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小石潭記讀後感範文(通用21篇)

讀後感8.94K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讀後感範文(通用21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石潭記讀後感範文(通用21篇)

小石潭記讀後感1

《小石潭記》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國中唐時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字子厚,河東人,二十一歲中進士,先後任監察御史裏行(爲見習官)、禮部員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職。他和同時代的韓愈、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泡、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被後人合稱爲“唐宋八大家”,都是寫散文的能手。

這篇《小石潭記》,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與王叔文爲首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集團的株連關係,被貶謫到永州的,時達十年之久,當了個無足輕重的佐貳官一一司馬之職。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於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從未開發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遊境內,到處搜奇覓勝,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先後經他發現和整理的勝景有很多篇章,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爲“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是一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繫上一篇從《鈷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裏首先點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噹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後,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爲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後,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椽一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於這石,才使潭水清澈。他透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他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遊遠處,好像與遊人在逗樂。遊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

小石潭記讀後感2

讀完《小石譚記》後,我不禁爲當時的社會嘆息,爲當時的柳宗元感到惋惜。

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有許許多多像柳宗元一樣的閒人,這只是對那一羣都胸懷大志,一心想要報效國家卻無法實現自已理想的人的統稱。

當這現些人成爲閒人時,他們總會找一些自然中的事物來發泄自己不得志的苦悶和無奈,在這時,他們也會注意到一些平時毫不起眼的事物,如蘇軾發現了竹柏,而柳宗元則發現了小石譚。

柳宗元對小石譚做了十分詳細的介紹,從聽到小石譚傳出的水聲,到順着水聲尋找小石譚,再到找到小石譚,最後再詳細地描寫小石譚的每個細節,全程彷彿都是在遊玩,根本看不出有一絲的悲傷。但是你又仔細一想,細品他描寫小石譚的細節,你就能很容易地讀出作者的心情,再結合當時柳宗元的遭遇,就能明自作者在寫這裏時的無奈與悲傷了。

柳家元的一生可以用悲慘來形容,他爲他幾個月的風光,付出了一輩子的代價,雖然他在政治上並不成功,但是他在文學的歷史上有不可否認的貢獻,他的文學作品直到今天還廣爲人們傳頌和學習。

閒人,古往分來有許許多多的文人都自嘲自已,將自己稱爲閒人,可也正是因爲閒,才讓他們又創作了那多的詩詞,古詩,爲文學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負獻,所以,他們並不閒,他們只是表面是閒人,內心卻從未閒下一刻,都在忙於創作爲文學事業獻出一己之力呢。

小石潭記讀後感3

最近我學習了《小石潭記》這篇文言文,透過這篇文言文的學習,柳宗元把我帶入到了這個世界,閉上眼,那一副副美麗的畫卷呈現在我的眼前。這篇文章即寫出了小潭中水的清澈,飄忽不定的魚兒,東遊西遊而給人們帶來的歡樂,也寫出了在小潭的周圍幽深冷寂的氛圍,突顯出一片淒涼,傷感還有幾分低沉。

初讀這篇文言文時我心裏也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人很少,地方也很清靜,但爲什麼又會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人呢?是爲了點名出他們對於知識的嚮往嗎?其實,這樣美麗的景色,一下子就讓我進入了這種境界,一開始作者忘記了自己被貶的淒涼,隨着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

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着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再往西南方向望去,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水中的魚兒歡快的遊着,時不時的與遊人玩耍,這就是每一個人心目中的嚮往仙境啊!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換做是我,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因爲在這裏,可以享受到不同的風景,盡情放鬆平日緊繃的神經,如魚兒一般自由自在,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爲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讓我重新充滿活力。走進這個地方,不同的大自然氣息就讓我陶醉其中,讓我的眼球瞬就被所其吸引小石潭,這個如人間仙境的地方,帶給我們的是不同的體驗,展現出來的是不同的美景。

小石潭記讀後感4

最近,我們學習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這篇文章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

構思新巧,結構嚴謹。作者以遊蹤爲序,採用移步換景、依序寫景的手法描寫了作者遊小石潭的過程。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

文章描寫了一個如同仙境般的世界。作者隔着竹林便聽到了水聲,於是便砍掉了竹子,看見竹子背後有一池小譚。池水十分清澈,裏面的百來條魚好像都在空中游動,似與遊者相樂。周圍的竹樹也迎風搖擺着。

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發現它的源頭曲曲折折、時隱時現,不知發源於何處。坐在小石潭旁,因爲這個地方竹樹閉塞了這裏的眼界,這個地方過於淒涼深幽,到處都充滿了悲慘淒涼的情感,於是作者“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了。

