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讀後感1.46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易中天《帝國的惆悵》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讀後感1

以看故事的心態讀《帝國的惆悵》,雖然對其間很多涉及政治生活的文字不太感冒,但卻對《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從“出入兩難”到“進退自如”》兩章情有獨鍾,畢竟偶一直自詡爲有點兒精神、願意奮鬥並努力小前進的讀書人。

“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知識分子的力量(包括人格魅力)不在知識,而在信念。知識本身不是力量,加上信念纔是力量。這種‘有知識的信念’表現於爲人處世,就是‘書生意氣’。抽掉了這點‘意氣’,等於抽掉了知識分子的靈魂,而這種‘意氣’本是源於讀書人之入世情結的。”

所以,偶將繼續安心地小奮鬥,繼續驕傲地發展讀書人的書生意氣~

易老師,謝啦~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讀後感2

說的俗一點,我是從某V的講壇節目上看到易中天的講座的。品三國確實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然而終究覺得有幾分淺顯。後來決心看看易先生的書,這次就先讀完了《帝國的惆悵》。

這本書的可讀性比較高,雖然是一些文章的集合,但是按照章節歸類,還是有線索可尋的。初章以一個事例的分析講了帝國比邦國的優在何處。中間七章講了帝 國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這中間詳述了歷代行政機構的變遷,對於閱讀古文的朋友是個好的普及材料,不可不看。最後二章講了古代知識分子在帝國制度下的糾結, 引人深思。

一直以來,受教科書的影響,將古代歷史按照某種史觀對於西方的劃分方式而強行劃分成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種,人爲的割裂了歷史愛好者把握其中人文因素 的線索和脈絡。準確地說,將從秦到清這段叫爲帝國,我是非常贊同的。讀完了這本書,更印證了我的一個看法,帝國制度的頑疾直到今天,依然深深的影響了我們 的價值取向。國民意識的缺乏、官本位、等級制、獨立監察的缺失……這些並未隨着帝國形式上的終結而終結。不僅未有終結,反而更加沉澱成文化,以至於有人名 之曰“中國智慧”,這實在是叫人不在帝國,也照樣惆悵。

正如書中所述,文人將自己在帝國體制內無法實現的夢想寄託到了“武俠”這種具有俠義精神的虛擬人物羣體上,以此來舒緩自己的惆悵。然而“千古文人俠客 夢”終究敵不過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在強調國民意識與完備體制的二十一世紀,有人依然要給我們灌輸公元前一世紀的思想,這就不能不說是在夢遊、夢噫了。必 須洗清帝國中思想中的腐朽殘存,才能使所有人不再惆悵。在說這個問題的時候,作者引了于右任的詩,這裏不妨再引一次,以結本文。

絕大經綸絕大才,罪功不在悔輪臺。

百家罷後無奇士,永爲神州種禍胎。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讀後感3

惆悵,比失落稍微好一點點的那種意境。

讀這本書,看到的是讀者借古人、故事恰如其分的宣泄了自己的情緒,憂國憂民,隱忍而不能發,欲言又止且欲罷而又不能。

處於當今局勢之下,且有抱負又有幾等機會可以施展,原以爲明月去照了溝渠,然怎奈皓月當空年半載,也不曾向溝渠施捨啊。晁錯之死怪與誰?怪政治上的敵對者?怪丟卒保車的皇權?怪自己不自量力的跳躍?怪沒有循序漸進的計劃?怪什麼呢?天知道,或許什麼都不因爲,只是因爲在歷史的進程中,在帝國裏,需要這些祭血者。這樣理解或能解釋吧。

看老易一分析,宋江這廝簡直是一個二,這樣的分析很有道理,可是梁山雖是一羣莽夫,但也不乏讀書人、智者,難道宋黑子就這麼傻。不過覺得有一點說的倒是不錯,這廝太想做官,有入仕之情節,在這種心結的驅使下,可以理解。但是匪就是匪,想做官?也不是沒有可能,除非像鐵牛說的,奔到東京,殺了狗皇帝,換成自己的江山。除此無二。

