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讀後感1.87W

在《了凡四訓》裏,袁了凡以其畢生的學問與修養,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下面你是關於《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了凡四訓》讀後感一

朋友的推薦,春節休假期間除走親訪友外,拜讀了白話「了凡四訓」,感觸很多,受益匪淺。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於七十歲高齡,回顧一生的總結,親身經歷,實踐改造命運的精華。他透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家訓,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啓,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經驗;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實踐來“現身說法”;讀後使人豁然開朗,信心倍增,仿效了凡先生,來改造自己的命運;的的確確是一本扣人心絃、淨化人心、提升道德觀念、不可多得的好書;大家學習了凡的精神,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行善積德,服務人羣,如果說人人能夠如此,國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了凡四訓》讀後感二

讀了故鄉名人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之後,我感觸很深。《了凡四訓》由四篇短文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當時是用來訓誡他的兒子的。我覺得對我們這些後人也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我想與大家一起談談其中的“積善之方”。 “積善之方”意思是說,我們要積善、積德,好人會有好報的。這在孔繁森身上就得到了證明。他收養了12歲、7歲和5歲的三個孤兒曲尼、曲印和貢桑。將他們帶回拉薩,照管他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節假日只要有空,他說帶上他們逛公園,逛商店,給他們買衣物。孔繁森雖然是副市長,但他每次下鄉去,總要帶些自己的錢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往往一月剛過半,工資就花光了,有時連伙食費也不夠交。他自己經常吃榨菜拌飯,卻不願讓孩子和他一樣受罪,錢不夠怎麼辦?孔繁森就獻血換錢來給孩子添補營養。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途中,因車禍殉職,年僅50歲。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着一幅輓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 上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 下聯: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歌曲《走進西藏》、《公僕贊》、《等你回家》就是對他的讚頌。他付出了,也得到了回報——人們永遠懷念他。我想,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現在,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他們有的孤苦伶仃、有的貧病交加、有的絕望無助,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 給予無私的幫助。

《了凡四訓》讀後感三

明朝袁了凡是一個考功名後做了官的賢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研究並指導自己做人做事。在老年寫下了四篇短文,當時叫“戒子文”,把自己一輩子做人做事的心得體會寫下來,告訴自己兒子,訓誡他兒子,也就是後來廣行於世的《了凡四訓》。他可以忽悠別人,不可能忽悠自己兒子,可想而知,這是他一輩子做人做事的成功心得體會,我們也應該好好感悟並指導我們心靈脩爲和言行舉止。歷代很多賢達也非常推崇,也有很多詮釋,如印光大師、淨空法師都有講記。

四訓爲: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什麼是立命?就是自己把握自己命運。你這一輩子過得怎麼樣?是幸福、安寧、踏實。。。都是你自己,外求永遠求不到。就是面對這樣的社會、單位、上司、下屬、父母、子女、老婆、老公。。。不管是好壞,這些對於你來說都是外在因素,你很難把握和改變,你只能調整你自己,你怎麼應對,怎麼做人做事,怎麼適應這些既定的外在因素,並盡力促進外在因素改進。我們人生觀價值觀首先得回到這個思維軌道。

什麼是改過?就是自己只有不斷改變調整提升自我,纔能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一般人很容易看得自己的優點,別人的缺點不足。如果你總是看到自己的弱勢不足缺點,看到別人的優勢,你就很了不起了。每天早晚反思反省自己,改進自我,就OK。

什麼是積善?想法做事處世,一般人都是從自我角度出發,很難發自內心的從別人的角度來想。人就是要成爲一個有益於自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自身的人。你是不是一個對別人有幫助,讓別人開心的人。不斷這樣想,這樣做,你將成就別人、成就他人,也成就自我。

什麼是謙德?人都是很自以爲是的,很難做到謙卑和謙虛。很多人都毀在這個方面。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標籤:讀後感 四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