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400字

讀後感1.0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400字,歡迎大家分享。

《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400字

《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1

今天下午看完了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我是邊讀邊做筆記的一次閱讀。讀完整本書,我在書上劃下了認爲對楊先生見解非常認同的地方。

讓我最有感觸的是《人生實苦》、《人需要鍛鍊》、《修身之道》這幾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這幾篇文章,無論什麼時候去讀,都不會過時,講的非常精準到位,我記得楊先生在書裏不止一次提過,走到人生邊上,往前走和往後看,而她寫這本書,就是爲了把人生的意義用自己的理解和讀者分享,能夠有幸讀到楊先生的這本書,也是一大幸事。

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前半部是哲學命題居多,解釋了很多哲學問題,後半部收錄了楊先生寫的小說,散文、議論文。由此可見,楊先生的文學修養之高,無論什麼文學體裁都駕馭自如,之前知道錢鍾書先生的學識淵博,讀了這本書之後,纔對楊先生的學識大爲讚歎。好多年前看過楊先生的《我們仨》,時隔多年,再次拿起楊先生的書時,先生已經駕鶴西去了,楊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極高的學者,我從內心深處崇敬她。

這本書裏我看到一個對我來說蠻有趣的內容,就是楊先生小學的時候,關於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這個倒是意外的收穫,日本現在的星期描述原來出處是從我們國家傳過去的,讓我恍然大悟。我真沒想到看楊先生的書,能夠讓我多了這個知識點,也算是意外之舉。

《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2

楊絳楊先生,我在國館中看過對她的介紹,也在高中語文閱讀中看過她的性格,同樣在微博裏瞥見說能被稱爲先生的女子爲數不多。《走到人生邊上》,楊先生高壽,即便是老了,腿腳不靈活也依然堅持寫作和閱讀。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錢鍾書先後離世的慘痛後,“我們仨”走散了,卻也依然沒有消極。她說,“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伴,聊以自豪吧!”讓我想到王小波,萬壽寺裏失憶的年輕人也同樣有一顆樂觀的心和自嘲的勇氣,我崇敬這些人。

很多的書是需要靜下心來閱讀的,否則你讀不懂。我在書屋值班的時候,就在書屋裏面朗讀這本書,讀完了我才稍微懂一點點這其中包含的意義。她分析肉體和靈魂的關係,也論神與鬼的問題。在一個無所牽掛的老人心中,會想到這些問題,那麼答案也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情。何其有幸可以讀完一個人一輩子的思想,只是這其中的感悟,就像勞神父給楊絳的那盒巧克力,她九歲聽到的話,一直到九十歲才恍然大悟。你說孔子到底有沒有女兒呢?如果有他對他女兒又是如何呢?

今天天氣有點冷,讓我讀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世上哪有那麼多功名顯赫之人。你我不過皆爲凡人,所以即便如此我們也是有着自己的快樂,即使後人記不住你。那麼我們又何苦爲了身後名而勞神呢?大抵俯仰無愧於天地即可。

《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3

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多歲高齡時的著作。鬼神,靈魂與肉身這些在中國民間中議論千年不斷的東西出現在這本書中。楊絳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後的是什麼,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麼。《走到人生邊上》的前言中,楊絳先生這樣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了,人生一世,爲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楊絳先生的這本書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人生的價值,一個是靈魂的去向。

楊絳先生提出人生的價值在於靈魂對肉體的支配。這兩者在同一個個體中相互鬥爭又相互統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懶,貪,色等七惡,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所以這兩者相遇時,人就會出現各種煩惱憂慮,若處理不當自會有一些心理的問題。而當人的肉體經過千錘百煉擁有足夠的靈性良心時,人就會要求自己不斷的完善自身,驅動自己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難需要我們坦然面對,因爲人肉體上的`磨練會得到靈魂價值上的累加,靈魂的價值長久不滅。

《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4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之時的著作,其首次坦陳自己對於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並以多篇精彩隨筆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此書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先生對鬼與神、關於人、靈與肉等問題的思考與認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組成的。

對於這本書我所感受到的是對楊絳先生的敬意。作爲一位96歲高齡老人,在躺在醫院病牀上時還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與大部分中國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輝。

在中國,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後每天就是打麻將、嘮家常、東家長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務。好似他們的生活千篇一律,就這樣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一天又一天的過,然後等到生命的盡頭。如果真的就是這樣過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這樣。往往伴隨着的是,身體的疾病、奮不顧身的扎入後一輩的生活中,比如帶孫子,管下一代。要麼就是覺得孩子不孝啊之類的。當我的身邊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老人時,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變老了,我會變成他們這樣嗎?若是這樣有何意義?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獻給了家庭,孩子。然後對孩子說我這麼苦這麼累都是因爲你啊。弄得孩子又無奈又氣憤。

爲什麼喜歡楊絳先生?因爲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經歷中讓我感受到活着可以這麼好,這麼有希望。如今楊絳先生一百多歲了,歲月的風塵難掩她的風華。我的手機中保留了她頭髮花白卻任然埋頭書中認真寫作的照片。這一幕非常打動我。我希望能當我老去的時候,我可以像她一樣,充實淡然的朝天國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