還有一點就是,王安石先生的變法,可謂是可圈可點、可歌可泣,有可恨可憐。出發點是好的,章程制度是對的,皇權的老大是支援的,可是就像作者講的,太急了,急於成功,太自信了,完全排他,天下之大,爲大宋者,捨我其誰也?求大同存小異這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身爲相者,莫非不懂?非也!是名利之心擾之,可謂野心無處安放,放眼滿朝奸佞,唯介甫一心爲國啊。今日乃辛亥百年,倘若當日革命派、立憲派之間沒有能夠在大是大非面前求同存異,互爲提攜和促進,在推翻帝制這個共同的目標之下的讓步,怎會有辛亥革命的勝利。所以說辛亥革命的勝利不僅僅歸功於勝利者,還歸功於那些失敗者。此際,不能忘記孫中山、黃興,同時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們同樣是辛亥百年的祭奠所不能忘記的。

至於將的非典型性腐敗,就不再說了,這個觀點早就知道了。

惆悵在於,帝國的萎縮和逐漸走向消亡!還有就是我們看到了,去又不可避免的還在走那樣的路,雙腿不行,力推之。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讀後感4

最早知道易中天先生的是他上百家講壇之前,因爲家裏有幾本父親訂閱的《書與人》和《讀書》的小本的刊物,裏面看了易老師的文章,還有一篇是野夫回憶易中天的文字,對他的文字印象不深,不過“易中天”這個名字頗有武俠小說裏大俠的味道,後天聽了易老師講的“漢代風雲人物”和“三國”真的可以說是如日中天,吉林市的江南書城連續一個月的在彩電上播放易老師的講座,後來我又把幾本蒙着灰塵從角落裏拖出來的刊物,重新的讀了一遍。

喜歡易老師的書,沒有奔着什麼宏偉的目標,或者我要總結某種強勁的思想,就是覺得他的書不古板,能讓我看進去,讀着不累。曾經座在大學的圖書館裏,偶然也會裝一把清高,別人看雜誌、小說,在那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我有模有樣在擺放學術刊物、各種學報周圍轉,可以看出來那裏常會蒙上一層灰塵,可能我的到來,相對於它們來說,告別寂寞。終於有人來看他們了。

大學幾年本專業的東西沒有看多少,瞭解都是什麼五行,神話還有文學批判類的東西,在筆記本上記錄許多句子,便於將來在寫東西能用上,那個時候館長對我說:“你真好學啊!”

易老師講三國的時候,我就買了一本《閒說中國人》,還有地攤上盜版的《易中天全集》,在讀書中盤旋的問號,終於在腦子裏產生了。

什麼是讀書?怎麼讀書?讀什麼書?讀書是爲了什麼?

看了易中天的書,如粉絲一樣在網絡看了許多易老師的講座、訪談,才知道《萬曆十五年》、和馬克思《……霧月十八日》,怎麼樣的評價歷史,怎麼樣的分析歷史人物,倒還是其次,主要是怎麼從硬着頭皮去讀,漸漸轉爲我喜歡和我需要。論文以散文、隨筆形式面貌的出現,才讓更多的人讀着有意思。

至於易老師借用了別人多少觀點,或者著作裏究竟是多少是自己貨真價實的發現,那是專家質疑的,作爲讀者,無論是引用,還是總結,總能增加自己的知識,業餘的閒侃中多幾分個人的知識貯備。從有意思、有趣味的一些書籍入手,才能漸漸的慢慢的接受一些枯燥的論文學術類的書籍,這是易老師給予讀者的價值,傳播知識和創造知識都是重要的。

讀書有速讀、精讀,餘傑還說有黑色閱讀,面對枯燥的書籍,我要說還要反讀,不報什麼目的,單純就是了休閒,隨着閱讀面的擴大在進一步的深入,我不知道古人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不是這個道理。

讀書明智,長點知識面,不用刻意的爲了完成宏大的閱讀專題,如易老師說“興趣是讀書的最好指導,我自己讀書從無目的性,想讀什麼就讀什麼,這也是我給讀者的建議。”,讓我想起李金斗老師的相聲,“這個你站出來,噹噹的一說,陰天是怎末回事?”,也算是一種生活需要了吧!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讀後感5

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

少年易老難學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記得在四五月份我就想寫篇關於“臺灣”的小說,可能是歷史性的武俠小說,名字就叫《滔滔兩岸潮》,源於黃沾先生的那首《滄海一聲笑》裏的歌詞。我不知道怎麼地,突然覺得,那“滔滔兩岸潮”讓我聯想到“臺灣”,一個幾乎可以讓所有中國人痛的一種傷,當然我也不是我說我多麼高尚,我真的想寫一點關於“臺灣”的故事,但古“臺灣”我又不瞭解,只能寫寫我心中虛擬歷史裏的“臺灣”。

