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有關愛的飢渴讀後感

讀後感9.45K

生活——是無邊無際的、浮滿各種漂浮物的、變化無常的、暴力的,但總是一片澄澈而蔚藍的海。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的xxx,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

有關愛的飢渴讀後感

有關愛的飢渴讀後感

一個多少具有敏銳的感受性的人,認爲人不值得活下去是容易的;正因爲如此,不思考不值得活下去反而是困難的。而正是這種困難,纔是悅子幸福的根據。不過,對她來說,在人世間,所謂“生存的意義”——就是我們探索生存的意義。在尚未探索到其意義的時候,好歹是活着的,如果說企圖透過追溯探索到的生存的意義,並將這種生存的兩重性統一起來的這種願望,就是我們的實體,那麼所謂生存的意義就是不斷出現在眼前的這種統一的幻覺,或者只不過是以一種試圖追溯不該追溯的生存意義中產生的生存的統一的幻覺——對悅子來說,這種意義上的所謂“生存的意義”,是毫無緣分的龐然大物。在悅子身上萌生的、意料不到的、奇特的、植物般的“生存的意義”,就是她嚴格區別想象力和幻覺的判斷,毋寧說這是屬於想象力的範疇的東西,而想象力對悅子來說,是受過良好訓練的危險,是完全忠實於目的地和到達時間的冒險飛行。

第一次接觸三島由紀夫是在讀高中的時候,但那時並不喜歡他,原因僅僅是因爲腰封上介紹他是一位“性苦悶”作家,——一直不知道腰封這種東西除了降低讀者對一本書的熱情之外還有什麼存在價值。“性苦悶”聽起來相當變態,所以那時相當排斥他的作品。

第一次真正讀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是在大二的時候,當時一時興起,胡亂讀了他的《潮騷》和《金閣寺》,不過這兩本小說讓我對他大爲改觀,也明白了不能憑第一印象判斷一個作家和一部作品。最近又想起了他,於是便想再認真讀一讀他的作品。在《愛的飢渴》之前,已經讀完了《假面自白》(“困惑天才”的代表作,不過沒做筆記)。

在我看來,《愛的飢渴》首要探討的是生存問題,從上面摘抄的段落當中已有所表現。這也可以推翻腰封對三島由紀夫的既定印象,性苦悶。因爲性只是三島由紀夫想要到達他所探討的命題的核心的一種手段和方式,並非他真正困擾和苦悶着的。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戰後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戰爭,不僅是對生命的摧殘和人性的扭曲,還有遺留給平凡個體的生活無法驅除的陰霾,戰爭帶來的痛苦,穿行在三島由紀夫的多部作品中。但戰爭帶給這位敏感的作家最爲重要的影響,是對生存的困惑,這也是《愛的飢渴》的深刻命題。

愛的飢渴,從另一面來說,就是愛的匱乏。悅子之所以缺乏愛,在於她追求的並非一種真正的愛,而是由一種生存依據異化而來的愛。對悅子來說,丈夫良輔不是愛的對象,而是一具支撐她活下去的形體。所以在丈夫患病的時候,她既害怕丈夫死去,竭盡全力照顧他,但又害怕丈夫真的治好了病,再次背叛她,讓她意識到自己創造出來的生存依據的虛無。同樣的,悅子對三郎的感情並非出於愛戀。對她來說,三郎代表的是青春、健康、強大等等美好的.事物,這是與公公彌吉等人的虛僞、做作、怯弱形成鮮明對比的,也更能給予“戰後”的悅子活下去的希望。悅子對三郎的“愛”是拒絕的,二人在心靈上也並不相互瞭解(悅子的“愛”恰恰是建立在心靈上不斷的自我逼視),三郎給予悅子的錯亂的、更像是絕望的愛的希望,是經過悅子對生存問題的瘋狂思索的多重改造的,必然會再次滑入現實的泥淖當中,這種作爲生存依據的虛假的愛也終將會幻滅。而這種幻滅是悅子親自戳破的,所謂的生存依據就是對生存依據的不斷否定,就是對醜陋的現實的永不妥協。

標籤:飢渴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