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路遙《人生》讀後感4篇

讀後感1.07W

《人生》是路遙的一本優秀中篇小說,問世不久即轟動全國,反響熱烈。由著名導演吳天明拍攝爲同名電影后,更是家喻戶曉,成爲當代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在當時,很多人都認爲《人生》已經是路遙的巔峯之作了,但沒想到路遙再接再厲,創造出了更有廣泛影響力的《平凡的世界》。這固然與路遙深厚的文學素養、寫作功底分不開,更重要的是他對生活尤其是農村生活中下層人民艱苦生活的深切體察和嘔心瀝血的寫作有關。以下是小編帶來路遙《人生》讀後感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路遙《人生》讀後感4篇

路遙《人生》讀後感篇1

“當愛面對現實”這是我讀完路遙先生的《人生》後,感觸最深的一句話。

如果現實是一片海,高加林(以下簡稱“高”和劉巧珍(以下簡稱“劉”)曾經同在海的此岸,而黃亞萍(以下簡稱“黃”)和張克南(以下簡稱“張”)在海的彼岸,這兩對人在他們的世界裏書寫着愛的篇章。但隨着對現實的跨越,他們之間的感情也在發生着激烈的變化。

當愛第一次面對現實,高選擇了劉,黃選擇了張,儘管高與黃之間曾有過懵懂的情感,但現實的鴻溝最終讓他們去面對眼前的愛情。轉折點出現在高的叔叔復員歸來,使得高有了到縣裏去工作的機會,也正是客觀條件的變化,爲高與黃再續前緣鋪平了道路,由此展開了高在劉與黃之間感情的碰撞。高所面臨的並不是兩個人的幸福,而是關乎四個人的未來。

當愛第二次面對現實,高經過心理鬥爭,選擇了黃。從此進入了四個人複雜的情感糾葛。高與黃的牽手,似乎是體現了八十年代青年勇敢追逐真愛,尊重個人情感。但這些是建立在背信棄義和劉與張痛苦的基礎上,所以他們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當愛第三次面對現實,高丟了縣裏的工作,而黃因爲愛情並沒有隨他回農村。可見,黃對高的愛是有現實前提的。但此時的劉已經在高離去後心灰意冷,嫁給了她並不愛的馬栓,一個一直深愛着她的老實的農村小夥子。而高不得不又再次面對感情和生活的泥淖。

小說的結尾,劉巧珍的愛再次照亮了灰色的現實。她求高明樓,能再讓高加林教書。可以說,劉的農村姑娘那種執著的愛和黃因現實而變的自私的愛,是本篇小說所要呈現給我們的兩種不同環境下成長的人對愛情不同的理念。

讀完本篇小說,很多人都爲高加林的選擇感到惋惜,對他沒有和劉巧珍成就郎才女貌的傳統婚姻結局而惋惜。但我想說,這就是現實,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每當我們在生活中面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冷靜。看清楚真正對你付出真心的那個人,不要在虛名的覆蓋下模糊了雙眼。

黃亞萍可以背叛張克南,難道就不會放棄你高加林嗎?

路遙《人生》讀後感篇2

《人生》這部小說中,擺在高加林面前有過無數個選擇,而他也就是在這些選擇中最後走向了悲劇的收場。不只是高加林,我們每個人都面臨着人生的無數次選擇,也正是對問題不同的選擇塑造了我們一個個鮮活而各異的生命。在文中,作者極力刻畫了激烈的矛盾與衝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黃亞萍中的掙扎刻畫的不夠,這也許是爲了讓讀者對高加林最後的決定不那麼的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學問、有抱負,這在當時的少女們心中應該是典型的白馬王子形象,這樣的他能引起巧珍的注意和愛慕這並不奇怪。然而對於高加林巧珍對他的感情他卻是在一無所有時才真真醒悟過來,他總是爲巧珍與他之間的感情塗抹上名利與階層的色彩,如果不是因爲教師職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對劉立本和高明樓的報復,他是否會正眼瞧巧珍,是否會心甘情願的與鄉下沒讀過書的巧珍在一起,這些都是未知數;即使在熱戀的時候,他也不忘劃清學問的自己和沒讀過書的巧珍之間的界限,他對鄉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黃亞萍出現時,他對巧珍徹底感到無話可談。他總是把讀書人和沒讀過書的人劃分的一乾二淨,標榜着所謂的讀書人的清高,實際上卻是他愛慕虛榮、自負浮躁的藉口。

