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孔融讓梨》的讀後感五篇

讀後感2.52W

我讀了《孔融讓梨》後很有感觸,我一定要像孔融那樣,尊老愛幼,他的品德是我們從小就應該學習的。下面小編整理收集了《孔融讓梨》的讀後感五篇,歡迎閱讀!

《孔融讓梨》的讀後感1

在這篇故事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孔融讓梨的事情。孔融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他很小的時候就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他的哥哥姐姐都已經上學了,當時他只有四歲,還不到上學的年齡,他就吵着要上學。爸爸媽媽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和哥哥姐姐一起去上學。

最讓我感動的是:一天,他們放學回來發現桌子上面有一盤梨,當時有六個孩子,他們又飢又渴,就一擁而上,開始搶梨,只有孔融在一旁沒有上前去搶。他父親看見了非常不滿意,就讓已拿到梨的孩子把梨放回盤子裏,讓孔融分梨。於是孔融先把最大的兩個梨拿出來,一個給了父親,一個留給母親。然後又依次分給了哥哥、姐姐,最後只剩下了一個最小的梨留給自己。

看看古人孔融,再看看現代的我們,真是感到非常慚愧。我們生活在2000年代,什麼好的東西都有,不缺吃不缺穿,還挑肥揀瘦。讀完了這篇故事,讓我明白了許多。我要向孔融學習,樹立高尚的品德,尊敬長輩、努力學習。

《孔融讓梨》的讀後感2

中華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輝煌歷史中,自有不少帶給中華文化一股清流的人,他們就如那燦爛的陽光,照耀着文化歷程。我就是從漢朝經典《孔融讓梨》故事中受到啓發,讓我長大!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吧: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四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筐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爲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着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大家都對他尊老愛幼的精神讚歎不已。是的,我知道這個故事已經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可便是這樣一個故事使我長大。

猶記得三年級時,我們家迎來了一位可愛的小生命——我的妹妹。當一家人都在歡呼新生命到來的時候,我卻恰恰相反,害怕妹妹到來,她一出生就好像得到了所有人的呵護,搶走了爸爸媽媽以及身邊所有人對我的所有愛。我的世界完全改變了,媽媽整天圍着妹妹轉,似乎忘了我的存在;爸爸也在匆匆接我回家的路上電話不斷,沒有一個人關心我似的,那時候的我,爲了引起他們的注意,經常又哭又鬧、自私自利,一有機會就把妹妹弄哭,彷彿只有聽到妹妹的哭聲才能消除我心中的怨氣,才能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想讓他們從對妹妹的呵護轉移到對我的關心上。爸爸媽媽開始覺得我是無理取鬧,經常對我進行教育,說什麼:“妹妹還小,我們都要呵護她。”可我就是不聽,學習成績一度下滑……

直到有一天,我在翻書的時候看見了小時候讀過的《孔融讓梨》這篇文章,頓時勾起了我的思緒: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梨讓給比自己大的人,比自己小的人,尊老愛幼,而我在面對剛出生的小生命我的小妹妹時我都做了什麼……羞愧難當!我看着這文章中的每一個字,心中猶如針扎,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做一個尊老愛幼的好孩子!改變從熟讀經典開始,現在的我用爸爸的話說,猶如換了一個人:對長輩有禮貌,呵護妹妹,懂得理解父母,經常幫助做家務照看妹妹,學習成績也提高不少!

大家是不是覺得我從《孔融讓梨》經典故事中受益非淺呢?那就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好!

《孔融讓梨》的讀後感3

東漢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聰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一次,爸爸拿回來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誇他懂事。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尊老愛幼,團結友愛。也讓我想到了很多……

我的同桌,有個哥哥,他們上學前和父母吃完飯,因爲早飯不多,最後還剩下一個饅頭,父母硬要叫他們兩兄弟吃,而他們不約而同地給了父母。這樣,讓人感動的家庭氛圍,這兩兄弟,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孔融呀!他們知道父母的辛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父母的關心和愛!

