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2.4W

《了凡四訓》 又名《命自我立》該書爲袁了凡所作的家訓,以其親身經歷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啓,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故事。下面語文迷爲大家帶來了書籍讀後感,供大家閱讀。

《了凡四訓》讀後感一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我並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願意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說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爲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後代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不管過去了多少年,我還是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按照古聖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沒有現在這麼亂,一定會比現在更繁榮富強。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沒有仔細想想,我們應該擁有這些東西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喜歡捉弄別人,來擡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慚愧,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經常打壓諷刺別人來擡高自己,妄言妄語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此,我們還整天奢求什麼功名利祿呢?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撼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立志必須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增進不少.世間聰明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念頭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卻非常少。 讀完此文,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於行了.相信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進,同時.在此,感謝衆師.

《了凡四訓》讀後感二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衆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爲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爲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說“餘初號學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爲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說“人恆過,然後能改。”袁黃先生將改過分爲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說“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第三是從心上改,即“過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一心爲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說因爲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所以這些思想纔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麼其他不正當的思想就不會玷污自己的心靈,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要積善就必須先明白事理,因爲“爲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在區分善與惡方面我們可以借鑑中峯禪師的話:“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爲真;利己者私,私則爲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爲而爲者真,有爲而爲者假。”此外,在積善方面我們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劃分的標準,即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建水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麼我們就可以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隻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過程,也都有其發展的極點,當到達極點後,就會逐步下降,就像“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也只有謙虛,戒驕戒躁,我們才能更好的領悟這個世界,參透世間的各種道理。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基於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成的理解。“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之上, “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大學》上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後必要力行改過、積善與謙德方可轉化命運。

如果借用他人的語言對全文進行歸納那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三

了凡四訓至此已通讀一遍,文雖讀完,卻感到自己要做的事纔剛開始.人們常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又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慨命運的不可捉摸,反覆無常,對命運的無可奈何.了凡四訓裏面則把此謎底揭開了: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人因爲有心,多生妄念,所以纔有數,纔有天命,纔會爲陰陽所縛,不得轉動分毫.如果人無心,也便無數可講,又怎能爲陰陽所縛?

看相算命,數千年來不絕,之所以能算準,是因爲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數,所以用數學可以推算出來.但得無心,即是無數,數學又如何能算定?數是如何來的呢?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福報也好,惡報也好,其實都是由心而起.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意識決定.人的七尺之軀,其實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爲什麼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惡事?有的人得善報,有的人得惡報?是身軀的關係嗎?不是的.關鍵在於心.身軀是受心的支配,要它東就東,要它西就西,很聽話的.有時做好事,有時也做壞事,全在於一念之間.肉身只不過是一個附庸而已,沒有絲毫自主權.由此可知,這三尺臭皮囊,實在沒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爲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沒有仔細想想,我們應該擁有這些東西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喜歡捉弄別人,來擡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慚愧,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經常打壓諷刺別人來擡高自己,妄言妄語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此,我們還整天奢求什麼功名利祿呢?從前我總怨天尤人,抱怨命運不公,自己懷才不遇,文章讀到此,捫心自問,不由得羞愧萬分.至於讀到無子的種種因由,自己更是無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種種,自己哪一樣沒有呢?甚或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了凡無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雖走得不太順利,可是相比之下,還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氣叢生,真是罪業深重了.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可惜很多研易之人,並沒有重視這點.千方百計騙取他人錢財,易德敗壞者時有聽聞,真是愧對易經,愧對老祖宗.此種人,不惟難逃數之所拘,而且會自減福報.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撼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過分之事,但都沒有如此深刻地反省過自己.從今之後,立志必須改過,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增進不少.世間聰明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念頭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卻非常少,爲什麼?因爲苟且偷安.自己起這些改過的念頭也很久了,但一直沒有大動作,當然也沒有大福報,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讀完此文,自己便長存了知恥心與畏懼心,勇猛精進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於行了.相信在同盟諸位老師的教誨下,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進,同時也更明白了同盟設立易德學習的良苦用心.在此,感謝同盟,感謝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