高加林有遠大的抱負,不甘滿足現狀,一心進取,憧憬着繁華都市的美好生活,這一切都無可非議。然而在閉塞的鄉村,沒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接受命運的擺弄,而他倔強的性格卻又絕不甘於接受命運,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貧窮,但他卻極度貧窮;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極盡風光,但卻總在人前丟盡顏面。這些都給高加林造成了無限痛苦。

然而事實上,這些痛苦的締造者正是他自己,因爲他自命清高,他愛慕虛榮,他躁動不安,他對生活百般挑剔,他過於倔強而少了對於未來未知的應變能力,他只願過一種生活而無法接受和適應其他的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在現有生活中處理得當、安心生活,而是不安現狀,任憑慾望無限度的膨脹,但卻又少了爲自己的選擇負責、勇於承擔後果的決心。他智商雖高,可惜情商不足,一個不會應變、不負責任的人,他能有什麼大本事呢?

而與高加林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對他滿心歡喜、對他無限依戀的巧珍,巧珍專一、勇敢、堅定,她善良、寬容、堅強、豁達,她從不曾用金錢和地位衡量過愛情,她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特別是在高加林提出分手後,她承受着內心巨大的創傷卻依舊做着自己應該做的事,既沒有因爲高加林的拋棄而尋死覓活,也沒有因爲別人的流言蜚語而對當初的選擇有過任何遲疑,她甚至在高加林被撤職查辦後依舊不改我心,爲他做着利於他而又不逾規矩的事情,她對自己的每一個選擇決定都表現出了高度的負責,即便在高加林撤職後重回故土,她也不願舍馬拴而重回高加林懷抱,因爲她知道既已作出決定,便覆水難收。

其實,人生的確是矛盾的,試想如果我們處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們敢保證我們會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確的選擇嗎?當我們作爲鄉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視時,我們就能保證自己仍能保持內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熱的舉動來嗎?恐怕到時候我們也會感嘆悔之晚矣吧。

人生的選擇本就無關對錯,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但是難的是我們對每個決定負責的勇氣。有些道理總要跌過跟頭纔會真正記在心裏,人生總要面對挫折、失敗、無奈等種種不如意,可貴的是面對這些仍能保持內心的清亮,儘快調整心態,學會自省和思過,最重要的是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的勇氣。《人生》不過是在紛繁複雜的人生遊戲中某個人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的縮影,該作何種選擇,該負責還是該逃避,我們就用我們的人生來回答吧~

路遙《人生》讀後感篇3

走在厚實的和陝北高原上,在溝塬起伏的黃土地貌裏,我想起了一個人——路遙。他是一位真正用生命在創作的作家,他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家鄉的黃土地。對無數的後人來說,他留下了一個長久的永遠的標記:一個屬於陝北的文化情結,一個不息地祈禱着創作的記憶。路遙,於是化爲血液,流動在文化的全身;於是成爲烙印,鐫刻着中華的文壇;於是折射着一種永恆的文化流轉。

又一次溫讀《人生》,又一次熱淚滿眶,又一次領悟到那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這是我情有獨鍾的地方,人生,確是人生。

讀《人生》,讓我對未來的未知充滿了恐懼,同時又是一種希翼,所以對於現在,我有一種淡然,就像我知道每一次選擇我都會堅定的走下去,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一條人生路。

人生的一個特點在於它充滿了無數的選擇。每次選擇之前我們不知道結果是什麼,然而選擇了就是選擇了,再想完全回到從前是不可能。我一直在心裏想着高加林和劉巧珍在一起,我估摸着作者也是這麼想的,但是不是他們兩人在一起了就是最好的結局,好像也未必,在選與不選之間總是是有着各種的可能,作者沒想告訴我們怎麼去做,只是讓你我們每個人去思考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甚至影響一生。《人生》中,在面對愛情時,高加林背信棄義,他拋棄了深愛他的劉巧珍,而選擇黃亞萍。雖然黃亞萍也瘋狂的愛上了高加林,但總覺得他們的愛情中或多或少的慘雜了世俗的東西。高加林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選擇了黃亞萍這個鋪自己的路石。但他不知道愛情是美好的、純潔的,容不得一點瑕疵。當你想利用愛情達到自己的目的時,愛情往往會拒你千里之外,所以對待愛情,我們千萬別因抱什麼非分之想而去破壞了它的`純潔和美好。人生也讓我們認清了現實和理想之間不可逾越的差距。