我最近看了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頭狼和一隻狐狸抓到了一隻小羔羊,彼此都想獨吞,還互相殘殺,最後小羊跑了,它倆餓死了。這個故事與《孔融讓梨》成了鮮明的對比,孔融的孝心讓人感動,而狼和狐狸的故事卻被人們用來諷刺那些爲了爭搶利益不會謙讓而最後兩敗俱傷的那些人。

這樣爲利益爭搶的事也曾發生在我身上。那一天,我和同桌爲了一本課外書,“在我的,是我的”的話語中,我們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最終我們都不再理會對方。而當我讀到《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時,我覺得非常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應該和同桌爲了一本書而爭搶,以後無論什麼東西,我都會和她分享。經過這件事,我發現,其實分享、謙讓這些美德做起來並不難,而且也能使大家其樂融融。

“百善孝爲先”“尊老愛幼”“謙讓”,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從我們的點滴做起,感恩父母,感恩長輩,相互謙讓,學會分享,將我們的傳統美德繼續弘揚。

《孔融讓梨》的讀後感4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曆史的國家;是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國家;中華自古以來都傳承着禮讓的傳統美德,在暑假裏,我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讓我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讓,在古代的`小孩都懂得禮讓,我們現在新時代的小學生更加要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孔融讓梨的故事主要講的是——在古時候,有一個小孩,名字叫做孔融,在他四歲的那年,有一天,他家裏來了客人,並帶來了一大堆梨。客人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吃,孔融在爸爸的同意後,就起來給大家分梨。他先拿了個最大的梨給客人;然後挑了兩個大的給父母;再把大的一個一個分給了哥哥們;最後,他纔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客人問小孔融爲什麼拿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客人聽了孔融的回答連連誇獎他。

對比我們現代社會的小孩,特別是獨生子女,家裏的大人都圍着轉,長輩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會毫不猶豫給小孩,無比地溺愛,生怕自己的小孩受一點點委屈。

在我還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對我呵護有加,千依百順,有好吃的、好穿的都是第一時間想到我,我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給的愛,但是我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回報,也從來沒有想過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直到我進了幼兒園、然後又進了小學,在老師的教導下,在與同學的相處中,我慢慢的懂得了,禮讓是人與人相處必不可少的一種美德,懂得禮讓才能和同伴和睦相處,才能受同學們的歡迎。在我成長中,我也慢慢地體會到了爸爸媽媽對我的付出,在假期裏,我儘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拖地板、洗碗、擦桌子等,給爸爸媽媽下班以後多得一些時間休息。我的表現讓父母得到欣慰。

我們要向古人學習,與人相處要懂得禮讓,不要你爭我奪,不怕吃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纔會和睦,才能繼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讓!

《孔融讓梨》的讀後感5

前幾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興致勃勃地讀了《孔融讓梨》一章節,讓我深受啓發。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孔融在六歲那年,他的媽媽買回來了一些大大的、甜津津的、水淋淋的黃梨,洗得一乾二淨後,讓孔融來分發給他的五個哥哥和他的姐妹們,而卻留下了一個最小的黃梨給自己,媽媽十分不明白:"孔融,你爲什麼留下一個最小的黃梨給自己,小的不好吃,大的好吃極了。"孔融笑了一笑說:"老師說過,要尊老愛幼,所以大的你們吃吧!"媽媽聽後,連忙點了點頭,說:"你是一個禮讓的好孩子。"

孔融小小年紀就知道尊老愛幼,把好的東西讓給別人,令我萬分敬佩。現在有不少小孩子被父母稱爲心肝寶貝,十分地溺愛,所以孩子們把懂禮貌這三個字忘記得一乾二淨,認爲自己吃的、穿的是最好的,只以我爲中心。仔細想一想,其實我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次,在過年的時候,我明知媽媽剛下班回家,已經口乾舌燥了;雖然家中還有一瓶果汁,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果汁就一飲而盡了,完全不理爸爸、媽媽,喝完還要他們再去買。想想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不由慚愧了。

這個故事,使我深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希望,像我一樣的孩子們能改正自己自私的缺點,多向孔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