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通用21篇)

讀後感3.34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通用2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通用21篇)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1

最近利用晚上睡覺前的一些零碎時間看完了路遙的《人生》這部小說。小說不長,一開始很好奇,像路遙這樣的作家爲什麼會用“人生”這個看起來很大很空的詞來做爲一篇小說的題目。不過之前看過《平凡的世界》題目所用的詞也給人感覺很大。便看了下去,卻感觸頗多。

我是個看書很慢的,一般很多書都是堅持不下來的,不過對於《白鹿原》、《秦腔》、《平凡的世界》這類發生在農村的小說卻能在不知不覺中很享受的看完。《人生》亦不例外,故事發生在西北農村,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系列選擇來展現了他起起伏伏的人生,進而也對相關人物的人生產生了影響。

起初,高加林高中畢業做了民辦老師,這時,他想着轉成公辦老師。後來,村主任的兒子高中畢業就把他頂替掉了,苦悶的他回到地裏,斷掉了以前的種種想法,開始做個農民,這時一直暗戀他的未從認字的劉巧珍開始鼓起勇氣追求他,在自己準備在農村紮根,與劉巧珍生活一輩子時,又一下子迎來了自己在縣勞動局當局長的二叔,最後被馬佔勝走後門安排到了縣委當了一名通訊幹事。這時已經成爲成爲張克南女朋友的黃亞萍回到縣城的高加林又重新燃起了對高加林的愛戀,毅然決然的和張克南分手。就在他在縣委宣傳部裏幹得紅紅火火,準備和黃亞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夢想時,又一下子被張克南的母親揭發,不得不回到農村,老老實實的當一名社員。故事就這樣結束了!最後的人物關係是,張克南和黃亞萍分手,高加林和劉巧珍分手,而後,黃亞萍和高加林戀愛,最後,由於高加林重新回到農村,黃亞萍和高加林也分手了,這時,高加林真正愛的劉巧珍已經在絕望中嫁給了一直追求她的馬栓了!

故事的發展是由高加林一步一步的選擇推動的!做農民是覺得自己是農民和不識字的劉巧珍安安穩穩的過一輩子邊上極大的幸福;當回到縣城工作了,覺得劉巧珍說的都是村裏面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雞毛蒜皮的瑣事,應該和黃亞萍這樣讀過書的談的來,而且可以去南京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結果從農村來又回到農村,而且可愛體貼的劉巧珍也不在了!故事的結尾,劉巧珍攔下了要在半路上攔住回村的高加林爲她出去的母親和大姐,並且求大姐回去和她一起求村支書再給高加林謀求一份民辦教師的工作。

故事有很多淚點,特別是高加林提出和劉巧珍分手的時候,對白不多,卻整個場面讓人心酸。

也許,作者將小說命名爲“人生”,是爲了說明,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選擇組成,而每一次的選舉是否正確將會影響我們接下來的人生道路吧!

讀完後,有兩個短語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雞飛蛋打,不作死就不會死。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2

好不容易纔放下手中的《人生》,已經沒有再反覆看上兩三遍的必要。畢竟,再重來一次,高加林還是會選擇愛上巧珍,還是會選擇以走後門的方式快速走向城市,還是會選擇離開巧珍,離開土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高大上的知識分子的生活。人生的幾個重要抉擇,被深刻地記敘在《人生》裏。《人生》——無愧人生!

《人生》出自當代作家路遙之手。路遙用他獨具匠心的創作力,以改革開放初期的黃土高原農村生活爲背景,記敘了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在愛情、事業上的沉浮歷程,以高加林在許多人生關鍵岔路口上的艱難選擇,折射出那個時代,在西方自由思想和中國傳統文明的衝擊下,那一代青年的兩難選擇。最重要的是路遙先生在《人生》中設計的一個個人生岔道路選擇,影響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人生。

我不知道要如何評價高加林這樣一個揹負了太多太多的角色。有人說他自私自利,有人說他忘恩負義……還是負面評價居多呢。但其實,高加林也還是一個上進有爲的年輕人。畢竟,被撤銷民辦教師後的他,還沒有消沉,還是一貫地追求着理想。只不過,追求理想的他,在人生岔路口上的選擇,實在是少了一份底線。他所想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爲了離開土地!離開土地!所以,在有機會去城市的工作時候,他毅然地離開了土地,哪怕是透過走後門的方式,但他卻忘了當初被村長高玉德黑掉了教師資格的無限心酸。在有機會去更廣更遠的地方的時候,他又選擇了離開愛他懂他的巧珍,跟隨亞萍,追求一個連他也說不清道不明的城市現代生活。

追求理想,固然沒有錯,加林錯就錯在丟失了本心,忘掉了鄉民的至善、質樸的本性。如果一個人忘記了自己來自何方,那麼就算他能走得更長更遠,又有什麼用呢?直到最後,他仍然是孤獨的。就像德順爺爺所說,加林的根本就是紮在地裏的,離開了土地,他飄飄無所似。而失去本心的他最後還是無奈地回到了土地,之前所做的一切也像一個一個夢,逝去了。

在這個到處充斥著名利的社會,人們心中私慾無限膨脹,而那一份存留下的堅守卻微乎甚微。前不久,某某高官貪污被落網的消息頻頻傳出,我們嘆息。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國家,我們的選擇總是被這樣那樣的誘惑擺動着。在利益面前,我們內心最後的陣地顯得那麼脆弱、無助。我不知道選擇了這個或選擇那個會怎麼樣,但是我知道,堅守了內心那一道道防線,我們纔是真正自己,而不至於變成慾望的傀儡。

站在岔路口面前,遠望,似乎每一個出口後邊都是一個美好的世界。但我會帶着自己初心,堅持我的本性,爲我的選擇,義無反顧,追求自己應該擁有的人生。

願君勿忘初心。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3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這句話一說出來,估計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總裁馬雲,電子商務時代的風雲人物。最近在看訪談節目《財富人生中-馬雲》中馬雲有提過《人生》這本書(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歲時,我是蹬天輪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也許目前很多年輕人都把馬雲當做偶像,我當然也不例外,《人生》這本書真的對一個人影響這麼大嗎?我拿起電話,先打電話給創新書店幫忙查詢這本書,創新書店說沒有庫存,而後打電話給解放西的新華書店。店員說還有庫存,我就十萬火急地去解放西那邊買下了這本書。

6月25日,買到書的當天,我便認真地閱讀起來。6月28日,把書看完了。(還沒這麼認真看過一本書,白天,晚上,公車上,路邊)

故事中幾個人物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師,高中畢業,當時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沒上過學,心裏深愛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爲了他,劉立本二女兒)

高明樓,劉立本(村裏的能人,小幹部,有點狡猾)

黃亞萍(幹部子女,有點任性)