高加林一直在爲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這一點毋庸置疑。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年少輕狂的那份激情。並且只有有了理想我們的人生纔會充滿激情和挑戰,我們纔會打拼出一片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夢想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會不斷地遇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和挫折。這些壓力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因爲這就是生活。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也別千萬不能拋開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對於我們,應該是一個重要的認識。

回過頭來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極致的。那不僅僅是因爲小說中的她是農村遠近聞名的俊女子,更是因爲她的純粹。她的無私,她的純粹,沒有半點虛假,也不慘雜半點個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加林仍然在內心愛着她,爲了讓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嫁掉了自己。她雖不識字,但她勇於追求,一直堅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則,從未改變。

人生只有一次,正如馮小剛的一句經典臺詞所說:生命是一個過程,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夠重來,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來。所以我們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的未知性,把握人生的抉擇,懷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揣一顆事事平常心,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一本《人生》,走進路遙,他是中國文學文以載道傳統的自覺繼承者,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體現出了他的價值標準。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因爲你痛苦,就說明你對生活還抱有希望。我們先得飽受苦難的能能力,然後纔會有享受快樂的。沒有哭泣過的人,也就不知道喜悅。人生是我們沒法邁過的檻,而人必須生活着,愛才有所附加!

路遙《人生》讀後感篇4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柳青

允許我擅自做主的化用溫斯頓《論奧威爾》中的一段話:"當一些作家還在爲自己及作品尚活於世而慶幸時,路遙嘔心瀝血完成了他的《平凡的世界》後與世長辭,以致我只能把妒忌換成尊敬和懷念。

巴烏斯托夫斯基在形容對契訶夫的喜愛時,用了一個特殊的詞:"契訶夫感"。在閱讀路遙的過程中,冒昧的涌上一股感受:"路遙感"。《人生》這部中篇小說,也許在大多數人的眼中,與《平凡的世界》難以同日而語。甚至有人不知有《人生》,只知有《平凡的世界》。但其實,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序曲,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展開。

都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人生。真如其名一般的難以捉摸,也許是我的愚蠢,讀了這些年,究竟沒有全然了其意。也許失去了兒時的戲謔相見,多了份莊重與嚴肅,反而少了許純真與坦率吧。

人生的道路總是艱難曲折的,小說中的高加林無法避免的遭遇了人生的一場又一場洪荒。也許命中註定、在劫難逃;也許是"自作孽,不可活"。但試想,莫不都是人生嗎?就像所說的那樣:"人生就像舞臺,有喜劇,也有悲劇。"去僞存真,人生無非一場戲罷了。

雖然都在舞臺上演着這齣戲,但妝具的背後,有虛僞、譏諷;亦有真情、至善。高加林被名利的大潮捲來捲去,摘去了所謂些許小人的面具,但終究在人生的道路上丟忘了根本,迷失了心性。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只是茫茫人潮中的小人物,掀不起波瀾。在社會的盪滌下,最終消亡殆盡,這是萬衆人生的縮影。其實,人生的本質沒有一帆風順,只有任憑風吹雨打,方可見雨後彩虹。人生與世間,來去縱橫,若白駒過隙。似高加林的人士,短短几年,卻彷彿滄海桑田,人事變遷,嚐盡世態炎涼,止徒增悲喜爾!

之前講的好像太過籠統,其實陝北高原上的故事着實需要仔細回味。那個在人們印象中缺水、貧窮、風沙漫天的地方,也許只有煤黑子、硬饃饃的地方,其實也有許多高原上的兒女在原上吊着嗓子唱着:"上河裏(哪個)鴨子下何裏鵝,一對對(哪個)毛眼眼望哥哥……"的悠揚信天游,在這個他們眼裏可稱之爲天堂的地方演繹着一個個奮鬥拼搏的故事。因爲,這裏是他們人生的開端。

小說看似一出悲劇,讓人看完除了謾罵,多有心軟。正如文中若禪師般具有平民智慧的德順老漢說的那樣:"人常說,浮得高,跌得重……"我覺得這足以成爲大多數人行走於人生路上的警句箴言。人生無論多麼難走,人總得要良心,走起路來踏實,心裏頭有着落。即使面對無數挫折與苦難,要凜然面對,不要走捷徑,心浮氣躁,亦不能忘了根本。小說給了我們極大的空間去思考,我認爲,《人生》這本書並不算悲劇。因爲悲劇是有結局的,而《人生》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