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傅雷家書》讀後感(合集15篇)

讀後感1.86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傅雷家書》讀後感(合集15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1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每一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着,也說不出爲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能夠和你說,可是不敢說,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往的,不願意回顧的;我們嚕哩嚕囌的抖出你尿布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憎厭。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歡樂又惆悵。"

雷先生這段文字讓我瞭解了什麼是細緻入微,無微不至的關懷,也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不是教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我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我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讀完本書,我聯想到了當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只顧嚴厲地教育孩子甚至是經常訓斥孩子,卻忽略了同孩子培養的良好關係,他們不理解同孩子成爲朋友的重要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願,可是他們沒有正確看待教育子女的問題,往往在走着極端:一些家長盲目效仿傅雷的“棍棒出孝子”,錯誤地認爲只要令子女畏懼他們就會懂事、成才,可是結果呢?往往事與願違。因爲比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僅有自我真正成爲子女的榜樣,子女纔會順着父母預期的軌跡前進。當然,也不乏一些家長成功地學習了傅雷的教子方法,成功地教育了子女。傅雷成爲了親自教育的典範。

父愛,給予你的感動卻永遠值得回味。

《傅雷家書》讀後感2

有人在教育的斜坡上滑雪。而他們的故事,劃出國界。

傅聰,隻身漂泊海外,遠赴重洋,追逐夢想。東歐很冷,赤手彈琴沒一會兒手就凍僵了。傅聰,就像藍天上翱翔的風箏,無論飛的多高多遠,傅雷,他的父親,心緊緊繫在長長絲線的一端,那一頭,中國成立之初,根基不穩,時局動盪不安,政治輿論如銳利刻刀,稍有不慎,家財性命便零落成泥碾作塵。但是,傅雷隨着“風箏”的每一次飄搖而悸動,目光隨着線的痕跡追隨遙望。用素質墨香爲兒子帶來深沉愛意。那時消息閉塞,通信艱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隔着萬水千山的父母,在首都放飛紙薄情濃的書信。無論時局多麼瞬息萬變,只有那堅定不移的愛永恆,爲漂泊在外的兒子構建意一隅溫馨港灣。

傅雷嚴厲,卻又慈愛,信中的他僅體現出他是一位盡職盡責的父親,卻又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他寫給傅聰信,大多講述生活瑣事,人生之道。傅雷是兒子最忠實的粉絲,且提供着寶貴的意見。沒有華麗的辭藻,卻飽含深情。最樸實的愛打動着我,打動着每一位讀者。款款的引導,悄悄的深淺,細細的回味,靜靜的領悟。純真的情思常含在層層遞進的意會當中。像一燭燈火,溫暖心房,似小小棉布,包裹着心最柔軟的地方。

傅聰是否會懷念那段在飽含濃濃父愛書信,浸潤在親情中的那段時光?可後來,周多變故,陰陽兩隔。無奈,落絮隨風飄塵埃。但是,父愛卻永遠保留下來了吧!

陽光下,傅雷家書的書頁被風吹動,我想,人生路上,所有的成長都有父母的見證,所有的瓶頸都有父母拔開,羊有跪乳之恩,烏鴉尚有反哺之意,更何況我們?我們,該用多少感恩去回饋這傾注了所有心血浸滿愛意的無私?我們,又如何能回饋在迷途中親人給你的慰藉,在你難熬的時候和你一起難熬,高興的時候比你高興,天地之間,哪裏有比這更真摯,更無私,更永恆的愛呢?

大愛無聲,唯愛永恆。

《傅雷家書》讀後感3

寒假裏,一連幾天,我都沉浸在《傅雷家書》這本書中,感受着這份無聲的沉甸甸的父愛。

當我讀到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六日,傅雷寫給兒子的一封家信中有一段讓我記憶猶新;一是到別人家裏,脫了大衣卻留着圍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裏或褲袋裏;三是和人說時,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四是在飯桌上,兩手不拿刀叉時,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擱在自己的腿上或膝蓋上;出臺行禮或謝幕,面部表情要溫和,切勿像過去那樣太嚴肅。其實這些叮囑放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對於我,對於很多人來說都覺得很囉嗦讓人極不耐煩。無論從衣着,習慣,還是禮貌禮儀方面,在我們看來,這真是普通不過的“小事”但傅雷卻觀察的格外仔細。這難道不是沉甸甸的父愛嗎!