德順老漢(村裏面的光棍,人生閱歷豐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軌跡,從縣裏到農村,農村到縣裏,最後結局是被貶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奮鬥的一生,心裏有很多的人生抱負,從一個人民教師,到被高明樓利用權勢趕下臺,讓他兒子三星當老師。明樓不得不從農民做起,在此期間,巧珍深愛着他,爲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樓收穫愛情以後,心裏踏實下來,從農民做起,努力地幹活,最後被安排到縣裏面做通訊幹事,當起了記者,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爲縣裏面的風雲人物。當時的高中同學亞萍也在縣裏面,在學校裏面就曾經喜歡過高明樓,一直很仰慕他的才華,爲了他,不顧當時社會的藐視與指責跟相處兩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樓爲了事業,毅然把巧珍給拋棄了。不顧道德觀念的影響。受到社會上,村裏面的指責。最後,被人舉報走後門當了通訊幹事,被重新貶回農村當農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滿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認他爲了理想,從一個農民踏踏實實地做起。最後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業的成功,一心想離開農村,不滿足現狀,去施展自己的才華,併爲之奮鬥,的確讓人敬佩。但是他爲了人生,事業擯棄當時的社會觀念,社會現實,最後落的這樣的下場,也讓很多人噓唏。

現代社會中有很多高加林,社會的現實往往跟我們個人理想有矛盾,當社會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的,我們卻能改變對待這個社會的態度。不能偏離最基本的做人原則。先做人,後做事,無論任何時候都是最重要的。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4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秒。

在大山裏面,有一個心懷大志,一心向往城市與自由的年輕人高加林,還有一個樸實善良,腦子靈光但沒上過學而略顯低文化的年輕姑娘劉巧珍。他們倆身邊,有一羣性格各異的人,加林的母親和父親對他寵溺,而身邊的劉之本等人對他卻是冷眼無視。他有着頑強的精神卻被迫僅以耕地的方式去獲得地位、獲得在村裏的尊重、獲得一個正常人的稱號。高加林生活在這樣一個矛盾的地方,但是矛盾中又給高加林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與巧珍的相遇讓他享受到了愛情,讓他的心不在侷限於耕地的痛苦當中,而且在向現實乞求的轉角,阻止了高加林往錯誤的方向一直走去。巧珍代表的,是所有人都代表不了的自由和善良,她懇求高加林,讓他在極其侷限的情況下找到了精神的力量。他開始得到了機會,是高明樓爲他走後門找到了報告員的職位,這讓他開始得意忘形。高加林逐漸喜歡上了高中同學鄧亞萍,二人開始相愛,但始終是沉醉在由仰慕組合成的戀愛感覺,缺乏自由和善良。沒有這些的支撐,高加林的未來變得越來越迷茫,最後因人舉報,一下子回到農民,重新開始了他的闖進城市之路,多了一份真實,不在嚮往虛假的自由。

說了那麼多,造成高加林這種命運的原因有很多,一種壓抑的社會環境下,一種自身精神也沒有的整潔的條件下,纔會使高加林失去了最後的勝利。他追求了虛假,高加林沒有自己真正追求的社會目的,沒有真正的愛情觀。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裏,是不會有這樣的結果的。自由,平等,和諧,富強,民主,文明,誠信,友善,法治……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追求,這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社會目的。一個農民,他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他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他能夠活得出色,像高加林這樣的文化人,更能獲得出色的生活。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量。

我們似乎從不在意,但生活中的處處體現。我們嚮往着衣食無憂的未來,嚮往一種自己做主的生活,這就是富強民主。喜歡與人交往,行爲文明,這就是文明和諧。在社會受到不平等待遇,有法律保護,這是公正法治。保護國家榮譽,堅守自己的崗位,這是愛國敬業。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我們自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要做到的就是文明和和諧,愛國和敬業,誠信友善。國家層面就是富強民主,公正法治,自由平等,高加林處在一個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環境,我們則生活在這種環境中,我們應正視這種正能量,正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引導我們,爲我們的未來營造良好的環境。

我們處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下,我們將會以最大的努力努力學習,去工作,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努力實現自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5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

《人生》是路遙的一本優秀中篇小說,問世不久即轟動全國,反響熱烈。由著名導演吳天明拍攝爲同名電影后,更是家喻戶曉,成爲當代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在當時,很多人都認爲《人生》已經是路遙的巔峯之作了,但沒想到路遙再接再厲,創造出了更有廣泛影響力的《平凡的世界》。這固然與路遙深厚的文學素養、寫作功底分不開,更重要的是他對生活尤其是農村生活中下層人民艱苦生活的深切體察和嘔心瀝血的寫作有關。

《人生》是路遙對轉折時期中錯綜複雜的生活矛盾的深刻把握,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構成了它的時空背景。作品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年輕的農村小夥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經歷。高中畢業後回到農村當起了小學教師,他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滿足地生活着,可是因爲村長的兒子高中畢業沒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了農村像父輩一樣當起了農民,在這痛苦煎熬的時刻,村裏最漂亮但沒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進了他的生活。加林內心由彷徨轉爲寧靜,這一切因爲叔叔的調回使他返回城裏,同原來同學亞萍相見。亞萍與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顧一切追求加林。在城市生活中,加林與巧珍的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精神生活上的差距。加林最後放棄了巧珍,與亞萍好上了。加林走後門被揭發,不得不回到農村,但巧珍已成爲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作者尤其擅長挖掘主人公內在的精神力量,使他的性格發出閃光。加林是一個勇敢、上進、不服輸的青年,加林有着衝出農村到城市、到更廣闊的天地去施展自己抱負的熱望,但因人告發走後門,不得不像父親一樣開始自己的農民生涯。他知道在這貧瘠的山區當個農民意味着什麼。“他雖然從來也沒有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但他自己從來都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他十幾年拼命讀書,就是爲了不像父親一樣一輩子當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種說法是奴隸)。”加林的奮鬥經歷在當代中國社會具有典型意義。

從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環境的改變,而實質上作品揭示的是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衝突、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衝突,加林始終處於矛盾之中,這些矛盾衝突最終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是加林辜負了巧珍嗎?或許引領我們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加林的始亂終棄,而是其中的矛盾與掙扎。小說中加林到城裏運糞與人打鬥的場景、加林回鄉後巧珍姐姐想奚落加林爲巧珍出氣,但巧珍苦苦哀求而作罷的場景、回鄉後在村口德順爺爺教育加林的那番話……書中的一切一切都能觸發我們更多的思考。加林以後怎麼樣了呢?在這片土地上還有着千千萬萬像加林一樣奮鬥的人們,也許他們能給你答案。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6

人生如果選擇錯誤,發展就會出現歧路。每一段人生都有自己該演繹的東西。

作品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年青的農村小夥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經歷。高中畢業後回到農村當起了小學教師,他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滿足地生活着,可是因爲村長的兒子高中畢業沒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農村當農民,在痛苦煎熬的時刻,村裏最漂亮但沒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進他的生活。內心由彷徨轉爲寧靜。這一切因爲叔叔的調回使他返回城裏。同原來同學亞萍相見。亞萍與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顧一切追求,在都市生活中,加林與巧珍差距越來越大。最後放棄了巧珍,與亞萍好上了。加林走後門被揭發。加林又不得不回到農村,但巧珍已成爲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