這時正是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這荒僻的南方州郡之時。由於他在政治上受挫,以及生活上的不習慣。他便寄情于山水,爲擺脫憂鬱的心情。此時過於冷清的環境更是讓他感到“悄愴幽邃”,還表達出了他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整片作品運用了極短的文字,卻清晰的記述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同時寓情於景,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引起後人的感嘆。

小石潭記讀後感5

有很多詩人在古代的時候,都被貶官,而我今天要說的則是這些人中的一個,說其他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多多少少也讀背過他的古詩,他就是柳宗元。

在柳宗元的裏詩裏,《小石潭記》應該是很著名的一首詩了,在讀詩前,應先了解背景,如做生意,要先了解自己的優勢,考試,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讀詩之前,搜查詩的背景古詩,大方面的促進了你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或者事蹟。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爲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爲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透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餘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柳宗元的被貶,也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朝廷的無能,使他和王叔文實行政治改革,未果,遂被貶。柳宗元在小石潭記最後的幾段中,寫了溪水,竹林和森林。全文沒有使人感到這是一位被貶詩人的難過,只是看到了溪水和森林,看到了一番美景。柳宗元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仔細閱讀後,又能感覺《小石潭記》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

柳宗元以美景,來麻痹自己,這種樂觀,我們應該學習,用別眼看世界,如果,這個題很難,那就不要去糾結答案,而是應該去糾結解題的過程。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又是別番風味。

小石潭記讀後感6

偶遇美潭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生活間的美景處處都有,就看我們如何去對待和發現。當在一片蒼翠欲滴的篁竹之下有水聲。泠泠作響,自然是引人入勝的。向下走去,是一潭美池。四面青樹翠蔓,高低交錯,令人不禁要大吸幾口新鮮空氣。或是脫了鞋下潭,親身體會談水的清涼澄澈。“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對荒野渡口的偶然發現,想必也是和柳宗元的偶遇美池抱有同樣的感嘆吧!

偶見潭景

“佁然不動,淑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發現美景之後,重在如何才能正確的欣賞。潭中水質極佳,日光都可以直見水底。雖然水至清則無魚,但這的魚似通人情。既知來人並無惡意,便自由往來,時動時靜,時去時來,時近時遠。令人也不禁想去與魚兒互相逗樂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的人生意境,想必也已經到了能與飛鳥和諧相處的地步了吧!這偶然的心境突破,想必是偶然的美麗。

偶識自然

“坐潭上,四面竹林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自然美景面前,或許我們只能敬重的欣賞。坐在潭邊,靜心欣賞,看寒樹成林,翠竹圍潭。此時才能感到內心悄然而生的寒意。沒有雜亂的聲音,沒有突兀的景色,天地之間,一時彷彿停止了更易。這才恍惚之間,偶識自然大美與深不可測,便抱有敬重之心,記於紙上,寫在心中,悄然離去。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蘇軾於赤壁磯下,聽水落石出,而四顧寂寥,便是真正認識到了自然。這偶然的領悟,必然是偶然的美麗。

這偶然的美麗,或許就是自然的大美,自然的奧祕。

小石潭記讀後感7

柳宗元,一個三十而立被貶官的男人。卻還有心情遊山玩水寫文章。美名其曰:“借景排遣自己憂傷的心情。”卻沒料到,越看越傷啊!《小石潭記》便是此種心情下的一篇著作。

乍一看,文章的前兩段描寫的景物可以說是非常美了。可是仔細一品,又彷彿覺得哪裏有點不太對頭。石潭周圍和本身的景物如此之多,他爲何偏偏要寫池中不起眼的小魚呢?而且還寫它“皆若空遊無所依”呢?這就好比當初的柳宗元了,被貶官永州,職場失意。自己的家人也一個個離他而去。而且因爲改革的失敗,還要飽受世人的指責。在大千世界裏卻找不到一個可以支援他的人。可憐又可悲!

還有文章最後一段所提到的“崔氏二小生”。無緣無故,爲什麼要寫他們倆的名字呢?“恕己”“奉壹”。柳宗元在憂傷的同時也是一個“自我催眠”的過程吧!放過以前的自己,才能面向一個更好的未來!

