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西遊記讀後感【熱】

讀後感1.3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西遊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遊記讀後感【熱】

西遊記讀後感1

小時候我常常獨自看西遊記這本書。書中一篇篇奇妙的故事;一個個神奇的人物;一幅幅絢麗的插圖都令我愛不釋手。直到有一天,我的腦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奇怪的想法:既然悟空能騰雲駕霧,那讓他直接帶着唐僧飛過去不就行了嗎?幹嘛非得冒着生命危險穿越茫茫的大沙漠;渡過洶涌的通天河;闖進“可怕”的女兒國呢?費勁千辛萬苦纔得到的經卷如果是悟空幫忙的話半天就能取到了吧?爲什麼非得這麼寫呢?在閱讀很多遍後,我終於得到了答案。

其實,師徒四人真正要取的真經,並不是那一卷卷經文,反而是我們不曾留意的磨難。正是這些磨難才讓他們由人變成了佛。

佛門講九九歸真這歸真就是成佛,成佛就是成爲一個真正的人。原本不諳世事唐僧師徒經過八十一難後,終於看透了人世間的是非善惡,學會了待人接物的方法,更是得到了心靈的鍛鍊,使自身真正強大起來。只有有了這些苦難的磨練,他們纔有可能懂得人生的意義,纔有可能成爲自己的佛。是磨難讓你更加強壯;是磨難讓你更加勇敢;是磨難讓你更加成熟。只有歷經了磨難,才能在其中發現人的根本,這其實才是真正的成佛。

而我們,也好比走在自己的取經路上,向着我們各自的“真經”邁去。其實,那所謂的“真經”並不是最大的禮物,無論你是否取到了它,只要你堅持走完,你就會得到一份大禮。然而,能懂得這份大禮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人生路途上的磨難所帶來的心靈上的洗禮,只會被不被世俗所誘惑的人發現。有的人費勁心思攀上高位,卻成天想着濫用職權;有的人爲了目的不惜拋棄道德,背信棄義;還有的人爲了利益甚至做出違法的事,失去自由……這些人,即使有着無數的錢財和權力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爲一個不知道自己該爲什麼而活的人最終是會付出慘重的代價的。

所以,放下雜念,遠離邪想,靜心學習、生活、工作。在磨難中尋找,在挫折中發現。佛,其實就在你身邊,你完全可以,做自己的佛。

西遊記讀後感2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個自詡熱愛中國古代文化的人必須修讀的。我自然不能免俗。而我最愛的就是《西遊記》。它光怪陸離色彩斑斕它又振奮人心。讀完《西遊記》最感動於孫悟空我驚歎這個英雄。

"英雄"有許多不同的解釋。《辭海》中說英雄是傑出的人物曹操說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胸《英雄》中則描繪了英姿颯爽舍小我求大我的一羣英雄。我認爲英雄是那些頑強地掌握自己命運併爲崇高的理想而奮鬥的人。

孫悟空無疑是英雄的典範,他爲了自由爲了自己的尊嚴不惜與一切進行鬥爭。他和天兵天將神仙菩薩打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看似很熱鬧很精彩,我卻隱隱感到一層悲劇成分:他即使在神通廣大在與命運的搏鬥中總顯得無助單薄。人是無法與由這時代決定的宿命對抗的。正因爲這種對抗的差距懸殊發自內心而拼盡全力的抗爭才顯得悲壯,明知不可爲而爲的勇士才能凸顯出其英雄本色。如今真正與命運進行生死搏殺的人很少,即使有也不都是爲了崇高的目的。很少有人會像貝多芬那樣爲了多留給後人一些精神糧食而去"扼住命運的咽喉",更不會有人像哈姆雷特那樣高呼一聲:時代整個兒脫節了天生我偏要把他整理好。

