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讀後感4篇

在賞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小石潭記》讀後感4篇

《小石潭記》讀後感篇1

在你的《小石潭記》中,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如人間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兒有白玉般乾淨,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似天上的鳥翱翔在無邊無際的天宇下。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着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各色各異,這真是每個人心中所夢想的人間仙境啊!

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是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盡情放鬆平日緊繃的神經。讓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爲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時此刻,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卻彷彿成爲了悽神寒骨之地,這與世無爭的佳地在你看來似乎也成了寂寥無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於你只是想把它變成一個記憶。

看到你這樣,我也有些難過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淵明,想起了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許我們可以學學他,將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當做一種享受,變成一種境界。

《小石潭記》讀後感篇2

《小石潭記》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國中唐時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二十一歲中進士,先後任監察御史裏行(爲見習官)、禮部員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職。他和同時代的韓愈、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被後人合稱爲“唐宋八大家”,都是寫散文的能手。

這篇《小石潭記》,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與王叔文爲首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集團的株連關係,被貶謫到永州的,時達十年之久,當了個無足輕重的佐貳官——司馬之職。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於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從未開發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遊境內,到處搜奇覓勝,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先後經他發現和整理的勝景有很多篇章,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爲“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乃是一組有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繫上一篇從《鈷釒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裏首先點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噹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後,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爲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後,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於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愛。他透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個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遊遠處,遊態奇妙,似與遊人在逗樂。遊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靜勝境。

《小石潭記》讀後感篇3

《小石潭記》,這是中唐傑出的文學家柳宗元所寫的一篇散文,在寫這首散文的前夕,被貶爲永州司馬,並被貶了十年。之後,心情就一直很鬱悶,無可事事,所以就遊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寫下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託其中。《小石潭記》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譚記》全篇以寫景爲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魚兒自由自在歡快的鬧着,看到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與我同行的幾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淒涼的心境和這淒涼的景色融爲一體。

文章語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遊無所依”用“空遊”兩字形象的寫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靜態和動態,言簡意賅,寫出了作者經過觀察後獨到的體會。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導語:面對人生,也許心中充滿感悟,但有時候千言萬語,也比不上一句簡潔的話。下面小編給大家收集整理了1句話的人生感悟,希望大家喜歡。樹環合,寂寥無人,爲何又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淒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它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淒涼,隨着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後失意的情感。

從這段閱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於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後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穫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小石潭記》讀後感篇4

《小石潭記》第一、二、四段融情於景,一直被人們剖析得異常透徹,而第三段只注重抓住特點描繪景物的一面,是否滲入作者的感悟呢?至今對此的解析甚少。

如果聯繫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體現及其承前啓後的作用,就決不能忽視。

柳宗元出生山西河東解,世稱柳河東,13歲就能寫出好文章,20歲中進士,25歲又考取博學鴻詞科。可謂大器早成,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信心,欲想:“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萬萬沒想到的是因參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團被貶爲永州司馬。

永州是當時相當荒僻落後的地區,司馬有職無權。柳宗元嘆息自己被埋沒,於是寄情山水,以泄自己憤懣不平的苦悶。作者在《小石潭記》中,這種心情顯得尤爲突出。在這種憂鬱的心情下,柳宗元走到小丘西時,清脆悅耳的流水聲給作者那沉寂的心潭掀起了微瀾,清澈透明的石潭中,歡快的游魚帶給他些許快慰。作者暫時忘掉了心中的不快。在這天人合一的意境中,他想尋根溯源,縱觀“斗折蛇行”,自己命運坎坷,小人從中作梗的潛意識油然而生,遭人排擠的意象或現或隱。細看“犬牙差互”,聯想到官場中爾虞我詐、社會關係盤根錯節,加上自己前途迷茫,未知朝廷何日召見自己,不由得發出“不可知其源”的感嘆,顯得是多麼的無奈。水聲、游魚帶給他的歡快揮不走殘酷現實瀰漫在心潭上的陰霾,面對現實,作者定會感受到此時歡快的是它們,而自己什麼也沒有,才感受到這時周圍的竹樹“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於是便出現“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