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後感1.84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金字塔原理》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1

條理清晰,邏輯通順的思維過程能幫助人們更全面地思考問題,而結論先行,主次分明的表達方式則是正確傳遞思想,實現高效溝通的不二之選。

做個“心口如一”的表達者

《奇葩說》的主持人馬東曾說過“表達即偏見“,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表達了他的思想,就避免不了會有不同的思想與之相左。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與不同的思想碰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把自己的思想捋清就傳遞給他人,或者是由於不明晰的表述而傳達了錯誤的思想。這些情況所造成的思想衝突是沒有意義的,也是最應該避免的。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同時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並且能用最準確的語言,完整高效地表述自己的思想,真正實現“心口如一”呢?《金字塔原理》一書給我們提供了一份參考答案。

任何事物都可以歸納概括出一箇中心思想,這一思想向下統領着多個層級,每一層級間的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它們既是上一層級思想的論據支撐,也是下一層級思想的核心概括。如此延伸,狀如金字塔。所謂金字塔原理,就是在思考、表達、解決問題與演示時靈活運用前述設定。

倒用金字塔原理,自下而上思考。

看待一個問題的方式,會影響我們對該問題背後事物本質的認識程度,從而影響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正確的思考辦法是按照完全窮盡,互相獨立的原則將所有可能性情況列出,尋找共性,分類歸納,直到與該問題建立起邏輯遞進關係。

比如要解決項目上近期投訴率較高的問題,需要將這些投訴事項一一進行分析,確定不同事項之間是否存在共性問題,哪一些是員工服務的問題,哪一些是項目設施設備的問題,哪一些是突發狀況導致的問題等等,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歸納,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

正用金字塔原理,自上而下表達。

僅僅在腦中形成清晰的思維過程還不夠,只有當思考的邏輯以語言或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才能達到傳遞思想的目的。按照結論先行的原則,表達時應當在開頭就講出中心論點,讓對方立刻抓住你要表達的核心思想,然後再按照程度、時間、重要性等其他順序分述次要思想。

當你需要向領導彙報工作時,問題已經解決,金字塔已經建成,所以只需要從塔尖的內容開始向下彙報。這樣的溝通方式最爲有效,領導能在最短的時間瞭解到這項工作是否完成,完成情況如何,支援的理由又有哪些,主次分明,邏輯清晰。

《金字塔原理》是一本培養思維邏輯的學習手冊,更是一本訓練表達能力的工具手冊。從思維的技巧到表達的習慣,是一個由刻意到本能的過程,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地實踐、積累和感悟。只有真正將金字塔原理的思維方式掌握,才能成爲一個好的表達者。(邊雅倩)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2

《金字塔原理》是本好書,像一個知識淵博的教授在傳授畢生心法。可是菜鳥只能舉頭望之,感覺高深莫測,深不見底。本來計劃用一個月細細學習這本書,結果效果不好。

前面看的一知半解,後面看的稀裏糊塗,這體會好像準備注會考試,好像每個知識點懂了些,但又感覺不透徹。尤其像學習《財務成本管理》的情形。當時學財管,第一遍努力弄清楚每個公式的推導,着眼於推導過程和細節知識,學了個雲山霧罩;第二遍學習的時候還是穩紮穩打,努力搞清楚每一個定理的含義,記住每個公式的假設;到了第三遍,什麼這個那個,公式推導、假設通通拋在腦後,集中精力學習每個公式的應用場景,可持續增長率、企業的直接定價、間接定價、投資項目的選擇……看不懂的乾脆不看(期權定價),結果考試效果還不錯哦~

看《金字塔原理》時又這樣,是思維慣性,看着看着就開始糾結細節,反而忽略了大的結構和用途。看到一半時,我突然醒悟,我看這書並不是要把它徹底研究明白、研究透徹,我要的是從中吸收理念、知識和技巧,並將其應用到日常工作中完成工作任務。我應該將其作爲工具書看待,比如字典,我沒有必要去記住字典裏的所用內容,但是當我需要它幫忙的時候,能夠準確找到資訊位置即可。這類經典的應用型書籍應該像字典一樣。