在傅雷眼中,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們在家中要遵守家規,即便留學在外,也要恪守規矩,表現出傅雷骨子裏嚴厲的一面。我相信傅雷讓兒子注意餐桌禮儀,絕對不是爲了讓傅聰看起來很有教養。看到的是外在,鍛鍊的是內在。禮儀絕對不只是顯擺給他人看的。傅雷在教育孩子一絲不苟,嚴父底下出才子。

日常生活中父親對我也是非常嚴厲的——父親對我的嚴厲不只在學習上,在我的生活方面,對我要求也很嚴格。因爲我的眼睛近視,他總認爲是飲食和習慣的問題,所以不准我買膨化食品和碳酸飲料等垃圾食品,甚至連別人送的也不能吃;平常不準看電視、用電腦、玩手機;作業和看書時如果坐姿不正,還要挨批評;有時不懂事,犯點小錯誤,會讓我主動承認錯誤,並且寫好保證書。

讀了《傅雷家書》後,讓我懂得了許多,我感覺我更瞭解父親了,他對我的愛是那麼深沉,那一句句叮囑、一聲聲責備,都是他對我的關愛.父愛是一座山峯,讓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風霜雨雪也沉着堅定。作者:孫一鳴

《傅雷家書》讀後感4

傅雷在《傅雷家書》中有很多關於藝術的講述、探討。透過讀這本書,我對“藝術”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

“藝術來源於生活”,這句話便是我一開始對藝術的認知,藝術它來源於生活,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它可以是一句話,一幅畫,一個風景。它可以是一切。這是最開始,我以爲它是一個實物,也僅僅是一個物。

但傅雷說:真誠,是藝術的第一把鑰匙。讓我明白,“藝術”是實事求是的。但也因此讓我有了藝術是每個人都可以創造的錯覺。一切偉大的藝術家,必然兼有獨特的個性與普遍的人間性,傅雷寫道,讓我明白,每個藝術家都對其投入了感情,以至於他們是藝術家,而我們是普通人。的確實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藝術。但只是藝術的成功與否。

那麼是不是隻要投入感情便可以了?只要模仿便可以了?不,您給予了否定。寫實可學,浪漫蒂克不可學,故杜可學,李不可學。李白雖有才華但那樣的天縱之才不多,共鳴的人也少。所謂曲高和寡也,同時積雪高峯也令人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感,平常人也不可隨便瞻仰。這也便是國人淡詩的尊杜的多於尊李的道理。也就是說李白境界太高,常人不能所及,鮮有共鳴者,畏而懼之其才華。所以要有合適的目標,腳踏實地。

對於藝術所富有的情感,我認爲應是複雜且純粹的。複雜是指情感的種類多,程度不同,純粹指對藝術追求的原始心,既初心不忘。不僅不受限於感性認識,不受限於理性認識,更要有第三步的深入。藝術家除了理智以外,還有一個“愛”字,所謂赤子之心,不但指純潔無邪,指清新,而且還指“愛”。而這個愛同時也不是庸俗的,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偉大的愛”。要有高度的原則性和永不妥協的良心。藝術是,因熱愛,而燦爛的烈火,熾熱又滾燙,是那燒灼着的赤子之心。

“藝術是火,藝術家是不哭的”。他們會順應時代,順應內心,遵循熱愛而表現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那是漫長且繽紛的,不同人們的藝術匯聚在一起的,藝術的世界。

《傅雷家書》讀後感5

穿越了汪洋大海、漫長時光,這一封封書信將父子的心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它們滿載着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以及對他的期望。

傅雷在書中無疑是一個渴望父子親情的慈父形象。傅雷先生的家書封封流露出對兒子深切的事無鉅細的關愛,但卻不侷限於家長裏短,他們如師如友般地切磋音樂與藝術,父兄般地交流生活所思所感。傅雷就如同傅聰成長路上的一位導師,困惑時指點迷津、提供幫助,無助時堅定信念、給予力量。他並非高高在上的權威型家長,他會毫不掩飾的傾訴自己對兒子的掛念之情,分享自己的日常瑣事,與兒子傾吐心聲,這在父輩中是難能可貴的。

傅雷對傅聰的期望,不是功成名就,也不是大富大貴,而是希望他能在他所熱愛的藝術方面有所造詣,真正地爲祖國作貢獻,爲藝術的發展作貢獻,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這樣的期望,源於傅雷內心的原則和道德操守,也源於他對兒子深沉的愛。