正因爲大多數人爲了瑣屑的目標而努力,所以當今真正的英雄幾乎沒有沒有人能登高一呼或以身作法告訴人類更高層次的價值究竟是什麼。英雄的哈姆雷特向人們昭示了人的價值,英雄的浮士德則用他一生的追求告訴了人們生存的價值。人類需要發展需要下一個英雄,然而他在哪兒,他能告訴我們什麼呢,真正意義上的英雄總是出現在人類發展的時代交接點,在千年更替的時刻,人類不該對英雄主義精神漠然視之。現今社會太需要這種千金難求的精神了。

英雄——孫悟空——《西遊記》已不僅僅是一部名著更給我們激勵和源自內心的力量。

西遊記讀後感3

我從小就喜歡看書,最近有一本書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天形影相隨,情深難離。它就是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

在《西遊記》中,作者把唐僧一路上歷過的災愆患難,都記錄在“災難的簿子”上,前後共計九九八十一難。每當我捧起它時,總會心潮起伏,感覺磨難對於唐僧,就像黎明前的黑夜。雖然是最漆黑的,但離黎明的到來,終歸己經不遠了。

書中,唐僧西天取經的磨難歷程,讓我感慨萬分,心中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唐僧的一生歷盡世間磨難。小時候,他就遭受了“金蟬遭貶”“出胎幾殺”“滿月拋江”“尋親報冤”磨難。取經路上,他更是時時逢兇,步步有難,先後經受住了“出城逢虎”“折從落坑”“黃風怪阻”“失卻袈裟”種。種磨難,才修成了正果,被封爲“旃檀功德佛”。

唐僧的經歷告訴了我們,對待磨難不僅要態度端正,還要講究方法。像“路阻獅駝”磨難,可以採用“鬥”的方法;像“西樑國留婚”磨難,可以採用“溜”的方法;像“搬運車遲”磨難,可以採用“賭”的方法;像“滅法國難行”磨難,可以採用“謀”的方法;像“尋親報冤”磨難,可以採用“忍”的方法。唐僧師徒一路降妖促怪的過程,實際也是戰勝自己的過程。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磨難,有時也是通往成功的階梯。海倫·凱勒雙目緊閉,貝多芬雙耳失聰,司馬遷遭受宮刑,命運不公平嗎?

不,不是,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震撼人心,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享譽世界,司馬遷的《史記》被喻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他們原本是上帝的棄兒,卻最終成爲上天的寵兒。

如此懸殊的因與果,是因爲他們用雙手扼住命運的咽候,遭受並戰勝了磨難,最終譜寫出勝利的樂章。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人生需要磨難,就像萬物需要陽光的垂憐,一年需要四季的變換。

感謝你——《西遊記》,是你讓我知道,大海,只有經歷過波濤洶涌才叫雄渾;大樹,只有經歷過風吹雨打才叫挺拔;人生,只有經歷過種。種磨難才叫完整。

西遊記讀後感4

《西遊記》是吳承恩的長篇神話小說,有着巨大的魅力,是中華的瑰寶。讀來感想很多。

每一本有資格被評爲“四大名著”的古典小說,都有它的獨特之處,都是廣爲流傳的、深刻的經典小說,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我想,也只有《西遊記》了。

《西遊記》是我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者吳承恩的長篇神話小說,作品讓人浮想聯翩,給人深刻的啓示。本書主要寫了唐僧從東土大唐到天竺西天取經,收留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名弟子和白龍馬之後,遇上了許許多多妖魔鬼怪,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天竺,取得真經,爲百姓造福的故事。

《西遊記》向大家展示了吳承恩爺爺眼裏的多姿多彩的世界,說起西遊記絕對不能少了孫悟空,孫悟空求學七年才學到真本領。七年間,他只跟着師傅和師兄念着自己不喜歡的經文,但他從未說過放棄,因爲他知道總有一天師傅會將真本領傳授給他,他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這也告訴我們做事不能急於求成,取得成功的快慢不在於我們消耗的時間,而在於我們爲獲得成功所受的磨練。一個真正想取得成功的人是不會在意自己爲這個目標耗費了多少時光和精力,他們在意的只有自己是否爲這個目標真的在拼搏。他們知道:接受的磨練越多,獲得的經驗也就越多,離成功的大門也就越近。