小石潭記讀後感8

千年之前,一位老翁靠坐在小潭邊,用歷經滄桑的手撫摸着被潭水折磨得棱角分明的石頭,他的眼睛深沉地望着那塊石頭,彷彿那就是他的一生,他—就是柳宗元。

老人回過頭來,看着身後的竹林,那一根根竹子挺拔地立在小山上,給人一種堅挺的感覺。可老人走近時,卻發現竹林之中早已腐爛,各種蛆蟲在竹林中肆意的允吸着外表堅不可摧的竹子。老人嘆了口氣,無能爲力地走開了。正如他看見盛世背後的淒涼和煙花散去的落寞時一樣,妄圖復興,卻只留下一片傷心的小潭。

老人心中悲感萬分,從文壇新星到被貶永州,一幅幅經歷如同河水般匆匆流去;年少的萬丈豪情和坐擁山河的理想,只因一時的憤慨化爲老人臉上一縷縷的皺紋。望着緩緩流去的潭水,老人開始後悔。四周淒寒的空氣逐漸融入老人憂傷的靈魂,他心想若是支援朝廷,此時便是火爐,而非寒風。望着竹林,老人慘然一笑說道:“一切都過去了,護國之事總得有人做!”

這是小石潭邊的柳宗元,他用自己的青春去喚醒祖國的醒悟。

中國大地上,從不缺乏敲響警鐘之人,宋朝的蘇軾、岳飛,民國的魯迅,當今的李文亮。他們都有後悔,但是在敲鐘的那一刻,即使付出生命,他們也在所不惜。

中國總是被這些英雄保護得很好,他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一生爲國築起城牆。或許我們不能和他們一樣爲國捐軀,但只要我們心懷愛國之情,也可以和柳宗元等英雄比肩。

小石潭記讀後感9

幽幽篁竹,泠泠水聲,青蔥的樹與翠綠的藤蔓隨風飄拂,清澈涼爽的小潭略起漣漪,潭中的魚兒好像在空氣中游動……這是柳宗元描繪的美麗小石潭,而此刻的作者彷彿何等愜意,然而讀到最後,卻品出了幾許悲涼傷痛,原來,這是一片帶傷的美麗。

柳宗元本是世家子弟,少年干將。二十一歲那年第一次參加考試便考中進士,而韓愈卻考了四次才中進士,其纔可見非凡。初入政途的柳宗元意氣風發,滿腔熱情地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現實卻是政變失敗被貶永州——一個荒涼偏僻的地方。雖爲司馬,實際卻是被監視的“罪犯”,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只得寄宿寺廟。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差距讓柳宗元如墜冰窟,胸中愁苦難平,唯有投身山水之美尋求安慰。

於是那天他“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便欣然“伐竹取道”,遇見美麗的小石潭。那清冽的潭水,那奇特的潭石,那潭中的魚兒,給他帶去了片刻的欣喜。然而好景不長,當他向西南而望時,視覺中曲折幽邃、或明或暗的水流和如犬牙般交差相錯的河岸,正如明爭暗鬥、殘酷腐敗的官場政治,這一轉念立刻把他拉回現實,久謫遠荒的淒涼悲苦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頭,便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爲由離開。美麗的小石潭也蒙上了一層憂傷,怎會讀懂這位欣然而來的客人爲什麼又攜着悲苦匆匆而去。

初識柳宗元《江雪》,只覺幽靜寒冷,意境廣闊。雖爲詩,卻讀出一幅黑白山水畫。那蒼茫的山、那廣闊的湖是否知曉詩人內心的孤寂與孤傲?原來,這也是一片帶傷的美麗。

誠然,柳宗元既沒有陶淵明“心遠地自偏”的超脫,也沒有蘇軾“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豁達。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柳宗元下定“雖萬受摒棄,不更乎其內”的決心,投一身才華與滿腔悲憤轉戰文學領域,發奮撰文著書。《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大多在永州完成。

縱觀柳宗元作品,悽苦之情揮之不去。然而帶淚的笑臉總是最動人的、帶傷的美麗總是最難忘的。籠罩愁苦的美景,從柳宗元的內心付諸筆端、又滲透我們的內心,於是在文學史上,又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小石潭記讀後感10

在你的《小石潭記》中,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如人間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兒有白玉般乾淨,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似天上的鳥翱翔在無邊無際的天宇下。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着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各色各異,這真是每個人心中所夢想的人間仙境啊!

