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800字10篇

讀後感2.2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800字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後感800字10篇

論語讀後感800字10篇1

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爲政以德,是孔子的爲政思想,強調道德對國家治理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爲治國原則。作爲後生,乃十分敬佩,並加以學習思考之,於是作簡單淺顯的認知如下。

一、歲幼時的德化

就個人而言,我認爲在歲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響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會影響着我的一生。我想在歲幼時的德育教化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也將是這一個人的人生根基,因爲在歲幼時不懂是非,更不懂德,這時的德育便是最佳時期,有意識的灌輸,一定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二、成長時的德引

當我們踏入校園後,老師是扮演着道德引領的角色,當然也有其他的引領者。我便斗膽談下我自己。進入大學後,當選學生幹部,初衷爲了在服務老師和同學的同時歷練自己,到了這個位置上來,才明白肩負的責任和擔當,當面對的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集體。我想,我既沒有長輩身份的威嚴,也沒有過勝過強的能力,用什麼來博得民心,用什麼來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對一開始同學們不支援工作的情況,用什麼去讓他們有所改變,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總結並自我改變,這是“德”。是用適合同學們的方式去開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體角度去思考事情該如何處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體負能量,提升同學們的思想素質,我想這是“德引”。我一直以來堅持重點抓班級學風建設、德風建設,在這一學期,班級情況轉變相對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難旋渦,但依舊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後的德育

工作後、成家後,我想對德的學習和使用更是要注重。當進入到一個工作的集體環境,或多或少都有着來自他人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如若每個人都注重“德”的修爲,將會有更好的工作氛圍。當有了家庭和孩子後,爲人父母不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從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得到教育。

總言之,我認爲“德”應該作爲我們每一個人的終身修行。從古時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時代一直在變,但“德”從未改變,它約束着我們,成爲了人生的第一準則。做一個講“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讓“德”點亮人生!

論語讀後感800字10篇2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這本書是孔子的學生及再傳弟子所編纂的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著名的《四書》之一。

我第一次接觸到《論語》時,剛滿10歲,那時我的學習成績中等。爲此,我的父母很爲我的前途擔憂,但我那時卻滿不在乎。

一次暑假,我來到阿姨家“度假”,本想在阿姨家痛痛快快的玩一下,可沒想到阿姨聽了爸爸的訴說後,竟把我給“禁足”了,每天不是讓我寫作業就是看書,可我一門心思想着玩,哪裏是在看書。所以只要阿姨不在,我就不寫作業,在那裏玩。當阿姨發現了我的計劃後,並沒有處罰我,而是把她剛買的《論語》遞給了我,並且還有一本“翻譯書”,就這樣,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論語》。因爲我不懂文言詞語的意思,所以帶着孩子特有的好奇心,認真的看了下去。就這樣越學越覺得有意思。漸漸地我愛上了《論語》。我發現了其中許多的奧妙。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讀懂這則論語後,我明白了學習的正確方法,也知道了我學習成績不高的原因。又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則論語_也是談學習方法的。它告訴了我學與思的關係: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兒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去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而我最喜歡的卻是“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也就是這則《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智慧,明白了某些道理就是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不要不懂裝懂。不懂要敢於請教別人。這纔是智慧的選擇。

現在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參加這一活動後,我能更好的理解《論語》精神。是《論語》教會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端正了我的學習態度。把我從學習成績的“低谷”拉了上來,也是它讓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是它讓我知道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默而識之,誨人不倦。”、“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其實世上並沒有聰明與愚笨之分,我們感覺的聰明與愚笨僅僅是我們的心理感覺而已。一個好的學習方法,或許是你走向成功的關鍵,也許你沒有發現,沒有察覺。那你現在從頭開始,好好地讀讀《論語》吧,裏面有很多關於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的經典名言或許會對你大有裨益。

論語讀後感800字10篇3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爲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啓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在中華幾千年封建王朝裏被奉爲治國圭臬。

