麼被活活地抽乾血,死了。

埋了他兒子,他始終不敢告訴他妻子。但最後他的妻子還是知道了,哭得傷心欲絕。時間是治癒心病的最好良藥,漸漸的,想起他們的兒子也只是悲傷一下了。他們便開始煩惱怎麼才能找個好婆家,把他們的女兒嫁出去。終於,在同村村民的幫助下,他的女兒鳳霞嫁了個好丈夫。女兒雖然是個聾啞,但他的女婿仍是十分疼愛他的女兒。不久,他的女兒就懷孕了。

這本事一件喜事,可似乎到了他們家就成了喪事。他的女兒分娩時,卻也因爲大出血,而永遠離去。

女兒生了一個男孩。他的妻字看着她的外孫這麼可憐,剛出生就沒了媽,便給這個男嬰起名爲"苦根".

真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啊,他的妻子原以爲自己快要死了,卻親眼看着自己的兒女雙雙在自己前面死去。不久以後,她也撒手人間。

他的女婿自從他女兒死後,就把苦根當命看。他的女婿是個搬運工,天天上工都揹着苦根。好了,等到苦根會說話、會自己走路、自己玩的時候,苦根的父親也丟下他命歸西天了:他的女婿是被兩跨水泥板活活壓死的,整個人被壓得扁平,成了一攤肉醬!

他就承擔起了養育小外孫的責任。

苦根一天天長大,也漸漸懂事,會幫他外公做一些田裏的活了。這自然讓他十分高興。可天不盡人意,苦根有一次發高燒了,他卻渾然不知,等到燒得厲害了,才知道,他的外孫生病了。當時家裏多窮,跟本沒錢買藥。聽說薑湯可以治感冒、發高燒,他便去弄了碗薑湯來。可有覺得這樣太苦太辣,就又向村裏人借了一點糖。本來要還,別人知道他家的處境,可憐他,也就叫他算了。

外孫喝了薑湯自然好了許多。他就爲自己原來外孫生病了都不知道而感到內疚。於是煮了一大晚豆子放在桌上,還放了點鹽(當時的糖和鹽對老百姓可都稀有着)。他可憐的小外孫,就因爲這麼一碗豆子,而活活被撐死!

自此,這麼一個貧困的家庭就破裂成如此,全家就只有他一個人還活着。

於是他買了一隻原本要宰殺了的老牛做伴。"兩個老不死"就這麼過着平凡的生活……

如果有人遇到了如此的人生待遇,想必他一定是不願在回首。可這位老人卻依舊如此詳細得同作者娓娓道來,彷彿在活了這麼一段人生。

且不說這個,許多人,遇到一點生活的挫折就喊"活不下去了",更何況是老人遇到的這種艱難: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可老人依舊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充實、快樂。所以我們遇到的所有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我們不可能要做一隻膽怯的蝸牛。

想必,這就是作者餘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着》。

要知道,活着,就是在創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