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後感2.86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校的挑戰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1

本書展示了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在現代教學改革中的變化和發展。我們習以爲常的課堂形式似乎漸漸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而作爲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自己,更爲關注和有感於"創建學習共同體實現挑戰性學習"的意義,決心努力增強自身素養,透過實踐反思迅速跟上課改步伐。

在此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和感受,書中透過一所所學校的挑戰就是鮮明的例證,詮釋並寄託我們對學校未來的希望。看完這本書,有一種井底之蛙出井觀天的感覺,特別是看到日本的教育教學改革一直在進行,並在本世紀初就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心裏着實有些感到危機。一個多世紀前,就是因爲明治維新,日本強大了,而使中華民族經歷了一場漫長的浩劫。也正是這種危機感使我有了詳細地看完這本書的動力,甚至看了第二遍。

教育是關係到民族興衰的大事業,我們每個人都該重視。在十九世紀就是因爲人家的教育和科技強於我們,纔有八國聯軍進北京,列強瓜分中國的悲哀。所以現在我們必須要有憂患意識和危機感。我們要帶着謙虛的態度,“師夷長技以制夷”。書的序言中就提到,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日本以往的教學方法是也是以教師傳導爲主,對於一些學習的弱勢羣體照顧的相對較少,因此許多學校退學,厭學的現象十分嚴重,教學效率低下。

但是隨着教育革命的悄悄打響,學校逐漸轉變了教育方式,開始更加關注學生的傾聽情況,以及教師的培養。這些改革彷彿就在我們的身邊,讓我感覺是如此的親切,這些改革又感染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教育改革的潮流。閱讀此書,不僅使我們碰撞出改革的火花,也給我們指明瞭改革的方向。

學校的改革不僅解放了學生而且解放了教師。不僅學生實現了“合作”,教師也在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改革不再是流於形式,而是從學校內部真正的“寧靜的革命”,而且是“永遠的革命。“合作學習”既不是以往課堂裏廣泛普及的“集體學習”,也不是“分組學習”。學習,並不是從同一性中產生的。學習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異之中。合作學習的課堂將從相互傾聽走向和諧的交響。而在佐藤學的書中這三個關鍵詞又反覆地出現着:傾聽——串聯——反芻。

在濱野的課堂上完整地接納每一個兒童的想法,構成了“傾聽”這一行爲的中心。“傾聽正是教學中教師活動的核心。在觀摩了西岡老師四年級的《一朵花》一課之後,藤田老師深深地震撼了:無論教師還是兒童,都能夠自然地、逐一地、細膩地表達並體味在以往的日常教學中積累起來的知識,能夠側耳傾聽並贊同同學的話語,能夠琢磨自己生成的話語,能夠表達自己閱讀的感悟,能夠把同學之間的見解連結起來。

“串聯”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材與兒童串聯起來,把一個兒童和其他兒童串聯起來,把一種知識同別種知識串聯起來,把昨天學到的知識同今日學習的知識串聯起來,這種活動能否構成“串聯”活動。把課堂串聯成一個整體,在傾聽的基礎上把每個孩子發表的每一句話都串聯起來這就構成了一堂完整的課堂。他們在課堂上串聯着,彼此交流着、碰撞着。就是在這傾聽的基礎上串聯起了合作探究的學習共同體。我想“反芻”大概就是學生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吧。是以別人的語言爲媒介生髮出來的。

這種真正的“傾聽——串聯——反芻”是以“聽了某某同學的意見後我想到……”的方式來展開的。每個發言都是透過與他人的對話形成的。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們的合作學習,才能真正走向學生話語的和諧交響。讓我們的課堂在合作學習、合作探究中,側耳“傾聽”每一個兒童的聲音,專注於“串聯”與“反芻”。再有,家庭教育對教學改革也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其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行爲習慣、價值取向對其學習效率的左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佐藤學先生說,學校的改革需要堅持至少十年才能見效。我想說,我國的教學改革不僅需要延長時間,需要“持久戰”,而且需要擴大範圍,需要發動羣衆,“人民,只有人民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得益於本書的啓示,我更加深刻地感到,教師責任的實現要求圍繞教師自身的挑戰精神形成一個專業成長的"同心圓":內層爲個體教師的課堂研究,中層爲同事間的課例研究,外層是學校中以及學校間的校本教研製度。

十幾年來,佐藤學教授投身於課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學在實踐的沃土上結出了累累碩果,《學習的挑戰》記載了一個個奇蹟的發生。在佐藤學先生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是那樣精彩的課堂、如畫的風景,激勵自己實踐奮進、追尋求索!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2