《爲政篇》裏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穫;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理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領先。

《八佾篇》裏說: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須要跟父母說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說一聲,不讓他們擔心,所以,儒家思想裏的孝順理念極大豐富了中華傳統美德“百善孝爲先”的孝道文化內涵。

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爲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讀後感800字10篇4

“先生授我以詩書,我爲先生傳知識”,這裏的“先生”說得就是孔子。《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辭約義富,語句、篇章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淺近易懂,用意深遠,雍容和順。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及其所要表達的觀點。

語錄諄諄,讀取學習之法。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爲好學也已矣。”我們每天學習不知道的知識,每月都不忘自己學過的知識,這樣就算是好學之人了。就像懸樑刺股的主人翁孫敬,他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中,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讀書。讀書到夜半,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繩子栓在頭髮上,把另一頭固定在房樑上,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憑藉這樣的刻苦學習精神,使自己成爲了一代鴻儒。還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們把學會的知識常常複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個是我們要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論語》給我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學習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言微旨遠,應思讀以致用。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始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雖然會背《詩經》三百篇,但是把國家政治交給他,卻不能治理;讓他出使諸國,不能獨立辦事,雖背得多,但不會運用,又有何用呢?紙上談兵,不會靈活運用,就像我們背單詞一樣,最後能記住的單詞沒幾個。學習是要下點苦功夫的'事,不是我們想想就能學會的。

柏寒鬆勁,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會我們要謙虛待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告誡我們要珍惜時間;還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警醒我們要有堅強的意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啓發我們要思考問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提醒我們交友要謹慎;“朝聞道,夕死可矣”是說我們對真理要有敬畏虔誠之心。

字字斟酌,仔細咀嚼,久久回味,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值得我們用一生來回味解讀。

論語讀後感800字10篇5

《論語》作爲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着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爲百善孝爲先,把孝道作爲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爲孝只要做到能養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餵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恆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爲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爲自己擔憂,其餘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透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餘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爲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爲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論語讀後感800字10篇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爲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爲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爲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爲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論語讀後感800字10篇7

暑假剛開始,媽媽便讓我讀一本經典著作《論語》。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粗看《論語》,它是一本記錄孔子教導弟子們的一些語錄。書中記載了大量個人修養和道德規範的言行,集中闡明瞭孔子“仁”與“禮”的核心思想。可媽媽告訴我,透過學習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可以讓人受益一生。孔子的教訓在中國人聽來,似是老生常談,平淡無奇。但是孔子教訓獨特處在於他教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裏找安頓,找歸宿。教人心安放在人心裏。帶着這些深奧的讓我無法理解的疑問,我走進了《論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樸素的人的一生計劃,我們從小就要有理想,有計劃。不能得過且過,平庸一生。

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中國人歷來以謙虛爲教,誠信爲本。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有時我在課堂上沒有搞明白的問題或做習題時不會的題目,過後似懂非懂得,也不再去深究,等到考試時我還是做不出來。因此我們平時在學習過程中,不能不懂裝懂,有不懂的問題應該虛心向別人請教,要不恥下問。我們平時與人相處時,要學習別人的高尚品德,不要只看別人的短處,如果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們就要自我反醒一下。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孔子的聲聲教誨讓我心感慚愧。雖然我在優越的環境中生活,但是我卻沒有優越感,平時吃飯總覺得家裏得飯菜不夠豐盛,沒有葷菜就不吃飯。穿衣服嗎非名牌的不穿。別人有的東西,我也非要買到。平時還要媽媽給零花錢。可是一提到學習我就很不高興,總認爲是件痛苦的事。學習了論語以後,我要改變我的學習的態度。我要學會在慾望不能滿足時應有的忍耐。

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串聯起了悠久的中華文明,我將透過孔子的智慧來啓發我的智慧和人性的光明,陽光的積極向上。