當我現實的工作能力處於level—1時,我只能看懂其中一部分內容,同時這書中也僅有一部分內容直接對工作有指導意義;隨着工作能力和工作半徑的擴展,我需要提高到level—2時,應該再次翻看這類書籍,應該會有更多的共鳴;然後再次應用於工作中,將工作能力提升到level—2,看懂的就應該更多了……所以,這類經典常看常新的緣故大概在於此。

所以,不求完美,只求完成,我要重新調整對這本書的學習計劃。

1、將本書粗讀一遍,劃線整理自己認同的句子,將其按理念、知識和技巧分類。

2、要更新自己的理念,在工作中找檔案比對,看實踐中別人如何應用這理念。

3、將自己不知道的知識點認真細讀,找出知識點的關鍵部分,認真理解。

4、對技巧類的資訊要格外重視,梳理標準步驟、流程,比照工作中的高質量檔案,反覆練習。

果然,寫完心裏就踏實了。有譜了!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3

對於邏輯思維本事比較強,不混亂的人,我們一般會說這個人腦子清楚,可是腦子清楚,並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更需要表達清楚,這就是邏輯思維的運用,也就是這本《金字塔原理》所講述的資料。

其實在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很難讀進去的,一向覺得這本書很枯燥,讀得很辛苦!也一向沒有做標記,同伴認爲我可能都沒讀。可是,之後我認真的讀下去之後,發現這真是一本很好的書!這本書很好的指導人如何思考,並如何表述思考結果的訓練手冊,思維的技巧在這本書裏被淋漓盡致地剖析和展現。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供給給讀者一個平臺,讓讀者有機會對自我固有的思維方式進行基本的瞭解和測評,爲後面的思維練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有全盤的思考,最終落實在筆尖的寫作上,寫作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一旦掌握這個原理,你的寫作本事肯定能夠得到驚人的改善。《金字塔原理》用清晰的脈絡告訴,寫作的過程是如何完成的。書裏總結概括了寫作的要領,讓人們相對簡便的掌握寫作的基本技能。他把寫作的過程概括爲四個部分:思考的邏輯、寫作的邏輯、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演示的邏輯。利用歸納的方法,我們很容易看出,這本書是介紹邏輯學的一些實際問題上的運用。

這本書中自上而下的文章結構告訴我們的是,如何經過對事項的表述,使讀者能夠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書中經過生動的舉例,詳實的介紹的整個寫作過程是怎樣產生的'?寫作的目的是什麼?爲到達寫作的目的,我們應當如何去做?《金字塔原理》認爲,如果有人期望經過閱讀你的文章,瞭解你對某一問題的看法,那麼他面臨的是一項複雜的任務。因爲即使你的文章篇幅很短,譬如僅有兩頁紙,文中也會包括大約一百個句子,讀者必須閱讀每一句話,理解每一句話,並且將每一句話,互相關聯,融會貫通。如果你的文章結構呈現金字塔型,文章的思路自金字塔頂部開始逐漸向下展開,那麼讀者肯定會發現你的文章比較容易讀懂。所以,書面文章要有金字塔結構,最頂部就是文章想表達的思想,最底層就是句子組成的段落,每個段落只包含一個思想,幾個段落構成一個章節,若干個章節就構成一篇文章。

此外,書中還引用了米勒的神奇數字七中所闡述的:人腦的短期記憶無法容納約七個以上的記憶項目,大腦容易記住的是三個項目,當然最容易記住的是一個項目。這就意味着當大腦出現需處理項目增加到4到5個時,就會開始將其歸納到不一樣的邏輯範疇中,以便於記憶,這個理論在現實中是十分實用的。它告訴我們,在發言或寫文章時,儘量將要點歸納成三條,是最讓人容易記住的。

同時,本書還使用了很多例子來說明金字塔的原理和應用。這也是作者最能說明自我理論的方法和技巧,使用金字塔原理向上向下橫向的分層構築,討論如何組織,哪些句子與段落有助於明確傳達想法觀點,從而提升寫作思考,解決問題的本事,異常作者強調了思考的重要性,思考與寫作其實是互爲因果,寫得不清楚,通常反映了思考的不精準。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4