寒假期間帶着學校推薦時崇敬的心情和主動學習的需要,在悠閒娛樂間隙之餘認真拜讀了佐藤學先生的《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的這部大作。佐藤學總結了建構“合作學習”課堂教學規範的獨到見解,值得我們借鑑。猶如一縷春風,又彷彿是久旱後的雨露,讓我及時汲取營養,受益匪淺。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概要如下:

一、選擇適當的合作學習時機

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教學環境條件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和適當的次數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爲學生提供適當的、帶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對象或任務,把學生領進“最近發展區”。合作學習的“問題”,可以是教師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設計的探究性、發散性、矛盾性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生在質疑問題中主動提出的問題,但一節課中不宜安排過多的小組合作學習次數和時間,防止隨意性與形式化,要充分體驗教師和課堂共同體的親密關係。

二、構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小組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給我們指出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要訣:“合作小組人數4人比較合適,有男女學生混編激活合作性思維;人數太多不利於學生間的交流和個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數太少也不利於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助;分組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教師應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分組不但有利於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爲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小組成員應是動態的。可以是組間男女生的互換或流動,也可以是組間某些角色互換或輪換,還可以按活動主題的需要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這不僅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改變學生在小組中長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學生始終處於控制地位,有的學生始終處於從屬地位,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規

佐藤學先生描述的”合作學習“不是強強聯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態。這讓我感受到,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勢“所在,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優勢,從而形成”優勢“互補是教師應該着手思考的問題。小組合作學習使課堂氣憤活躍起來了,同時也給教師控制課堂秩序帶來了困難,很容易使課堂教學產生看似熱鬧實則混亂的局面。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常規,並透過訓練使之形成習慣。只有這樣,”合作學習“才能稱之爲”互惠學習“。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佐藤學最爲推崇的一種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着積極的作用。教師應加強研究,努力探索,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3

當我靜下心來閱讀這“乏味”的書,因爲開頭那幾頁,很多專業術語讓我一頭霧水。誰知,靜下心來細看了幾十頁後,恍如爲我開啟了一個嶄新的關於教學的大門,原來,我們熟悉的“學習”、“合作”、“學習力”竟然是如此解釋的!

我以前只認爲學習就是坐在課堂中,聽老師,聽同學講,自己動腦筋,獲得知識,就是學習。看了《學校的挑戰》,我才知道在一個班中,只有中層的同學是在學習。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習是從既知世界出發,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載既有經驗與能力,形成新的經驗與能力的一種挑戰。教科書的內容是按照“上、中、下”三層之中的“上”的中等程度來編寫的,教師設定的教學也是按照這個程度來組織的。

由此我想到我們平時的課堂,尤其是公開課,爲了展示一種完美的教學效果,在教參給出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我們的老師還往往會制定更高一層的教學目標,如果真如《學校的挑戰》中所說的教學目標的編排初衷,那麼課堂上學習的主角是否會發生移位,從原來的“中層”移位到“上層”,而放棄了“中層”和“下層”呢?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上,經常看到“合作學習”,最常見的就是小組討論,這在幾年前新課程剛實施時,是衡量課堂是否有開放意識和合作意識,是否將學生當做學習主人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當課改漸漸趨向冷靜,我們發現,合作學習的效率似乎並不高,流於形式,開小差的學生比比皆是。於是很多老師便又果斷地放棄這種“浪費時間”的課堂教學方法,看了《學校的挑戰》後,我對“合作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合作,並不是簡單地四五個人聚在一起,針對一個問題討論一下,“合作學習”的意義,在於透過與同學的合作,一個學生能挑戰其不能達到的水準。但是我們的困境是:越是不懂的學生越會產生這樣一種傾向:不尋求同學的幫助,試圖憑藉自身的能力加以克服,試圖憑藉自身的努力擺脫困境。因此,他們總是孤立無助、失敗、遭遇挫折,最終成爲差生。然而,最需要合作學習的,恰恰是憑藉個人努力卻反覆遭到挫折與失敗的學生,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就憑這一點可以看出,必須對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學請教的引導。引導說來容易,要引導成功,絕非易事。這些學生習慣了聽老師講,聽同學講,偶爾自己動動腦,而合作學習將徹底顛覆他們的學習態度,要從被動接受轉變爲主動進攻,這需要教師的引導,同時也要藉助於孩子性格和學習觀的轉變。

