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精選12篇)

讀後感7.13K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精選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與地壇讀後感1

我與地壇這本書講述了作者史鐵生回憶在地壇裏發生的許多有趣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地壇的濃濃的情感,以及作者對夢想的期待。可是我們可能萬萬不會想到,這本書的作者史鐵生竟是一位雙一腿癱瘓的殘疾人。正是因爲這樣,所以我對這本書就更加深入的去看了。

這本書主要寫了史鐵生在同年發生的人和事,作者的感觸,以及作者的母親對他的愛和他的夢想。這一本書一共有12個章節,都非常的精彩。其中,“記憶與印象”最爲精彩。這個章節記敘了作者兒時和夥伴們一起玩耍的趣兒事。深刻地表達了作者思念兒時的快樂情景的感一情一色彩。

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知道了這位作者是一位殘疾人。而且他是在飽受着尿毒一症,需要透析來維持生命的情況下完成了一部部小說的呀!他曾經說過:“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這是一位多麼樂觀的人啊!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健全的我們,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選擇放棄。這難道不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嗎?多少殘疾人,靠着他們頑強的意志,創造出了一個個的奇蹟啊!我們真應該反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爲。

是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想史鐵生這種身殘志堅的人。比如,張海迪阿姨,她5歲的時候因爲換了幾歲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可是她卻憑着頑強的意志,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習,並學習了鍼灸,在當地行醫。他們創造出了多少奇蹟啊!每當想到這裏,我都很慚愧:我這個健全的人,怎麼會還不如這些殘疾人呢?

看了這本書,會是你有很多感觸。因爲它時時提醒着我們:不要放棄生活,要活出自己精彩的世界!

我與地壇讀後感2

今天,我懷着對史鐵生的深深敬佩之情,閱讀了他的散文代表作《我與地壇》。史鐵生經歷了截肢與患病,立在風雨之中,但他有一把巨傘-他的母親。

對於史鐵生來說,地壇是他的第二個家,他的靈魂歸宿,他的快樂之源。但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一個詞——母親。

史鐵生面對挫折,心中有無盡之惱怒,無盡之悲傷,但上帝讓他遇到了地壇。這對史鐵生來說,是一個寶地,給予他一個安靜的世界,讓他明白,世間還有美好的所在。

但這一切,都抵不過他的母親,母親面對病痛與兒子截肢的打擊,卻依然堅強地在狂風暴雨中跋涉,爲兒子撐起一把傘,爲他綻放,爲他璀璨……她是最美的母親!

寫着寫着,我眼前的世界一片模糊,但在我的腦海裏清晰地浮現出媽媽令我刻骨銘心的身影,她一絲不苟炒菜時的身影,她彎着腰洗衣服的身影,她寒風中屹立着的身影,我成長的路上,媽媽爲我付出太多太多,而我只知享受,無慾回報。現在,媽媽的鬢上銀絲漸現,臉上也不再光滑,而我已經走向成熟。往事如昔,歷歷在目。其實,我成長的每一個腳印都印在她的腳印上。我已經踏上新的征程,接下來的路,我將奮力前衝,用我強健的腳,印下自己的腳印。

我與地壇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壇讀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爲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纔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纔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纔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纔是正道。

我與地壇讀後感4

我與地壇。四百年曆盡滄桑的等待,爲一個失魂落魄的人造就了一個世界,一個小小的、深深的世界。

殘廢的雙腿在二十一歲那年劈盡了史鐵生所有的狂妄,卻帶着他進入了一個安靜的世界,地壇。於是纔有了《我與地壇》,讓所有人一起感受獨自坐在地壇樹叢間的那份沉澱在心底的美好。地壇,記載了史鐵生對母親的思念,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的思考。或許他曾在一棵老柏樹下像牛頓思考蘋果爲什麼掉落一樣想着人活着的原因;或許他曾因爲樹上飄落的殘破的柏葉而黯然神傷;或許他曾在地壇的某個角落躲避母親焦急的呼喚。他在地壇的每分每秒都是難忘的記憶深刻的印象。

“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他像上班一樣每天都去地壇,在一片蒼幽中尋找安靜。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也不再需要去地壇尋找安靜了。史鐵生還是史鐵生,地壇也還是地壇,但他是在安靜中尋找地壇。園中的樹葉應該還記得他默默的憂愁,祭壇應該還記得他崇敬的觀望,野草應該還記得他深刻的痕跡。就像是一種宿命,它等着他,他等着它;它記得他,他記得它。