用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在企業管理領域赫赫有名的著作,也終於理解了它如此著名的原因。我想對於這種原因最直觀的表達應該是——有用,是的就是這麼簡單。即使是麥肯錫、IBM、寶潔、強生等巨頭將其作爲員工培訓的必讀書目,但依舊逃不開這樣一個根本原因。

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以爲是在講經濟原理,但是讀後發現它更是一種思維的原理。這本書有一個副標題叫做LogicinWriting,ThinkingandProblemSolving——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但是讀完本書之後我覺得本書闡述的與其說是上述三個維度的邏輯,不如說是思維的邏輯。無論是思考、表達還是解決問題,它本質上是思維的過程,而本書的目的在於幫助讀者理清思維的方法和走向,從而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幫助讀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清晰的表達和有效的解決問題。

既然本書以《金字塔原理》爲名,那我們首先對金字塔原理做一個概述。書中對於金字塔原理是這樣描述的:金字塔原理作爲一個內部構架層次分明的思考模型,包含了垂直和水平兩個象限。在垂直象限中,包含着上和下兩種思維方式。垂直向上的時候,我們往往運用的是概括的概念,例如將一些沒有處理過的現象、數據、情報進行提煉,層層提煉後,得出精華結論。垂直向下的時候,則是分類概念的一種運用,例如將事物、指令等方面進行拆分,形成各類明晰簡單小指令。在水平象限中,同一層級的類別,則需要保持着某種水平關聯,需要做到“彼此對立、互無遺漏”的原則,類別之間不能有任何的重疊或是不夠完整。換句話來說,任何都可以歸納出一箇中心論點,而此中心論點可由幾個論據支援,這些一級論據本身也可以是個論點,被幾個二級個論據支援,如此延伸,狀如金字塔。

本書在寫作上分成四個部分進行闡述,分別是表達的邏輯、思考的邏輯、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演示的邏輯。也許是翻譯的問題,總的來說本書在表達上邏輯沒用其想要講述的那樣清晰。概括來說我們在日常交流的過程中應當做到自上而下,結論先行。但是在思考的過程中應當做到自下而上,總結概括。這種概括分爲縱向和橫向。在縱向上上一層次的思想必須上下一層次的概括。而橫向上思想必須屬於同一邏輯範疇。

當然讀本書的目的更多的在於學以致用。在今後的職業生涯中,在與客戶和同事的交流上我們應當講究邏輯和方法,講事情結論先行,有理有據。在面對客戶和資訊使用者時,深度挖掘其關注點所在,讓思維具有導向性。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我說什麼你卻聽不懂。其實書中的方法並不是那麼難以理解,也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形成邏輯思維體系,來幫助我們工作和生活。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5

我用幾個小時的時間很快看完了這本書,基本上使用的是馬未都介紹的速讀的方式。我忘記馬未都是在哪個電視節目上談過他讀書的方式——快速閱讀,只記得他說的具體方法,就是在閱讀書中每一段話的時候,只看開頭的一句和結尾的一句。這是因爲往往每一段開頭的一句和結尾的一句話是對這段話資料的概括,這一點在西方作者的作品中表現得更爲突出(中學生做英文閱讀理解題目的時候,遇到找段落大意的題目,一般也是使用這種方式)。

用這種方法閱讀《金字塔原理》這本書,發現使用的方法恰恰類似於書中提到的金字塔原理的特徵。這種閱讀是偷懶的,並非是使用了“金字塔原理”去閱讀,而是利用了作者“金字塔原理”的寫作方式。

書中一共提到了四件事:寫作的邏輯、思考的邏輯、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演示的邏輯。利用歸納的方法,我們很容易看出來這本書是介紹邏輯學在一些實際問題上的應用。邏輯學屬於哲學範疇,哲學是有關智慧的學問,而邏輯學則是對思維方式的研究和訓練,是到達“智慧”的途徑。

所以說,學好邏輯是使用金字塔原理的基礎。無論是中國MBA、GCT考試,還是外國的GRE、GMAT,邏輯題都佔據了相當的比重,看來對於這些進階的知識分子,邏輯思維的正確與熟練是必備的素質與本事。