孫悟空神通廣大,卻被緊箍咒約束,被佛祖鎮壓。這就是所謂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正是因爲這些束縛,孫悟空纔不會因爲本領高強而胡作非爲。生活中每個人也同樣,被法律和道德輿論約束着,整個世界也因這些約束才能夠有條不紊地發展。若世界上沒有任何規矩,對人們沒有任何約束,那麼就意味着這個世界墜入了毀滅的深淵。所以,人們應當自覺遵守法律,遵守各項規定

孫悟空保唐僧戰妖怪的英雄形象在我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西遊記》不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更告訴我們許多生活的道理,給這本名著增添了光輝。

西遊記讀後感5

“剛擒住了個妖,又降住了幾個魔……”這首陪伴了幾代人的歌曲時,在耳畔響起,剛讀完不久的《西遊記》又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這本書主要講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師徒四人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後取得真經的故事。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唐僧。因爲他意志堅定,讓我十分欽佩。他曾經在大唐境內親眼看到兩個隨處被妖怪活生生吃掉,他甚至嚇的一度昏過去,被神仙救過後仍未返回長安,步履堅定點的繼續向西天取經,取經之路點的八十一難,難難都想要他的命,但他從未改變信念,讓人佩服他堅定的意志。

我曾經也聽說過一個人,她是現代的“活唐僧”,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這個人因山中重男輕女,少女失學現況嚴重而想開辦免費女子高中,可在五年之中只募集了1萬元左右,但她沒有放棄,直到20xx年一位記者的一篇報道讓人們認可了她的舉動,從而募集到了200萬元。可創立了高中後,高中裏空無一人,她只好親自去大山裏走訪,在走訪過程中,她因年老力衰,工作繁忙而身患23種疾病,可就算這樣她還是堅持工作在高中。在近12年的風雨中,有1804位少女走入了大學的校門,而她,就是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張桂梅校長。而像她一樣的人還有堅守病毒一線的鐘南山院士,一生只爲強國的兩彈元勳錢學森等等。

唐三藏在十萬八千里的路上,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他勇往直前不也走下來了嗎?張桂梅病魔纏身,從不放棄,不也實現願望了嗎?他們用生命告訴我:“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看了他們的故事,我心裏感到十分愧疚,他們經歷了那麼多挫折都不放棄,而我呢?在做事的時候,我一遇到困難就放棄,直到現在我才知道,我前10年太過軟弱。我從今以後要像他們一樣堅定地走向光明,走向未來,走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精彩人生。

西遊記讀後感6

《西遊記》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爲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

若說到唐僧師徒四人,那有一人就非說不可了,那就是大師兄——孫悟空。孫悟空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拜菩提祖師學會長生之道、七十二變、筋斗雲,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使用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隨意變化。他佔花果山稱王,大鬧東海龍宮,被天庭招安爲弼馬溫,又因嫌官小反下天自稱齊天大聖,然後擊敗天軍覆被天庭詔安封爲有官無祿的齊天大聖,大鬧天宮時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後經觀音點化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被封爲鬥戰勝佛。

孫悟空,一個責任心很強能當機立斷、注重行動作風,不畏自然艱險,鋤強扶弱,抱打不平的英雄本色。他疾惡如仇、敢於鬥爭、有膽、有才、有識。他追求自由,反對神權,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始終保持充沛的戰鬥熱情,從不氣餒,堅持追求民主的精神,到西天后他被封爲“鬥戰勝佛”正體現了他的叛逆性和妥協性的性格特點。

孫悟空開始取經時意志並不是很堅定,曾兩次返回花果山,一是唐僧剛收孫悟空爲徒弟時,唐僧埋怨悟空殘害生靈,悟空看不慣,逃回花果山,在觀音菩薩的幫助下,又重新返回唐僧身邊,菩薩贈唐僧緊箍咒;二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亂殺無辜,一氣之下,返回花果山,後唐僧寶象國遇難,豬八戒用激將法將其請出。