“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時隔多年,史鐵生的輪椅碾過每一片土地的聲音依然飄蕩在樹林上方,卻讓地壇顯得更加安靜,而地壇如母親般的呼喚也飄蕩在他的心中。地壇早已存在於他的心底,靜靜的。

《我與地壇》的封面有着安靜的藍色,就像地壇一樣,就像史鐵生的心一樣。

我與地壇,在一個小小的、深深的世界裏。

我與地壇讀後感5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爲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捨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裏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爲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爲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爲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爲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爲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6

小學的時候便學過這本書裏的一篇文章,可惜總是沒能有機會讀完全書。這次終於有幸將它看完,記得那時候我們經常拿這些古今中外身殘志堅的名人作爲作文裏的常用素材。什麼司馬遷啊,史鐵生啊,海倫凱勒啊,霍金諸如此類的人物經常都是我們作文字裏的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

那時的我除了對他們的堅強和堅韌不拔感到敬佩以外,多是驚歎他們的才華橫。有時我會豔羨他們的與生俱來的一種天分,並時不時苦惱自己的天分和才華究竟是何物。

漸漸地我除了對他們感到敬佩以外,也慢慢地透過對他們作品的瞭解更多地是一種對他們能如此去觀察去思考去記錄感到不可思議。我們身邊都曾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有趣的事情,當時看來十分難忘的事情……然而我們總是對這些習以爲常,讓這些點綴了我們生命的小美好從指尖溜走,從腦海中漸漸淡忘出去。這或許也是我們淪爲極其平凡甚至平庸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需要更多從生活中觀察,不斷地去思考以便與自我進行對話,才能不辜負每一段我們經歷過的美好歲月,從生命存在的細枝末節感悟生命的快樂,追尋存在的意義。

我與地壇讀後感7

這個寒假,姨媽給我推薦了一本書,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姨媽爲了讓我更容易理解文章內容,特意在書的空白部分加上了段落的理解,使我閱讀文章更通俗易懂。其實剛開始只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去讀,但讀着讀着,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吸引了。

史鐵生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他雖然身體殘缺,卻有着健全,飽滿的思想;他體驗着生活的艱苦,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歡樂與幸福。《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智慧,一種精神的傳遞。史鐵生在最好的青春時期,體會到了本不應體會的沉重痛苦。當他鬱悶,煩躁時,地壇就是他的'“避難所”,荒蕪的園子,廢棄的古園,這個遠離是非的地壇,卻是史鐵生心中最重要的地方。

史鐵生經常坐着他的輪椅來到這塊幽靜的園子,表面是荒蕪的廢棄古園,但只要你走進它,你會發現它裏面的生機勃勃,裏面的各種人和他們的故事。作者在這個地壇裏,與痛苦作鬥爭,思考人生,思考生命,他沒有退縮,沒有頹廢,而是堅強的活下去,體會百味人生。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除了作者自己,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母親。

史鐵生的母親無私偉大的母愛震撼到了我。當年史鐵生自暴自棄時,他所受的痛苦是難以想象的,母親難道所承受的就不重嗎?她不動聲色,放縱他,呵護他,她知道現在這種情況只能靠他自己,讓他自己慢慢找回自我纔是最正確的選擇。文中說:“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每當我在院子裏待得時間長了,呆在家裏的母親難免會爲我操心,她總是悄悄地來看看,當她看見我平安無事,又會悄悄的轉身回家去,不希望我發現她。可當作者明白母親做的這一切時,她已經離他而去,一切都太晚了。

對每個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而對這僅有的一次,我們一定要好好把握住它,珍惜她,利用它,對我們學生而言,時間就是知識,利用這最好的年紀,我們要學好每一門課,掌握每一個知識點,抓緊40分鐘上課時間,完成每一項任務,做好每一項作業,合理安排我們的學習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美好。

史鐵生在地壇感悟到人的生與死,透過深沉的思考,看透了生命的真諦,並不再懼怕死亡,而是坦然地面對這一現實。

最終,他振作了起來,上帝爲他關上了一扇門,他憑藉自己的意志力推開了希望的窗戶,他面對的將是光明的未來!