沒有農村生活體驗的人,很難理解農村人的世界。即使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如果沒有那份真摯燃燒的愛也無法理解他們。在路遙的文字世界裏沒有極度的壞人,就在於他對這個世界沒有絕對惡意的猜測,而是用愛和溫暖回報那個給予他生命體驗的世界,巧珍和高加林他們都做了一個夢,都是一個不滿足於現狀的夢,也都是黃粱一夢。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們倆是一樣的。所以人們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始亂終棄,而是這其中的矛盾與掙扎。高加林的奮鬥經歷在中國當代社會具有典型意義。高加林作爲一個有知識、有理想、有抱負的農村青年,企圖以自己的智慧和奮鬥,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從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環境的改變,而實質上作品揭示的是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衝突、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衝突。高加林始終處於矛盾之中,個人奮鬥與社會境遇的不協調、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矛盾衝突,最終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如果加林沒有和巧珍分手那麼他也許會在小城裏長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能和一個大字不識的人生活一輩子嗎?如果加林選擇的不是亞萍而是另外的一個城市女孩,那麼他又會是哪樣地生活呢?人生沒有那麼多的如果,也沒有理想中的美滿,它總是或多或少地讓我們的現實與理想相背,一個人的性格與追求往往決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軌跡。愛是什麼?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會給你這次選擇一個什麼答案?誰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鄭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決擇,做到不後悔。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貪多,要的是過程。就算人生“對不起”我們,我們也不要做出“對不起”人生的選擇,那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我極力推薦《人生》,並非它出色到不行,而是真的可以學到該學到的東西。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7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在這個世界上,我生活了十幾年了,我常常思考,人生是什麼呢?我們應當怎樣度過自己的人生呢?讀《人生》這本書,我找到想要的答案。

路遙在序中說道,“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人生》中的高加林就是這樣的典型,他高中畢業後回村教書,然而好景不長,教師職位被高明樓的兒子擠掉了,不得不回到農村種田,忍受着精神的折磨。這時深愛他的善良的劉巧珍用她那甜蜜的愛情撫慰了高加林的傷痛,就這樣,兩人的戀情一直持續着,直到有一天,高加林透過走後門到縣城參加了工作,因爲奢侈生活帶來的虛榮心,他拋棄了不識字的劉巧珍卻和家境富裕的高中同學黃亞萍戀愛。遭受到失戀的打擊後的巧珍和一個老實的莊稼人馬栓結了婚,與此同時,高加林和黃亞萍正處於一種羅曼蒂克式的熱戀之中。終於,高加林走後門參加工作的事被揭發,回到了農村,他和黃亞萍的戀情也隨之結束……高加林只是在花花世界逛了一圈,最終他又回到了生他養他黃土地,但是他失去了親愛的劉巧珍,他走錯了事業和個人生活的岔道口。

劉巧珍,善良的女子,她淳樸,她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她有一顆像金子般的心,她的善良之心讓每一個人讚歎,她對愛情的執着讓每一個人感動,她在失戀後的振作和堅強讓每一個人敬佩……用劉巧珍的精神品質去踏踏實實的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我想着是這每一個人都需要的。

高加林的失敗給我們每一個人敲響了警鐘,一味地追求安逸和享樂而忘了自己的真實面目是錯誤的,輕浮帶來的後果是慘重的。走人生之路最重要的就是本分、誠實、珍惜。高加林不應忘記自己的農民身份,他不應該爲了“體面”而辜負了巧珍,他不該爲了自己所謂的理想而走後門,找關係。只有本分、誠實、珍惜,我們才能在人生的岔道口中找準方向。

還有熱心善良的老光棍德順老漢,他用自己的一片愛心感化別人,用自己的生活閱歷教導別人,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德順老漢將他的畢生都獻給了黃土地,先給了他愛的人們。珍惜並奉獻,感恩並回報,這也是開啟人生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票,沒有彩排,每一場都是現場直播,一生的成功就在於我們在岔道口面前如何選擇正確的方向,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曾經擁有的不要忘記,已經得到的更要珍惜,自己擁有的也要奉獻。把握人生才能享受人生。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8

也許是因自己生活的經歷還少,大二的時候,第一次讀路遙的書《平凡的世界》,只是感到他寫的是那樣的樸實,一幅幅鄉野山村的場面如同身臨其境,跟隨人物的悲歡離合感慨世事無常,卻不曾如此感同身受。《人生》讓我百感交集,不只是同情各個人物的崎嶇的經歷和結局,也提醒了我不要遠離了自己的根!有人說人生如戲,而我卻覺得人生如夢。

因爲樸實,所以熟悉。《人生》讓我感到的分明是自己生活中的事。對於生於農村長於農村的我來說有着更加深切的感受,小說里人物命運和我們這些農村孩子何其相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的兒子高加林,生活似乎跟他開了個玩笑,由於社會的不公,爲了生活,昔日爲人師的他要提上籃子到集市上叫賣。然而“一切毫無辦法,嚴峻的生活把他趕上了這條塵土飛揚的路。”當他狠狠嚥了口唾沫,閉上眼怪叫一聲:“白蒸饃哎——”時,我感到自己清清楚楚的聽到了在耳邊不斷迴響,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難看、悲哀。我想起我的爸媽,在集市上爲了一毛兩毛錢而和攤主討價還價,爲的就是多省下些錢不讓我們姊妹在外受委屈。“生活的變化真如同春夏秋冬;一寒一暑,差別甚遠!三年前這樣的夜晚,他或者在明亮溫馨的教室裏讀書;或者在電影院散場的人羣裏,和同學們說說笑笑走向學校。現在,他卻拉着茅糞桶,東避西躲,鬼鬼祟祟,像一個夜遊鬼一樣。”

人生,常常都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他比別人付出更多,

釀下的苦果。不論何時,人都不能丟掉了自己的根本:“是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一時的絢麗或許激動人心,卻比不上一生平平淡淡的幸福。“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柳青

希望這段話能啓發我們的人生,在未來的生活裏,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的岔道口。我們在保持生活熱情的時候,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高加林的人生像一場夢,夢裏詮釋了人生。人生就是一個未知數,不要計較得失,所謂捨得:有舍纔有得,舍即是得。努力過奮鬥過,結果還是那麼重要,不懈追求的過程就不精彩嗎?讓一切隨性吧,保留朝氣蓬勃的激情,保持理智清晰地頭腦,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源自內心最真誠的印記,或許遺憾,卻不懊悔;即使曲折,也要不懈的堅持,走出自己別樣的幸福:堅強、豁達。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9

這是我讀完《人生》的第四遍,看書時的熱情與讀完後的震撼絲毫不減前幾次,只可惜內心的波瀾與寫作的衝動並不等於寫作能力,在短暫的掙扎與痛苦的嘆息後我決定暫緩寫讀後感。對我來說看書是很爽的,寫東西是相當痛苦的一件事。我又看完了《活着》與《天堂向左,深圳往右》,這時該寫的讀後感已堆積起來迫使我不得不動筆了。辦公室裏靜悄悄的,我對着電腦,已經找不到一丁點讀這本書時的感覺,儘管只過去了三四天。我試着找找其它線索,翻開手機的便籤,讀《人生》的那段時間只記錄了這麼一句感悟:

“只有等我回頭再看《人生》時,才知道它對我的影響有這麼大。”

我曾這樣總結自己:四五年前,我一邊抓一把幹吃麪扔進嘴裏,一邊埋頭往網吧跑,而現在作爲一個創業者,一個有理想有追求年輕人,儘管仍然沒有可拿出來說的成就,倒是累積了一肚子失敗的經驗,但我始終堅信我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會成功的,依然能夠很坦然的面對生活。

“這就是我的人生”我想,我內心裏把失敗當做一種不錯經歷,我把生活中的影響自己情緒變化的事情記錄下來當做一筆“財富”等等,這些應該屬於價值觀或人生態度等精神層面的東西,這些東西絕不是隨着年齡與時間增長而必然產生的,我以前以爲是創業這幾年豐富的經歷的原因。當我再讀《人生》時,才感悟到所有的一切與這本書是息息相關,冥冥之中受着書裏的鞭策與指引,它的教育意義絕對可以與書名相匹配。

作家往往的情感豐富,感悟很多,而他們總結出的生活感悟奧妙不會直接說出來,往往會夾雜在描述的故事中間,有些必須是從故事情節裏自我感悟,有些會直接描述出來,路遙就屬於後者。我讀第四遍時,就摘抄了不下六十句環境動作等的描寫以及作者想要說的告誡年輕人的話,現引用一句《人生》裏的句子

“對待社會,我們常說要向前看,對一個人來說,也要向前看。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爲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

剛聽到《人生》這本書的名字時,我還在想是什麼書敢叫這麼大的名頭,最後一看是路遙寫的,我便覺得理所當然。那會我剛看完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遍沒怎麼感覺,只是瞭解了故事的大概。但其實已經影響了我。舍友讓我給他推薦書時,我毫不猶豫的說“看路遙的《人生》吧,篇幅短,語言樸素又文采十足,而且意義非凡”

後來他讓我簡單給他講講書中的故事,我之前沒有準備,但還是斷斷續續講完了,那會哪能想到這些東西。我也與阿丹也爭論過主人公高加林,她說她不喜歡高加林,喜新厭舊,幾乎每個人都喜歡巧珍,我曾爲他辯解過,具體怎麼辯解的記不清了。反正我是很喜歡這個角色……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10

海棠何止這般紅豔?人生何止這般境界?年已高齡的季老先生正是用這質樸的文字去抒發自己對人生的思考,與我們展開心靈對話,感慨人生。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哪裏?已處於望九之年的季老先生依然在思考這個問題。他在書中寫道:“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眼前沒有紅,沒有綠,只有一片灰黃。”處於舊社會的他,單調,死板,固執,是他生活的寫照。我們降臨在這世上,必定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我們早已註定要在生活中遇到特定的人或事,對社會做出的怎樣的影響,我們的人生雖然是被動的。但我們要在被動中有所作爲。人生不能只是吃喝玩樂或昏昏沉沉就算了事,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把握好自己的一生,讓生命煥發光彩。在生與死的對立面上,最重要的則是人生是否有價值。季老先生認爲:“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責任感。”

不完滿纔是人生

“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十有九不如意。”世界上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正如每當過年時,祝福語總會是“萬事如意”,但又有誰能真的事事順心呢?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只能盡力去爭取。正如季老先生的一生,有陽關大道,也有獨木小橋。他經歷過滄桑鉅變的歷史,經歷過最貧窮的時期。但在這漫長的人生路上,他始終選擇做一個樂觀主義者。他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消極沉淪。他堅信:“既然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在一片灰黃裏,他看到了湖光塔影,看到了自己的一生。這一切。都源於他的心境,他高尚的人格。“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啊,人生路源於心境,我們只有內心恬淡,寧靜專一,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達到遠大目標。所以季老先生提出:“不完滿纔是人生。”

季老先生的文章,雖沒有太多華麗的語言,但向我們展示出的,卻是一段有聲有色的人生旅途。它讓我感悟到人生的真諦,世間的真理,體會到他對智慧的渴望。也告訴我們,人生雖不完滿,但我們也應該在這不完滿的人生中找到自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這本書純淨了我的思想,洗滌着我的心靈,滋潤着我人生的幼苗。雖然老者的人生觀我一時難以明白,但我會去仔細琢磨,用心品味。

季老先生的後半生是孤獨的,孤身在外,留下的只有懷念與回憶。而所能引起他的思緒的,所能在異國他鄉陪伴他的,正是海棠——

在一片單調的房頂中,穿插着一樹繁花,絢爛得像是西天的晚霞,這便是海棠。海棠不止這般紅豔,因爲它還寄託着季老先生對祖國深深的眷戀。

在一個世態炎涼的社會中,摻雜着一線光明,明亮得像是燃起的火苗,這便是人生。人生不止這般境界,因爲它還等待着我們去思考,去追求。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11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爲一個不滿意,就灰心。

——路遙《人生》

情,兩個人一起在田間地頭唱信天游,兩個人一起在夜晚降臨時在一起聊東談西,兩個人同騎一輛自行車逛街,他們墜入了愛情的海洋,巧珍想着便可收他一生。其實劉巧珍也是對的,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那就是愛這個文人高加林。

可是有些事說變就變,生活能把夢想變成現實同時也能把現實變成夢想,高加林的二叔從新疆轉業回來當了縣勞動局局長,而副局長馬佔勝爲加林私底下在縣城謀了一份職業—縣委宣傳通訊幹事,後來加林慢慢的與自己興趣愛好相同的城市姑娘黃亞萍好了起來,一方面是他喜歡和她談古說今,討論國際問題,一方面他也想隨她去南京工作,去更大的城市發展自己,但後來張克南的母親不滿高加林把自己的兒媳婦黃亞萍搶過去,於是向地區紀委揭發了高加林走後門獲得工作的情況,於是高加林又回到了農村。

在高加林個人看來,自己是對的。但在整體的環境和巧珍、黃亞萍、張克南、德順、高玉德、巧珍父親看來,他是錯的,他不應該拋棄深愛他的巧珍,他不應該搶好同學克南的黃亞萍,他不應該忘記自己的出身,他不應該斷了根。

巧珍不希望加林離開他去城市謀求生路,她的加林哥有文化又寫的一手好文章,可以遠走高飛,但走出去以後會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愛她。而黃亞萍只是我個人覺得是在利用加林的心理弱點,使加林和她在一起,她心裏清楚,高加林是個志向遠大的人,將來隨她父母去南京工作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黃亞萍是自私的。爲了自己的一己私慾,拋棄了張克南,也讓加林違背自己的內心放棄巧珍和她在一起。

巧珍是善良的,無論是電影當中給人的一種感受還是路遙在作品中所表現的那種巧珍的形象,都是非常可愛,活靈活現的,不論任何一個人都是特別喜歡她的。她最大的悲劇就是沒有上學,不識字。她也試圖靠近自己的加林哥,也讓自己的妹妹巧英教她寫漢字,其中包括“高加林”這三個字