歷史中的它又要從那寫起呢,想着也就明朝最合適的,葡萄牙不就那時候入侵的嗎?列了幾個提綱,從“于謙”這個愛國名丞相寫起,塑造了一個虛擬的於氏後人。但是對於“于謙”的故事也是僅僅的概念上的理解,去書城看了幾本明朝的歷史書,多瞭解一下。有了一個奇怪的發現:

一到困難時候,那些挺身而徹底並是以身救國,往往不是那些享受國家待遇的公務員(我也不能全部否定,但是大多數);而是平時那些總不得志的人和一些民間人士,均屬是老百姓,不信可以看看“江蔭八十一日”,“嘉定三屠”事件中,罹難者都是一些文弱書生。

他們的毛病就是“認死理”,這個“認死理”也不是說“死要面子”的那種。“認”就是自己要認可,覺得他有“理”,還是之而“堅持”。當然,那些認爲“錢”“權”是唯一主要的東西,爲之不惜以身試法,但是歷史的車輪不只一次證明他們東西不是最重要的,爲一個錯的東西還要堅持,就是庸俗的人(那些掙扎生存線上的人要例外的)。

《帝國的惆悵》裏易老師寫了幾句幾乎可以振奮的話語:

“我們這個民族之所以歷盡苦難卻又屹立不倒,我們民族的文化之所以以屢遭毀壞卻又延綿不絕,原因之一就因爲幾千年總有人認死理。”

“強權政治能逞兇快於一時,最終卻只能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或垂下自己手中的.淌血的屠刀。”

清軍入關,那時明朝大勢已去,清軍所向披靡,但是到了江陰城,卻遭到了最頑強的抵抗,江陰全城抗敵,六萬軍民對抗二十萬清軍,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後來城破,但是軍民無一投降,而其領導閻應元更是寧死不下跪被刺死(紀連海在講壇上說的那就更生動)。還有一位孫兆奎,被俘後面對洪承疇,當衆羞辱他,羞得洪急忙把他拖出去問斬,經此一役,連清軍都疑惑不解,膽戰心驚。此外,還有黃宗羲、顧炎武等堅決抗清之人,事蹟也是那麼讓人震撼。

雖然洪承疇的“識時務”是一種“俊傑”,但他精神下留下的甚少。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這種精神不是空洞的東西,而是確確實實的願意爲之而獻身的。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讀後感6

這是我買書以來,第一本本月買本月讀完的書,當然小說不算,但還是有點不記得前三分之一講的什麼了,也算是正式認識到讀一本書是要講時效性的。這是題外話,願能和大家共勉。

本書的寫法有點像文字版的“羅輯思維”,即透過對某幾本書的閱讀來講述某一件事情,再分析原因,最後引申到我們的現代社會。不同的是,此書講的事情都是史事,再精確點說都是失敗的史事,從而來讓我們引以爲戒,不然怎能叫帝國的惆悵?而且爲一個觀點的論述所舉的其它例子也均是已引用古文的方式,然後我現在滿腦子都是什麼“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心繫天下事”之類的。

對我來說,歷史書往往是最看着想打瞌睡的,但是這本書沒有,這也是我難得這麼快看完的原因,因爲它就像講故事一樣的將歷史娓娓道來,怕我們想不明白,還會常常舉例,怕我們對歷史上的體系制度不熟悉,還會特意用簡單明瞭的方式給我們普及一下相關的知識。所以總體說來非常好讀。

一共分了十個篇章,我舉一個,如果大家覺得有興趣,那麼可以讀一讀,如對這種書不感興趣,也正好節約時間放在其它書上。比如“非典型腐敗”一篇章中,從歷史的角度解釋了“非典型腐敗”(指被社會默認的腐敗,但還沒有像徇私舞弊、貪贓枉法那樣上綱上線的。)的來源,發展,及我們現代如何規避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主要介紹找官府辦事要交費、官員出巡要打點,解釋了爲何要交費進獻,費用是如何層層分解,如何被所有人默許等問題。總之,我覺得分析得還是很到位,梳理得也蠻清楚了,至少能讓我們知道爲何找政府辦事這麼惱火。

其它還包括:鴉片戰爭時期的謊報軍情,明代奸臣嚴崇,王安石變法等等。

但此書有一個缺點就是,對於我這種歷史白癡來說,真的是隻能一個故事一個故事看,完成無法和歷史脈絡、相似的對比、以及當時的各種政治環境聯繫起來,心裏真的是着急啊,所以今年可能會非常偏重看歷史相關的書,就這樣,大家感興趣自己去看吧。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讀後感7