我與地壇讀後感8

關聯詞:母愛,生命,人性,信念,靈魂。

從小到大,遇到的任何人任何事都可能會影響人生軌跡,接受命運也許能讓我們更坦然的面對人生,“我”的一生就像地壇的一生,享受過繁華似錦,也經歷過蕭條破敗,最終還能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平靜地回顧。

關於作者,在沒有從作品感受作者性格之前,一直以爲他是一個堅韌不拔,身殘志堅的“偉人”,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他有崩潰,有敏感,有不可理喻,有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的無所適從,甚至有想過結束生命。任何偉大的頑強背後不是求生的無可奈何嘞。

整本書讀下來酣暢淋漓,本來想說讀書的時候,把好的句子標註出來,後來發現要真是要畫,簡直密麻的不能看了。相比細膩的描寫,更佩服他深邃的思想。

關於未來的拷問,關於生活的質詢,覺得以我的人生閱歷想要完全通透的理解簡單故事背後的道理還是有些困難。或許人到中年我再來讀一次,會有不同的體會。

我與地壇讀後感9

我讀了這篇文章《我與地壇》使我深刻印象地瞭解一些東西。文章中作者以悲痛的心情的原因,去地壇放鬆一下心情,地壇到處是野草荒藤,很少被人記起。作者本身殘疾,但是有一份勤奮汗水的天賦。表現他患有殘疾的困難,克服了許多的困難。勇於在人生的道路中探索奧祕。作者在疾病的苦難中折磨,但是在克服中鍛鍊了堅強意志,他只能依靠自已的力量纔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作者的母親爲他付出了愛的力量,母親雖然沒有患有殘疾,而且身體健康。母親對作者的疼愛和依戀,在生活的日子中,母親一直陪伴着作者,母親的兒子在人生的道路中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生與死,母親只要讓兒子好好活下去,過得上幸福的日子,死亡哪怕自已走向幸福的日子,死亡本身沒什麼意義。活着比死亡更有意義。作者爲什麼想活,母親想讓兒子一個人不僅是活的。母親的苦給兒子吃了不少苦,兒子不應該懷着心情不好來苦難,苦難的日子再過下去的話,哪怕自已能過得上去嗎?他自已對自已照應,將來自已的日子是他的日子,走一條走向自已的幸福道路,這段日子以後還長呢。母親過世後,給兒子沒留下什麼的話。母親的愛改變了兒子的命運,她的愛使作者瞭解到愛的力量,愛才是真正的力量。

我讀完《我與地壇》後,深刻地瞭解到作者的堅強不屈和母親的愛,作者的事蹟使我感動不已,才知道了什麼是愛的力量。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等史鐵生活到他最狂妄的年紀時,老天卻帶走了他的雙腿。使他後半生不得不坐在輪椅上,他絕望過、憤怒過,但最後依然好好的活了下來,沒有放棄希望。

史鐵生缺少了雙腿,他參透了更多東西,我覺得他說的?與我想的起了共鳴。若世上都是完整的人,每個人都長得一模一樣,這個世界將毫無生機可言。然而,上帝造出了千千萬萬個人,每個人都不一樣。這當中必能排出個好壞來,而總得有一些人有着壞模樣,這樣壞模樣的人才能反襯好模樣的人。人因爲每個人不同,審判一個人的標準也有所變化,並不注意人們的外表了,而是注重他們的內心。而史鐵生就是“不完整”的人,他比正常人缺了雙腳,顯出他與別人不一樣,他的聰慧、質樸、有毅力才被表現出來。

但是,你先天差,後天就一定差嗎?並不是,先天的從你來到這個世上你的父母就已經替你決定好了,你不能再改變它。你所能做的就是,改變後天的,比那些先天比你好的人更努力的學習、勞動、工作,來彌補先天的不足。?你比別人愚鈍,那就刻苦練習;你比別人急躁,那就多讀書,培養耐性;你比別人少了許多許多,那就比別人努力少的這麼多倍。

可怕的是那些天資比你好的?可後天還比你努力的人。所以,趁着些天資比你好的人偷懶的時候,快去努力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史鐵生之所以能寫出《我與地壇》這樣一篇傾世絕作,我認爲是他經歷了太大的苦難。正如因癌症16歲就離開人世的輕狂少年子尤所說,人都應該到醫院去住一段時間。只有經歷了真正的苦難,在一個類似地壇一樣清靜的境地,人才有可能停下匆匆的腳步,反省一下自己曾經的遭遇,只有被命運逼到了生命的邊緣,人才有可能真正思索人生的意義——生死有何區別,人爲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怎麼面對苦難,怎麼自我救贖。史鐵生倒是應該感想命運爲她安排的苦難,不然,他怎麼會對生命的奧祕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怎麼會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如此深邃的思想、如此雋永的文筆,怎麼會活得如此清醒、坦蕩?