文中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地點就是大馬河橋,他第一次被下了教師後因不習慣體力勞動,她母親給蒸了一籃子饅頭去縣城賣,由於他的羞澀不敢張口向市井那樣喊叫“賣饃了”,在文化館呆到將近傍晚時纔回家,現實情況是饅頭一個都沒有賣,可就在這兒巧珍幫他把饅頭賣了,一個也不剩,同樣也就是在這兒—大馬河橋,他狠心在半路拋棄了的巧珍,也就是在這兒,他又一次回到了土地。

在農村,在土地上可以釋放自己的天性,而在紛繁的城市之中,人性、人格會被扭曲,渴望走出農村,嚮往城市,又懷念農村的那份人與人之間的`純淨。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12

人在年輕氣盛的時候,最容易浮躁,被自己的心氣兒和理想遮住雙眼,將自己放大化,將理想放大化,殊不知,浮得高,跌得重!重點就在這個“浮”字,意味着你沒有強有力的依靠和依託,也就是基地!高加林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家庭或貴人依扶,所以再所謂努力,也是一個人的奮鬥,一個人的掙扎,走錯一步,便跌入谷底,因爲他沒有所謂理想的“後路”。

路遙的小說總給人一種樸實中加以哲理的感覺,高原質樸的氣息混着時間的打磨歷久彌新。

在他用文字抽絲剝繭般展示給我們的那個世界裏,有辛酸,有感動,有人性的掙扎與無奈。專屬那個年代的人和事,被他用文字定格成永遠,一代代傳承。

高加林就是那條時代長河中渺小的一員,他一身才華卻無奈沒有用武之地,本安逸於普通的教師工作卻被人靠關係取而代之。讀到這兒,我們不由地會爲他打抱不平,諸如此類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引人深思。還好,有那位善良乖巧的姑娘——巧珍,將他帶出了人生的低谷,重塑了他的信心與追求。本以爲他們的生活就會這樣平靜地過下去,可上天卻偏偏跟他們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高加林一日之間成爲了倍出風頭的記者,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爲了前程和地位,高加林最終放棄了一直深愛他的巧珍,選擇了家世背景較好的黃亞萍。這種有名利成分夾雜的感情終究不會持久,最終高加林靠關係的事情暴露,不得不回到最初的黃土地,而巧珍,卻已經成爲別人的新娘……

讀罷全文,一種憂傷的情緒如烏雲般籠罩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高加林的悲劇,說到底是他自己一手釀成的,而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個這樣費盡心思卻悲劇告終“高加林”呢?突然想起以前見過的一首詩:沒有什麼使我停留,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蔭、有寧靜的港灣,我是不繫之舟。“我是不繫之舟”,這或許是許多人瀟灑的口頭禪,可真正能做到“不繫”的有幾個呢?生活的道路上充滿了形形色色的誘惑,也許你只看到那光鮮亮麗的外衣,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開啓,就再也無法停息。金錢、地位、利益,甚至生命,誘惑可以將一顆純潔的心靈瞬間侵蝕得滿目瘡痍。“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如果這樣,也許我們的人生不會飛黃騰達,至少可以活得灑脫,活得自在。

正如書中所說:“一切毫無辦法,嚴峻的生活把他趕上了這條塵土飛揚的路。”既然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就要活出我們的滋味。是雄鷹,就要展翅翱翔搏擊風浪;是大樹,就要汲取養分奮力生長;是嫩葉,就要燃燒生命奉獻自然。因爲生命只有一次,沒有回程,所以才更要加倍珍惜。

人生沒有回頭路。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13

曾經在我印象中那些爲人稱頌的“名師”們,他們學富五車、受人景仰,彷彿上帝的寵兒,天生的教師,是高不可攀的。這個學期拜讀了《名師人生》這本書後,忽然間發現原來“名師”也曾有過困惑,原來“名師”的教學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而他們之所以能成爲“名師”,是因爲他們在教育教學中會忘了自我,忘了勞累,忘了結果,忘了回報。一位位名師,他們的起點不同,境遇不同,悲喜不同,付出不同,人生不同……但是,他們的人生信仰是相同的,百折不繞的精神是相同的,鐵杵成針的勤奮是相同的。

李鎮西老師說是學生教會了他怎樣當老師。在他的故事中,他講述了由於他處理不當,讓一個孩子受委屈的故事,事後李老師對孩子的內疚讓我汗顏。從教十幾年,我對自己的定位仍然停留在“教學生”上,一味地將學生當成自己說教的對象,而很少想過孩子們到底在想什麼,他們到底要的是什麼。以致最後我教的越來越吃力,孩子們學的越來越累。

看了李鎮西老師的這篇文章,我知道了自己的這種態度是多麼的可怕,作爲一個教師,要善於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只有沿着錯誤的臺階才能一步一步走向事業成功的高峯。而且在李老師的的教導下,我明白備課的起點在學生而不在自己,也明白了最好的教學就是“和學生一起學習”;也懂得了“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刻也不應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的道理。

與一位位“名師”對話時,不難感到他們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一個“愛”字。愛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教育的全部過程都充盈着愛。愛,是教育永恆的話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想來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詳的教育理念,但是,如何把愛化爲教育者的教育行爲,讓愛走進校園、充盈課堂、觸摸到一個個靈動的生命,讓愛產生智慧,讓愛在孩子心中留下歲月抹不去的美好回憶,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想來當我們從《名師人生》中學會用學生的眼睛、學生的情感、學生的心理,去構築自己的內心世界時,才能真正走近學生、瞭解學生、認識學生,才能走進學生五彩繽紛的內心世界,捕捉到藏在學生心底,影響一個學生整個人生的夢想與追求。

慢慢地合上書,忽然間覺得自己是多麼的渺小。也許窮其一生,我也成不了名師,但我覺得至少有一點我能做到:那就是在以後的教學道路上學會愛學生,學會走進孩子們的世界,用兒童的眼光去審視世界,用兒童的思維去對待學習,把教學作爲沒有終點的追求。學會站在育人的高度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讓孩子的學習生活變得快樂些、輕鬆些、幸福些,在今後的從教之路上鋪滿愛,我想這應該是我能努力達到的目標吧。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14

最近看了有關列清單的書籍,其中一本是瑞典作家弗雷德裏克·巴克曼的《清單人生》。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叫布里特·瑪麗的老太太。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這是個老套的故事。布里特是個死板守舊、個性保守的老太太。她嫁給了離異男肯特,沒有生孩子,後來肯特出軌了,幾十年沒有工作過的她出來找工作。她在博格這個新的地方認識了新的人,開啓了自己未曾體驗過的人生。

在我看來,布里特的形象不分國界,代表了很多掙扎在自我實現和服務家庭之間的女性。值得一提的是,布里特非常喜歡列清單,任何細枝末節的小事都要列在清單上並且嚴格執行。她有自己的矜持和優雅。和所有嚴格要求自己的家庭主婦一樣:衣服要熨燙整齊,搭配好放在固定的位置;刀叉勺必須按一定次序擺放;清洗沙發要用固定牌子的小蘇打;晚上六點是文明人吃飯的時間,不能受打擾……