但當我們走出書外,傅雷對傅聰的愛又堪稱“殘酷”。傅聰接受採訪時曾說過:“你看我鼻樑上的疤,就是五歲時,父親在吃花生米,他不高興,就拿起盤子摔過來,一下打中了我,我立即血流如注,被送進了醫院。”對於父親的教育他給的評價也有“封建”和“不通情理”之語。就連傅雷也承認自己的教育方式過於嚴厲過於偏激,認爲自己的教育並不是完全成功的。因此在《傅雷家書》最前面他有“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之語,這樣的懺悔背後,是一個父親何等深沉的愛。他知道“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對幼小孩子的暴力永遠無法改變了,他只能從現在做起,引導已經成長的兒子向更好的方向努力。

但也不得不說,就是在這樣嚴厲的教導下,傅雷不僅爲傅聰播下了音樂的種子,更潛移默化地教給了他嚴謹、向上的品格以及尊嚴與愛。在傅聰眼中,傅雷無疑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嚴格的老師,知心的朋友,更是一位愛國的赤子。敬畏與欽佩共同構成了傅聰對傅雷的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6

傅雷在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之間寫給兒子傅聰的信,內容涉及生活、社會、音樂、婚姻、文學、藝術、宗教、歷史等各個方面。

讀後感:

每當翻開這本書時,腦海裏就會自動播放起許飛的那首《父親寫的散文詩》,不管是這些信還是那些日記,無不包含着父親們平日裏那不輕易說出口的愛。信中的語氣殷殷切切,讀不盡的關懷和恨不能自己衝上前替孩子經受槍林彈雨的熱切。

原來不管他們的身份地位如何,兒女面前,父母總是卑微的,尤其是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他們不斷地小心試探,我親愛的孩子什麼時候可以有空多回復我哪怕是一兩句。即使孩子長大,生活方面,他們擔心的依舊是他們吃飽了沒、加衣沒,有錢花沒、遇到問題會解決沒......彷彿他們還是自己掌心那個蹣跚學步的孩子......

當然,這本書能夠收穫的不只是字裏行間流露的愛,更多的是傅雷對兒子在生活處事、文學作品、藝術體味等方面的討論和教誨,比如,學習的時候不要求速度,天下沒有速成的學問。時刻牢記自我批判。“藝術家需兼有獨特的個性和普遍的人性”。智慧使人醒悟,信仰易讓人偏執......

讀的時候只感覺像多了一位拳拳關心問候你的老父親,不僅有滿滿的關愛,還有諄諄的教誨。裏面提到的許多傅聰的問題我也有,許多年輕人也有,比如遇事容易感情用事,不會拒絕別人,對人沒有戒心....傅聰都對傅雷提出了適當的建議。這是一位來自愛子的父親的忠告,自然不會有私心。他只會把他所經歷的、所總結的經驗毫無保留地講給你聽,只爲了你哪怕少走一點點的彎路。讀完以後許多問題豁然明朗。

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書,當然,初中生往上會更容易讀些。不一樣的年紀讀自然是不一樣的味道,上面是我讀出的東西,你呢?

《傅雷家書》讀後感7

《傅雷家書》裏主要收集了傅聰在國外學習期間,傅雷給兒子的書信,其中有一部分是給傅敏的,還有一部分是給傅聰的老婆彌拉的。部分信件還有傅聰母親的信件。書中的內容涉及了文學,藝術,人生等等很多問題。透過看此書,除了感覺到傅雷的偉大之外,更加感受到的是那種父子之情。

《傅雷家書》中傅雷夫婦,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輯印在這本小說中,不是普通的家書。

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裏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真爲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爲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瞭解,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我感動。 陳婷

《傅雷家書》讀後感8

在年味飄香的寒假裏,同學們有的忘記了學習的緊張,早已放鬆了心境,好好地享受了一番;有的仍然堅持不懈,沒有絲毫的怠慢。當我讀完《傅雷家書》後,我也勵志要做一個持之以恆,應對困難不屈服,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人。