我沒有經歷史鐵生經歷的深重苦難,當然也不會得到以上他得到的一切。但是,有一種東西,我們共享,全人類共享,那就是慾望。

慾望,是孩子小時候渴望長大、渴望遊戲、渴望零食,是許多人工作後渴望業績、渴望地位、渴望權力、渴望名聲,是每個人渴望親情、友情、愛情……慾望是對目標、理想實現的渴望,人們爲了它而努力追求,它是人前進的動力,是人活下去的動力。

人們用“慾壑難填”形容人的自私、貪婪。確實,因爲無限膨脹的慾望,貪心的官知法犯法,奸商不擇手段。但這不是慾望的錯,是實現慾望的手段有問題。只要不侵犯到別人實現其慾望的基本權利,追求自己的總沒有錯。我們不能說要扼制人的慾望,因爲“消滅慾望的同時也消滅了人性”,因爲人生就是實現目標以滿足慾望的過程。

有多少人遁入空門後看破紅塵,自殺昇天,遠至古代的君王,近至現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扮演者。他們失去了人性的最本質——慾望,因此生死對他們而言並無區別。看破紅塵的他們認爲,人最終難逃一死,人生最終會變爲一片虛無。可是他們只看到了人生的結果,而沒有看到人生這個過程的精彩。每個人都在追求結果,但每個人都活在過程中。

目標是我們想象中遙遠而美麗的彼岸,而慾望是我們的發動機,讓我們有勇氣、有力量、有意志與一路上所有的驚濤駭浪搏鬥,同時創造出一次美麗的航行。即使彼岸遙不可及,即使彼岸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好,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慾望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提供強大的動力讓我們創造一個人生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個屬於我們自己的過程,一旦產生,一旦被經歷,就無法被抹去,無法剝奪了。這樣,我們面對死亡也不必恐懼,因爲人生之過程的精彩不會隨着生命的逝去化爲烏有,它已融入我們的記憶中,讓我們無悔,讓我們坦然。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很難想像一位健康的人突然失去了他的雙腿,他的內心會遭受怎樣的打擊煎熬?一蹶不振亦或是從此更堅強?健全的人任憑所有的想像,也依然無法描述那些突遭不幸人的痛楚,翻開《我與地壇》,讓我們與作者一同來感受那段曲折的心理歷程。

《我與地壇》 講述了作者與地壇的關係和他與母親的愛,讓我們感受到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淨的思維和深切的領悟帶給我們的啓迪和引導。“一個被命運打倒而最終又站起來的人與一座古園的故事,從頹廢消極 到平靜感悟的轉變”。作者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歲失去了雙腿,艱難掙扎於人世,他在地壇遇到的人和看到的事以及一系列的感悟,終於讓他在絕境中找到了生存的理由和生命的可貴。

在作者眼裏,地壇稱得上“宿命”:它在那裏歷盡滄桑等待了四百多年,並且爲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它給予他冷靜、思考、希望。作者在沉思中,放棄了對生與死的追究和執着,他決定“試一試”活下去,逐漸地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寫作上——一個新的生命的旅程。

作者是幸運的,不僅因爲冷靜思考讓他擺脫了心理的困擾,最大的原因是他有一位關愛理解他的母親,這也是打動我的部分。第二段中,作者詳細寫了母親因爲自己的倔強遭受的苦難:每天把我送出小院、每天爲待在園子裏的兒子擔心、偷偷來園裏尋找兒子的身影······她是一位母親,她慈愛、理解自己的孩子,她有一顆柔軟脆弱的心。但這一切,作者似乎在母親的去世後才發現,留下的只有愧疚與悔恨。母親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兒子的記憶中越發深刻,苦難而偉大着。

作者在沉思中,給了生死一個簡單的定義:生與死都是命中註定,都是事實。是的,這並非我們所要考慮,對它也不必有太多的追究。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想想“怎樣活下去”“怎麼活得更好”。“好”沒有明確的定義,而是人們的主觀感受,現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全是痛苦;幸福與痛苦之間,也許就是看待事情角度的差異。作者在地壇公園看到:小小的蜜蜂、微不足道的螞蟻、不起眼的瓢蟲、一丁點的蟬、小小的露水、令人不屑一顧的小草,它們都在追求生命的價值,實現自己的理想。凡是自然界的東西,從不因爲自己的渺小而銷聲匿跡,從不因爲別人不重視而自我輕視,放棄生活的信念。而身爲“人”的我們,又怎能因一個挫折就輕易地放棄生命?即使生命只是曇花一現,我們也要把美麗的瞬間留下。

讓我們從此積極樂觀生活,不因挫折而抱怨,感恩自己的父母,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