她曾盲目崇拜自己的丈夫。布里特曾認爲自己的丈夫是權威:“我的丈夫是銀行家” 、“他說經濟危機已經過去了”。她從來沒有爲自己做過些什麼,一切都是爲了家庭而犧牲自我。她也想過工作,但總是被丈夫嘲笑。布里特告訴肯特自己要工作,肯特的迴應就是賺那麼一點錢還不如我給你。後來布里特偷偷去面試,放棄了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機會。

她沒想過和粗魯的人交朋友。她在博格遇到了很多困難,當然也遇到了朋友。但是如果是當初的布里特,應該從來沒想過會和這些粗魯的人成爲朋友。坐在輪椅上的銀行、對她暗生情愫的警察斯文、熱愛足球的薇卡……這些人的生存狀態、行爲方式和價值觀強烈地衝擊着她。後來,她也接受並認可了這些可愛的朋友。書的結尾是個開放式的結局:肯特發現自己的生活不能沒有布里特,( )他來到博格找她,請求她的原諒,希望她回去。

另一方面,在博格的朝夕相處中,布里特和警察斯文也產生了感情。作者並沒有寫出布里特最後選擇原諒肯特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還是選擇斯文,繼續留在博格,而是安排她自己開車離開,暗示她第一次完全獨立做決定。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想借這個愛列清單的老太太的“意外”經歷,提醒我們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可能是我比較悲觀。也可能是互聯網放大了普通人的不幸。一開啟公衆號,很多文章都是關於出軌之類的,給我一種女性結婚生子是一種風險極高的賭博活動的感覺。

身邊也有同學已經結婚或者有了孩子,但是沒有聽到一個人告訴我,她們過得比單身的時候更好。當然,也可能是因爲我接觸到的人都是窮人的原因吧。

單身或者結婚都是一種選擇而已,沒有對錯之分。但是爲自己的人生負責永遠都是比戀愛結婚更重要的事,愛情可能沒了,婚姻可能破裂了,但是至少還有自己。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15

讀了《夢想點亮人生》這本書後,我對書中提到的“要夢想,不要空想”這個觀點深有感觸。夢想是一種對未來和完美前景的嚮往與憧憬,沒有夢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人生的精彩全靠夢想點綴,人生,就是立足現實、不斷追求各種夢想的歷程。可是,夢想不是沒有根據、不切實際的空想。

夢想,是一種有計劃性行動的一種思想觀念。空想也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種想象,但它是缺乏客觀依據的,是一種脫離現實的主觀臆想。有的人小時候就有遠大的“抱負”,但他們僅僅把這些想法放在心裏,存在頭腦中,卻不去努力實現這種“抱負”,那麼,原初的夢想就會變成空想。我看過一則故事:從前有兩個書生,叫管寧和華歆,開始時,他們都有遠大的夢想,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有一天,他們在一齊讀書,忽然外面傳來一片鼓樂之聲,於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原先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那裏經過。車子裝飾精美,顯得富貴逼人,還有一大隊穿着統一的隨從保衛着車子。管寧對於這些很不以爲然,又捧起書專心致志地讀起來。華歆卻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成天想着以後也要當大官,坐豪車,享盡榮華富貴,再也無心讀書,整天無所事事,才華蕩然無存,當初的夢想變成了此刻的空想,管寧最終和他割席斷交了。

半途而廢的人,即使有夢想,但夢想不固定,僅有意志堅定的人,纔不止是想想,而是堅持不懈,經過自我的努力奮鬥去實現自我的夢想。有的人突發奇想地產生了一個美妙的想法,卻能不斷地爲之努力,甚至永不放棄,那麼它也有可能成爲一個能夠實現的夢想。比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認真總結前人的失敗經驗後,前後經過五萬次的實驗,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但他毫不氣餒,最終用棉紗製成炭絲,裝進玻璃泡裏,燈泡的壽命到達了四十五小時。之後,愛迪生把炭化的竹絲裝進玻璃泡,通上電後,這種竹絲燈泡竟連續不斷的亮了一千兩百個小時,它的出現標誌着人類使用燈泡的歷史正式開始。所以,僅有心動並且行動,那麼空想也會轉變成能夠實現的夢想。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是最需要夢想的時代。作爲一名中國人我們應當把個人夢想融入社會夢想中去,散發出自我的光和熱,爲建設富強、民主、禮貌、和諧、美麗的社會貢獻出自我的一份力量,這樣的夢想人生纔有更大的意義和價值。有夢想的人千萬不能輕言放棄。夢想僅有在經歷過與困難搏鬥後才能實現,否則依然是空想。

努力吧,我的夥伴們,爲實現自我的夢想而奮鬥吧!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16

前幾天讀到一本《幽默與人生》,主要內容:在人際交往中,大家普遍喜歡與幽默風趣的人接觸,喜歡與幽默的風趣的人一起工作,共同生活。而幽默風趣的人本身也快樂自在,所以幽默對人對已都有好處。

美國的一家諮詢機構曾經做過一次別出新裁的調查,“你身邊什麼樣的人最受歡迎?”本以爲回答會有一個豐富多采的結果,卻出現了驚人的一致性:懂得幽默、富有幽默感的人,是最受歡迎的人。其實很多的成功者都善於幽默,幽默作爲人際交往的工具,不但可以幫助他們樹立形象、增加了人格魅力,還可以獲得別人的同情、理解、喜歡與支援。毛澤東、林肯、丘吉爾等中外名人都是善於利用幽默技巧的大師。例如:在轉戰陝北時,毛澤東率領隊伍夜進田家灣。十幾個同志與毛澤東擠在一座窯洞裏睡,房東大嫂不安地說:“這窯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對不住首長了。”毛澤東笑着說:“我們的隊伍太多了,人馬太多了,對不住大嫂了。”這樣一說,大家都笑了。一下子消除了房東大嫂的不安。書中還講了一個故事:丘吉爾首相正赤條條地躺在浴缸裏時,羅斯福總統突然推門闖進房間,在這尷尬的時刻,丘吉爾神情自若在說:“美國總統先生,我這個英國首相在你面前可是一點都沒有隱瞞啊。”這句話立刻化解了倆人間的尷尬。據說從那以後,兩人的關係比以前親密了許多。

其實幽默風趣的人不在於文化的多少或是地位的高低。記得《紅樓夢》中劉姥姥就是一個幽默高手:在賈母的一次宴請時,鳳姐、鴛鴦擇揀了一碗鴿子蛋放在劉姥姥桌上。賈母這邊說“請”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擡頭。”自己卻鼓着腮不語。衆人先是發怔,後來一聽,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來。她的幽默換來了賈府老少主子們的一片笑聲,說明劉姥姥是一個善於製造幽默的人。這次宴席,也由於有了劉姥姥,因此一直笑聲不斷。事後,她意外地得到了許多銀子和吃穿日用之物。還有,前兩天吃飯時,一個女同學提酒說:我是性情中人,我乾了這一杯。另一個男同學接着站起來說:我是性中情人,我也乾了這一杯。他這一說完,大家都笑成一團。