在《傅雷家書》中令我深受感悟的還是傅雷寫給傅聰的家書“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也不是莫名其妙地說長道短,而是充滿哲理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的藝術品,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我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父親做一些新鮮的養料,同時也能夠間接傳佈給青年;第三,借通訓練你的,不可是文筆,而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資態方面。”傅雷經過給兒子不斷地寫家書並寄給兒子,是想讓傅聰明白,不管何時,不管何地,我們都要做一個有尊嚴,敢於拼搏,無私奉獻,人格卓越的優秀的藝術家。從中可看出傅雷的教子有方,對孩子嚴肅而又真誠。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長極想讓自我的兒女早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由於迫不及待的想讓他們早日成功,早日能獲得名氣,而不斷地給兒女增加負擔,正是這一點點的負擔,日積月累,積少成多,看似一些又一些微小的任務,卻讓孩子們失去了學習的信心,甚至失去了生存的期望。而傅雷不是用打罵、不斷地給孩子增加負擔來培養孩子的,他經過自我不斷給孩子寫家書來告誡孩子,讓孩子在信中感受到濃濃的父愛,讓孩子也成爲家長們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是家長中的榜樣,家長們也應虛心學習傅雷的教育方法,而處於青少年的我們也應當做一個人格卓越,德藝俱備,應對困難不屈的人,同時我們也不能辜負家長對我們的期望,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傅雷家書》讀後感9

很多時候,一本書都有其最佳的閱讀年齡。雖然很多年輕人的評論普遍都很負面,可對於我這樣一個走完半輩子的人來說,《傅雷家書》所帶來的百感交集,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得清的。

這原本就是家人之間的書信往來,在當時的條件下,書信是最普遍的交流資訊的方式。作爲父母,既然不能常常見着孩子,那深切的牽掛和思念,恨不得在紙上全數傾吐,所寫內容自然也不會有任何避諱,家長裏短,叨叨擾擾,想說啥就寫啥,如同孩子就在眼前一般。對子女而言,也是見字如面。

可傅雷畢竟不是一般人。他學識淵博,藝術涵養高深,他熟通西方文化,但更追崇東方文化的精髓,他對於孩子的教育,是身教重於言教。他品性率直,個性剛毅,同時又擁有藝術家的敏感氣質。他身上體現中國文人的清高自傲,卻又平易近人。一個嚴謹,認真,聰慧,高貴,正直,敏感,以精神追求爲重的學者與一個愛子情深的父親的完美結合。在其人生後半段,與兒子書信往來的十多年裏,寫下了三百餘封信,單就提筆塗墨,平均每封達數幾千字(後期因眼疾不得不打字),並逐一編號登記,字裏行間承載着一個深沉如山的愛。

而書信的內容,除去生活瑣事外,首要還是重在道德教育,以"先做人"爲第一原則,從瑣事,細節,古語,經典等等談開,無一不體現其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誨。此外,在信中還有如此之多的關於東西方文化,藝術,哲學的精彩論述,以及對中國古籍作品的推薦與評論,較爲難見且珍貴。父子倆最終性情相近,透過精神交流與共鳴,共同在藝術的世界遨遊,也是令人羨豔。

可嘆的是,這段至情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被抹上一道如此濃烈的悲劇色彩,不由扼腕,幾度淚目。一身清白留人間,最好地詮釋了傅雷作爲中國文人的節氣與自尊。

《傅雷家書》讀後感10

“一個人沒有靈性,光談理論,豈不成爲現代學究、當世腐儒、八股專家也鮮矣!爲學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養氣節、胸襟、目光。”通”才能成爲”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觀天的危險”這一段家書,算得上精闢深刻!傅雷對兒子的期許便如自己一樣,把自己做學問的感觸與孩子分享,用心可謂良苦,學習、幹事最怕一知半解、浮躁淺薄,個人覺得認真專注於一件工作或者事物的方方面面、多個角度、多個維次,才能通透,從學習上來講是善於學習、能真正學懂,從工作上來講是到位、妥帖。這一點無論是哪一代人的哪個方面,都值得深思!也與一個人的空性、悟性有關。這當然不是一知半解的沾沾自喜、坐井觀天,更不是浮於形式的誇誇其談、走馬觀花!一代大家傅雷在此爲我們所有人做出了好的榜樣。

“練琴的時間必須正常化,不能少,也不能多;多了整個的人疲倦之極,只會有壞結果。要練琴時間正常,必須日常生活科學化,計劃化,紀律化!自己彈的曲子,不宜盡彈,而常常要停下來想想,想曲子的意境、境界,追問自己究竟要求的是怎樣一個境界,讀書筆記.這是使你明白你所要的是什麼,而且先在腦子裏推敲曲於的結構、章法、起伏、高潮、低潮等等。盡彈而不想,近乎即興表演,彈到哪裏算哪裏,往往一個曲子練了二三個星期,自己還說不出哪一種彈法最滿意,或者是有過一次最滿意的彈法,而以後再也找不回來。假如照我的辦法作,一定可能幫助自己的感情更明確而且穩定!”