惆悵是因爲歷史的厚重,欣慰是讀到一本精彩的書。本書平實而略有華麗的詞句帶有一點惆悵。這“惆悵”的感覺,用一個時髦的詞彙描述,或許可說歷史有些“糾結”。本書映象深的幾塊內容:漢朝晁錯爲社稷久安主張削藩,然而“衣朝衣斬東市”,實質卻推動了歷史由“封建制”向“郡縣制”(也稱“帝國制”)的進步;宋朝王安石出於民富國強的初衷主持變法,變法失敗,反而加速帝國的滅亡;梁山宋江,代晁蓋爲王,既不繼續強盜也不造反,只能招安,與方臘拼個兩敗俱傷,朝廷顯然是贏家;明朝徐階以“冤假錯案”的方式,判死嚴世蕃,實現“實質正義”,進而推倒明代第一奸臣嚴嵩及其黨羽;由清代案例出“非典型腐敗”這種說法,經過層層剝繭抽絲,竟有些“合理”。

回想最早接觸易中天先生的作品,是在百家講壇看“易中天品三國”,後來買了一本易中天的全集。關注這本書是因爲加菲鹽微博推薦的,全書很多地方的文字都頗見功力,讓我忍不住反覆品讀,體味漢語言和歷史中蘊含的無窮魅力。書中關於王安石與司馬光在宋神宗推行新政的背景下的描述十分精彩。如下:

王安石與司馬光是宋神宗時持不同政見的代表。王安石代表的“改革派”在神宗的支援下推行了“王安石變法”(也稱熙寧變法);而司馬光一邊所謂的“保守派”主張漸進式改革或暫不改革。這兩人都是國家的棟樑之才,他們兩個相對抗,那可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王安石生活簡樸,司馬光不喜奢靡;王安石才高八斗,司馬光學富五車;王安石忠心耿耿,司馬光憂國憂民;王安石勇於任事,司馬光敢於直言;王安石上過萬言書,司馬光也上過“三紮子”(一論君德,二論御臣,三論揀軍)。王安石被攻擊爲“罔上欺下,文言飾非,誤天下蒼生” ,王安石同樣攻擊司馬光是“外託劘上(直言諫諍)之名,內懷附下(收買人心)之實,所言盡害政之事,所與盡害政之人”。最終變法失敗後,王安石等人被說成“熙豐小人”;而司馬光等人在失勢以後也被說成是“元祐奸黨”。

然而事實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既不是奸佞,也不是小人。王安石質樸、節儉、博學、多才,在當時士大夫中有極高威望,可能是歷史上惟一不坐轎子不納妾、死後無任何遺產的宰相; 司馬光也有政治家的大度和正派人的品格。爲推行新政,王安石打擊、排斥反對派,但也僅是將其降職或外放,從不羅織罪名陷害對手,更從未企圖將對手置於死地,反而摒棄私見,爲長期政見不和並因攻擊新政而罹禍的蘇東坡主持公道;同樣,司馬光只反對王安石的政策,不否定王安石的爲人,反倒說“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並稱王安石“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敵對雙方的如此相處,不僅是道德高尚,而且是政治文明。這才真正形成了一個堪稱“精神貴族”的士大夫階層:人才輩出,並惺惺相惜,因敬畏學術而敬重對方。一旦知識分子喪失獨立人格,不再是精神貴族,並由此產生道德的墮落,政治文明就會成爲稀有之物。然而,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原因大致歸爲王安石變法不夠穩健,更重要的是因爲缺少相應的制度平臺和文化環境。

宋神宗與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然而變法爲何失敗呢,截取論述王安石變法之“青苗法”實行的失敗之處:(官府貸款)利息高不說,手續還麻煩。過去,農民向地主貸款,雙方講好價錢即可成交。現在向官府貸款,先要申請,後要審批,最後要還貸。道道手續,都要求人,託請,給胥吏衙役交“好處費”。每過一道程序,就被貪官污吏敲詐勒索從中盤剝一回。這還是手續簡便的。如果繁瑣一點,則不知要交費幾何!農民身上有多少毛,經得起他們這樣拔?更可怕的是,爲了推行新政,王安石給全國各地都下達了貸款指標,規定各州各縣每年必須貸出多少。這樣一來,地方官就只好硬性攤派了。當然,層層攤派的同時,還照例有層層加碼。於是,不但貧下中農,就連富裕中農和富農、地主,也得“奉旨貸款”。不貸是不行的,因爲貸款已然“立法”。你不貸款,就是犯法!結果,老百姓增加了負擔,地方官增加了收入。而且,他們的尋租又多了一個旗號,可以假改革之名行腐敗之實了。改革幫了腐敗的忙,這恐怕是王安石始料所未及的吧?