隨着社會的發展,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不斷加大,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權與錢的竟爭,少了許多理解和友愛,平常說話都小心翼翼,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鬱悶”。所以在工作與生活中,多一點幽默可以使人們和周圍環境更融洽,讓我們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我是一個性格開朗的人,但不善於交談,更不是一個幽默的人,可是我喜歡聽幽默風趣的人講話,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幽默也是一門藝術,以後我要多花點功夫學習幽默,品味生活、享受生活。哪怕是現學現用,也要贏得他人的笑聲,更要讓我平凡的生活充滿歡笑。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17

夢想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似乎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慢慢的被消磨掉了,當有人問我的時候,你的夢想是什麼?有什麼理想?我肯定回答不出來,不是沒有想過,是在思考過後也不知道究竟什麼纔算自己的夢想?理想?兒時天真的我們也許還會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告訴家長想當老師,當科學家,當發明家……我不知道還有幾個人任然在堅持自己兒時的夢想,並且還在一步一步的實現它,即使過程困難,時間緩慢還是在堅持不懈的努力實現它。

像丁玲說的:“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我想說真的是這樣嘛?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慢慢的就不再堅持自己的理想了,總是得過且過,今天的事今天做明天的事明天說,這是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悲哀呢?

其實有時候我們常常也會覺得,自己其實只不過是一艘船舶,而生活則好比是一片汪洋大海,當我們行駛在茫茫的大海上時,眼前就一片迷茫,不知所措。彷彿徘徊在海中央,找不到前行的方向了……

我們人的這一輩子,就只是那麼一條路,一條坎坷曲折漫長無盡的人生路,而每當我們茫然地處在十字路口時,就不知該向哪走,只是因爲我們的心中缺少了那份不可拋棄的理想!沒有了理想,便沒有了希望,沒有了目標,也就沒有了前進的方向,只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碌碌終生。

也許理想就不會因爲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因爲歲月的積累,我們有更好的能量更好的能力去實現它。因爲一個有理想的人,是不會因爲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也不會有時間用來荒廢,總是懷揣心中的夢想努力爭取時間空間來實現它,縱使現在的時機不對,他也會懷抱心中的理想而奮鬥在自己的崗位上,縱觀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哪個不是抱有遠大理想的人,努力奮鬥:

馬克思有理想,纔會爲人類的幸福而獻身,貝多芬有理想,纔會扼住命運的咽喉,創造出偉大的音樂;牛頓有理想,纔會站到巨人的肩膀上;魯迅有理想,才使銳利的思想穿透歷史的天空,化作永恆;周恩來有理想,纔會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些偉人都是因懷抱理想而在實踐奮鬥中來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也許我們會在經歷過一些事情後,纔會有自己真正的理想目標,即使那樣我們還是可以來實現它,如果已經確定了自己的理想,我們就應該把自己的信念與精神彙集在一起朝這個目標努力前進。那麼纔會成功,讓我的路走得更長更遠!

人的一生就是爲理想而奮鬥,爲理想而存活,當理想已在你的心中不復存在的時候,那麼,你的生命也將失去其本身的意義與價值,把握住現在所擁有的理想,就是把握住了現在的生命!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18

完美不再是經典,悲劇並不可怕,美麗人生纔是永遠。

《美麗人生》是一部反思戰爭的影片,故事在輕緩的音樂中拉開序幕。活潑樂觀的猶青年圭多在小鎮阿雷佐遇見了心儀的姑娘多拉。經過幾番巧遇和努力,他終於與多拉結婚,並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約書亞。但好景不長,納粹在約書亞五歲生日時抓走了圭多一家,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裏,圭多爲不讓兒子的心靈蒙上陰影而努力讓約書亞以爲這僅僅是一個遊戲。遊戲結束時,圭多慘死在了納粹的槍下,而約書亞得到了最高獎勵。

它絕不僅僅是一個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現,到圭多追求多拉的種種離譜的舉動,到後來集中營裏當翻譯的情景,甚至到最後被押走處死時,約書亞看到的仍是一個扮着小丑摸樣的爸爸,編劇以一個喜劇的形式表現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恰恰以這戲劇之中對比出整個猶太民族所受到的無法磨滅的傷害。我們從圭多編造的謊言中感到戰爭的可怕,因爲圭多一家是無辜的,整個猶太民族是無辜的。

在二戰期間敵寇只是把人的生命當作遊戲,肆意地侮辱,踐踏生命,他們以此爲樂。然而他們卻是最不快樂的人。他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生命的美好和幸福,體會不到作爲一個真正的人所擁有的一切。

圭多儘管最後的命運是慘死在納粹的槍下,卻擁有了美麗的人生。試想:難道圭多在集中營中僅僅是爲了讓約書亞幼小稚嫩的心靈不受到傷害而編造謊言嗎?難道他自己不是這樣認爲的嗎: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暫時的一場遊戲,勝利終將屬於那些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是在集中營裏,圭多自始至終帶着笑容,燦爛的笑容!因爲他明白噩夢是短暫的,美麗人生纔是永恆的。

我們似乎都在爲圭多的死而痛心,但或者這樣的安排更能使人產生思想的共鳴。我們並不遺憾,因爲我們記住了圭多,記住了他的一生。而且我們應感到慶幸,因爲遊戲終於結束了,反法西斯的和平坦克成爲了約書亞最珍貴的獎賞。

人生如同未知的征途,沒有平坦的大道,等待你的是坎坷和鴻溝。或許你付出所有卻得不到一絲回報,這就是殘酷的現實。當你翻跨一座又一座山時,你的前方始終還會呈現着一座山。你也許累了,停下來休息。不要止步!止步就意味着墮落和放縱。回頭看的話,就會一無所有。就算跌倒一千次也要一千零一次爬起來。這就是人生。

人因夢想而偉大,只要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挑戰自我,我們就有機會創造奇蹟,讓不完美的人生變得完美,讓平凡的生命閃耀着不平凡的光輝!

笑容與欣慰,爲電影中的美麗人生,爲那對父子的美麗人生。

依就美麗的人生,依舊陽光燦爛。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19

在前面的幾次讀後隨筆分享之後,有部分朋友問我寫隨筆的好方法。在這裏,我只能說是簡單的介紹一下自己的策略,不一定很好,但是很適合剛起步的讀者。從閱讀的第一天起,就在備忘錄上開一個頭備註起始日期,然後在閱讀之中,遇到自己很喜歡,很有韻味的句子和文段,順手就在文檔中輸出來,直至整書讀完。閱讀之後,再回過頭看一看你寫下的每一個段落,穿插起來就是整書的框架,或者說是相對於你自己而言的濃縮版,然後插入你的讀後想法,就over了。只要你想,就大膽的去做,給自己的每一次閱讀都留下痕跡,留下屬於自己的回憶。

書歸正傳:

孔子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曾以爲這句話中大半個世紀的年齡豈是我一個二十出頭的毛頭小子能體會的?但是讀完《人生》才明白,孔子說的這個年齡指的並不是我們的身體年齡,而是我們心理年齡心理狀態的變化。從懵懂無知到獨立自醒再到超脫世俗。人的一生既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又活在他人的世界裏,我們不遺餘力地瞭解他人的世界,他人的人生,最終都是爲了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所以看到了高加林的一生,有了自己的體味。