孫悟空也知錯能改,師徒五人來到五莊觀,悟空在八戒慫恿下去偷人蔘果,被清風明月發現辱罵,悟空一怒下推了人蔘果樹,觀主將師徒衆人囚禁,悟空只有四處尋訪醫樹之方,最後觀音菩薩的玉淨瓶水救活果樹,衆人得以繼續上路取經。

西遊記讀後感7

《西遊記》不單純是一本神魔小說,我覺得它還隱射了一些現實問題。書中除了以妖魔鬼怪爲主線,還隱祕地寫了一些佛道鬥法。對於鬥法問題也是衆說紛紜,有“崇佛抑道”說,有“貶佛揚道”說,但不管孰褒孰貶,都是宗教之爭,佛道兩家明爭暗鬥,此消彼長,貫穿全書。由於佛道兩家的主張不同,說法有異,經典數量懸殊,所以引起了雙方無休止的爭辯,有了相互發展、相互牴觸的歷史背景。

西遊記發生在唐太宗貞觀年間,皇帝極護道教,道士的待遇遠遠高於僧人。我覺得如來選擇南贍部洲這方面的考慮。當時玉帝是管理這些地盤的,那裏的妖怪都服玉帝管,所以我覺得讓唐太宗去陰曹地府可能是如來的主意,目的就是讓太宗皇帝誠心向佛,讓佛教在這片道教的大地上能有所傳播。之後唐太宗從地府回到陽間,開了水陸大會,崇敬僧人,還派人去西天取經。如來本來就是要傳播佛教,只是沒有藉口讓唐太宗真正信佛,所以演了這麼一出,足以見佛道鬥法之根本。

無獨有偶,在車遲國又有明顯的鬥法。車遲國的國王敬重道士,所以對其委以重用,而對僧人則非常不善,讓其爲道士所用。車遲國在孫悟空來之前的鬥法中道教佔了上風,是時候該佛祖出面了,他讓孫悟空去救那些僧人。孫悟空一去便把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大仙害慘了,但一直信道的玉帝的手下卻幫了求取佛經的孫悟空,從此車遲國便成爲了信佛的地區。

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鬥法,倒是有一個可以深究,就是兕大王青牛精的那次作惡。孫悟空戰他不過,便去找如來幫忙。如來其實知道青牛精是太上老君的坐騎,但太上老君在道教地位崇高,如來既不能收服青牛精,又不能殺了青牛精,所以如來不願意管這件事。他給孫悟空十八粒金丹砂做做樣子,但他知道金丹砂控制不了青牛精,所以安排弟子在金丹砂被青牛精收走以後,告訴孫悟空去找太上老君收服妖怪。如來放十八粒金丹砂其實是爲了給太上老君買個人情,給個面子。他根本就沒打算真正打青牛精,所以就讓十八羅漢去做做樣子。

書中還有很多地方都隱射了佛道鬥法,有許多地方值得分析、值得深究,其關係可謂是紛繁複雜,一言難盡。

西遊記讀後感8

中國的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出自吳承恩手筆的《西遊記》。它主要講述了機智勇敢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忠心耿耿的沙悟淨和慈善和藹的唐僧,師徒四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真經的故事。

當中的每個故事都是引人入勝、險象橫生,雖是幽默風趣,卻又不失滲透人生的大道理,例如:“三打白骨精”告訴我們不能以貌取人;“三借芭蕉扇”告訴我們要跟敵人鬥智鬥勇、不能知難而退。

從《西遊記》中,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難忘之事。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在商場買完東西準備結賬時,突然一個震耳入聾的聲音充斥着我的耳道:“大媽,給錢、給錢呀”。我擡頭一看,一個滿臉是雀斑、半臉被燒傷過的售貨員姐姐映入我眼簾,原來她正催一個老婆婆結賬呢。我恨恨地瞪了她一眼,需要這麼大聲跟一個老人家說話嗎?真沒教養,打心底蔑視她。我結完賬就匆匆回家了,不想多瞧這個難看、壞心眼的姐姐一眼。