本想作出刪減,細細讀來一個長者和父親的殷殷期盼,實不忍辜負,姑且消耗大家的耐心!傳道、授業、解惑,授之以漁,我想異國他鄉的傅雷在讀到此處,一定感慨父親的苦心孤詣,而所有的讀友亦能感到一個父親用心的深遠、細膩,父母是兒女最好的老師!對於求學上進的傅聰而言,這是茫茫學海中的一盞明燈,既有方法論又有可供實操的提升方法,既厚重又樸實!現實中的例子和教育,在此不予置評,正如佛渡有緣人,箇中意味可體悟不可言談。

這算得從此書讀出的父愛的厚度!

《傅雷家書》讀後感11

每個人都領會過爸爸媽媽的慈子和教導。當我在讀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導,我好像找到了其他一種爸爸媽媽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領會不到的。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子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寶貴的談心,拉近了咱們的間隔,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觸着,聆聽着,用心銘記取。

傅雷不愧是好父親能以如此的心態和耐性來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怎麼有這種力氣呢這種巨大的父愛能夠說影響了傅聰的一生爲傅聰走向未來做出了襯托打下了堅實的根底。因而傅雷所寫的這些信件也便是十分重要的給傅聰上了一堂人生課讓他知道怎麼在這個國際上日子。

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書一起也應該是作子女的瞭解爸爸媽媽的一本好書。子女能夠經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能夠經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寫的每字每句已經成爲經典萬古流芳的經典。

傅雷作爲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豐厚的他對子女從不嚴苛。並且他對傅聰的音樂工作十分的注重。傅聰工作的點點滴滴都十分的在乎這讓傅聰十分的感動。

其實咱們身邊的父親也跟傅雷相同的普通與巨大。咱們的父親也是常常爲咱們的生計爲了咱們的學習爲了咱們能上一個好的校園爲了咱們能具有好的成果使得自己的頭髮都白了費盡了汗水這是真實的巨大這纔是真實的父親!傅雷能夠說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超卓的代表他的對子女的充溢愛心的心思使得他的子女能夠健康的生長。

傅聰的母親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人物她也給她的兒女寫了好幾封信。信中充溢了對子女的關懷和愛憐。相同她關於傅聰的音樂工作也十分的在乎這也相同讓傅聰十分的感動他也瞭解了母親的愛對他有多重要。

這本《傅雷家書》真的讓我懂得了十分多的道理,也讓我更加了解爸爸媽媽的心思都在想着什麼,這讓我能夠更好的和爸爸媽媽溝通。

我太感謝這本書了真實的爸爸媽媽的愛之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12

《傅雷家書》的閱讀接近尾聲,讀完了他一封又一封信,體會到了他的思念與牽掛,我似乎對親情、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傅雷和他的兒子,把父子關係轉化爲朋友,兩個人交流着對藝術的見解,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相互學習,這是多麼讓人羨慕的父子關係啊!父親有許多不明白的,會詢問兒子。對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會和兒子討論,他和兒子成爲了最親密的朋友。他給了兒子很多思考,不斷鼓勵着兒子,支援他。他永遠相信兒子,無論他是有成就,還是做錯了事,傅雷一直會在他身後,安慰着他。

在做最親密的朋友的同時,他又是位循循善誘的父親,信中無不體現出他對兒子的思念、擔心,不斷告訴兒子要多休息,合理安排時間,擔心他吃不消,他也是最瞭解兒子的那一個。當兒子和彌拉有不愉快時,他會想辦法,讓兒子平靜下來。當兒子很少寫信時,他也明白是兒子工作生活太忙,來不及寫信。但他會在自己生病時,再累也要去爲兒子翻譯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哪怕是隻言片語,能知道兒子現在身在何處,是否安好,也會很滿足,可見父愛的偉大。

傅雷能理解兒子很忙,不會多去打擾他,但每次都會不斷告訴兒子許多重要的道理,告訴他的人生、學習、人際交往。更是循循善誘的好父親,他與兒子相處模式,又是多少家庭嚮往的呢?