高加林儘管才華橫溢,但也逃不過現實的壓迫。爲了飛的更遠,他不得不選擇更有條件的黃亞萍,他愛巧珍嗎?毫無疑問,他肯定是深愛過,他有夢想,但是他也必須要面對現實。樸實的農村姑娘可以給他帶來淳樸的呵護和無私的關愛,但給不了他施展才華的跳板。前衛的城市姑娘可以給他人生的跳板,但是給不了他不求回報的真愛。現實與理想,私慾與道德的選擇,成爲了高加林人生路上的兩個通往不同終點的路口。我設想過高加林如果一直跟巧珍相愛的結局,不說有多麼的好,但是一定比他走這條路要好的多。可惜人生沒有如果,錯過便是一生。高加林爬的太快,太快總是要跌倒的嘛,人要踏實,切不可歪門邪道。正如柳青所言: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柳青

回到現實,高加林其實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個縮影,我們在一生中也會做很多次選擇,讀罷此書甚感抉擇之重要。每一次的選擇既要考慮現實意思也要考慮到長遠利益,可行性和穩定性也都要考慮,切不可一時衝撞,到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

時間關係,就此擱筆。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20

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路遙的《人生》。首先,要爲自己驚人的閱讀速度鼓掌。也許小說扣人心絃的情節是使我不顧一切一口氣讀完的動力吧!

先概括一下主要內容吧:

一個當了三年臨時教師的年輕小夥子,被有後臺的人頂替了。對於家庭環境困難的他來說,這意味着他又要繼承祖輩作爲農民的命運。在開始的一個月裏,他彷徨,悲觀,但同村的一個漂亮,善良,能幹又對他芳心暗許的沒文化的女生又喚醒了他對生活的熱情。當他幾乎就要甘心一輩子當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時,天大的幸運降臨到他頭上。因爲多年未見的叔父的關係,他平步青雲,大展才華,也得到了初戀情人的再次愛戀。藉着她的家庭背景,她即將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當然,前提是放棄那個對他癡心一片的農村姑娘。一心想要大展才華的他最終選擇違背自己的良心。可老天似乎就是要跟他開玩笑,因爲“走後門”的關係,他又被送回了農村。可謂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當這個沉痛的打擊喚醒他內心的良知和對生活最真實的感悟時,那個他真正愛的人已經下嫁他人。

說實在的,我不懂爲什麼作者給這個小說命名《人生》,我也看不懂裏面所蘊藏的人生玄機,但我找到了一些觸動我心絃的東西。

對一個女生來說,從我的角度來看,最深刻的感悟如下:(也許真的是俗氣又世故)

永遠不要指望用自己的千斤情誼來留住一個男人的心。

我相信人有良知,但在金錢名望的誘惑下,沒幾個人抵得住誘惑。對一個胸懷天下的男人來說更是不可能。就像小說裏的主人公一樣,對別人癡心一片,掏心掏肺又怎樣。沒有共同的語言,對他的前途沒有幫助,他依然會毫不猶豫的甩了你。這樣的女人最終只會淪爲別人的墊腳石,他只有在遭遇重創的時候纔會想到從你那裏汲取一點溫暖。

也許,有人會想到,誰讓你自己我懂得讀書學習,增長見識,可以與那個人長談闊論。也許這種優越性對一個落魄的男人來說,你的優點是優點,至少你可以幫他出謀劃策,鋪平他的成功之路。可是對一個成功男人來說,你的優點就不是優點了。他不願意自己的伴侶比自己強,不願意看到她毫不依靠自己還能很好得活下去,更不願意被一個女人超越。就像《飄》裏說的一樣,成功男人希望身邊的女人依賴自己,對自己談到的東西總是眨着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問十萬個爲什麼,那樣他纔有優越感。

我相信女生的本性是安分守己,沒有哪個女人在商場的廝殺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女人最大的幸福,永遠是有一個願意一輩子跟自己牽手同行的伴侶。可是,在沒有確定那個人真的願意跟自己一路同行時,總是逼不得已像個男人一樣堅強得活着。

哎,爲女人悲哀啊!

路遙《人生》讀後感1000字 篇21

生而爲人是很累的,也是幸運的,我們可以進行獨立的思考,有着自己的獨立性格以及複雜的情感,作者以艱苦的歲月--20世紀80年代爲背景、貧困的人民--陝北高原的農村、有着獨立思維的知識分子--高中畢業的高加林,作爲文章的架構,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青年的困惑與選擇。

高加林,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因爲家庭背景差,在教師的崗位上被安排了下來,重新迴歸土地,變得不敢見人、害怕,但是見到年老的雙親太辛勞,慢慢放下了臉皮,還結識了劉巧珍與黃亞萍,我看到這裏就在想,結局肯定是黃亞萍與高加林在一起,黃亞萍是高加林一直嚮往的追求對象,有着良好的工作、家裏的背景也不錯,因爲家裏的情況,只能將那份愛慕之心放在心底,而此時劉巧珍對高加林的愛,讓我們感受到是多麼的無私、卑微,爲了能讓加林哥哥高興,不惜與父親作對、受村裏人嘲笑,所以劉巧珍的幸福決定權在高加林身上。

在從部隊內退到地方的二叔回來的時候,老馬爲了巴結他二叔,私下謀取了一個職位給高加林,在老馬說“以後出事,有我擔着”的時候,曉得肯定會出事,只是看作者什麼時候想引爆這個地雷了,無疑作者是殘忍的,就如同生活一般殘忍,在高加林得意、意氣風發的時候,他因透過關係謀取職位被人告發,本是一路高歌,慢慢走向人生巔峯的高加林又必須回到生他養他的村裏面去,而那位曾深深愛着他的姑娘被他無情拋棄嫁作他人婦。最終在老光棍的感嘆下“多好的娃啊”,高加林褪去了驕傲,認清了現實,卻也只能泣不成聲地撲倒在地。

最後引用一句小說開篇引用的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經歷過那種時代的我,閱讀此書時總是充滿着困惑。男主人公高加林後來只是得到那樣的一個下場,實在不可思議。在現今這個時代,即使考不上大學,不當民辦教師,人們也有其他方式到城市生活、謀職。但那個時代農民是受盡權勢欺壓的,婦女還是沒有完全屬於自己的人權的。可喜的是,高加林式的悲劇越來越少,這個故事也在拷問着當時那個時代。

生活戲弄了他一圈之後又轉回原點,他也許還有機會回去當老師,但他失去了德順爺爺所說的那塊金子"巧珍"。但他的錯誤不在於當初選擇了巧珍,而是選擇以後面對更大的誘惑時他沒有堅持。人生,也是爲自己的選擇負責的過程。

這似乎是一個悲劇的結局,但是高加林本身不是完全的失敗者,他也是一個才華橫溢,充滿對未來無限憧憬的青年。但在外力過於強大時,環境與條件是無法改變的,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思想。隨着時代的發展,制度對人的影響力較弱。如果在外環境能給人提供一個自由公平的舞臺,恐怕高加林也不會一心逃離故地。