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是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盡情放鬆平日緊繃的神經。讓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爲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時此刻,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卻彷彿成爲了悽神寒骨之地,這與世無爭的佳

地在你看來似乎也成了寂寥無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於你只是想把它變成一個記憶。

看到你這樣,我也有些難過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淵明,想起了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許我們可以學學他,將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當做一種享受,變成一種境界。

小石潭記讀後感11

我讀了這篇《小石潭記》,覺得這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作者因爲跟朝廷關係不好,所以被貶到永州。

而這篇的作者柳宗元正是在這種環境裏寫下了“永州八記”。本篇使我看到的是一個被名爲“小石潭”的小潭。而且在小潭的周圍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才使得他有這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我認爲這是一組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其中文章對潭中的游魚寥寥刻畫幾句,準確的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的清澈。

此外,本片文章中還寫出了潭中游魚的筆法及妙,作者卻一次沒有涉及到水,只是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寫出了水的透明魚的生動都各盡其妙。文章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寂靜的景色和氣氛。在這種境界裏,流露出作者貶居生活的孤妻悲涼,這讓我們可以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和文人的痛苦心情,他在這短短的語句中表達了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我認爲他跟我們上次學的陶淵明的詩有很多相似度地方,就比如在當時的生活場景中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生活的時期就十分的差不多,一個是爲了避開亂世,另一個則是被朝廷貶到了永州。但是卻造就了不一樣風格的詩句,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的風潮,而柳宗元寫的詩要我感覺到了一種濃濃的悲傷情懷在裏面。

這篇小池譚記好像不僅僅是在寫景,而是在烘托出作者的一種情感吧。

小石潭記讀後感12

作者借小石潭的幽深之景,借被遺忘於荒野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的遭遇,傾注憤抑鬱的心情,寫下此篇文章。

作者在景中描寫的地方傳達出了自己貶居生活的孤悽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相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然只有寥寥幾句,但卻又準確的寫出了潭水的空明和游魚的形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手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了:“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清澈和魚的生動都名盡其妙,叫人拍案稱絕。然後在作者的心裏,樂,畢竟只是暫時的,而悽愴卻是永恆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悽愴,或許才讓人更加難受,或許才能更加激起作者對自己經歷的聯想,因此讓作者的心情從樂到悽。

聽到“如鳴佩環”的流水就心樂之,看到“往來翕忽”的游魚便“似與遊者相樂。”好景不會很長,很快便被“悽神賽骨”了,心裏覺得“其境過清。”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於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悽苦是他由內散發出來的情感。寄情于山水也正是爲了擺脫這咱抑鬱的心情。然後並未能如願,美景過後,依然是內心的悲涼。

小石潭記讀後感13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柳宗元的《小石譚記》文筆清新明亮,更讓人感悟甚多。

小石潭只是一處小潭,卻能使作者如此感觸,這離不開作者內心的清淨。漫步在竹林,突聽見水聲,便伐竹進入,這是作者發現小石潭。試想,如果一個人內心浮躁,還能聽見那潺潺動聽的流水聲麼?再看作者對小潭的描繪,有石,有樹木,有游魚,這些細緻入微的'景緻都被記入筆下,並給人秀美之感,可見作者觀景的細心。

對於細心,我們不難看出:“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大多人看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而柳宗元卻連水光,魚影都一一觀賞,表現其細心,靜心。如果作者心煩意亂,內心不寧,又怎會留下這篇名作呢?所以,靜心方能發現美。

作者內心清靜,故發現美。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呢?在燥熱的夏日,誰會在意一片葉子,一聲蟬鳴;在喧鬧的市場,又有誰會在意一位母親在精心挑菜,一個小販在煞費心機的叫賣……這足以表明,只有心靜,才能處處留心觀察。比如一片葉子,當你在忙碌中,煩躁時,往往只會對它一掃而過,要麼視而不見;當你靜心觀察,輕輕捧起小葉片,你會看到它翠色的葉肉,細密的葉脈,清新如一抹淡茶,極有清雅之美。再如旅行時,若只顧拍照,不仔細觀賞,又怎能發現景物之美?這就是作者發現小潭之美的緣由了。

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人人都能發現美。作者被貶謫,尚能處於悠閒的境界,心中自然沒有被煩惱所困擾,纔有了觀賞之心。再看生活中,我們總抱怨學習,抱怨瑣事,覺得任何事物都如此不堪。這時,請放空內心,靜靜佇足,你將會被美麗所打動,而忘卻了煩惱。