過去,我們習慣於學習好和差的同學混合編排,並且選擇一個學習成績好的來擔任組長,負責資訊整合彙報等工作。看了《學校的挑戰》,我才知道其實學習性的合作,並不需要刻意搭配組員,也不需要像生活班組一樣選負責人,要讓每個成員有“衝刺與挑戰”的動力。但是,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並不適用小學低年級學生使用。那麼如何讓學生從一二年級的教學形式轉變到三年級開始嘗試的“合作學習”,也是一個難題。

反思我們的課堂,也許我們在做的,都不是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學習力的事情。我們有點多管閒事,忙着告訴學生答案,忙着幫助學生糾錯。如果我們能換“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也許我們的20%數量會減少,而學生的學習力會有所提高。我們追求的“教育以正態分佈曲線爲基軸,稍稍向高位推移,縮小分佈曲線的幅度”會實現。時間很倉促,我只看了幾十頁這本書,所以寫不出更深更詳細的讀後感,但是總體感覺這本書會爲我開啟一個全新的教學局面。但是,現實和理想是有差距的,要實現這種美好的教育理念,首先要轉變一線教師的教學觀,然後再進行專業的培訓,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可以率先在自己的課堂上實踐,即使不能將整堂課設計成“合作學習”,也可以抽取部分教學內容,哪怕只花十分鐘,五分鐘,也可以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比較效果。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4

假期閱讀完佐藤學先生的《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一書,瞭解到日本在現代教學改革中的變化和發展,從理論與實踐上闡明瞭“課堂革命”是一場保障每一位兒童的“學習權”,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的“寧靜的革命”、“永遠的革命”,對我很是震撼。我們習以爲常的課堂形式似乎漸漸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學校教育的改革是從日常的課堂教學實踐開始的,作爲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書中的諸多觀點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透過佐藤學先生娓娓道來的一則小故事,幸子與高志相互學習的情景,讓自己對“合作學習”有了新的認識。欽佩這位老師能夠如此機智地爲孩子們創設這樣一個互幫互助、合作學習的機會,與我們傳統觀念中的“一幫一”不同。過往自己在教學上會比較關注優生,而忽略差生。即使課堂上有分組教學,往往也是流於形式,正確的說法是不懂得如何讓他們共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這一段,給我今後的課堂教學指明瞭方向,如何培養學生主動求救夥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學習的效率與質量。“合作學習”爲今後我們的聾兒融入正常社會,學會與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條件。

書中還指出:教師的責任不是“上好課”,而是實現每一位兒童的學習權。是的,我們必須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以往有太多的時候,我們以學生有差異是正常的必然的爲由,從而給我們的“不負責任”找藉口。現在想想真不是那樣。學習共同體正是包容了每一個人的差異性和參與性的共同體。回想自己的課堂,一次小組課上,一位剛入學的孩子,由於他還不會說、還不懂聽,當時爲了保證其他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忽略了他,剝奪了他的學習權、挑戰學習的機會。如何才能真正的實現每個學生的學習權,這需要老師花更多的心思和時間去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親近孩子和接納孩子。創設多種多樣的活動、準備各種各樣的資料來豐富課堂,讓學生真正地成爲學習的主導者。

文章中還講到:什麼樣的課堂能夠稱爲“精彩的課堂”?“精彩”並不是指教師“上課”的優劣,而是指每一個兒童自由自在地、有個性地參與教學,形成了以“傾聽關係”爲基礎的管絃樂般地交響,尤其是每一個教師都能真誠地面對教材與兒童。這是多麼令人嚮往、令人着迷的課堂啊!我們過往的課堂都是以老師板書授課、學生傾聽回答爲主。即便是準備充足的公開課,也更像是一場“表演”,看似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都是訓練出來的。佐藤學先生的“精彩的課堂”,我也好想嘗試一下。

最後,作爲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建學習共同體。而這本書,真的很值得我們細心品味……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5

假期裏閱讀了學校推薦的由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撰寫的《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一書。這本書描述了21世紀“課堂革命”的全球圖景,並以大量日本中小學的“案例報告”闡明瞭創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改革哲學,從理論與實踐上闡明瞭“課堂革命”是一場保障每一位兒童的“學習權”,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的`“寧靜的革命”、“永遠的革命”。在本書中有兩個詞彙對我促動很大,讓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詞彙一: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可以說大家耳熟能詳,平時使用頻率很高。可是當我閱讀《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一書後,佐藤學先生娓娓道來的一則小故事,讓我既感動又欽佩,才發現這裏的“合作學習”與自己過去的認識有很大不同。書中說:“課堂裏沉默寡言的高志與英語學習極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夠以自己的力量來支撐有着沉默寡言弱點的高志,而沉迷於英語的學習,短短的幾十分鐘裏一舉改變學習落後的現實;高志爲了回報幸子對自己的一番好意,輕聲細語地迴應幸子的問話;再加上同組的另兩位女生若無其事的支援,構成課堂內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這裏佐藤學先生描述的“合作學習”不是強強聯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態。這讓我感受到,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勢”所在,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優勢,從而形成“優勢”互補是我們教師應該着手思考的問題。只有這樣,“合作學習”才能稱之爲“互惠學習”。書中以理論加實踐很好的闡述了當今課堂教學由“同步教學”向“合作學習”推進,進行着一場“寧靜的革命”。