可回到家後,我發現已買的酸奶不見了,想必落在商場裏了,商場六點就關門了,我立馬飛奔去商場。剛到門口,一個熟悉的面孔像燈塔一樣照亮我的眼睛,是那個壞姐姐,只見她東瞧瞧、西看看,好像正尋找着什麼。我的眼前一亮,“酸奶!”看到她手上的東西,我驚呼起來。姐姐看見我,向我走來,嘴巴向上一揚,笑了:“總算找到你了!”她說完便把酸奶朝我懷裏塞,姐姐說話的語調像綿綿細雨一般,姐姐的一笑像雨後彩虹那樣美麗。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納悶她的前後變化時,突然,我又看見了那個老奶奶,她旁邊站着一位阿姨,那位阿姨說話比剛纔那位姐姐說話還大聲,從她倆的對話中,我才知道,原來這個老奶奶耳朵不好使,需要旁人這樣大聲講話她才聽得到。那一刻,我茅塞頓開。透過這一件事,我明白了,我們不能像“三打白骨精”裏的唐僧那樣,以貌取人,光看表面,不能判斷一個人的好與壞,要深入瞭解纔可以知道。

從《西遊記》中,我還懂得了一個大道理:人生的道路上,鋪滿了荊棘與艱苦,我們要向唐僧師徒四人學習,齊心協力、堅持不懈地勇往直前,這樣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西遊記讀後感9

那些年少的過往,那些青春的寫照。——題記

當時光把所有的稚嫩碾成青春的煩惱,當風兒把童年的風箏帶向遠方,不知不覺中,我們已長大。

再讀《西遊記》,不再是因爲當初那份淺薄的好奇,也不是因爲傾慕某個人,而是沉醉之餘的思忖生活,回味過往。

孫悟空,純真的初級中學一級年級

取經路上,孫悟空總是主角,人們總是不自覺地把目光投向他,如磁鐵吸引鐵屑般理所當然。他有着七十二般變化,火眼金睛,筋斗雲等諸多本領。細品,陡然發現那是我們純真的初級中學一級年級生活寫照。孫悟空總是天不怕地不怕,自由自在,甚至是易怒易躁:逗引豬八戒,小妖的惡作劇是他的最愛,充滿純真,頑皮和無畏,也充滿對未來世界的好奇。看着他,彷彿看到了年少的我們,總能勾起幾絲甜蜜。

豬八戒,懵懂的初級中學二級年級

提起《西遊記》,老豬那憨厚老實的摸樣總第一時間躍然於腦海。他時常橫衝直撞,像個懵懂的少年:他樸實,知錯就改,重情重義,但難免帶着些缺點,懶惰,貪吃,是常事,畢竟是一個青年。陡然發現其實這就是我們初級中學二級年級的時候,雄心萬丈卻屢屢出錯。

沙僧,頓悟的初級中學三級年級

印象裏,沙僧似乎總是一個人默默地挑着擔子走在最後,一副任勞任怨的樣子,充滿了幹勁。不難看出他的嘴角始終掛着一絲若有似無的微笑。奮鬥並快樂着,或許這就是他詮釋的幸福。同樣過着“苦行僧”般生活的還有爲中考奮鬥的我們。脫去了初級中學一級年級的稚幼,走過了初級中學二級年級的激情,我們該“上路取經”了,摒棄年少的輕狂,帶着和沙僧眼中一樣的堅定,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走向“西方”。

《西遊記》詮釋的不僅僅是取經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更是初級中學生活的寫照,讓我們充滿孫悟空的蓬勃朝氣,帶着豬八戒的純真樸實,攜着沙僧的沉着穩重風雨兼程吧!未來屬於我們!

西遊記讀後感10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爲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爲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着,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爲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鬥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着、不畏艱險、鍥而不捨的精神。這着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爲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爲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個自詡熱愛中國古代文化的人必須修讀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劍影,勾心鬥角,愛恨纏綿,都不適合此時閱讀,於是再次翻開了《西遊記》,進入了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受和啓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語言;有人乾脆把它當作道德修養小說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來,它什麼都不是,它只是“遊戲之作”,是一個單純的神話世界。我在讀這本小說時常常有一種共鳴感,想必這是我內心深處對於自由的慾望在呼喊吧!