靜心方能發現美,所以,切不可件件小事都掛在心上,否則,世界不再美麗。靜下心來,去發現美吧。

小石潭記讀後感14

柳宗元的孤獨,是千萬孤獨。

千年前,一位老翁坐於紛飛大雪之中,千山萬徑,人鳥絕跡,草木皆枯,天寒地凍,江面孤舟上的他,大雪落滿了蓑笠,給人留下了一個不屈而又孤寂的身影。

不知他是釣魚、釣雪、還是釣那冰冷刺骨的孤獨。

柳宗元被貶於荒涼之地,精神受到極大的打擊,身心都遭受着孤獨的侵蝕。他仍倔強地立於世間。

但他遇到了小石潭。

他探山訪水,流連於竹林的幽深,我似乎也與他一同欣賞着自然勝境。

清脆的水聲隱隱約約在身邊響起,欣喜悄悄地暫時地壓住了內心的悲涼,我隨着他,一睹小潭真容。一股清爽的氣息拂面而來,清澈冰涼的潭水倒映在我的眼中,整塊的石頭鋪在潭底,坻、嶼、堪、巖交錯分佈,露出水面,看得正入迷,一尾小魚從眼中閃過,那是一抹多麼明亮色彩啊!數百條魚就那麼靜靜地停在水底,忽然間又迅速遊開,讓人眼前一驚。

向小譚西南方向望去,蜿蜒的溪水流淌着、蔓延着。溪岸似犬牙般交錯不齊。像他坎坷不平的人生一般,溪水也被迫變得曲折,兩岸巨大的堅硬的岩石幾乎要阻斷它前進的方向,但它緩慢的堅毅的淌了過去,承載着痛苦與孤獨延續着,無人知曉它的終點究竟在何處。

他嘆了口氣,坐於潭邊,周圍安靜寥落,這身影與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樣,待久了,我竟也覺得心情悲傷起來,頓時覺得草木藤蔓冷冷清清,冰冷的潭水散發出的寒氣深入骨髓。怕是隻有細細咀嚼這孤獨才能與他產共鳴。淒涼幽深擊破了他的外殼,直逼他的內心,恐怕他自己都十分驚訝,自己早已麻木於青山綠水的心境竟又被孤獨佔據……

那身影與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樣,只是脆弱了些,多愁善感了些。

如今回首,他仍立於大雪之中。陪伴着他的,是千萬孤獨。

小石潭記讀後感15

始驚,次醉,漸迷,終醒,是柳宗元與小石潭的邂逅,亦是我們人生往復的一個個循環啊。

革新運動失敗後,柳宗元被貶謫至永州,一日,他與朋友遊玩時,忽逢小石潭。他聽到如佩環碰撞的流水聲;撫摸到了格外清冽的潭水;看到了形狀各異的石頭,青青蔥蔥的樹木,翠綠纏繞的藤蔓。他,被驚豔了。或許是出於對自然景色天生的嚮往,亦是鬱郁不得志得不到發泄,他選擇在小石潭駐足片刻,始驚於這清幽美景。

他細細觀察着彷彿在空中游動,沒有依靠的魚兒,如北斗星般蜿蜒的溪水,與參差不齊的溪岸,他沉醉了,醉倒在這分外靜謐的小石潭。他終於,讓他的那份悽清之情,得到了短暫的緩解。

漸漸地,他感到寒氣透骨,被一股憂傷的氣息所籠罩。他又想到了那紛擾煩惱的官場,感受到了失意後孤寂悲涼之情。或許小石潭可以給他片刻的緩解,但,這也只是短暫的。內心的憂煩是揮之不去的。歡樂落幕後,盡是悲涼,緊緊裹住了柳宗元的心。他迷失了,在彷徨中,顯得手足無措。他想逃離不宜久留小石潭,想盡早擺脫,內心的苦悶……

可,他是柳宗元啊,是那個寫出“千山飛鳥絕,萬徑人蹤滅”的柳宗元啊,又怎會被這貶謫所打垮。或許,在他離開時,望着陽光,會堅定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吧。他終是醒了。雖說往後的日子仍是一貶再貶,但他迴歸內心,堅定地爲人民實實在在做點好事。他將鬥爭,轉移到文化創作領域,創作了許多不朽的名篇。小石潭之境,着實令他幡然醒悟。

人生也是這樣,始驚,漸醉,次迷,終醒,周而復始,往復不停。有時候,生活會很難,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很容易迷失自我。但,請再堅持一下,終會有那麼一個時刻,霧散雲出,我們從這個輪迴中醒來。時間的巨輪永不會停止,我們在生活中不斷重複着這個過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我們唯有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啊。