所以,不要以爲貪官污吏害怕改革。不,他們不害怕改革,也不害怕不改革,只害怕什麼事情都沒有,什麼事情都不做,無爲而治。如果無爲而治,他們就沒有理由也沒有辦法撈錢了。相反,只要朝廷有動作,他們就有辦法,倒不在乎這動作是改革還是別的什麼。比方說,朝廷要徵兵,他們就收徵兵費;要辦學,他們就收辦學費;要剿匪,他們就收剿匪費。反正只要上面一聲令下,他們就趁機雁過拔毛!

可見,初衷良好的新法在實際操縱中大打折扣。另外,改革操之過急,急功近利,並不是“穩中求進”,也是新政失敗的一個原因。

我想,凡是被冠之以“改革”的行動就都是代表着進步的嗎?(所謂進步,簡言之,就是讓全社會或是大多數人過的更好)答案是否定的,歷史是在進步與倒退中不斷徘徊中緩慢前進的,當下是在進還是退呢?只有大師才能看得清楚,作爲一個普通人是沒有那麼多已知條件來推理的。更喜歡改變是漸進式的,和緩的變化,並堅持認爲“事緩則圓”。

另外,文字真是神奇的東西,書中有很多詞彙的引用,讓有一絲枯燥的歷史妙趣橫生起來,並且更加形象。例如:“動機至上主義者”,“國家體改委”,“奉旨貸款”,盤剝百姓的“規模效益”,“實質正義”,“非典型腐敗”。一定要多多學習。

文章第五部分,關於腐敗的論述,看着似成相識,果然有許多案例和說法援引我讀過的另一本書:吳思的《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後者以更加多的筆墨的展現了“潛規則”的歷史與文化。

文章有一觀點:制度的不斷完善,並非解決腐敗問題的對策。因爲,最終執行制度的是人,中國人抱怨的並不是社會的腐敗,而是腐敗造成利益的天平沒有向自己傾斜,究其原因,是國人“官本位”的思想在作祟。十分贊同改變這種情況“根本的問題在於改造社會,改造國民性,這可是比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重要得多,也艱難得多的事情,正可謂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有點遺憾之處,易中天先生論述“非典型腐敗”,說這並非“不治之症”。但是對於如何“對症下藥”,也許只有到了一定層次才能“淡化權力關係和權力意識”,才能從我做起“杜絕權力的贖買”。倉廩足然後知榮辱,貧窮不是一種美德,對普通人來說還是“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用實力說話,這是唯一出路。然而這仍然無法掩蓋本書思想上的光芒以及給我的觸動。

對自己而言,讀完了展示作者思想與學識的精品之書,更提醒着自己辯證全面的看問題,看待本書的觀點。好久沒有寫東西,忽然覺得寫一點東西是那麼困難,一個讀後感還需要有大片的東西需要拼貼,還要多讀多學多思,或有所得。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讀後感8

千百年來,讀書人的所有惆悵,所有不得志,幾乎都源於自我實現的理想與帝國體制的要求不相容。

讀書人說:“我要修齊治平”。然後愣愣地衝着心中的理想實踐去了。

一門心思“胸懷天下”無暇他顧,結果做事不小心把皇帝得罪了。然後,修齊治平就被聖上的權力踩碎了。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衝突?立場不同。士人胸懷天下,與此同時還要兼顧“身家”,要求一定的物質、精神獨立性。而皇帝所懷的天下,是自己眼下的權力,是統治穩固(而且常常是中短期,不會看得太遠),以及滿足個人的喜怒。士人的天下之志在帝國時代,超出了只需守成的王家之需,而王家不容置疑的權威又決定了這“天下之志”註定難酬。

這是士人之可悲,也是士人之可貴。尷尬與矛盾之中,清遠之士如陶淵明選擇歸隱,奸佞之人如嚴嵩選擇弄權,但更多士人夾在中間,一邊意淫着陶潛的境界,一遍糾結着無法“忘卻營營”,沉浮宦海,並努力地夾縫求生。在不容置疑的皇權之下,努力維護讀書人的尊嚴,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甚至在必要時爲爲之玉碎。這條底線,這種尊嚴,就是士氣、士之精神的體現。

而在帝國已成往事的今天,我們必須繼續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