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梁啓超家書的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1.45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梁啓超家書的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梁啓超家書的讀後感(通用5篇)

梁啓超家書的讀後感1

最近幾天,在讀《梁啓超家書》,頗有感觸,以記之。

首先,任公和衆多父母一樣,在家書裏經常關心兒女的學費、經濟問題,不僅讀書的要資助,結婚以後的子女經濟窘迫,他也會慷慨解囊,一切就如天下的父母一樣。

第二,任公是個極民主的父親,對於買房子、建墳墓等本應由父母作主的事情,他會在信中徵求兒女的意見,讓子女真正參與到家的建設之中。

第三,任公是個極溫和的父親。女兒考試不及格,孩子入學要延遲等,他都以鼓勵爲主,強調的是打基礎,只要基礎牢固了,今後的學習自然好,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四,任公是個極開放的父親。他的子女衆多,雖然自己主要從事政治活動和文學史研究,但是對於自己的子女,從未對他們的未來進行嚴格的規定,思成喜歡建築,就學建築,思永喜歡考古,就學考古,思忠喜歡軍事,就幫他聯絡西點軍校,不管他的子女今後將從事哪一行,他都是支援的。不過有一點,他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官的,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學問。

第五,任公是個極自信的父親。對於思順和思成的婚姻,他是極自信的,認爲自己促成了兩對佳偶,但婚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底這鴛鴦譜點得好不好,尚不得而知。

我最大的感受,作爲父母,教給子女的,應當是做人的道理。對做事來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把基礎打好了,長年累月,總會取得成就。任公用自己的給子女作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值得我們的借鑑和學習。

梁啓超家書的讀後感2

最近讀了《梁啓超家書》感受頗深:梁啓超是我國近代知名的社會活動家,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發生鉅變,在輩出的英雄中,梁啓超是一位傑出的而又獨特的人物,堪稱中國知識分子第一人,但除去他的博學和繁雜的重大社會活動外,其對子女教育的用心、投入、動情、細緻、關懷、指導也是當今社會重視教育的衆多家長所不及,雖歷盡百年對青年人的教育仍有重大意義,值得家長和年輕人認真學習和反思

爲教育即將步入大學學習的孩子,我將該書摘抄部分交由孩子錄入電腦,以便記錄,深層含義爲使其在逐字錄入的過程中起到學習教育之效果。也感謝孩子所做的工作,但願能使其有所獲,對今後的求學之路有益處。

梁啓超家書的讀後感3

父母是我們從呱呱墜地時便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的至親之人,他們不求回報地爲孩子付出。在讀了《梁啓超家書》後,我不僅更深地體會到父母對兒女的愛之深沉,而且瞭解到了家庭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樑的子女個個成才,其中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樑對子女含辛茹苦的指導與教育。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我要爲父母道一聲感謝!

在《梁啓超家書》中,我看到的'梁啓超沒有《少年中國說》的豪情壯志,有的只是在家書中對兒女不厭其煩的提醒、指導,向兒女告知自己的近況與家庭瑣事。充滿生活氣息的文字裏,我看到的只是一位父親的父愛以及對兒女深切的冀望。梁啓超作爲一位過來人,在家書中向兒女傳授生活經驗,讓他們少走彎路,而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或許我們的父母很少會以家書這種形式教育我們,但他們卻實實在在地起到我們一生的榜樣作用,對我們的言傳身教足以讓我們感激一生。

爸爸是我精神世界的一個標杆,引領我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記得在三年級的時候,父親帶着我去登山鍛鍊身體,那時的我還小,身體也沒有那麼強壯,望着被晨霧環繞的高大山峯,不免產生畏懼退縮之意。爸爸摸着自己並不算瘦的身體,笑着說:“你看爸爸那麼胖,你年紀輕體力好的,哪有什麼吃不消的!”爸爸的這句話又讓我重燃鬥志,也讓我懂得什麼叫迎難而上。但登山遠沒有想象中的簡單,剛走過半山腰,我就累得氣喘吁吁,雙腿彷彿被灌上了鉛,幾乎是寸步難行。這時,高掛的太陽也展現着它的威力,灼熱的陽光彷彿要讓人融化,我熱得汗流浹背,真是又熱又累,十分難受。過了一會兒,我實在忍受不下去了,便叫爸爸一起到路邊的石凳上坐着休息,我大口大口地呼着氣,心裏又開始萌生退意……等到爸爸站起來招呼我走時,我就“黏”在石凳上,賴着不走,嘴裏還一直嚷着“下山吧……”爸爸拿我沒法,只好苦口婆心地勸我:“兒子,堅持纔會勝利,不堅持是沒法取得成功的!算了,既然你不想走的話,那我先走一步。”望着爸爸用力邁動雙腿但仍不放棄的背影,我的腦海久久迴響那句話——“堅持纔會勝利”。是的,只有不停住前進的步伐,纔有可能取得成功。想到這裏,我又追上了爸爸……最後,我們在山頂上見到了壯觀的山間美景。我的爸爸就是這樣,在所見所聞中傳授我人生的道理。

我的媽媽平時對我的學習很嚴格,常常弄得我苦不堪言,但我卻不可否認的是,正是母親的嚴格要求,我纔能有今天的成績。一天,我寫完了學校佈置的作業,心情正愉快,心想着終於可以脫離作業的海洋,出去玩一會。可是媽媽的一句話就讓我的幻想破滅了:“玩什麼玩!來,做做練習題吧。”聽到這句話,我就像一個泄氣的氣球一般垂頭喪氣,母親之命我可不能違背,只得搖頭嘆氣地返回自己的房間,不情不願地回到了題海的懷抱。英語的一個個字母讓我眼花繚亂,數學的一個個數字讓我頭暈目眩,再想想外面的鳥語花香、打鬧嬉戲,想到自己的一天又要這樣子過去,我心裏不禁鬧起了情緒,乾脆心一橫,筆一丟,眼一閉,趴在桌子上打算與周公暢聊。這時,我感覺到自己的太陽穴在被一雙溫暖的手慢慢按摩着,耳邊又響起媽媽那熟悉的聲音:“兒子,我知道學習是辛苦的,但不付出努力如何才能獲得成功呢?媽媽坐着陪你吧。”我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流過,感受到了溫暖的母愛,也有了重新握筆的動力。