柳宗元屢受貶謫,卻仍筆耕不輟,頑強鬥爭。我們也需堅持下去,才能等到自己的終醒,開始新的“始驚,漸醉,次迷,終醒”啊。

小石潭記讀後感16

讀完《小石潭記》後,我合上書,獨自一人坐在牀上,閉上了眼,不僅陷入了沉思。

柳宗元貶官失意後,十分的傷心,孤寂苦悶,在看到美麗的小石潭後,美好的心情如同曇花一現,在岸邊的竹樹林坐下後,隨即消失。看到這時,我認爲柳宗元非常的傻,爲什麼自己給自己找不舒服呢?難道是因爲當時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過於落後,在這裏我對自己如此評價柳宗元以及古人們而感到惶恐,因爲我只不過是一箇中學生而已,但我要寫出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小石潭記裏,我們看到柳宗元真的十分非常的傻,絲毫沒有唐宋八大家的氣勢。

如果現在能讓我和他說一句話的話,我一定會和他說丟掉遺憾,因爲生活還要繼續。雖然貶官會讓人十分的難受,但我們要想開了,因爲貶官後生活還要繼續,與其帶着孤寂苦悶去生活,還不如開心樂觀的面對它,所以說,丟掉遺憾,因爲生活還要繼續,不要回望遺憾變得止步不前。

有一次我在考試中因爲過於緊張,少寫了一個‘答’字,導致我失去了那寶貴的一分爲什麼說這是寶貴的一分呢,因爲我失去了這一分導致了我與年級第一名的寶座失之交臂。

這件事發生以後我就十分難過,同時這一分也成爲了我小學生涯的一大遺憾。但我現在想明白了這個道理,考完試後,雖然會變得十分難過,但是我們還要繼續生活,時間並不會因此止步不前,與其像這樣帶着傷心去面對新的學習內容,還不如高高興興的去學習。

人生總是會有遺憾,但生活終究要繼續,要想活得更精彩,就不要回望遺憾,止步不前,想想希望,遺憾就被希望取代。作者:翟卓衆

小石潭記讀後感17

在永州的一個地方,埋沒着一個小潭,在小潭的一個地方,埋沒着一個他。

政治上的失利,柳宗元被貶謫至湖南永州,他心中苦悶,而探山訪水,以遊排愁,以筆解愁。他無意踏入竹林,竹葉婆娑,竹林縫隙間隱隱傳來潭水泠泠聲,他微微興奮,莞爾一笑,砍下竹子開道通向一處幽靜的小潭,他緩步移至潭邊,見潭水清澈見底,奇石各異,四周綠樹青蔥,藤蔓隨風蹁躚,游魚戲水,似與遊者相樂。然而卻寂靜無聲,悽神寒骨。他靜靜坐在潭上,目光深邃,望着眼前寂靜,衣襟被冷風吹起,心生陣陣寒意。潭似一面鏡,倒映着淒涼的他。

他何曾不若這小潭,年少成才,年僅二十添一便進士及第,親朋好友以他爲樂,他名聲大振,從此步步高昇,而站得越高,看的越多,政治的腐敗慢慢被揭開,最終暴露在柳宗元眼裏,他想改革,他要改革,他不堪這腐朽的官場,投奔了王叔文,他們最終得了順宗的賞識,他與王叔文一起改革,此時,他看似前途無量,已立足在官場頂端,卻被現實狠狠打下高臺,新帝即位,他被一貶再貶,離北方愈發遠,他不甘,他苦悶,他的名字還未刻入歷史豐碑,他一身才華未來得及使用,他所在的朝代還未讓他盡心效力,便一落千丈,同小潭般被竹林掩住,只有泠泠水聲在掙扎着,望吸引旁人注意。旁人來過也罷,或許讚賞它,或許對它一笑了之,終是黯然離它而去,無人爲他再開闢一條大道。

“同是天涯淪落人”蘇軾被貶,但他隨遇而安,辛棄疾被貶,他選擇舍劍從文,而柳宗元被貶,是集苦悶於一身,無論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還是“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他沉重的心情躍然紙上,他沒有蘇軾被貶後依然悠閒自得,他沒有辛棄疾被官場拋棄後依然鬥志昂揚,他唯有一腔委屈沉悶,對於官場,他無奈,不甘,卻只能硬生生嚥下肚中。小石潭,大概是他的照應,他望景生情,借景抒情,從一開始以見到石潭而驚喜,再聯想自己而黯然神傷。

他望着這石潭,寒風颳過,潭水激石,奏一曲婉婉悲歌,他閉目,四周寂靜愈發使氣氛悲涼,他齊眉微皺,緩緩起身,道:“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轉身離去,留下《小石潭記》一篇。