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傅雷讓兒子充滿了藝術的薰陶,讓他無論在國內有多不順,也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傅雷對兒子的愛,讓傅聰學到了很多接觸不到的東西,不禁讓人感慨傅雷的藝術造詣。

現實中又有幾個家庭的父子關係,如此融洽。我們應該多去理解父母,纔會發現他們的苦心。最後讀到遺書,也很感慨,父母好像老去的很快,遺書好像讀完,還覺得還在某處,關心着兒子,看着他不斷的學習。

《傅雷家書》讀後感13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之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侷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透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爲社會,爲祖國,爲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應該盡的一項神聖的義務與責任。

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說:“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其中,母親的溫柔體貼,父親的嚴肅慈愛,都與生活環環相扣。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麼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裏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

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卻在其中顯出了他不變的本色。

都說家風,家教貫穿一生,每個家庭的獨特家風家教都創造了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父母親的一言一語都在影響着自己。所有人的身上都影影淡淡的存在父母的影子。那是家風的傳承啊!優秀的父母,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14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早已感受不到古人“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訴不盡的紙短情長,也體會不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珍貴難得。讀完之後,我卻又對這種古老的交流方式產生了興趣。

想想,遊子在外,舉箸執筆,爲遠方親人,一筆筆寫在紙上,承載着自己千般萬般的思念與感慨,投進門口的綠皮郵箱裏,讓郵遞員帶它流浪,所經都是思念之處。見字如晤,這種“古老”的方式下掩蓋着的是濃濃的深情與浪漫……

在傅雷先生寫給其子的家書中是濃濃的親情,也有對其品德行爲的要求,也不乏對其藝術上的指導。他於傅聰不僅僅是嚴慈並濟的父親也更是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書中蘊藏着許多令人受益的人生哲理,堪稱經典。我深刻記得這句話“既然生活在金錢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錢,纔不致爲金錢所奴役。”是啊,在現在的社會中,銅臭味瀰漫,資本家爲金錢不顧一切。社會所以腐爛,生鏽,以至於發臭。慾望驅使人類,人若不能管控好自己,不能抑制慾望,管制金錢,就會被其反噬,從而淪落爲慾望的奴隸。

林文月這樣評價這本書:“《傅雷家書》中的百餘封信函,是傅雷爲自己投下的‘背影’。我們讀他寫給兒子傅聰的許多篇真情流露的文字,卻看到夕陽殘照之下傅雷自己常常的背影,那個背影顯現出誠摯浪漫,認真嚴謹,但又不免於落寞。……傅雷透過對文學、美術的熟悉與音樂的愛好而省思融會後,有他自己的藝術觀,在《家書》裏,他也反覆與傅聰談及這些問題。”父母走過人生路途遠比我們要多,他們就像一個探路人,走走停停,也曾摔倒、後悔、遺憾。所以他們把這些經驗,這些諄諄教導給予後輩,讓他們少走彎路,也將自己從未實現的願望與期許傳承到孩子身上,讓他們待自己去完成。

無論怎樣,我們都應懷揣着一顆之子之心。要先學會做人再做事。這本書在藝術和精神上都給人以啓發,令人受益匪淺。

《傅雷家書》讀後感15

衆所周知,《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了父愛的教育範本。所以在假期裏,我認真的拜讀了這本書,真的被這186篇感人肺腑的書信所打動!

有很多人說傅雷是一個很嚴格的父親,確實,在他和傅聰兩年間的書信來往中,不難看出這一點。他對兒子有着不容置喙的愛,但在書信來往中,他始終把對傅聰的道德和藝術的指導放在了第一位,而把舔犢之情放在了第二位!

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兩人書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也不知道爲什麼。”這句話就出自於《傅雷家書》,從這句話可以清楚地看出,傅雷和天下所有的父母親一樣,深愛着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遠在海外,心都被牽絆着。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纔好。”這樣的一句話,展現了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教育方法,他不會像一些父母那樣只是批評,而是會給予適時的鼓勵,給孩子自信以及指明奮鬥的方向!

“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準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樂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後,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實踐的意志。”這些話則充分體現出了傅雷對兒子嚴厲的一面,他希望他能夠成長起來,學會面對,學會處理問題,這是他教育方式中很有特色的一點!

《傅雷家書》記錄着傅家父子兩人兩年間的交流。仔細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親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