本學期,我們沙三小將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我非常期待在實驗研究中能夠看到孩子們在經歷合作過程後,滿足合作需要、體驗交流快樂、感受合作愉悅、感悟合作價值、分享合作成果,從而提高我校數學課堂的實效性,打造出品牌課堂。

詞彙二: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繫。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學生同時在一個教室中參與教學活動,彼此之間可以很容易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學習共同體,比如一個學習小組、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都可能成爲一個學習共同體。看到這,我想到,我們正是以“共同體”的團隊理念引領學校文化建設,堅持以人爲本,精心營造和諧、溫馨的校園文化氛圍。

師生在課堂中承認差異,包容多元,平等對話、彼此尊重,有效合作,相互影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建立起參與課堂學習的信心,對課堂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對參與課堂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形成了勤學、慧學、樂學的課堂共同體。

班級成員共同生活中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團結合作,公平競爭,共同分享,獲得道德成長,形成了共處、和處、樂處的班級共同體。

教師在共同的專業生活中不斷提升專業意識,相互包容,取長補短,精誠合作,勇於創新,形成了勤業、專業、樂業的教師共同體。

可見,創建學習共同體,決不單單是形式上的轉變,更深層次的是教育觀念的改變,這個觀念就是要真正的對學生負責,在課堂教學中更好的、真正的引領學生學會學習,真正保障到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並能看到每一個孩子成長的痕跡。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6

《學校的挑戰》這本書我剛拿到的時候並不知道所謂的"挑戰"是什麼。讀下來才知道指的是改革所面臨的挑戰。從傳統的課堂改變成“合作課堂”,學校面臨着來自多方面的挑戰,學生和老師都需要共同面對。

書中收錄了許多學校的挑戰過程,不過感覺是篇幅有限,書中收錄了十幾家學校的改革,每間學校也只能寫一到兩頁,多則三到四頁,其實我覺得每間學校的改革過程都是一本書。這本書裏我瞭解到大部分學校的挑戰過程:學校要改革--遇到困難--學校的解決方法--改革開始看到成果了。但是對於學校的解決方法,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困難,裏面的細節也沒有過多描述,我也不得而知。不過在這樣讀下來之後我也能夠總結出一些要點,或許可以在我日後的教學上有所參考。

以下是我摘錄出來的一些讀書筆記:剛開始展開合作學習,宜以三人爲一組,後來可四人一組,且必須男女混組,而三男一女的組合比三女一男的組合更能形成合作學習。;不是所有問題都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具挑戰性的難題、預想學生可能產生困惑之處,採用合作學習;在課堂上引進“三要素”——作業;小組合作;基於表現的相互分享;.“學習共同體”是包容差異、尊重差異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異”、強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

作爲老師應該注意的是讓每一位學生參與進來,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權利,真誠地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將學生的回答串聯組織;教師對差生如何向他人尋求幫助進行指導;教師不能忽略“那些微妙的、不確定的、模棱兩可的思考,和矛盾、衝突的複雜情感的價值”,因爲,“不確定的思考和表達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與表達中更能發揮充分的威力”等等……

以“學習共同體”是包容差異、尊重差異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異”、強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書裏記述的是日本的實驗狀況,對學校還有可借鑑之處,對教師個體操作的指導也有一些。書中收集了大量的學校改革案例,描繪了學校在改革前後的變化,可以說這些都是激動人心的畫面,也讓我們看到了日本學校在改革上的努力和決心。書上展示的主要是學校在宏觀上的改革成果,這些成果來自教師們的努力,雖然書上也有描述一些教師個體操作上方法和對此的意見,對我有指導意義,但看完書後我仍有很多疑問,我大致瞭解改革的思想,也明白這些改革是已被實踐過證實有效的,但真正讓我運用到課堂上我卻感到難以實行。當然我還沒有真正去實行這些改革,不試一試還不知道到底會碰到什麼困難。同時,我準備也去讀讀同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教師的挑戰》。希望在裏頭能得到我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