小石潭記讀後感18

清晨,一縷縷陽光從樹蔭之間撒下來,如綢緞般涓涓細流的小溪,遠山與綠樹意濃如畫,碧潭與天空相互輝映。

如此美好的景象卻令人感到一絲悲傷,一絲寂寞。雖然美景十分怡人,但是不勝寒,使柳宗元染上了悲傷的情緒,柳宗元不願意再想更多,四面而來的煩惱,欲讓石潭裏的沉鬱帶他離開世俗,去尋找世外桃源般的寧靜與安樂。

柳宗元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希望被重用的心情,與這小石潭的一番美好,富足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他對小石潭記的欣賞也只是一個蒙着彩色外衣的泡沫罷了,一觸即破。他享受着大自然的調侃,彷彿世界都如此明亮沒有黑暗。而他真正想表達的,卻已在不言中,透過文字,顯現了出來。

我們現在所瞭解與背誦的許多著名詩詞散文都寫於作者“被貶……期間”,如即將學到的《醉翁亭記》也是一篇。還有李白、劉禹錫、蘇軾等,無一不是將自己鬱郁不得志、孤寂的心境賦于山水外物,待後人細細品讀與感受。我十分爲那些遭貶的文學家們感到惋惜,覺得國家又失去了像這樣一批才高志遠的仁人志士。

但個人的不幸反而造就了他們文學方面的才華。

柳宗元被貶永州,寫出了《永州八記》,被後世奉爲寫山水抒情之經典。也許文章的最大意義便在於表達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最真實的情感。

每個人都擁有短暫的生命,在短暫的生命中盡力展現自己,自己的生命與思想才能延續。柳宗元用另一種方式被世人知曉且理解,用自己的詩詞傳遞情感與思想,這也就是生命的延續了吧。

我覺得,柳宗元這樣憂愁與消極時,並沒有想到自己在後世,在將來,會被世人所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會被人們所接受,而自己的詩也會被流傳千古。我想,如果他知道自己也有人欣賞,應該會感到十分高興與富足。也會走出自己的憂愁與煩惱,看見小石潭時一定會十分喜悅。而不是藉着美景感嘆自己的人生是多麼充滿憂愁。

小石潭記讀後感19

他行走在小石潭邊,欣賞着其間的一草一木;流連在大自然間,感嘆着永州的美好。他時而與朋友談笑,時而瀏覽風景。柳宗元以此來排解被貶的苦悶,然而對於我們,苦悶來源於如今的疫情。

排解自己心裏的苦悶,可以有兩種方式。首先,是欣賞風景,並且四處遊玩。那麼爲何區區賞景便能排解苦悶呢?人是一種動物,本能的需要看外景,聞外聲,才能心樂之。不然的話,爲何每到節假日,各地公園都人滿爲患?就說前幾天的新聞吧。深圳疫情在大體得到控制後,鳳凰山公園決定開始營業。在公園開放的第一天,我們便可看到這樣的場景,人們三兩成排的走着。口罩遮擋了笑容,但無法擋住人們心中的歡笑。他們就如同被被貶的柳宗元心中充斥着說不出的苦悶,或許只有鳳凰山上有着與小石潭相似的美景吧,不然怎麼會有上揚的眉角以及眼睛洋溢的歡樂。所以說,賞景遊玩是排解苦悶的一種普遍方式。

第二,有同遊者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不禁就有人會質疑了:難道我就不找朋友就排解不了苦悶情緒了嗎?那還真不行。如果柳宗元獨去石潭,自然也能一時心樂,但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心情必將更加濃烈。因爲人是羣居動物,在溝通時能向友人傾訴,讓自己更好受些。儘管社會上有些人沉言寡語,但他們總還是有與他人的交流,也處於羣體之中。同樣是在近幾天,深圳的餐飲行業剛重新拉起了堂食的招牌,不堪苦悶的人們便三三兩兩結伴去品嚐昔日的佳餚。我清楚的記得其中一人的話語:太久沒和朋友一起吃火鍋了,在家實在憋得慌。這明確表明了朋友的必要性,所以時常與朋友聚一聚也是一項重要的措施啊。

柳宗元在小石潭留下的除了那首著名的詞外,就只有這兩種解悶方式。作爲後人,我們不僅能在柳宗元所栽的樹下乘涼,也可以學習他這兩種排解苦悶的方式。當我們排解苦悶時,要時時監督自己的方式,不可將自己的苦悶強加在別人身上。