對於邏輯思維本事比較強不混亂的人,我們言語中一般會說這個人“腦子清楚”。可是腦子清楚並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更需要“表達清楚”,這就是邏輯思維的應用,也就是這本《金字塔原理》所講述的資料。

無論是寫作的邏輯、思考的邏輯,或者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演示的邏輯(也能夠看作是語言表達的邏輯),都是我們日常工作中經常用到的。這本書並沒有給我們講述十分具體的操作,而是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大腦思維的方法。這些方法中,又要歸納總結的,有要演繹推理的,都是千百年來智者思維的主要方式,也是對我們一生都會大有益處的思維方式。所以這本書在長達幾十年的上市時間中一向沒有被市場所淘汰,在不一樣的時期和不一樣的國家,一向堅持暢銷。

經過本文開頭所提到的快速閱讀方法,我們確實能夠了解到了一本書所講述的大概資料。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了作者在寫作時,她的思維金字塔的上頭幾層。可是,這是一本有關思維方法的好書,僅僅的泛讀是不能滿足我們學習金字塔原理的需要。我們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精讀,這樣也就會接觸到了金字塔原理的基層。

可見,我們也能夠用金字塔原理的相關資料,來闡述對這本書的閱讀,而並不僅僅是寫作、思考、解決問題和演示這些活動的範疇。可見這本《金字塔原理》對我們所要求的,也不僅僅是讀完了一本書而已,而是能將這種思維方式掌握,並運用到更多的思維領域和活動之中。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6

初讀這本《金字塔原理》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想了想,才發現這本書裏提倡的觀點和《麥肯錫方法》裏傳播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也難怪,兩本書都是出自麥肯錫的顧問之手,兩本書的精髓都是教授人思維的方法,教導人們將混亂的思路按照一種邏輯整理清楚。

邏輯,也即思考的軌跡,是諮詢行業從業人員不可缺少的一種生存技巧。

在成爲一名顧問前,我曾頗花費了一番心力來研讀那本被奉爲經典的《麥肯錫方法》,卻還是感到一頭霧水,對於邏輯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MECE這些生硬的名詞上,不得要領。在成爲一名顧問之初,經過一個個項目的磨練,我才逐漸體會出邏輯的重要性,慢慢嘗試着按書中的教導用邏輯的方法去整理思路,並開始嚐到了甜頭。在成爲一名顧問一年後,我驚喜的發現自我對於邏輯的思考問題已經產生出本能的依靠,並樂於將這種思維的方式運用到除工作之外的生活中。作爲一種技巧,需要人有意識的、刻意的去加以練習和運用才能發揮功效,思維的技巧亦是如此。

在成爲一名顧問兩年後的今日,我後知後覺的讀了這本《金字塔原理》,這是一本比《麥肯錫方法》更加詳細而系統的教程,是一本極好的指導人如何思考並如何表述思考結果的訓練手冊。思維的技巧,在這本書裏被淋漓盡致的剖析和展現。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供給給讀者一個平臺,使其有機會對自我固有的思維方式進行基本的瞭解和測評,爲後面的思維練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今日,我在讀這本書時,不再如兩年前讀《麥肯錫方式》時那般一頭霧水,不得要領。儘管書裏的某些章節此刻讀起來依然很吃力,需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理解和體會,但我相信書裏所蘊含的精髓我已經能夠領悟,其他不易理解的東西只可是是技巧,是需要花費心力勤加練習方能掌握的方法和本事。

所以,讀《金字塔原理》時,無需琢磨每一章節,每一個技巧,不理解就先放下,掌握書中提倡的邏輯的思考問題的理念纔是最關鍵的。這種理念將滲透到我們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最初她也許僅僅是幫忙我們思考的工具——位於頭腦之外的一種技巧,慢慢的她終將成爲我們思考時的本能——位於頭腦之中的一種習慣。

從思維的技巧到思維的習慣,是一個由表象到內在,由華麗到樸素,由刻意到本能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積累和沉澱,需要磨礪和感悟,艱難漫長卻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