西遊記讀後感11

詼諧有趣的《西遊記》,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古典傳奇神話小說,它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兒童度過童年。從我開始接觸電視,《西遊記》就是我看的第一部動畫片。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編撰而成。一提到《西遊記》,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去西天取經的唐僧師徒四人:誠實善良、一心向佛的唐僧,懶惰滑稽的“呆子”豬八戒,憨厚老實、任勞任怨的沙和尚,每個人物都妙趣橫生,精彩絕倫,栩栩如生。

細心的你一定會問:“悟空呢?”哈哈,現在我就把悟空請上來:大名鼎鼎的“美猴王”,威名顯赫的“齊天大聖”,是《西遊記》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我們小朋友最喜歡和最崇拜的角色。勇敢機智,武功高強,狹義嫉惡,是悟空的真實寫照。

《西遊記》的第六章,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孫悟空大鬧天宮。調皮的悟空偷吃蟠桃,困住七仙女,還偷吃了造酒仙官的玉液瓊漿,把太上老君的九轉金丹偷了個精光。玉皇大帝火冒三丈,便派衆神捉拿悟空。美猴王雄赳赳氣昂昂地率領着羣猴迎敵。面對衆神衆將,悟空絲毫不懼,把金箍棒舞得像漫天的流星,快得如飛雲掣電,很快,衆神衆將便一個個敗陣而逃。

但是武功高強的悟空最終還是寡不敵衆,被二郎神擒拿歸案。小時候,看到這裏,我鬱鬱寡歡,百思不得其解,悟空竟然也有失敗的時候?他不是齊天大聖嗎?於是爸爸媽媽告訴我,並非人人天生就可以神通廣大,即使是悟空,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和錘鍊,才能夠練就一身降妖伏魔的好本領。是啊,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是我從《西遊記》中學到的道理。

勤勤懇懇的唐僧,告訴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一心一意,勇往直前,堅持到底,從不言放棄;任勞任怨的沙和尚,告訴我爲人處世要踏實穩重,勇挑重擔;即使是好吃懶惰的八戒,他樂觀的心態,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的。

感謝陪伴我成長的《西遊記》,讓我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堅定更踏實更快樂!

西遊記讀後感12

《西遊記》講述的是一部充滿了離奇,精彩的神話故事。

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大師兄孫悟空。他原來是一從石頭裏蹦出來的,他是一個天真爛漫、調皮任性的無拘無束的“野猴”。他奪走老龍王的鎮海之寶——定海神針;遊樂地府撕碎“生死簿”;大鬧天宮,偷吃仙桃仙丹,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裏,還自封“齊天大聖”。用他的七十二變大鬧天宮,惹怒瞭如來佛祖,便被佛祖壓在五指山下,唐僧救了他,他便跟着唐僧西天取經。爲了師傅的安危奮不顧身的他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他對付這些人從來都不手軟,儘管許多時候並不被唐僧所理解,他仍是義無反顧地將他們掃除。哪怕事後又被各路神仙將妖魔領了回去,甚至招致唐僧狠心驅逐,除害護航之心全不曾改。

其次是二師兄豬八戒。他貪財好色,有着一身毛病,好吃懶惰,愛佔小便宜,怕困難,總是退縮,還特別愛吃,每次孫悟空叫他去找食物,他總是打着找食物牌子,卻總是在半路睡覺,或者是找到了食物在回來的路上也吃得一乾二淨了。它相對來說小腦筋比較多,我很清晰記得有一集,某條河流結了冰,但這樣馬就不容易前行了,當大家都在困擾之時,豬八戒立即就說可以給馬蹄裹上布,增加摩擦力。雖然他很貪吃,但是也非常護主,絲毫不比孫悟空差,一旦唐僧有危險也會那把九齒釘鈀奮不顧身的去救他。