父母爲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也教會了我們太多道理。“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我們要時刻銘記父母對我們的哺育之情與栽培之恩,時刻懷着一顆感恩之心。

梁啓超家書的讀後感4

在國破家亡花淚鳥驚之時,杜甫曾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國難與戰爭,廝殺之不斷的幾千年來,又有多少可抵萬金之家書?傅雷的家書被譽爲苦心孤詣的教子篇章,正是這萬金家書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聰有了堅韌不拔之志,取得了那般成就。同樣身爲近代知名人物的梁啓超的家書又是否之萬金呢?

梁啓超,對中國近代具有深遠影響的一位人物。他在政治、學術、思想、教育等各個領域都有一定的成就。敢於嘗試百日維新的探索創新精神和愛國熱情,使得他在教育上不僅有西方的開放民主還有中國傳統教育的精髓。可能是因他深刻認識到“少年強則國強”從而對子女的教育倍加註重。

他的教育方式既不迂腐跟從中國封建傳統,也不盲目追求西方時尚,而是注重將兩者完美結合。他精心指導子女,悉心對他們進行教育,但是他沒有對子女們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方向。他對不同子女的教育引導方向不同,不正是體現了中國古代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嗎?這種教育的成功事例不正是告訴了我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只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纔是最好的。他還表明學習應有批判精神。不同的學術與文化都有不同的自身優勢與劣勢,只有敢於批判與評析錯誤之處,才能創造出更繁盛的文化。正是應爲他對東西方文化的擇善而從取其精華,才使得他的兒女們將東西方獨具特色的文化結合以修身養性。

他也講究學習應有上進心,充滿好奇和求知慾,有趣味主義和樂觀精神。正如他在寄予樑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回憶他如此的治學方式,樑思禮也說:“父親偉大的人格、博大坦誠的心胸、趣味主義和樂觀精神,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學習真應該注重興趣與鍥而不捨的精神。

正是梁啓超的獨特教育使得樑家有了“一門三院士”的光榮。那麼他是否只注重子女們的學習而不顧兒女們的健康了呢?不,這從400多封家書中的任意一封都可體會到他對子女們濃濃的關愛。

首先,他對的子女稱呼方面。他稱子女們爲“寶貝”,自稱“老白鼻”諧音老baby,甚至還給孩子們起了外號。如:五女樑思懿,在信中呼之爲司馬懿,六女兒則稱爲六六,又如小寶貝莊莊,大寶貝等稱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樣一位慈祥和藹的老人,甚至有些顛覆他身爲革命家的偉大形象,瞬間變身爲老頑童。如此開放的思想,在封建頑固派勢力強大的那時還正是前衛啊。大概梁啓超先生這開放的思想深刻的影響了他與他子女接受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內容。他在信中不僅鼓勵引導子女學業發展,還時刻唸叨着子女的身體健康。作爲一個好父親,在孩子學業與身體健康方面,他一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而梁啓超就是這樣一個關心孩子的好父親。

只可惜了,在那個黑暗與動盪的年代,戰亂中交織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來身先士卒引領變法,如此艱難。但正是因艱難,才使得那些家書更有可抵萬金的寶貴吧。且家書給我們的無限思索與啓迪,何嘗又不是它可抵萬金的原因呢?

梁啓超家書的讀後感5

梁啓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殤,個個成才。其中長子思成是建築學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學家、五子思禮是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一門三院士,世所罕見。近日細讀《梁啓超家書》,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謂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國,在人們的印象裏,是長袍馬褂、三寸金蓮、拖在腦後的辮子和暗灰的呆滯的眼神。翻開《梁啓超家書》,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景象:梁啓超稱呼子女"寶貝""baby",落款是"爹爹",他給子女講笑話、講日常生活瑣事,還時時自我調侃,他說"我愛你們,我想你們,想得厲害",他說"要你們知道我快活頑皮起來的樣子",他的感情坦蕩率真、平等開明,全然沒有大家長的專制作風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習氣。

"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從該書所刊出的家信中,我們可以看到梁啓超對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沒有放鬆,對讀書寫字、學習課程、選擇學校、選擇專業、選擇職業、人際交往、戀愛婚姻等各方面都給予指導,引導子女的興趣,同時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志願,從不強求他們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圖,而是反覆徵求子女意見,直到確認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莊大學沒考好,梁啓超及時安慰她:"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築得越厚越好。"還說道:"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願,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用姊姊、哥哥當顧問,不必泥定爹爹的話。""我很怕因爲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的路。"思成在國外的學習遇到瓶頸,梁啓超和他探討學問的有用無用:"至於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什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爲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裏是哪裏,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他倡導子女興趣要廣泛,視野要開闊,主張"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他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歷途其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練德性之好機會"。思成徽因美滿姻緣伉儷佳話,正是梁啓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的決定在你們,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從來沒有強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閱歷爲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啓超是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他的政治理念與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子女。他循循善誘、諄諄教導,要求子女們把個人的努力和對社會的貢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梁啓超九個子女,有七個先後赴海外留學,但沒有一個留在國外,皆學成歸國,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