論語讀後感800字10篇8

學德,學禮,學態度;學智,學道,學做人;必以《論語》學先。

——題記

古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其中《論語》最爲接觸較多,它是儒家經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後人深有影響。本書從世間多方面概括,講述了人應爲,人應不爲的各種事情。從《論語》中,可以讓我們悟到許多人生中事物的一些道理。

《論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明白,無論何時都要向別人虛心學習,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知之爲知,不知爲不知”,讓我明白學習上應該抱有求實的態度,任何時候都必須誠實對待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不讓自己處在半壺水響叮噹的狀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明白,做人不能太自私,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約束別人的想法,應該不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換個角度儘量去接受它,不要固執的讓別人去完成,那樣就打破了和諧;“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讓我明白了,在讀書的過程中不能對自己的衣着過於注重,不要以求知爲藉口而與人攀比,這種行爲完全辱沒了讀書的真正用意,不能做這種人兒讓別人瞧不起。還有許多言語讓我感慨萬千,讓我從中領悟到不少道理,給了我不少的人生啓示。

這幾天,我對《論語》又有了近一步的認識,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看孔子的爲人我學會了品德;看弟子對孔子的行爲,我學會了禮儀;看學生積極向孔子學習,我學會了學習的態度;看孔子出事鎮定自如,我學會了鎮定;看孔子以諸多的行爲和方法來教育學生,我學會了他的智慧;看《論語》記錄的孔子的話,我學習了做人的道理。也許有時一件相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對待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當國家與國家發生矛盾的時候,大多主張兵戎相見,而孔子主張以“仁”治理天下。這本書對我們青年的影響力着實不小,我們應該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它,讓它對自己以後的人生產生更大的幫助。

四書之一的《論語》,值得去讀,值得去看,因爲它給你的人生影響非同小可。

論語讀後感800字10篇9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

《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爲,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纔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侷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爲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讀後感800字10篇10

《論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部偉大的作品,也是世界上公認的一部充滿智慧的書籍。明朝確定以《論語》作爲教輔書,也奠定了《論語》在中國文人心中的低位。《論語》對於中國人民有着深遠的影響,不僅僅教會人的德行的養成,還告訴人們怎麼看待功名,怎麼做好教育等,對人們的各方各面都有着深遠的影響。質樸凝練是《論語》的一大特點,用一些簡單的例子去說明深刻的道理,讓人回味無窮,百讀而不厭其煩。

提到《論語》,我們不得不先說了一下,什麼是“仁德”?這是春秋和平時期備受君主們所喜愛的,他們主張以孔子的仁德治理國家。這是一部告訴如何去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怎麼去提高道德修養,“仁”是施政的根本宗旨。“仁政”是什麼?仁政就執政者應該關心民生,善待自己的百姓,真正做民爲根本,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滅亡都是因爲“不仁”,對百姓苛捐雜稅,人民名不聊生。這些不懂得仁政對於統治的重要性的統治者當然會退出歷史舞臺,無可爭辯。做人,做事,執政不僅僅需要“仁”之外,你還得“忠”“孝”“義”“信”,歷史上但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必被人唾棄,遺臭萬年。所有《論語》對人們的啓發不僅僅是某一方面,而是具有深邃的影響力。

不得不說的是,對於教育,孔子可謂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摒棄了貴族纔有權利去學習的這種陋習,而是宣揚人人都可學習,都可成才,所謂有教無類。他一生弟子3000人,足以看出他對於教育有教無類身體力行,並且各行各業都有出色弟子。孔子先進的教育理念一直沿用到今日,對於學習習慣,“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對於獨立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無處不體現出了孔子對學習的的理解,做學問不僅僅要溫習,還要學會獨立思考。

孔子被美國作家愛慕生譽爲“哲學上的華盛頓”,歷經幾千年仍舊,足以可見這部東方的“聖經”的魅力,也可以看出《論語》對於世界的影響力。熟讀像《論語》這樣的經典,並且傳承下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做的事情。

標籤:讀後感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