然後是三師弟沙悟淨。他心地善良、安於天命,他的本領更比悟空,八戒是弱一些。他淳樸憨厚,忠心耿耿,總是挑着行李默默跟在身後,任勞任怨,憨厚和淳樸的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來。

最後是師傅唐僧。他胸懷天下,惠及黎民百姓,善良閔城的苦行僧,不辭勞苦,不畏艱險,爲了求取真經而不惜遠行,而且他心思縝密,能注意到事物的細節,自我要求嚴格,堅持原則,規範嚴謹,善於發現問題,低調不張揚,遵守時間。

就是唐僧師徒經歷了八十一個磨難又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着、不畏艱險、鍥而不捨的精神。這着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爲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

西遊記讀後感13

經典“西遊記”是我們大家所熟悉。主角是孫悟空,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這本書的重點是唐僧師徒四人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了故事的聖經修成正果。

《西遊記》這一部名著,我第一次看到時他們就愛不釋手,反反覆覆地讀了中國幾次。我對唐僧可以四人的看法情況時有發生不同。

剛開始,我看到對於唐僧可以經常進行不分青紅皁白,幾次冤枉他的大徒弟孫悟空,還有他不會造成法術,動不動就被妖怪捉走,我有點學生討厭他,特別是在《三打白骨精》那一回,覺得他真是這樣一個大累贅。但是我們後來我覺得沒有唐僧還不錯嘛!雖然他比較容易固執,不聽孫悟空來說的話,但是他也能知錯就改,每次他們不聽孫悟空形象的話被捉時,他都會產生懺悔,這不可能正是他的優點嗎?還有他從不因爲貪戀女色,每次都能看見榮華富貴時,也不忘提高自己的使命。真不愧是中國一個國家意志更加堅定,敢於創新擔當的好男人呀。

孫悟空也是非常了不起,他有一雙火眼金睛,還有就是一個企業非常得心應手的武器--金箍棒。他一路可以過關斬將,幫師父斬妖除魔,立下我們許多問題大大學生小小的功,成爲一種大人,小孩自己心中的英雄。可惜他性情暴躁,動不動就生氣,特別莽撞。不過對於後來中國慢慢改過來,最後發展成了鬥戰勝佛。他是我在這部歷史書裏最喜歡的人物進行形象。

豬八戒是個懶惰,好色的女人。又那麼醜:兩隻大豬耳朵,一個大豬鼻子,一個胖肚子。更重要的是,他的主人幾次被怪物帶走是因爲他。有時我真的很想揍他一頓,但有時我爲他的樸素、可愛和忠誠而鼓掌。

沙僧一路發展走來我們都是一個挑着擔子,任勞任怨,從不多說話,而且具有十分聽他大師兄和師傅學習的話。沙僧雖沒有大師兄的火眼金睛,通天本領,但他並不總是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努力進行保護企業師傅。他不如八戒身強力壯,但他不能總是勤懇建設工作,沒有出現半點怨言,也算是實現中國“標本式的農民”吧。

我愛讀“西遊記”這本書,唐僧師徒四人將永遠在我的心臟傷口,我喜歡帶人在現實生活中與他們相比,是有點害怕它的邪惡。

西遊記讀後感14

大概一年前開始讀西遊記,讀了一半多,後來因爲某些事擱置了,現在又重新拿起來。

讀《西遊記》的初衷,是對裏面那些有趣的故事很感興趣,而且在網上看到對裏面的人物的剖析,各種彩蛋和隱藏關係,想搞清楚整個西遊記世界觀。但讀了之後,慢慢重新載入了自己的三觀:

孫悟空不是溫順可愛的猴子,而是嗜殺的妖怪(當然後來有所改善);唐僧不是聖人,只是個凡夫;整個取經之路就是一場戲,由雷音寺和觀音一手策劃,孫悟空清楚得很,很多妖怪也是觀音親自借來的,唐僧是不會死的,觀音派了幾十個神靈暗中保護——就算一不小心真死了,雷音寺方面叫地府通融一下改改生死簿還不容易?——而這一切,彷彿只有唐僧矇在鼓裏。唐僧也並非虔誠之至,他也有動搖的時候,他經常埋怨不知何時到頭,都是孫悟空來勸慰他(畢竟孫悟空比這一世的唐僧要吃多幾百年米,也清楚這場戲的走勢)。在遇到誘惑時,唐僧是不敢動搖,因爲他相信觀音時刻在監督着他。這一大半路走過來,唐僧是經常抱怨的一個,而他的徒弟們倒看得開,這不難理解,因爲徒弟們都有幾百年的生活閱歷了。而八戒們的取經之路就是爲了完成任務,將功贖罪。

但正是這樣,纔是更真實的西遊記,人無完人,人需要在劫難中成長,師徒幾個的進步都是有目共睹的。

一路上的冒險遇到很多波瀾,很精彩,但不刺激。或者是觀音覺得容易得到的不懂珍惜,才安排這麼一次取經——但會不會也可能,是她想讓自己的人進駐雷音寺,但名不正言不順,才設計這麼些劫難,從而讓唐僧們順理成章地晉升?又或者,唐僧纔是演技最好的那個,但感覺這個可能性比較小,理論上他應該是沒有前世的記憶了,以他幾十年的人生閱歷,應該很難理解這個大局。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部《西遊記》,很多人對西遊記各種解讀,陰謀論,反映社會現實云云,但對我來說,這是一部精彩的小說,作者構思出(當然有整理自民間各種故事和傳說)的這個神奇的新世界,就足夠令我佩服,讀下來酣暢淋漓。

那時每天利用坐地鐵的時間,等電梯的時間,和剛回到宿舍發呆的時間來讀一讀,閱讀量也很可觀。所謂要有始有終,現在也是時候重新拾起來了,米要一粒一粒地吃,書要一頁一頁地讀。

西遊記讀後感15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經久不息的旋律伴隨着許多人的成長。《西遊記》一到暑假大多數電視臺都在播,誰沒看過?看的多了也就釋然了,據說每年全世界輪播400多遍呢!看電視不過癮還是看書吧。我翻了翻老爸的書櫃,有本書落滿了灰塵,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我將其摸了下來。真是《西遊記》啊!灰藍色的封面,大氣的楷字“西遊記,吳承恩”,書的旁邊是用白線扎的,書頁微微卷起,頗有原著之感。於是我帶着強烈的好奇翻開了第一面……

一個月,這本老版《西遊記》在我牀頭伴了我一個月,整本書看起來內容大相徑庭,就是文體上稍有出入。共一百回,六十餘萬字。分回標目每一回目以整齊對偶表現。例如:“三打白骨精”到了書上搖身一變爲“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合轍押韻。全書分三個部分,一至七回介紹孫悟空神通廣大,八至十二回敘述三藏取經緣由,十三至一百回是全書故事主體。吳承恩,《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羣書,爲詩文下筆立成。”可他看不慣官場黑暗,憤而辭官,貧老以終。他筆下的孫悟空機智、勇猛,豬八戒詼諧幽默,沙僧忠厚老實,文學色彩極爲濃厚,書上的想象空間更大,你會感覺你彷彿就是旁觀者,猶有進入神祕世界的覺悟和快感。

仔細閱讀不難發現吳承恩筆下塑造人物活靈活現,現在網絡上最紅的就是沙師弟了:“大師兄,師傅讓妖怪抓去了的……”云云。善於發現的人不只是發現這些而是更多,能體會到吳承恩的寫作目的,從背景中也能透露出當時的現實狀況:明朝中期,經濟雖然繁榮,可政治卻日益敗壞,百姓生活困苦。而正是這樣的狀況,吳承恩纔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爲之驕傲的偉大鉅著。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一個高尚的人談話,而我又能充分理解他的心情,一本書成爲經典的前提是能寫出別人沒寫過、不敢寫、新奇的題材,現在你知道,爲什麼《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了吧!

我在認識經典,也在體味經典。

標籤:西遊記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