小石潭記讀後感20

在小丘上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着樹林,可以聽到水聲。水聲滴答滴答的響着,這聲音清脆而響亮,這聲音好似翡翠碰撞的聲音。既然是水那就前去看看,好歹我也是人,我也要喝水。走近一看,下方不遠處有一小譚,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爲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爲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岩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這潭水清澈見底,水中有百許條魚,那可謂是人間天堂啊,要什麼有什麼。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見,一段暗的看不見。再看看兩岸是犬牙般的山脈,就感覺是在狗的嘴巴里一樣,感覺時不時就會被“它”給咀嚼了,越想越嚇人,這可能就是爲什麼古人說不能久留的一個原因吧。當然還有別的可能。

小石潭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難道說小石潭是這些石犬的飲水盆?不排除這種可能。不知溪水的源頭,但往上游走絕對沒錯,我倒想看看這“小石潭”裏到底隱藏了什麼祕密。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着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因爲這裏的環境太悽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了這裏的情景就離開了,前往了上游。上游的風景確實沒有下游的那麼美,但是路上的風景也給我帶來了連綿不斷的驚喜。

再往上游走,這裏的花不知爲什麼逐漸變多了,溪水也逐漸地變多了,難道這不是一條小溪?是湖?繼續往上游走,視野逐漸開闊了起來,到達了上游的頂端,確實如我所說,不是一條簡單的小溪,也不是一條河,而是一座湖。這湖水就如翡翠一般碧綠清澈湖旁有着許多的花草樹木,這些花有着獨特的魅力,一種與世隔絕的魅力,就感覺花在說“請你來我們這裏吧,與世隔絕吧,我們這有着你需要的一切,起牀了!起牀了!”什麼等等?

起牀?不是吧?我沒聽錯吧?

“起牀了!快點起牀了!”

哦,不!這一切的一切全都歸根到底是一場夢。要是這是真的那我豈不是真的找到了小石潭的祕密。唉,要是是真實的而且還是在古代那我真打算隱居在這美麗的“天堂”,畢竟我也是人類呀,我也不想看到戰爭,我也不想看到會死人呀,誰有不想看到美麗的世界,乾淨的地球,碧藍的天空。

小石潭記讀後感21

也許是受到“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的影響,他從小就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那時正處於唐朝晚期,皇帝忘了隋還好朝的教訓,開始欺壓百姓,奢侈無度。他正巧生於唐朝首都——長安,家族歷代爲官,家境頗爲蔭厚,然而他並未沉醉在富二代的光環裏。他從小目睹朝廷腐敗,更是天生好學,在同齡人還在仕途上披荊斬棘、蹣跚前進時,他卻早已平步輕雲,一步登天,還受到王叔文等皇帝重用的大臣所看好。

在這個瞭望衆生的人生高峯上,他卻沒有止步,安樂享受現在生活。不久他就參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改革。沒人能真正明白他的用心,也許他是爲國貢獻一己之力,也許他是爲私謀利,企圖留名青史。但最終,他在人生高峯時一腳踏空,跌入萬丈深淵,但在這萬丈深淵裏,造就了他古詩的絕頂成就。

正值壯年的他,表現出異乎常人的孤寂,沒有鍾子期與伯牙那樣能形影不離的知己,他一切的苦,無從訴說,便只能對高山發泄,對流水痛訴。

一日,他同幾位好友來到了一處無名美景的地方,他立馬就被吸引住了,但美到極致,就變得高冷,甚至有些淒寒。他將這美景化爲了自己,融入了詩詞中。他讓“潭中魚空遊無所依”,讓“青樹翠蔓蒙絡搖綴”,重筆寫入石潭之美,就是爲了在最後一刻,爆發出自己的苦悶孤寂。石潭亦“我”,“我”亦石潭。同他一起前往石潭的人有五人,而真正前往的,只有他一人,這是一次他心靈與自然的交融。

這就是寫下“千萬孤獨”藏頭詩《江雪》的柳宗元。

如今,有許許多多不被認可的人,他們中的一些也許有着絕高的智商,有着能拯救人世的情懷,卻被冠以“瘋子”的稱號,只能孤芳自賞。但有一些人卻不與命運低頭,他們儘管頂着柳宗元般的孤寂,卻負重前行。如革命戰士魯迅先生,中國神話人物馬雲“爸爸”。

我認爲,只有在人生最困苦之時,勇往直前,衝破濃霧,纔有可能看得見希望。所以,只有將這種絕境求生的慾望嵌在柳宗元的性格里,少一些孤獨,少一些憤悶,這纔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柳宗元,而不只是“悽神寒骨”的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